基于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持续改进机制建设研究与实践
——以自动化专业为例

2023-11-01 02:29翟天嵩王海红肖东岳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合理性课程目标培养目标

翟天嵩, 王海红, 肖东岳

南阳理工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4)

一 引言

开展面向产出的内、外部评价[1],同时基于评价结果开展教育教学的持续改进[2],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底线要求,也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3]。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教学质量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等,一方面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是专业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但是每一项评价结束之后,究竟改什么,如何快速体现和检验改进成果,如何将“评价→反馈→改进→执行→评价”的持续改进循环机制高效运行,确保评价结果被用于专业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困扰各专业的焦点问题。

二 专业评价用于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实施思路

为确保专业教学评价结果用于专业持续改进的有效实施,构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闭环机制[4-5],其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评价与开展持续改进的基本构架

(一)基于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持续改进

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是为了不断改进培养目标。专业需针对目前正在执行的最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以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校友、专业教师及教学管理者等为调研对象,对其合理性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研判其是否满足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需求,是否适应行业产业发展变化,是否及时跟踪新技术、新应用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是否适应学校发展定位等,改进情况体现于新一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修订上。

(二)基于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持续改进

基于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结果重点用于对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首先基于最新改进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后的改进结果),与毕业生、校友、用人单位和行业企业专家等交流、研讨,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研讨、检验毕业5年左右的学生的职业发展情况,即研判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构建毕业生跟踪及社会评价反馈闭环。根据评价结果,重新审视毕业要求各观测点的分解及解读,修改毕业要求,以便更好地用课程体系进行支撑。

(三)基于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的持续改进

基于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评价结果重点用于改进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分析主要依据两种方式的评价结果,一是先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分析,再根据课程对毕业要求观测点的支撑关系,评价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二是调查问卷分析,即通过问卷开展学生自我评价。根据两种评价结果,综合考虑形成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报告,经专业研讨,确定对课程体系及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的改进方案,并据此修订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

(四)基于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的持续改进

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用于收集改进课程体系的相关依据。利用对同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校友及教师所开展的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结果,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新的要求,由专业负责人组织教师分析课程在支撑毕业要求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形成改进课程体系和修改课程目标的意见和措施,并体现在新一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修订和教学大纲的修改中。

(五)基于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持续改进

基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用于检查日常教学的开展效果、教学改革的成效,并检验对上一轮课程教学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从而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形成教学过程质量监控闭环。

三 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

基于上述专业评价用于开展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工作的实施思路,以《自动化专业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例(在《自动化专业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改进),建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机制如下。

(一)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

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依据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结果,由专业负责人作为主要责任人,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以及收集问卷评价、改进意见等方式来组织实施。首先开展《自动化专业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针对评价结果,研讨改进措施,形成2021版培养目标。

(二)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

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由专业负责人作为主要责任人,首先针对“2021版培养目标”开展达成性分析,针对分析结果,组织专业教师开展专题研讨,分析存在短板的原因,持续改进形成“2021版毕业要求”,改进内容包括修改毕业要求的描述、观测点的分解以及相关课程体系的支撑关系等,以达到对新版培养目标的更好支撑。

(三)课程体系与课程目标的持续改进

课程体系与课程目标的持续改进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结果,二是毕业要求的达成性评价结果。

第一,针对前期对“2018版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结果,由专业负责人组织各课程负责人重点分析课程对毕业要求支撑存在的不足,形成改进课程体系和修改课程目标的意见和措施,并体现在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改中。

第二,针对前期对“2018版毕业要求”的达成性评价结果,由专业负责人组织各课程负责人分析课程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存在哪些不足,形成改进课程体系的意见和措施,并体现在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

(四)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

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主要依据课程目标的达成性评价结果。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各课程任课教师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中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使其能更好地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与评价。

四 持续改进实施效果检验

专业将上述各类评价结果作为专业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通过持续开展改进与效果评价,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基于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改进效果检验

根据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结果,重点修改培养目标的内容与内涵,并据此进行毕业要求的修改。修改后的培养目标通过开展下一轮的合理性评价,根据评价对象对其认同度和评价意见获取改进效果;同时,由于部分在校生还在执行前一版人才培养方案,可将培养目标改进的一些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根据其毕业时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和用人单位对其认可度,间接评估培养目标的改进效果。

(二)基于培养目标达成性评价的改进效果检验

以本校自动化专业为例,基于培养目标达成性评价结果,首先确认达成评价结果不理想的培养目标所对应的毕业要求,针对这些毕业要求及其观测点进行改进。2021版毕业要求对2018版的改进情况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2021版毕业要求对2018版的改进情况

对于改进后的毕业要求,为使相关课程对其达到更好的支撑,需进一步开展对应课程教学大纲的审定和修改,并有效实施于日常教学。改进效果通过新一轮的培养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来检验。

(三)基于毕业要求达成性评价的改进效果检验

造成毕业要求达成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不够,二是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不理想。针对以上因素,毕业要求的改进效果重点关注以下两点。

其一,经改进支撑课程的毕业要求观测点,使其更有利于通过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支撑,并通过新一轮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检验改进效果。

其二,对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不理想的课程,通过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以及开展学生的学习帮扶等进行改进,并通过下一轮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来分析、检验改进效果。

例如,如图2所示,2020年7月,对2020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开展了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分析与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毕业要求1、2、6、8相对较低,反映了学生对于应用相关知识进行复杂工程问题分析的能力还有欠缺,对自动化领域工程相关的法规、标准、社会责任等领会不够具体,不能很好地评价复杂工程问题对社会、健康、安全等的影响。因此,根据该结果,查看对应课程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改进。经过改进与再次评价,2021届达成情况明显提升。

图2 2020届和2021届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对比

(四)基于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的改进效果检验

针对最近一次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所提出的改进建议和措施,逐一对照,开展改进工作。改进措施之一为:加强课程体系对非技术性因素的支撑力度,使其能够更好地体现对学生非技术性能力的培养。改进体现在:补充对毕业要求观测点7.1的支撑课程,以达到更好支撑相关非技术性因素能力培养的作用。

针对修订之后的课程体系,再次开展合理性评价,对其改进效果进行检验。

(五)基于课程目标达成性评价的改进效果检验

每学期末都会对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一次分析和评价。将最近连续两次的同一门课程的各个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对前一次课程质量评价报告所提出的课程改进建议及措施,即可对改进效果及时进行检验。以《伺服运动控制技术》课程为例,课程评价与改进情况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伺服运动控制技术》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对比

表3 《伺服运动控制技术》课程评价用于持续改进的情况

五 总结

专业评价与持续改进工作是一件需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但又繁琐、细致的工作,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科学的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聚焦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更有利于促进专业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从而保障对教学过程和主要教学环节的全方位监控与学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猜你喜欢
合理性课程目标培养目标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至善主义、合理性与尊重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代考入刑的合理性探讨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