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朝时期沛国相县刘氏家族的世系和迁徙

2023-11-01 08:30李艳洁
关键词:梁书晋书刘氏

李艳洁

(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自古以来,皖北地区人才辈出,绵延不断。魏晋南朝时期,在今安徽淮北地区,曾崛起一个产生较大影响的家族,这便是沛国相县刘氏。

关于沛国相县刘氏家族及其代表人物,《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史》《隋书》《元和姓纂》《世说新语》等典籍,均有记载。其中,尤以《三国志》裴松之注、《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世说新语》记载较为集中,史料详细。

一、魏晋南朝时期沛国相县沿革

《水经注》载:“相县,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1]也就是说,相县原为先秦宋国故地,后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伐楚灭楚的过程中设立相县,属泗水郡(《史记》作“泗川郡”,《汉书》作“泗水郡”),治所约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南、淮北市西北。

西汉时,高祖刘邦改泗水郡为沛郡,属豫州,相县随之亦属沛郡,并成为沛郡的治所。王莽篡汉后,改沛郡为吾符,改相县为吾符亭。《汉书·地理志》载:“沛郡,故秦泗水郡,高帝更名,莽曰吾符,属豫州。户四十万九千七十九,口二百三万四百八十。”[2]288西汉时期的沛郡下辖相、龙亢、竹、穀阳、萧、向、铚、广戚、下蔡、丰、郸、谯、蕲等三十七县。又《元和郡县图志》载:“沛县,本秦旧县,泗水郡理于此,盖取沛泽为县名。汉兴,四年改名沛郡,领三十七县,理相城,以此为小沛。”[3]226“汉改泗水郡为沛郡”[3]223。此处记载,与《汉书·地理志》所载大略相同。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封其子刘辅为沛王,沛国治相,仍属豫州。《后汉书·郡国志》载:沛国“二十一城,户二十万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万一千三百九十三”[4]。“二十一城”分别为:相、萧、沛、丰、酂、穀阳、谯、洨、蕲、铚、郸、建平、临睢、竹邑、公丘、龙亢、向、符离、虹、太丘、杼秋。

至三国时期,《魏书·明帝纪》载:“分沛国萧、相、竹邑、符离、蕲、銍、龙亢、山桑、洨、虹十县为汝阴郡。宋县、陈郡苦县皆属谯郡。以沛、杼秋、公丘、彭城丰国、广戚,并五县为沛王国。”[5]112据后世考证,引文中“为汝阴郡”乃衍文[6]316,实则于魏明帝景初二年割包括相县在内的原属沛国的十一县属谯郡,而彭城国广戚县来属。至此,三国时期相县先属沛国,后属谯郡。

从西晋末期永嘉之乱开始,历经东晋与五胡十六国时期,直至南朝梁,前后150 余年间,相县先后改属多次。两晋易代之时,相县先是改属石勒所建的后赵。东晋时期,在改属后赵、前燕、前秦、北魏的变局中,相县也多次短暂地复归于东晋,先后属豫州沛国、徐州沛郡等。

至南朝宋初年,仍属徐州沛郡。《宋书·州郡志》载:“领县三,户五千二百九,口二万五千一百七十。”[7]617此时沛郡所治三县分别为萧、相、沛。后至南朝宋后期,相县复属北魏,仍属徐州沛郡。至北朝北齐初年,相县改属北齐徐州彭城郡,后被废,并入徐州彭城郡承高县。

综上所述,可得以下认识:相县在先秦时期原为宋国故地,后于秦设立相县,属泗水郡;西汉时,泗水郡改为沛郡,相县随之亦属沛郡,并成为其治所;东汉时期,改沛郡为沛国,仍治相;三国西晋时期,魏时相县先属沛国、后改属谯郡,入晋后还属沛国;从西晋末至东晋,相县先后改属后赵、前燕、前秦、北魏,也多次短暂地复归于东晋,先后属豫州沛国、徐州沛郡等;南北朝时期,相县又先后属南朝宋徐州沛郡、北魏徐州沛郡,最后改属北齐徐州彭城郡,最终被废,并入徐州彭城郡承高县。

二、魏晋南朝时期沛国相县刘氏家族溯源

刘姓渊源久远,据《元和姓纂》第五卷330 条记载:“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裔孙刘累,事夏后孔甲,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杜伯子隰叔奔晋,为士氏;孙士会,适秦,后归晋,其处者为刘氏。……士会之后周末家于魏,又徙丰、沛。至丰公生煓,字执嘉,生汉高祖。”[8]662可知,魏晋南朝时期沛国相县刘氏始祖乃帝尧,经刘累、杜伯、隰叔、士会、刘煓等传承,至秦汉间,沛国刘氏涌现出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汉高祖刘邦。

据《元和姓纂》第五卷347 条记载魏晋南朝时期沛国相县刘氏代表人物刘真长(刘惔)、刘瓛、刘显、刘臻均为汉高祖刘邦异母弟楚元王刘交少子刘调之后[8]677。《汉书·楚元王传》载:“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2]394生子辟非、郢客、礼、富、岁、执、调等人。“高后时,以元王子郢客为宗正,封上邳侯。元王立二十三年薨,太子辟非先卒,文帝乃以宗正上邳侯郢客嗣,是为夷王。……立四年薨,子戊嗣。”[2]394“景帝即位,以亲亲封元王宠子五人:子礼为平陆侯,富为休侯,岁为沈犹侯,执为宛朐侯,调为棘乐侯。”[2]394“七国之乱”时,刘戊勾结吴王刘濞,后兵败自杀。《汉书·爰盎晁错传》载“吴、楚已破,上更以元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2]499《汉书·景帝纪》记载亦同:“立平陆侯刘礼为楚王,续元王后。”[2]35据《元和姓纂》第五卷第330 条、347 条所记,魏晋南朝时期沛国相县刘氏家族,当为棘乐侯刘调之后。

表1 魏晋南朝时期沛国相县刘氏家族渊源表

三、魏晋南朝时期沛国相县刘氏家族世系

沛国相县刘氏在魏晋南朝时期,家族不断发扬光大、绵延不息,根据史料记载可大体推知世系如下:

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从来就是一个经年累月的积累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教师应当能够充分发掘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密切关联学生具体的身心发展特色及数学发展需求,因材施教地在教学中渗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环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一世——刘玢

魏晋时期沛国相县刘氏可见祖名刘邠,见于《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魏书·方技传》曾记平原太守刘邠与当时著名术士管辂相善之事:“平原太守刘邠取印囊及山鸡毛著器中,使筮。”[5]822裴松之注引《辂别传》曰:“故郡将刘邠,字令元,清和有思理,好《易》而不能精。”[5]824又引《晋诸公赞》曰:“邠本名炎,犯于太子讳,改为邠,位至太子仆。”[5]824结合几处记载,虽未言及刘邠祖籍或郡望,但其下又引《晋诸公赞》曰:“子粹,字纯嘏,侍中。次宏,字终嘏,太常。次汉,字仲嘏,光禄大夫。汉清冲有贵识,名亚乐广。宏子咸,徐州刺史。次耽,晋陵内史。耽子恢,字真长,尹丹杨,为中兴名士也。”[5]824其中所记刘汉、刘恢,《晋书》《世说新语》等记为刘漠、刘惔。由此结合《晋书》《世说新语》等有关刘宏、刘耽、刘真长(刘惔)等人的记载,可知刘邠乃魏晋南朝时期沛国相县刘氏家族可见于史籍的刘氏之祖。管辂乃三国时期曹魏术士,主要在曹魏中后期出仕,《三国志》中所记刘邠与管辂卜筮之事,概在正元年间,由此可推知刘邠任平原太守时应为曹魏中后期。据裴松之注引《辂别传》,刘邠自言:“欲注《易》八年,用思勤苦,历载靡宁,定相得至论,此才不及《易》,不爱久劳,喜承雅言,如此相为高枕偃息矣。”[5]823又自言:“数与何平叔论《易》及老、庄之道,至于精神遐流,与化周旋,清若金水,郁若山林,非君侣也。”[5]823由“欲注《易》八年,用思勤苦”,可知刘邠好《易》,试图在易学上有所发明。所以当管辂展示了神奇的卜筮之术后,两人畅谈易学。由“数与何平叔论《易》及老、庄之道”,可知刘邠好老庄之道,与名士如何晏者论道,亦为名士风流。

1965 年7 月,北京西郊发现了一座晋代墓葬,墓主人为晋王浚妻华芳,其墓志篇幅很长,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华氏及其家族谱系,墓志中明确记载:“外祖父沛国刘芬,字含元,故尚书、肃成伯。”[9]26通过墓志后文提及的华芳舅父刘宏、刘粹等人之名,可推知此处的刘芬即为《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世说新语·赏誉》注引《刘氏谱》中的刘邠。后有研究者认为“墓志作‘芬’,又有表字和官爵,可以订补谱载的阙误”[10]43-44。

综上所述,魏晋南朝时期沛国相县刘氏之祖为三国曹魏时期的刘邠,华芳墓志作刘芬,本名刘炎,因犯晋太子讳,故而改名,历官平原太守、太子仆等。好《易》,与当时名术士管辂相善;喜老庄之道,与名士何晏论道。

(二)二世——刘粹、刘宏、刘漠

据《魏书·方技传》裴松之注引《晋诸公赞》曰:“子粹,字纯嘏,侍中。次宏,字终嘏,太常。次汉,字仲嘏,光禄大夫。”[5]824另《晋书·刘惔传》亦载:“刘惔,字真长,沛国相人也。祖宏,字终嘏,光禄勋。宏兄粹,字纯嘏,侍中。宏弟潢,字冲嘏,吏部尚书。并有名中朝,时人语曰:‘洛中雅雅有三嘏。’”[11]1959又据《世说新语·赏誉》载:“洛中雅雅有三嘏:刘粹字纯嘏,宏字终嘏,漠字冲嘏,是亲兄弟……宏,真长祖也。”[12]1965 年7月于北京西郊发现的晋华芳墓志载:“长舅讳粹,字纯嘏,故南中郎将。”“中舅讳厷,字终嘏,故大常。”“少舅讳漠,字沖嘏,故光禄勋。”[9]26研究者认为墓志中“刘宏的‘宏’字,墓志作‘厷’,是省文”[10]44,故而刘宏之名并无疑问。

刘漠的名字,《魏志·管辂传》注引《晋诸公赞》作“刘汉”,字“仲嘏”;《晋书·刘惔传》作“刘潢”,字“冲嘏”;《世说新语》作“刘漠”,字“冲嘏”;华芳墓志作“刘漠”,字“沖嘏”。“沖”同“冲”,《晋书·刘惔传》《世说新语》所记表字,与华芳墓志相合;后研究者多认为正确应为“刘漠”之名。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赏誉22”条下引程炎震云:漠,《魏志·管辂传》作“漠”,《晋书·刘惔传》作“潢”,皆形近之误。以其字冲嘏推之,漠为是也[13]433。研究者邵茗生认为:“‘沖’‘漠’二字意义有联系,如用‘潢’字,文义就不可通了。”[10]44至于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赏誉22”条下引程炎震云:“冲”字在《魏志·管辂传》注引《晋诸公赞》作“仲”[13]433,认为程炎震的推测仍有可疑处。根据华芳墓志记载,可排除“仲嘏”的可能,概仍为形近之误。

由是可知,魏晋南朝时期沛国相县刘氏第二代传人为刘邠三子:刘粹,字纯嘏,曾任侍中;刘宏,字终嘏,曾任太常、光禄勋;刘漠,字冲嘏,曾任吏部尚书。刘粹、刘宏、刘漠兄弟三人皆有名于世,“洛中雅雅有三嘏”曾传为美谈。

(三)三世——刘咸、刘耽

据《魏书·方技传》裴松之注引《晋诸公赞》曰:“宏子咸,徐州刺史。次耽,晋陵内史。”[5]824又《晋书·刘惔传》载:“父耽,晋陵太守,亦知名。”[11]1959《晋书·司马冲传》又载:东海哀王司马冲曾“以沛国刘耽为司马,颍川庾怿为功曹,吴郡顾和为主簿”[11]1726。《晋书·顾和传》记载与以上材料略同。由此可知,魏晋南朝沛国相县刘氏第三代传人为刘宏之子:刘咸、刘耽。刘咸曾任徐州刺史;刘耽曾任晋陵内史、司马,在当时亦为知名。

(四)四世——刘 惔

据《魏书·方技传》裴松之注引《晋诸公赞》曰:“耽子恢,字真长,尹丹杨,为中兴名士也。”[5]824又《晋书·刘惔传》载:“刘惔,字真长,沛国相人也。祖宏,字终嘏,光禄勋。宏兄粹,字纯嘏,侍中。宏弟潢,字冲嘏,吏部尚书。并有名中朝。时人语曰:‘洛中雅雅有三嘏。’父耽,晋陵太守,亦知名。”[11]1959结合《魏书·方技传》裴松之注和《晋书·刘惔传》有关刘真长的记载,可知《魏书·方技传》裴松之注引《晋诸公赞》之刘恢当即为《晋书·刘惔传》之刘惔。后有研究认为概因“惔”“恢”形近,刘惔“误作刘恢字道生,又称刘道生”[1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赏誉73”条下也指出刘恢与刘惔实为一人,并有详细考证[13]463-464。

刘惔“累迁丹杨尹。为政清整,门无杂宾”,故后世称其为“刘尹”[11]1959。刘惔“尤好《老》《庄》,任自然趣”,被视为永和名士的杰出代表,是当时清谈的主力干将,仅《世说新语》记载涉及刘惔之事的就有50 余则。刘惔“年三十六,卒官”[11]1959,获赠前将军。刘惔作为魏晋南朝时期相县刘氏的第四世传人,是刘氏家族发展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沛国相县刘氏至刘惔之时,不仅名声显扬,且为刘氏在南朝时期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八世——刘弘之

据《南齐书·刘瓛传》记载:刘瓛为刘惔六世孙,“祖弘之,给事中”[15]677。由此可推知,刘惔四世孙名为刘弘之,曾官任给事中,其他事迹史籍记载较少。

(六)九世——刘惠

据《南齐书·刘瓛传》记载:刘惔六世孙刘瓛“父惠,治书御史”[15]677,由此可知,刘惔五世孙即魏晋南朝相县刘氏第九世传人名为刘惠,曾做过治书御史。

(七)十世——刘璲 、刘 瓛 、刘 琎 、刘 鬷

据《南齐书·刘瓛传》记载:“刘瓛字子珪,沛国相人,晋丹阳尹惔六世孙也。祖弘之,给事中。父惠,治书御史。”[15]677刘瓛作为南朝齐梁的一代大儒,其人品、学问、才能在《南齐书》《梁书》《南史》中多有记载,如《南齐书·礼志上》曾载齐太祖问事于刘瓛,《南齐书·萧晔传》《南齐书·杜京产传》《南史·萧晔传》均记载“上遣儒士刘瓛讲五经”[15]615之事,《南史·萧嶷传》载刘瓛讲礼之事。刘瓛在南朝齐梁时期儒者中的地位,堪称宗师级别。《南齐书·刘瓛传》称其:“少笃学,博通五经。聚徒教授,常有数十人。”[15]677“儒学冠于当时,京师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15]679《梁书·司马褧传》《南史·司马褧传》均称“沛国刘瓛为儒者宗”[16]629。《梁书·止足传》赞其:“辞禄怀道,栖迟养志,不戚戚于贫贱,不耽耽于富贵,儒行之高者也。”[16]840《南史·刘瓛传》称其:“笃志好学,博通训义。儒业冠于当时,都下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当世推其大儒,以比古之曹、郑。”[17]1235

据《南齐书·刘瓛传》记载,刘瓛“兄璲亦有名”[15]677,“巘弟琎,琎字子璥”[15]680。刘璲事迹不详,但刘琎亦为当时名士。

《南齐书·刘瓛传附刘琎传》《南史·刘瓛传附刘琎传》均称赞刘琎“方轨正直”,并称其“儒雅不及瓛而文采过之”[17]1238。《南史·刘瓛传附刘琎传》载“文惠太子召璡入侍东宫”[17]1239之事,《宋书·刘宏传附刘景素传》《南齐书·王思远传》《南史·王镇之传附王思远传》《南史·刘宏传附刘景素传》均记载了南朝宋刘景素被杀,入齐后“沛郡刘琎上表理之,事感朝廷”[15]764-765,上书述其德美,尤其是《宋书·刘宏传附刘景素传》中详细记载了刘琎的上书全文[7]1072,两千余字洋洋洒洒,叙事翔实,富含情感,颇有文采。

刘瓛、刘琎兄弟二人,于当时皆为名士,名噪一时,《梁书·文学传下》载其:“近代有沛国刘瓛、瓛弟琎,并一时之秀士也。”[16]781

与刘瓛、刘琎同辈的沛国相县刘氏子弟中,还有一位刘鬷。据《梁书·刘显传》载:“刘显字嗣芳,沛国相人也。父鬷,晋安内史。”[16]632又据《南史·刘瓛传附刘显传》记载:“显字嗣芳,瓛族子也。”[17]1239结合《梁书》《南史》此两处记载可推知,刘鬷乃为与刘瓛、刘琎同辈的相县刘氏传人。虽然典籍中对于刘鬷的记载不多,但仍可略见面目。如《梁书·良吏传》载:“始擢尚书殿中郎到溉为建安内史,左民侍郎刘鬷为晋安太守,溉等居官,并以廉洁著。”[16]848《南史·循吏传》所载:“始擢尚书殿中郎到溉为建安内史,左户侍郎刘鬷为晋安太守。溉等居官,并以廉洁着。”[17]1697《梁书·良吏传》与《南史·循吏传》记载略同,皆颂刘鬷为官廉洁。再如《南史·萧子罕传》曾载:萧子罕昼夜为生病的母亲祈祷,“主簿刘鬷及侍读贺子乔为之赋颂,当时以为美谈”[17]1114。

由此,在历经第四世刘惔的家族辉煌后,相县刘氏至第十世又迎来了一次家族的显赫,第十世同时出现了刘璲、刘瓛、刘琎、刘鬷等一时才俊,尤其是刘瓛、刘琎、刘鬷,成为魏晋南朝相县刘氏继刘惔之后的又一代代表人物。

(八)十一世——刘显、刘珏

据《梁书·刘显传》记载:“刘显字嗣芳,沛国相人也。父鬷,晋安内史。显幼而聪敏,当世号曰神童。”[16]632又据《南史·刘瓛传附刘显传》记载:“显字嗣芳,瓛族子也。显幼而聪敏,六岁能诵吕相绝秦、贾谊过秦。”[17]1239“本名頲,齐武以字难识,改名显。”[17]1239由此梳理可知,刘显乃魏晋南朝时期相县刘氏第十一世传人,为刘鬷之子,并且自幼聪颖,号称“神童”。后“族伯瓛儒学有重名,卒无嗣,齐武帝诏显为后,时年八岁”[17]1239。据记载,刘显名扬一时,极好交游。《梁书·元帝纪》《南史·梁本纪下》均载有刘显与萧纲、裴子野、萧子云、张缵为布衣之交之事;《梁书·裴子野传》《南史·裴松之传附裴子野传》又载有刘显与南阳刘之遴、陈郡殷芸、陈留阮孝绪、吴郡顾协、京兆韦棱相与友善;《梁书·文学传下》《南史·谢方明传附谢微传》也载有刘显与谢微同官友善。

刘显后成为南朝梁代著名的诗人,《发新林浦赠同省诗》为其代表诗作;先后任中军临川王行参军、尚书仪曹郎、尚书左丞、国子博士、云麾邵陵王长史、寻阳太守等官职。刘显的显达于世,使沛国相县刘氏再次在南朝时期熠熠生辉。

除刘显外,魏晋南朝时期沛国相县刘氏十一世中,刘珏也见于典籍记载。据《梁书·王褒传附刘珏传》载:“刘珏字仲宝,晋丹阳尹真长七世孙也。少方正有器局。自国子礼生射策高第,为宁海令,稍迁湘东王记室参军,又转中记室。太清中,侯景乱,世祖承制上流,书檄多委珏焉,珏亦竭力尽忠,甚蒙赏遇。历尚书左丞,御史中丞。承圣二年,迁吏部尚书、国子祭酒,余如故。”[16]648又《南史·刘瓛传附刘彀传》载:“显从弟彀字仲宝。形貌短小,儒雅博洽,善辞翰,随湘东王在蕃十余年,宠寄甚深。当时文檄皆其所为。位吏部尚书、国子祭酒。魏克江陵,入长安。”[17]1241“彀”与“珏”的繁体字“瑴”形近,而《梁书》《隋书》《北史》均作“刘珏”,概《南史》所记应为一人。除此之外,《北史·文苑传》还记有刘珏与王褒、王克、宗懔、殷不害等数十人俱至长安之事。

(九)十二世——刘莠、刘荏、刘臻

沛国相县刘氏在魏晋南朝时期的第十二世代表为刘显的三个儿子——刘莠、刘荏、刘臻。据《梁书·刘显传》载:“显有三子:莠,荏,臻。臻早著名。”[16]634《南史·刘瓛传附刘显传》亦载:“子莠、荏、臻。臻早有名,载《北史》。”[17]1241

在刘显的三子中,刘臻无疑更具有代表性。在《北史·文苑传》中记载:“刘臻字宣挚,沛国相人也。父显,《南史》有传。臻年十八,举秀才,为邵陵王东阁祭酒。元帝时,迁中书舍人。江陵平,归魏为中书侍郎。周冢宰宇文护辟为中外府记室,军书羽檄,多成其手。后为露门学士,授大都督,封饶阳县子。历蓝田令、畿伯下大夫。隋文帝受禅,进位仪同三司。左仆射高熲之伐陈也,以臻随军主文翰,进爵为伯。皇太子勇引为学士,甚亲狎之。”[18]《隋书·文学传》中也载其“精于《两汉书》,时人称为汉圣。开皇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有集十卷行于世”[19]。而刘莠、刘荏除在刘显传中稍有提及,则无更多记载。

(十)十三世——刘通汉、刘通国、刘通隐

沛国相县刘氏在魏晋南朝时期的第十三世为刘臻三子,《元和姓纂》第五卷347 条记载:“臻,隋仪同、饶阳共;生通汉、通国、通隐。”[8]677

表2 魏晋南朝时期沛国相县刘氏家族世系表

四、魏晋南朝时期沛国相县刘氏的家族迁徙

前文已述,刘姓渊源久远,沛国相县刘氏作为刘氏分支,屡次迁徙,终定于沛国相县。据《元和姓纂》第五卷330 条记载:“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裔孙刘累,事夏后孔甲,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杜伯子隰叔奔晋,为士氏;孙士会,适秦,后归晋,其处者为刘氏。……士会之后周末家于魏,又徙丰、沛。至丰公生煓,字执嘉,生汉高祖。”[8]662可知,沛国相县刘氏于周时曾先居于晋,后于秦,后又归晋。于周末先是“家于魏”,后至丰、沛一带,直至刘煓生汉高祖刘邦、楚元王刘交。据《元和姓纂》第五卷347 条记载魏晋南朝时期相县刘氏乃汉高祖异母弟楚元王刘交少子刘调之后,刘氏于是又在汉魏时期于沛国相县不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

后《三国志》《晋书》《南史》等典籍虽未言及沛国相县刘氏的家族迁徙,但结合沛国相县在西晋末期永嘉之乱后的多次改属,家族迁徙势在必行。在东晋、南朝二百余年间,相县先后改属后赵、前燕、前秦、北魏、东晋、南朝宋、北魏、北齐,而身为名士家族的刘氏概成为北方士族南迁中的一族。

《晋书·刘惔传》曾记载刘惔少时“与母任氏寓居京口,家贫,织芒屩以为养”[11]1959。后研究者认为:“可能因父亲刘耽去世较早,刘恢少时随母亲任氏寓居京口。”[20]从中已足见东晋时期,以刘惔为代表的沛国相县刘氏家族概已南迁,家族进行了由北至南的迁徙。

综合以上论述,沛国相县刘氏其始祖为帝尧陶唐氏,受封于刘;后于周代,隰叔奔晋;其孙士会先适秦,后又归晋;周末之时,士会之后先家于魏,后徙至丰、沛,刘氏子孙在其后秦、汉、魏、西晋时期,均居于沛国相县;后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发、南北割据,相县多次改属,刘氏南迁,于东晋刘惔时寓居京口。沛国相县刘氏家族的先祖为帝尧,历经刘累、杜伯、隰叔、士会、刘煓等后世子孙的繁衍生息,居地经历了受封于刘—奔晋—适秦—归晋—家于魏—徙至丰、沛的迁徙,至汉初的楚元王刘交、棘乐侯刘调父子,成为刘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以曹魏时期的刘邠为刘氏家族魏晋南朝时期的第一世,刘氏在魏晋南朝时期历经十三世,于东晋刘惔时期寓居京口。刘氏家族中先后涌现出的刘惔、刘瓛、刘显、刘臻等代表人物,在儒学和文学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沛国相县刘氏成为魏晋南朝时期较为活跃、极有影响力的名士家族。

表3 沛国相县刘氏家族迁徙表

猜你喜欢
梁书晋书刘氏
嵇绍重礼
闻鸡起舞
往顶上跑
后母
枕戈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time-dependent dynamic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C60 concrete under high-temperatures
回望雁峰天一涯——雁峰刘氏《沁园春》的文化解读
臧荣绪所修《晋书》研究综述
Lagrangian methods for water transport processes in a long-narrow bay-Xiangshan Bay, China*
从《重答刘秣陵沼书》看《梁书·文学传》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