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炜 马杰
[摘 要] 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和科技创新潜力的重要标志。通过问卷调研上海某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学关系质量,以双主体理论为基础,从导学互动维度探索影响导学关系质量的因素。通过对高质量导学关系中导师和研究生互动模式的描述,提出了构建高质量“导学关系”的三点建议:加强研究生入学动机考察,发挥互动双方主体作用和加强对导学关系的常规考察和评估。
[关键词] 双主体理论;导学关系;互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德育工作特色项目“协同视角下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实证探究”(DY2020138)
[作者简介] 邓 炜(1995—),女(土家族),湖南常德人,文学硕士,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 杰(1981—),男,江苏无锡人,医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医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9-0033-04[收稿日期] 2022-09-20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1]。导学关系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对研究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多起由于不和谐导学关系引发的负面新闻备受社会关注。面对新的形势和使命,应当认识到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社会对研究生培养期望之间的矛盾。基于此,笔者从研究生导学关系的问题着手,反思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的作用方式,通过探究影响导学互动质量的相关因素,提出提升导学互动质量的对策,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导师和研究生的双主体作用。
一、反思:双主体理论下不和谐导学关系背后的互动缺位
与传统教育理论的主客体关系相比较,教育的“双主体理论”把培养和发挥人的主动性看成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目标,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的,他们都是有思想、有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教育活动的控制者,只是控制的教育和控制的方法不一样而已,这种对等的地位也决定了他们都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基于双主体理论,和谐的导学关系应当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参与互动的一种平等关系。“双主体”之一的导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全面客观认识受教育的研究生,充分沟通研究生发展要求的教育内容,主动适应、选择和改造教育环境。“双主体”之一的研究生与导师具有同等的地位,与导师平等互动,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进行价值认同,积极应对环境变化,从接受教育变为自我教育,从他律变为自律[2]。
在导师负责制的大背景下,导师仍被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性被重点强调,研究生仅仅被当作教育的客体和被改造的对象,其兴趣、见解难以表达,内在的积极性和驱动力难以发挥作用。有研究发现,我国研究生的师生关系质量普遍不高,最显著的问题,就是缺乏高质量的沟通交流,导师指导不足、师生间权利不平等和管理制度不完善,从而导致雇佣关系、从属关系等不和谐导学关系的出现[3]。
二、实践:大样本下的影响导学关系质量的因素探索
导学互动是导师和研究生双方在教育培养活动中相互交流、影响的一种不断作用的状态,是导学关系的动态表现和双主体性的反映。有效的导学互动不仅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还能提高教育的满意度,从而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4]。与本科层面师生互动的研究相比,關于研究生层面导学互动的研究文献极少,而关于研究生与导师互动影响因素的研究更为罕见,主要局限于对“导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的因素进行探索[5],且缺乏大样本数据的支撑。本研究将以上海某医学院校的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影响导学互动质量的因素进行探究。
(一)研究样本描述
本问卷包括研究生对导学关系质量的主观感受评价和影响导学关系质量的互动相关因素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614份。量表共9题,5点计分,题项得分越高,导学关系质量越好。问卷在本次调研中获取了较好的信度(Cronbachα=0.916)。其中,影响导学关系质量的互动相关因素调查包含互动目标、互动媒介、互动频率、互动模式和互动内容五个维度。互动目标指研究生攻读本学位的动机;互动媒介指研究生与导师互动的媒介;互动频率指研究生与导师互动的频次;互动模式主要考虑研究生与导师双方的主动性;互动内容主要指研究生与导师互动过的话题。
(二)导学关系质量的差异性分析
1.互动目标维度。根据互动目标,可将研究生分为逃避就业型、就业受限型、科学研究型、亦步亦趋型、晋升受限型五种类型。调查结果显示,科学研究型与其他四种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得分最高。所以,学术导向型动机的研究生的导学关系质量比非学术导向型动机的好,而缺乏升学动机的研究生的导学关系质量最低。导师作为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指导者,和科学研究型的学生互动动机契合度最高,导学关系质量也最高。
2.互动媒介维度。互动媒介维度主要分为直接互动和间接互动两个方面。直接互动媒介包括“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电话”“短信”“面对面沟通”;间接互动媒介包括“通过他人转告”。调查结果显示,导学关系质量与互动媒介是显著相关的,并且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使用间接互动媒介的导学关系质量明显差于使用直接互动媒介的。
3.互动频率维度。导学关系质量在不同的沟通频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学期一次”的导学关系质量得分为4.43,“两个月一次”为4.40,“一个月一次”为4.51,“两周一次”为4.58,“一周一次及以上”为4.63。且导学关系质量与沟通频次呈正相关关系,即沟通频率越高,导学关系质量越好。
4.互动模式维度。基于导师和研究生双方在互动过程中的主动程度,可以将互动模式分为“导师主动询问”“研究生主动向导师汇报”“导师主动询问同时研究生也主动向导师汇报”。调查结果显示,导学关系质量在不同的互动模式之间存在差异。进一步地,导师主动询问和学生主动向导师汇报的导学关系质量不存在差异,导师主动询问同时学生也主动向导师汇报的导学关系质量与其他方式均存在差异,且得分最高。
5.互动内容维度。导学关系的实质是以师生为主题,以学生个体体验为核心,以“主体间性”及“互动”理论为理论体系,以一定的导学关系原则为约束,强调导师指导及学生学习两种活动相互有机结合,注重互动效果的复杂关系体系[6]。所以,以学生为中心可将互动内容维度分为与学生个人发展、幸福感相关和无关的互动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科研学习和临床治病经验”“学术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职业生涯规划与想法”“日常生活”“情感生活和心理状况”等与学生个人发展、幸福感有关的互动内容与导学关系显著相关,且有积极作用;而“与导师个人行政工作、课程、课题等相关的事务”等与学生个人发展、幸福感无关的互动内容与导学关系显著相关,但是呈现出消极作用。
三、探索:基于实证的导学互动质量提升策略
基于此,可以得出导学互动质量与互动目标、互动媒介、互动频率、互动模式和互动内容显著相关。在理想的导学互动中,研究生的升学动机与导师的晋升动机相契合,双方通过直接、主动的方式,以一周一次及以上的频率进行沟通,内容与研究生的个人发展、幸福感相关。因此,提出了以下高质量“导学关系”的建设策略。
(一)加强对研究生升学动机的考察
目前国内高校在硕博士招生环节大都采用统一考试的方式,侧重对专业知识的考查,忽略对升学动机、科研规划等方面的考察,导致研究生在入学后缺乏积极的学术意愿、良好的学术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术探索精神,进而造成学术成果匮乏、导学关系紧张、心理问题、职业生涯迷茫等在研究生群体中较常见的问题。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1]。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不忽视专业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加强导师在招生过程中对学生入学动机的考察,优先选拔对科学研究有全面规划和热情的学生。
(二)发挥导师和研究生在互动过程中的双主体作用
双主体理论视域下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与导师以相互作用的共同主体身份作用于客體—知识和课题项目[2]。其中,导师作为教育主体发挥着主导、引领的作用,研究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发挥着主动、协同的作用。尽管互动双方具有平等的互动关系,但是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首要责任人,应当主动成为研究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
1.创造良好的互动氛围。良好的互动氛围是导师和研究生主动积极互动的内驱力。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研究生导师应当肩负起创造良好互动氛围的主要责任。首先,要与学生划分好培养过程中的“边界”,提前说明“可为”与“不可为”。即使是成年已久的研究生,仍要树立规矩意识,尽可能地减少日后互动过程中因为知识背景不一致导致的摩擦。其次,作为双主体的其中一个主体,导师在入学时应与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入学动机和研究生期间的个人规划,使双方的互动动机相匹配,从而做到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最后,作为一名长者和教育者,导师应当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近况,为学生排难解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兴趣特点和个性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为学生安排任务,打击学生的科研热情;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调整互动方式,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2.构建研究生导师合力育人共同体。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群体更多集中在本科毕业直升研究生的“95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有着强烈的个人想法,缺乏真正进入社会的经历,应对挫折、压力的能力较弱。而且,他们面临着科研、毕业、就业、婚恋、人际关系等更加复杂的问题。如果导师只关心学生的科研课题进展,对于生活、就业、人际交往等与学生幸福感息息相关的话题漠不关心,就可能形成疏远的导学关系,学生更可能因寻求不到心理支持而出现崩溃、抑郁等心理问题。相比于经受过硕士阶段学习磨炼的博士研究生而言,硕士研究生则更需要导师对个人生活、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关心和支持。调查结果也证明,导学关系主观感受差的研究生(均值不超过2)所选择的互动内容仅限于“与导师个人行政工作、课程、课题等相关的事务”,他们没有感受到导师对他们个人思想动态、发展前途、心理状况、学术道德等方面的关心与支持。虽然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立德树人的职责[7],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有绝对的话语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非学术指导方面的问题常常让他们感到束手无策。相比之下,研究生辅导员作为与研究生培养息息相关的另一主体,在非学术指导问题上有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优势,能够较好地帮助研究生处理这些问题。因此,高校要构建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努力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3.搭建高频灵活的互动交流机制。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一致的情况下,导学双方互动频率越高、双方均能主动进行沟通、采用直接的互动媒介,导学关系质量越高。随着现代通信工具的不断发展,导师和研究生的互动方式趋于多样化,不再局限于面谈,而是更多地依赖微信、QQ等互联网通信工具,这为导师和学生间保持高频、主动的互动提供了可能。然而,“90后”作为研究生群体的中坚力量,更倾向于圈层化社交、网际化沟通、移动化生活,对于网络新兴词汇的接受度和使用度较高。而研究生导师大多为“60后”“70后”,对于微信、微博、QQ等新型社交媒体的使用仅停留在日常信息交换的层面,处于新兴网络文化的籓篱之外,对于学生的精神需求了解甚少。这种网络圈层化为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互动提供了无形的壁垒,阻碍他们进行更深入、更高质量的互动。
對于高校而言,教育内容和形式要紧跟时代发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定期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培训,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用学生感到亲切的语言关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要把自己定位为研究生培养的“蓄水池”,不仅要培养研究生成长成才,更要学会如何将学科组其他的专家、思政教师、研究生管理人员、校外专家等资源汇聚起来,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灵活的学习生活氛围。
(三)加强对导学关系的常规考察和评估
在理想的导学关系中,导师在学业上平等地指导、在生活中关心每一名研究生,学生尊重感激导师的辛勤教导和关爱,双方随时保持联系,为了预期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共同成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导师作为掌握资源的一方,学生作为被分配资源的一方,双方关系的平衡总是处于微妙的变化之中。对于导师和学生来说,要通过良好的互动来维持双方关系的平衡。然而,失衡的状态时有发生,近年来因此导致的双方冲突、学生自杀等悲剧事件也屡见不鲜。所以,加强对导学关系的常规考察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从导生关系内部来说,将导学关系的常规考察纳入研究生导师选聘、评优的考察要求,让导师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质量,并在对失衡状态有所察觉时,作为师者、长者和资源的分配者,主动地进行调节,尽力恢复平衡状态;从导生关系外部来说,高校要加强对导学关系的常规考察和评估,应该设立专门的研究生导生关系调解部门,在双方无法调节或者没有察觉关系失衡状态时,由第三方介入进行调查调解,真正将导师和学生权益保护落到实处。该部门可就研究生导师职责、学生权益、导学互动、导学关系等主题进行日常宣教,推动导师和研究生发挥双方的主体作用,更好地进行互动,推动双方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A/OL].[2020-09-21](2022-08-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2]郭慧梅.反思双主体理论在研究生导师负责制中的运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8):21-25.
[3]刘平.硕士生师生关系研究:以南京大学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3.
[4]龙永红,汪霞.高校生师互动的本质、价值及有效策略[J].江苏高教,2017(11):61-66.
[5]许祥云.研究生与导师互动: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1):59-66.
[6]张青.我国硕士研究生导学互动关系研究:以华东E大学为个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7]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A/OL].(2022-08-20)[2018-01-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Mentor-Mentee Relationship Based on Dual Subject Theory
DENG Wei, MA Jie
(Schoo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Tuina,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As the top level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graduat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quality of creative talents and the potenti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sed on dual subject theory,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quality of mentor-mentee relationship with questionnai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s, so as to determine interactive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quality. By depicting the ideal interactive model in the relationship, thre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hat is, strengthening the inspection on the studying motives, stimulating the initiatives of the two subjects and focusing on the regular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Key words: dual subject theory; mentor-mentee relationship; interaction; graduate education; high-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