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锦华
摘 要:在管理服务育人的科学视阈下,高校要全面系统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要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劳动认知能力,就必须把握好科学的育人导向,精准、全面地开展好劳动教育,全面、系统地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整体能力。劳动教育蕴含着丰富且多元化的内容,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全面运用多元化的发展举措,全面、系统地提升大学生的劳动认识,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技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管理服务育人;劳动教育;劳动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5-0067-04
作者简介:彭锦华(1988—),女,硕士,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
新时代高校育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高校育人主体要结合立德树人工作实际,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资源,科学全面构建完善且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更好提升劳动教育水平,全面提升以及整体优化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效的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为学生呈现出完整而全面的劳动内容,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发展素养,真正地保障学生高效全面成长与发展。高校要从管理服务育人的科学视角出发,精准研判劳动教育的实际现状,科学把握好劳动教育的实施意义,积极运用精细化的劳动教育策略,切实提升劳动教育水平。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劳动认知存在偏差
高效的劳动教育,离不开精细的劳动认知。只有每个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确劳动的重要价值以及关键意义,他们才会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劳动,更好地感受劳动。但现阶段,大学生在成长发展的实践中,明显缺乏对劳动的科学认知。在部分学生看来,劳动是脏累苦的代名词。在这样错误观念的影响下,他们不愿意参与劳动,不积极参加劳动,甚至对劳动产生比较强的抵触情绪[1]。在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劳动认识的水平之所以比较低,在于高校在管理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劳动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也没有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受此影响,高校劳动教育自然处于相对比较低的发展状态和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大学生是劳动教育的关键学习主体,只有每个大学生都能够自觉投身劳动实践,只有学生都认识到劳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他们才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劳动实践,才能在劳动过程中获得较高的提升与全面的发展。
(二)劳动教育不够系统和科学
在大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为真正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施水平,高校有必要全方位建构完善的教育体系,真正提升劳动教育的系统性以及科学性。但不可否认,在现阶段,大学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建立完善化的劳动教育体系,也没有深入有效地推动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大学缺乏完善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也没有为学生真正建构起科学的劳动教育平台,这无疑制约着劳动教育的深入且有序开展。在高校管理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只有从战略层面出发,科学全面制定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科学拓展广泛的劳动教育平台,全面增强劳动教育实效,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学生从劳动教育中真正获得提升与发展,切实推动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劳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高校必须注重拓展和延伸劳动教育平台,必须注重科学构筑完善的、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增强劳动教育成效。在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是主要的教育对象。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进程中,只有充分立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只有精准把握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科学推动劳动教育有序高效开展,才能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水平,才能更好地促动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当前,高校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立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来开展精准性的劳动教育,这就使得劳动教育停留在表象,难以保障劳动教育成效。
(三)教师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大学在人才培养的阶段中,主要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专业素养,旨在优化学生个人的职业竞争力。因此,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方面,明显缺乏对劳动教育的精准化认知,也没有真正开展好劳动教育。事实上,高效且科学的劳动教育,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关系着学生的职业成长。若教师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自然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化的教学引导,也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2]。在劳动教育有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教育力量,学生是关键性的学习主体。为全面提升劳动教育实施水平,高校有必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提升教师的劳动素养以及认知水平。但当前,高校在教育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引领教师重视劳动教育,也没有运用多元发展举措来增进教师的劳动认识,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仍然习惯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仍然倾向开展传统的劳动教育实践,难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也难以推动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管理服务育人视阈下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情感
在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劳动情感是他们应该具备的朴素情感,是他们应该形成的科学认识。大学生只有真正具有较强的劳动情感,他们才会自觉主动地投身劳动实践,才会更好地参与劳动,全面系统地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高校教育管理服务要求广大教师要以学生为发展中心,要充分全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为此,高校在教育管理服务有序开展的环节中,要积极运用高效的劳动教育举措,全面系统地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情感,确保大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可以说,科学的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情感,也能够引导他们加深与劳动人民的感情。在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高效且科学化的劳动教育,能够从思想感情层面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引导,能够整体提升他们对劳动意义的认识,继而主动积极地投身劳动实践。同时,高效的劳动教育,还能够让大学生真正放下身段,积极同劳动人民建立稳定的感情。不可否认,现阶段的大学生普遍害怕吃苦,尤其是一些家庭优渥的大学生,他们几乎没有真正地参与劳动。依托科学的劳动教育,能够从观念思维层面来引导大学生注重劳动,积极参与不同形式的劳动。部分大學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可能会被用人单位淘汰,如很多用人单位会以“眼高手低”等评价大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部分原因是大学生劳动素养相对不足,且缺乏正确的劳动情感[3]。就这方面来讲,在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的推进过程中,高校教师充分全面把握好大学生的发展认知规律,积极开展科学且高效化的劳动教育。可以说,高质量的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和优化学生的劳动素养,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情感,确保大学生真正热爱劳动,积极主动地投身劳动实践,更好地增强劳动认识,不断提升劳动积极性。
(二)科学培养大学生劳动习惯
在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践过程中,科学且积极的劳动习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动大学生的高效发展。可以说,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能够促动大学生有序发展,更关系着大学生未来的成长与进步,甚至关系着大学生一生的发展。教育管理服务就是要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学生进步服务。对广大学生而言,他们在成长发展实践中,若能够形成科学的劳动习惯,无疑能够促动他们自身的长效发展。科学的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当代大学生的劳动素质,整体上较好。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够忽视部分大学生缺乏劳动习惯的现实。为纠正部分大学生错误的劳动认识,积极引导他们投身劳动实践,高校要注重深入全面地推动劳动教育的高效化开展,切实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劳动习惯。劳动习惯的形成,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且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大学生,能够在劳动中锤炼意志品质,增强身体素质。无论是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还是在未来的人生发展中,劳动都是非常必要的元素。对大学生而言,在良好的劳动习惯推动下,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劳动实践,也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劳动认识,更能够以较高的发展姿态来应对劳动过程。为此,高校要把握好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运用精细化的劳动教育举措,培养大学生科学健康的劳动习惯。
(三)提升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劳动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若大学生在发展实践中,具备较强的劳动素养与认识,且具备较高的劳动行为习惯,那么他们的学习质量也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学习认识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此,高校在管理服务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应该以大学生为关键的发展主体,科学全面地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从劳动实践中来增进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大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可以说,科学的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尤其是在双创背景下,为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劳动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载体以及表现形式。通过科学的劳动教育,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科学的教学指引,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习惯,也利于整体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素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三、高校管理服务育人视阈下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依托课堂主阵地提升学生的劳动认知
在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为真正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劳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实践,教师要注重依托课堂主阵地,积极全面地增强学生的劳动认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一方面,在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践以及育人需要,科学全面地设置专门性质的劳动教育课程,全方位强化学生的劳动认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教师既要保障理论内容的夯实性,也要保障实践教学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以此真正提升学生的整体劳动素养。在劳动课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刻地认知劳动理论,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劳动实践,积极掌握科学的劳动技能和方法[4]。另一方面,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自觉主动地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依托思政课堂来实施高效化的劳动教育。通过这样高效且科学的融合教育方式,既能够充实思政教育的内容,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形式,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真正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劳动观,全方位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高校要积极挖掘以及充分利用思政教材中的劳动内容,积极为学生呈现科学且多元化的劳动内容,不断拓展学生的劳动视野,增强大学生的劳动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劳动习惯,确保每名大学生都能够高效全面发展。
(二)积极保障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在高校管理服务育人的有序推进过程中,高效全面的劳动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于大学生的四年生活中,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面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知行合一来真正保障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一方面,高校要注重深入全面地变革劳动教育理念,积极树立“劳动无贵贱之分”的教学理念,以清晰且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劳动教育,确保劳动教育得以有序实施。在劳动教育有序开展的过程中,科学且精细化的劳动教育理念,无疑能够助推劳动教育的长效开展。为此,高校要从自身育人视角出发进行理念创新和变革,要科学树立全新的劳动教育理念,更好地指導劳动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最大限度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另一方面,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健全完善且精细化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体系,从制度层面保障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地。特别是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还应该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以及专业能力。此外,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高校还应该结合育人方向以及专业特色,科学全面地开展劳动教材的编创修订工作,积极开展校本教材的研发工作。特别是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还应该为每个学生建构科学化的成长档案。在劳动教育有序展开的过程中,必要的劳动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高效的劳动教材编研等,都是劳动教育得以有序开展的关键立足点。为此,高校应该从提升和增进劳动教育水平的科学视角出发,全面系统地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施质量,确保劳动教育真正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三)创设良好文化氛围构建劳动实践体系
在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教学引导者。为保障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高校必须注重建构一支高素质的劳动教育队伍也要注重整体提升教师自身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水平。一方面,高校要着力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引领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积极形成正确科学的劳动教育观。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注重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教育,不断提升他们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依托这样的方式方法,高校能够更好地优化教师的劳动素养,确保他们能够深入精准地对待劳动教育,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还有必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发展需要,科学构建完善的、全面的实践育人体系。在实践过程中,高校既要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校内实习实训平台,让大学生可以便捷快速地参与劳动实践,要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大学生寻求更加广阔的劳动实践基地,引领大学生高效持续发展。借助校内外的通力合作以及全面互通等,真正为大学生成长发展提供切的劳动平台[5]。
四、结语
在高校管理服务育人工作高质量开展的过程中,有必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积极地把握好新时代发展背景,全方位建构完善精细化的劳动教育体系,积极创设科学的劳动教育氛围,更好地提升劳动教育成效,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过程中,高校既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劳动习惯,也要注重全面搭建科学的劳动教育体系,不断开发劳动课程资源,全面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平台,卓有成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以及发展认知能力,推动每个大学生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韵,许芳,刘平平. “双创”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科学咨询,2021(15):73-74.
[2] 刘影.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商情,2016(52):197.
[3] 雷朝晖,胡怡然.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培训,2020(08):6-8.
[4] 马堃,胡未. 立德树人视域下劳动精神在高职教育中的融入与体现[J]. 就业与保障,2020(10):130-131.
[5] 任嘉庆,张勇. 高校管理服务育人视阈下开展“劳育”探究[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06):102-104.
(荐稿人:高云,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