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小艳
摘 要:教师文化支配着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及学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文化在不同的学科视角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在社会转型与变迁的背景下,教师文化面临着内外部冲突,具体表现为城乡教师、传统教师与现代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冲突,教师文化的冲突必然引起教师文化的变迁。基于此,文章从了解教师文化的冲突与变迁的社会学重要视角出发,以社会学的三大理论为基础,阐释不同理论基础下教师文化的概念及内涵,并揭示教师文化在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产生的冲突与变迁。
关键词:教师文化;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符号互动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5-0173-04
一、社会学的三大理论基础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以美国的帕森斯、默顿等人为代表,致力于探讨规范、价值观和制度在社会中的作用。具体而言,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任何社会中的关键要素都是围绕整个社会的一种广泛的需求而组织起来的,即都会受到一个重要的社会系统的影响,其中社会系统包含了强大的规范、价值观和制度,具有一种功能性的目的。如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的宗教信仰,在结构功能主义者看来,这些宗教信仰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们能满足社会的某种广泛的需求,为教徒们提供了一种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能帮助人们去解释许多目前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以及信仰的一致性能够促进社会的团结等等[1]。简单来说,身处在某种环境下的人们会受到该环境中的组织或系统的影响与制约,而这种影响与制约的来源就是规范、价值观和制度。
(二)冲突论
冲突论以马克思·韦伯、格奥尔格·齐美尔、卡尔·马克思等人为代表,致力于解释社会的不平等。具体而言,该理论强调人类社会由于有限的资源、权力和社会声望等因素所引起的矛盾和冲突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作为一种永恒的社会问题,矛盾和冲突是人类社会变迁的主要根源。也就是说,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完全平稳运行的,而是相互矛盾的。所谓秩序的存在也是社会在不断地发生斗争和冲突后所得到的结果,也正是因为存在着冲突,才会出现社会的变迁。所以,冲突对社会和群体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具有正向和反向双重功能[2,3]。
(三)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以社会学家米德和他的学生布鲁默为主要代表人物,致力于分析日常社会互动何以处在理解社会的核心。它所重视的问题焦点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本质,聚焦日常的人类行为以及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认为正是通过这样的互动,个人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才得以形成[4]。米德将个体的自我分为了真实的自我和他者眼中的自我,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直接来源于他人的评价。如我们在参加求职面试的时候,希望面试官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条理、勤奋、有抱负的人,所以在面试过程中就会通过语言及行为、表情等非语言的方式去塑造自己的形象。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从静态来看,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精神层面的总和,核心是教育教学观念;从动态来看,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呈现的思维、习惯和行动方式,核心是行为方式[5]。所以教师文化包含精神层面与行为层面两大部分。而社会学视角依据其三大理论基础,主要关注教师文化的三个方面。
(一)教师文化与社会规范、制度等的相互作用
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来看,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是作为一套价值观、信仰和实践的文化。文化就如同一个工具包,里面储存着从我们在所生活的文化环境中所习得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浸润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所具有的行为和观念也就不同。因个体的差异,拥有相似文化工具的人们使用这些工具的方式方法并不相同[6]。比如同样一件事,一个男生在街头搭讪女生说:“你好美呀!”这在思想比较开放的欧美国家,大部分女生的第一反应是很开心地说:“谢谢。”但在思想较为保守的东方,可能第一反应是戒备。但这也存在个体差异性,同在东方或者同在西方,性格外向与内向的女生的反应也会不同。所以,在结构功能主义者的眼中,教师文化主要是关注社会规范、制度等对教师文化的影响,以及教师文化对社会规范与制度的建构作用[7]。
(二)教师群体间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变迁
从冲突论来看,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是作为一种沟通形式的文化。作为意义和符号系统的文化和作为价值观、信仰和实践的文化都可以看作是沟通的形式,沟通是有意义的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当然沟通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会发生在社会公众之间——通常称之为大众传媒,如互联网、电视、广播等,而社会中的人们正是通过沟通而使得冲突得以秩序化。所以,在冲突论者看来,教师文化主要关注教师群体内部与群体外部之间因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冲突,以及在沟通的过程中冲突得以解决所造成的教师文化变迁。
(三)关注师生、师师之间在互动交流中的教育符号
从符号互动理论来看,社会學视角下的文化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系统的文化。每个社会都通过符号来传递思想,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符号都是用来交流某种观念的明确意义的事物。也就是说,一个群体的符号是这一群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当想要表示对他人的赞扬或认同他人的意见时,通常会竖起自己的大拇指。但在阿富汗、伊朗等地区,这种做手势很有可能被误解为不友善的行为。所以,从符号互动理论出发,教师文化主要是关注师师之间或师生之间以一种线下或线上的方式,在课堂教学内外进行符号互动与沟通交流中所生成的教育符号。
三、社会学视角下教师文化的冲突与变迁
(一)社会学视角下教师文化的冲突
教师文化冲突是指教师群体内部或教师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种种矛盾,是教师文化更新与发展的必要阶段。具体而言,主要包含教师群体内部与教师群体外部两大文化冲突。
1. 教师群体内部的冲突
从地域上来讲,乡村教师文化与城市教师文化之间存在冲突,表现为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冲突。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乡村文化主要是依托农村这一特殊的社会空间,以农户为主体的本地村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共同享有且不断传承、创新的一种社会文化[8],侧重于自给自足、强调稳定、比较封闭,其社会关系主要建立在亲缘、血缘与村落等组织上。城市文化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文化,强调创新和开放。其社会关系主要建立在职业、社区、组织等结构上。所以,身处不同地域的教师自然也会形成文化冲突[9]。
从时代发展来看,传统教师文化与现代教师文化之间存在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管理模式上,传统教师文化更重视教师权威,与学生多处于对立的状态。而现代教师文化则更注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多采用民主的管理模式。其次,在培养目标上,传统教师文化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分数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现代教师文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打破了传统教师文化中的唯分数论,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10]。所以,身处不同时代的教师之间也会形成文化冲突。
2. 教师群体外部的冲突
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育教学生活为参照点,教师群体所面临的外部文化主要包含学生文化与学校管理文化。
在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二者往往由于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代际文化冲突和目标文化冲突[11]。其中代际文化冲突主要强调不同时代的人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冲突。从师生两大主体来看,教师作为教育者,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言人。学生尚未成年,往往会形成有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青年亚文化,如同辈群体文化,且有的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具有一定的排斥性。所以,教师和学生在年龄上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两者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代沟。目标文化冲突则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目标与学生对自身的期望目标之间存在差异而产生的冲突,这一冲突集中反映在学校教学评价上。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育运行中以成绩和升学率为目标,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评价标准。
在教师与学校管理的接洽过程中,常常面临着教师文化与管理文化间的冲突,主要包括工作目标、利益分配等方面。具体而言,在工作目标上,学校管理层所制订的目标需要站在管理的角度,每个教师作为具有鲜活生命和思想的个体,在需求上会存在个性的差异化与多元化。所以,学校工作目标的设定并不能充分满足每一位教师的发展需要,对教师而言缺乏现实意义。在利益分配上,学校管理者虽然极力追求公平性,但往往由于客观或主观因素而导致在教师的职务晋升、考核奖惩、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不公平”[12]。
(二)社会学视角下教师文化的变迁
文化变迁是指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文化在积淀、传承、整合与发展的过程中在结构、模式、风格等方面发生的变化[13]。教师文化变迁则是指教师文化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与内部或外部不断发生冲突而导致的在内容、形式、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发生变化。古往今来,教师文化的变迁主要包含制度规范的变迁、价值观念的变迁以及教师权威的变迁三个部分。
1. 制度规范的变迁
教师文化在制度规范上的变迁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和教师任用制度的完善上。
首先,在教师教育体系上的变迁。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对教师教育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为进一步发展和保障我国教育事业的师资供给,逐渐建立了结构完备的封闭定向型师范体系。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的发展,单一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于是1999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由此,我国从之前的封闭定向型师范体系走向了多元开放、定向与非定向相结合的教师教育体系[14]。发展到现在,我国仍积极建立教师教育认定制度,教师教育机构包括教师培养机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各类机构,涵盖了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具有“终身教育”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15 -16]。
其次,在教师任用制度上的变迁。我国古代政教合一,官师不分,多以举荐及科举考察的方式选任教师。清末时期,随着现代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师的任用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分配。民国初期则由学校校长负责任用教师。1949年之后,实行任命制或派任制。改革开放以后,又开始了教师聘任制的探索。
2. 价值观念的变迁
教师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变迁主要体现在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以及教师文化心态的转变上。
首先,教师角色的变迁。从教师职业角色来说,从传统“教书匠”的工具属性走向了现代教师“人”的属性,开始强调教师个体自我与“人性”的回归;从教师角色转变的角度来说,此前更强调在专家、名师的指导下,教师作为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随着教育变革的推进,需要教师去主动进行自我审视与反思,寻求改进。角色关注点由外在的角色规定转向了内在的身份认同。
其次,教师文化心态的变迁。随着我國教育事业的发展、政治经济水平的提升及综合国力的增强,教师的文化心态逐渐从传统的闭锁性走向开放与合作,即以更为开放包容的心态在校内教师个体间、校外的各学校群体间以及各国的教师群体文化间吸纳更为优秀、先进的教师文化,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3. 教师权威的变迁
教师文化在教师权威上的变迁主要体现在教师制度权威的变迁和知识权威的转向上。
首先,制度权威上的变迁。在古代稳定的文化背景下,教师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都是教师制度权威的呈现。随着文化的逐渐开放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群体文化与教师所倡导的主流文化无论是相同的、相近的还是相疏离的,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教师的制度权威[17]。到了现代,在追求自由、崇尚民主的文化背景下,教师的制度权威在减弱中走向了自由民主,也更强调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
其次,知识权威上的变迁。在古代,教师是文化的代表,学生则是在教师的教导下去复制文化,所以教师有着至高无上的知识权威;在近代,文化的逐渐开放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的知识权威性被弱化;到了现代,互联网的发展更是打破了知识的壁垒,由于网络上知识的良莠不齐,使得教师不仅要负责常规教学内容的传达,开始承担减少负面信息对学生影响的责任,实质上教师在知识权威方面的地位在上升,而真正饱含学识的教师也将具备更高的知识权威[10]。
四、结语
文化兴则学校兴,文化强则学校强。教师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校文化的更新与重塑具有重要影响。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了解教师文化的冲突与变迁,对于新时代塑造适应学校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以教师文化的培养和构建为基础,发挥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方能真正促进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提升,从而加快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杰夫·曼扎,理查德·阿鲁姆. 社会学2.0: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M]. 解玉喜,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
[2] 刘易斯.科赛. 社会冲突的功能[M]. 孙立平,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 宋林飞. 西方社会学理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第二版)[M]. 鲍雯妍,张亚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5] 李润洲. 我们塑造什么样的教师文化[J]. 教育发展研究,2006,26(11):31-33.
[6] 王春林,武卉昕. 文化的社會学论析[M].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7] 周海玲. 论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文化[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4(03):91-93.
[8] 胡剑南.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J]. 重庆社会科学,2019(05):120-128.
[9] 王中华,贾颖. 特岗教师文化冲突及其化解[J]. 当代教育科学,2019(11):64-69.
[10] 邢思珍. 从文化变迁看教师教育权威的走向及其确立[J]. 教育探索,2011(04):101-103.
[11] 林夏蕾. 文化变迁视角下中学师生冲突研究[D]. 广州:广州大学,2020.
[12] 王良. 教师管理中的矛盾冲突及其化解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2004(01):78-79.
[13] 司马云杰. 文化社会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4] 王泽普. 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 吴薇,杜学元. 论我国文化变迁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01):133-138.
[16]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7] 张良才,李润洲. 论教师权威的现代转型[J]. 教育研究,2003(11):69-74.
(荐稿人:许敬辉,玉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