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 庆 丁文将 邓关军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一个普遍规律。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城镇就业的规模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国家统计局《2022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年底,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9 562 万人,比上年增长1.1%。农民工占我国2022 年劳动力人数总量的40.3%,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向非农行业和城市转移,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但由于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相对偏低,又缺乏专业技能,往往只能满足第二、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1]就业环境恶劣、流动频繁、工作岗位技术含量低、收入水平不高等问题降低了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2]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兴业态等领域正在快速发展,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相当数量的农民工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的知识技能不匹配,导致农民工就业技能结构失衡矛盾,[3]难以顺利转移就业。这不仅影响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也影响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2022 年11 月16 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重点支持农民工就业集中的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企业渡过难关,最大限度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等政策措施。这类措施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对于稳定就业、稳定经济至关重要。那么,农民工行业转移就业情况究竟如何,未来的变化趋势又会怎样,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民工就业流动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相关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但是研究农民工行业转移就业方面的成果并不多,多数文献是探讨农民工就业行业分布及其原因的。武树礼较早对农民工进城就业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农民工在城市并不能自主择业,输入地政府往往采取措施限制其工种及工作范围,农民工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从事脏、累、苦、险、毒等体力劳动以及相关的服务活动。[4]白南生等利用北京市700 多名农民工就业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农民工在当前单位的平均工龄约为3 年,工作稳定性较低,流动率较高的行业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农民工变换行业后主要流向生活服务业和商业,流动的原因主要有收入低、劳动强度大、家里有事、被解雇。[5]侯晋封分析了农民工就业行业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认为农民工在各个行业的分布很不均匀,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吸纳了较多的农民工,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行业往往对应聘者的技能和文化等方面要求不高。[6]高月也对农民工就业行业分布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发现80%以上的农民工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变动次数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她认为农民工能较快地找到工作主要是依靠其对城市某些工作岗位的填补,以及对劳动报酬的要求不高。[7]寇恩等研究了农民工的短工化行为,认为短期工多集中在建筑业和服务业,导致短工化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如教育、培训、年龄等,以及家庭因素,如家庭中有需要照料的老人和小孩等。[8]另外,还有一些学者重点关注了农民工就业结构的变化。葛晓巍等就具体考察了农民工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同样显示农民工集中在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服务业和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虽然存在农民工有从高劳动密集度行业转向低劳动密集度行业的情况,但转移比例并不高。[9]朱明宝等利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资料分析了2007—2013 年间农民工就业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在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制造业就业的农民工比例在下降,而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业就业的农民工比例在上升。[10]何秀玲等以陕西省为例,研究了工业化后期农民工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也得出类似的结论。[11]这些变化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传统的制造业、建筑业等领域的比重下降的发展趋势相一致。靳卫东等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农民工往往为了更高的劳动报酬而主动选择进入一些工作条件较差的行业。[12]
从已有的文献可以看出,这些研究大多从静态的角度探讨农民工就业行业分布,较少从动态的角度关注农民工在不同行业间或同一行业内部的转移就业问题,而动态研究对于制定就业政策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将基于已有文献的研究,运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动态地研究农民工行业转移就业问题。实际上,一些学者已经尝试使用马尔可夫链研究就业流动问题,比如,解雨巷在2012 年基于马尔可夫过程分析了我国青年人的就业转移问题,[13]这为研究农民工行业转移就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将利用马尔可夫链模型,测算2013—2022 年期间农民工在行业内和跨行业转移就业的概率,并预测“十四五”中后期农民工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以期为国家制定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的政策提供参考。
1.马尔可夫性
马尔可夫性是指系统(或过程)在时刻t0所处的状态为已知的条件下,系统(或过程)在时刻t>t0所处状态的条件分布与系统(或过程)在时刻t0之前所处的状态无关的特性,该特性又被称为无后效性。具有马尔可夫性的随机过程称为马尔可夫过程,可用分布函数来表述。
设随机过程 {X(t),t∈T} 的状态空间为S。如果对时间t的任意n个数值,n≥2,t1<t2<…<tn∈T,在条件X(ti)=xi,xi∈S,i=1,2,…,n-1 下,X(tn)的条件分布函数等于在条件X(tn-1)=xn-1下的条件分布函数,即:
则称{X(t),t∈T}具有马尔可夫性或无后效性,并称此过程为马尔可夫过程。当马尔可夫过程的时间参数和状态取离散值时就被称为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简称马氏链。
2.状态转移概率
设 {Xn,n∈T}是马尔可夫链,{Xn,n∈T}在m时处于状态i,经过k步转移之后,在m+k时到达状态j的条件概率pij(m,m+k) 就被称为 {Xn,n∈T}在m时的k步状态转移概率,此时表示为:
当状态转移概率pij(m,m+k)只与状态i,j及时间间距k有关,而与m无关时,称此状态转移概率具有平稳性,也称此链是齐次的或时齐的,可记为:pij(m,m+k)=pij(k),这里pij(k)为k步状态转移概率。
由所有状态S={1,2,…,N}之间状态转移概率pij(k)构成的矩阵P(k)称为k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k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具有的性质如下式所示:
当k=1 时,表示 {Xn,n∈T}在m时的一步状态转移概率。根据切普曼-柯莫格洛夫(Chapman-Kolmogorov)方程,对于齐次马氏链可以得到k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m+n)=P(m)·P(n)。令m=1,n=k-1,得递推关系:
这表明齐次马氏链的k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k) 是一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的n次方。
根据马尔可夫链无后效性的特征,在m时系统的状态向量S(m) 可以由m-1 时系统的状态向量S(m-)1 和一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计算而得,即有S(m)=S(m-1)·P。进一步预测从m时到m+k时系统的k步转移状态向量S(m+k),则有:
为估计出一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可采用二次规划法估算一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14]由于实际问题中客观环境的变化,相邻时刻的一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并不完全相同,因此,S(m)与S(m-1)·P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15]
以误差的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函数,公式(3)作为约束条件构建优化模型找出最优解,即可求出马尔可夫链的一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表1 呈现了农民工主要从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情况,数据来自2013—2022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这些行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其中就业比重最高的行业是制造业,平均就业比重高达29.02%,接近农民工就业总量的1/3;其次是建筑业,就业比重均值为19.55%,两者之和约占到农民工就业总量的一半,第二产业成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体。农民工就业比重最低的是农业,均值仅为0.45%,这意味着只有很少一部分农村留守人员没有外出或较少数量的农民工选择返乡就地就近就业,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中的短期雇佣工作。农民工在第三产业的主要行业中也有较高的就业比重,占比为36.44%,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主要是进入门槛较低、所需技能简单、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服务业。实际上,农民工在各行业的就业比重并非固定不变,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线上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农民工会基于自身的人力资本特征、企业态度和外部政策环境等因素做出不同的选择,如当农民工意识到外部政策和社会环境相对于企业而言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福利时,他们通常会主动流动到新的单位就业,[16]进而形成行业转移就业。研究农民工的就业变动趋势需要对此做出进一步的分析。
表1 2013—2022年各行业农民工就业所占比重
马尔可夫链分析是根据某些变量的现在状态及其变化趋势,预测其在未来某一特定期间内可能出现的状态。农民工行业转移就业可以看成一个马尔可夫链过程。设在m-1 年,农民工的就业状态向量为S(m-1),在m年,当影响农民工就业选择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农民工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就业选择,呈现出在不同行业间或者在行业内部的转移就业。农民工选择某种行业就业的概率越大,该行业的就业规模就越大,农民工在该行业就业所占的比重也就越高。农民工大量的就业选择会形成某一时刻的就业结构。在第m-1 到第m年的就业选择中,就存在农民工从一种行业流向另一种行业或者行业内部流动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状态转移概率。不同行业间或者行业内部的状态转移概率构成马尔可夫链中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应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对农民工行业转移就业进行分析时,需要先计算农民工就业的一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这里,假设每一年农民工在各行业转移就业的一步状态转移概率不变,且当年的就业状态只受上一年就业状态的影响。农民工在第m年的就业状态向量S(m)由当年农民工在各行业转移就业所占的比重而确定,根据2013—2022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各行业农民工就业比重,采用Matlab 软件计算出农民工在不同行业间和行业内部流动的最优一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2013—2022年期间农民工就业变化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在表2 中,主对角线上的元素表示农民工在第m-1 到第m年间仅在行业内部流动或者未流动的概率,即行业内状态转移概率。行业内状态转移概率越高意味着农民工更愿意继续留在该行业工作或者在该行业中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有助于维持该行业的就业稳定性。主对角线以外的元素表示农民工在第m-1 到第m年间由一个行业转移到另一个行业就业的概率,即行业间状态转移概率。行业间状态转移概率越高表示农民工更倾向于离开该行业工作,该行业农民工流动性就越强,就业稳定性越低。由于矩阵中的每一行表示由一种行业向其他各行业转移的所有可能性,所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的每一行之和等于1,由1 减去该行业内状态转移概率便可计算出一年间农民工由该行业转移出去的概率。下面结合表1 对农民工在2013—2022 年间行业转移就业情况作进一步分析。
1.农民工行业内转移就业情况分析
由表2 可以看出,主对角线上元素的最大值对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行业内状态转移概率为99.67%,最小值是农业的行业内状态转移概率,其值为93.26%。主对角线上的行业内状态转移概率均超过93%,远高于非主对角线上的状态转移概率,这说明2013—2022 年期间农民工在不同行业之间转移就业的意愿不强,更多的情况是选择不流动或者仅在行业内部流动,但不同产业间的就业稳定性存在一定差异。具体来看,第一产业农业的就业稳定性最低,城镇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资待遇吸引了大批农业人口进城务工,特别是新生代的青壮年农民工以及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业劳动力,农村只留下老、弱、妇、幼等次级劳动力,[17]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第二产业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就业稳定性相对较低,行业内状态转移概率分别为97.01%和98.38%,10 年间就业比重波动较为明显,波动幅度分别为4.6 个百分点和4.3 个百分点,是所有行业中波动幅度最大的两个行业。建筑业受季节和经济状况的影响较大,建筑项目完成后农民工的工作会暂时中断,需要重新寻找就业机会,就业状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制造业则因为转型升级造成一些传统低技能岗位被机器和自动化设备所替代,可能导致相关从业农民工被淘汰而流出该行业。第三产业中除了住宿和餐饮业之外,其他行业的就业稳定性都明显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就业最为稳定的行业,尽管该行业在过去几年就业比重有所提高,但变动幅度仅在0.6 个百分点之内,是服务业中变动幅度最低的,由于电商、快递等业务的不断扩大,该行业的就业机会相应增加,从而能够吸纳流入的农民工、补充流出的劳动力,维持相对稳定的就业环境。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这些行业的就业稳定性也较高,行业内状态转移概率依次为99.63%、99.02%。值得注意的是住宿和餐饮业,其行业内状态转移概率为98.27%,低于制造业,意味着该行业的就业稳定性并不高,农民工转移出去的概率为1.73%,远高于服务业中的其他行业,也能够印证这一观点。2019—2022年期间,农民工在该行业的就业比重从6.9%下降至6.1%,降幅达0.8 个百分点,成为服务业中就业比重下降最快的行业。实际上,在2019 年之前农民工在服务业中各行业的就业比重基本呈小幅上升趋势,这主要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有关,服务性消费需求比如大众餐饮、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与日俱增,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工进入这些行业就业,保持总体就业稳定,就业比重变动不大,波动范围最大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变动幅度也没有超过2.1 个百分点,远不及制造业和建筑业。
总之,农民工就业所表现出的流动频繁、工作不稳定主要发生在同行业内部,而非跨行业间。由于一个人掌握的各种技能、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转移就业会出现一定的行业“路径依赖”效应,[5]因此,农民工在就业决策时更加倾向于选择与其原有专业或技能相符的职位和行业。
2.农民工行业间转移就业情况分析
尽管农民工更愿意在同一行业内部就业,但依然存在较小概率的跨行业转移就业的情形。下面对农民工行业之间转移就业的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是第一产业农业,农民工转移出去的概率最大,其值为6.74%。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更多的农业人口从农业转移到工业或者进入城市工作。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从2013 年的54.49%上升到2022 年的65.2%,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留在农村或返乡从事农业生产等非自雇活动的农民工大多年龄较大且数量不多,就业比重仅维持在0.4%~0.6%。从流动方向来看,农民工从农业流向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低端服务业,状态转移概率分别为1.21%、1.07%、0.79%、0.73%。低端服务业由于技术要求不高、进入门槛较低,成为农民工从农业转入非农行业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这两个行业,就业比重增长最快,2013—2022 年间各增长1.3 个百分点、1.2 个百分点(见表1),充分发挥了其就业“蓄水池”的作用。农民工从农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就业的概率较小,仅以0.38%的概率流向建筑业,流向制造业就业的概率约为0。制造业的劳动力受到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约束,原本在农村留守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工往往不符合相应的条件,无法转移到制造业就业,而建筑业中这些约束相对较少。在制造业就业的农民工一般更年轻,受教育程度更高。[18]
其次是第二产业,建筑业和制造业转移出去的概率分别为2.99%和1.62%。建筑业在经历2005—2015 年的飞跃式发展后,步入发展的平缓期,同时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导致建筑业农民工陆续退出该行业,就业比重从2014 年就开始减少,由2014 年的22.3%持续下降到2022 年的17.7%。尤其是2022 年,各地基建投资放缓,房地产业低迷,农民工就业比重较上年下降1.3 个百分点,在各行业中降幅最大。制造业农民工向外转移的趋势也较为明显。制造业是农民工就业的最主要领域,就业比重在各年位居所有行业第一,2013 年占比就达31.4%。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口红利消失,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低端制造业开始向东南亚、南亚等地转移,导致农民工大量流出低端制造业,2022 年农民工就业比重已经降至27.4%。从流动方向来看,由第二产业转移出去的农民工也主要流向低端服务业。其中,从建筑业流入到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状态转移概率最高,分别达到0.55%、0.53%。其次是从制造业流向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状态转移概率0.39%,以及流向住宿和餐饮业的状态转移概率0.25%。由此看出,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是农民工转移就业的热点行业,这再一次验证了这两个行业作为就业“蓄水池”的作用。在第二产业内部也存在着农民工在建筑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双向转移,但状态转移概率普遍偏低。从制造业流向建筑业的状态转移概率仅为0.10%;从建筑业流向制造业的状态转移概率略高,为0.13%,这应与建筑业就业比例大幅下降,一部分农民工选择进入制造业寻找就业机会有关。由于建筑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与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劳动需求存在较大重叠,房价上涨期间更倾向吸引低成本的劳动力流向建筑业,而从建筑业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也只能从事低端制造业或低端服务业。[19]除此之外,从第二产业转移出去的农民工也会以很小的概率返乡就近就地就业,回流到农业就业的主要是老年返乡的农民工,他们由于受到身体条件、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在返乡后从事非农行业的工作。[20]
最后是第三产业的低端服务业,从该产业转移出去的概率普遍较低,除住宿和餐饮业转移出去的概率为1.73%,高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之外,其他第三产业行业转移出去的概率都低于第二产业,不到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转移出去的概率为0.98%、0.37%、0.33%,说明农民工在低端服务业的就业相对稳定,转移到其他行业就业的可能性较小。在2013—2022 年的10 年中,低端服务业农民工的就业比重均有所增加(见表1)。正如前文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增强了低端服务业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稳定了低端服务业的就业市场。从流动方向来看,低端服务业转移出去的农民工除了以很小的概率回流到农业外,主要还是流向建筑业或者是在低端服务业内部流动,其中,从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流向建筑业的状态转移概率最高,为0.46%,其次是住宿和餐饮业流向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状态转移概率,分别为0.37%、0.1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流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状态转移概率为0.14%;而服务业中其他行业间的状态转移概率都没有超过0.1%。总的来看,除了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发挥着稳定就业的作用之外,建筑业在吸纳就业方面也表现出较强的能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项目不断增多,建筑业的用工需求也在增加,虽然有时可能因为经济波动或者老年农民工退出、年轻人不愿干等问题导致该行业整体就业比重下降,但因建筑业招聘门槛低、薪资待遇相对较高,依然能够吸引农民工从低端服务业流入建筑业就业。
基于农民工就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可以预测其在“十四五”期间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首先,本文根据2020 年的就业结构向量和一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采用公式(5)测算出2021 年和2022 年农民工在各行业的就业比重,然后再利用2022 年的就业结构向量预测出农民工在2023—2025 年的就业结构,具体预测结果见表3。基于2021 年、2022 年的预测值和实际值,本文计算出两者的相对误差。相对误差中,除了农业行业因为就业比重较小而导致两年的相对误差较大之外,其他各行业的相对误差均控制在7%以内,说明马尔可夫链模型的适用性较好。
表3 “十四五”期间农民工就业结构
由表3 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中农民工的就业比重将从2023 年的0.492%减少到2025 年的0.478%,农民工持续从农业流出,这种趋势在未来将继续下去。第二产业农民工的就业比重也同样呈下降趋势,其中,建筑业农民工的就业比重下降幅度最大,将从2023 年的17.274%降至2025 年的16.460%,下降0.814个百分点;制造业农民工的就业比重下降幅度仅次于建筑业,将由2023 年的26.987%下降至2025 年的26.180%,降幅为0.807 个百分点。这表明“十四五”中后期第二产业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将会逐步减弱,建筑业可能会更为明显,但这并不影响第二产业作为农民工就业主体行业的地位。而第三产业中各行业农民工的就业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增幅最多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将从2023 年的12.615%上升到2025 年的12.837%,增幅达0.222 个百分点,但与第二产业的下降幅度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农民工就业比重在2023—2025 年期间的增幅将接近批发和零售业,为0.216 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就业比重上升幅度略低,增幅将分别为0.102 个百分点、0.021 个百分点,这预示着低端服务业在吸纳农民工就业方面的能力将逐步加强。2023—2025 年期间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去的农民工将主要流向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其次才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因此,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可能是“十四五”中后期吸纳农民工转移就业能力最强的两个行业。
依前文所述,2013—2022 年期间农民工在不同行业之间转移就业的意愿并不强烈,更倾向于选择不流动或者在行业内部流动,而非跨行业流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就业最为稳定的行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低端服务业的就业稳定性也较高,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就业稳定性相对较低。农民工在行业间转移就业的概率较小且有一定差异。农民工转移出去概率最高的是农业,其次是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其他低端服务业农民工转移出去的概率普遍偏低。从流动方向来看,农民工主要流向是进入门槛低、所需技能简单的低端服务业,然后是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制造业,回流到农业的概率很小,其中流入比较集中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从对“十四五”中后期就业结构的预测来看,第一、第二产业中农民工的就业比重将继续维持下降趋势,第二产业降幅最大,表明其吸纳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能力将会逐步减弱;而低端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将持续上升,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稳定农民工就业。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注重低端服务业的发展,满足农民工转移就业的需求。低端服务业具有吸纳农民工就业的天然优势,有助于稳定农民工就业,尤其是农民工流入比较集中的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这些行业多为个体户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市场进入门槛低,农民工在离开原来的岗位后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这些行业再就业。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快递、外卖、网店等新业态又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加了农民工的就业选择。政府可以通过鼓励自主创业的方式,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例如,从行政事业性收费、税收、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以加快行业的发展步伐,提高这些行业的就业吸引力和稳定性。
第二,制订定制化培训计划,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推进,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第二产业仍然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重要领域。由于技能水平的不足,农民工往往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特别是制造业。为此,政府可以与企业紧密合作,了解企业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定制化培训课程,助力农民工掌握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提高他们在产业转型中的就业机会。同时,政府还应确保制定稳定和长期的产业政策,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市场预期,鼓励企业增加长期用工,增强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
第三,加强地区间劳务合作,增加农民工就业选择机会。不同地区的产业需求和劳动力资源存在差异,政府具有资源整合和政策引导的能力,可以发挥重要的协调和推动作用。政府应加强与各地区的合作,共同制定农民工流动的规划和政策,实现优势互补,以及农民工供需的精准对接。同时,为避免农民工盲目流动就业,提高就业成功率,政府可以搭建跨地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有效地为农民工提供跨地区就业岗位信息,实现各地区间的就业市场信息共享,包括劳动力需求情况、薪资水平、就业机会等,帮助农民工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地区的就业情况,有助于农民工做出理性和明智的就业选择。
第四,根据对“十四五”中后期农民工就业结构的预测,第二产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将逐步减弱。为了应对这一趋势,政府需要多措并举,除了加大对低端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民工在高端服务业就业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适应能力,拓宽农民工在服务业的就业渠道。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发展高技能制造业,提高制造业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减少农民工对低技能制造业的依赖。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投资、加强政策引导、提供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制造业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和增加农民工的就业选择,以促进农民工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