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
——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

2023-11-01 08:36杨婕妤陈强强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农经基层干部战略

杨婕妤,陈强强

(甘肃农业大学 财经学院,兰州 730070)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1]李振陆等提出,人才和科技支撑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至关重要。[2]毛平等提出地方农业高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支撑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责任。[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涉及较多学科和行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但目前实际参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必要把专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分析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匹配度,进而优化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基于此,本文以甘肃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农经专业)为例,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所需的人才素质进行匹配度分析,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二、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分析

莫广刚按乡村人才的岗位、履职和发挥的作用,把乡村人才划分为乡镇干部、教育工作者、医疗卫生工作者、村干部和新型农民等几类。[4]在参阅其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应该既要有执行国家政策的基层干部,也要有长期生活于农村、具有原生动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更应该有“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科技人才、农业经营人才等。基于此,本文构建的乡村振兴人才体系,由基础性人才、中坚人才、农村专业人才以及农业科技人才构成,其中以新型职业农民为基础人才,以农村基层干部为中坚人才,以农村专业人才为保障,以农业科技人才为驱动。

1.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5]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甘肃省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达8.5万人,但甘肃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待提高其培育效果。[6]

2.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农村基层干部直接面对农民、农村和农业,处于“三农”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中坚力量。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的作用,这就需要造就一支“一懂两爱”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懂”要求基层干部要有基本理论素养、知晓农业政策、懂农业生产、会经营管理。作为基层干部,应该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熟悉党的农村政策、严格按照政策办事。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基层干部要善于学习并运用新农业技术。在两型农业的要求下,具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基层干部能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明确当地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爱”要求基层干部要有很强的群众观念。“爱农村、爱农民”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前提,只有知农爱农才能扎根农村,全心全意建设农村。只有知农爱农,才能融入农民,想农民所想,办农民所需,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3.农村专业人才

农村专业人才包括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7]“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前提是农产品的价值实现,而农产品价值实现的问题又取决于农产品从农村进入市场的能力,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村经纪人是连接农村与市场的桥梁。农业职业经理人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和商业头脑,同时善于组织内部管理工作,了解政府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8]而农村经纪人在引进良种、更新生产技术、帮助农民改善种养结构,联系市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9]

4.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科技人才包括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服务等专业性工作人员。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生产力”。目前,甘肃省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除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外,从事农业教育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较为短缺。

综合来看,乡村振兴需要培养一支有着基本理论素养、掌握一定农科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具有市场意识、具有乡土情结、能干事创业、面向地方、面向“三农”、面向基层的“一懂两爱”人才队伍。这些素质正是上文所提的农村基层干部、新兴职业农民、农村专业人才以及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农经专业人才培养关注的重点(见表1)。

表1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体系及素质要求

三、甘肃农业大学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匹配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匹配分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甘肃省区域内农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甘肃农业大学农经专业适时调整了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见表2)。从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要培养熟悉和了解“三农”问题背景,掌握农林经济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正是前文所述的乡村振兴实施中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可见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基本能够匹配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但是正如前文所述,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人才体系应该既有能够从事政策研究的高层次人才,也有能知晓并宣传政策的中坚人才,更要有能够执行落实政策的基础性人才和推动、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农村专业人才。而当前农经专业人才主要集中于乡村振兴人才体系的中坚人才和农村专业人才,人才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2 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农经专业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农经专业课程设置匹配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农经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发展教育”构成(见表3)。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素养可以通过通识教育中的思政课程教育来完成,“爱农业、爱农民”和乡土情结价值观的引导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现;农科知识、农业政策、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市场意识、营销知识、现代化发展理念都可以通过专业教育完成;而人才队伍的实践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和个性教育实现。综上所述,甘肃农业大学农经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基本能够匹配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应该紧密结合乡村振兴人才要求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模块化课程设置。

表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人才队伍素质与农经人才培养方案匹配表

四、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

1.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逐渐向模块化、方向化发展。根据前文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队伍体系与素质能力分析,进一步完善农经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三个模块组成如图1。通识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强身健体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主要课程包括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计算机、体育等方面的课程。专业教育平台模块分成四大部分,其中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大类专业中通用能力,包括农业科学知识、经济基础、管理知识等;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个性化教育模块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需要设置,这些课程总体上设置灵活,采用了多种形式,包括专题讲座、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考证等。

图1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体系与农经专业课程模块化匹配图

2.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就是要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化,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实践模式,实行“项目组织管理+创新实验实践(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沙盘模拟ERP、三创赛)+专业协会”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外实践活动多样化,通过ERP 协会、农经协会、经济学协会、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以“课后实践”“专业论坛”“辩论赛”“农业农村考察实习”“科研训练”等形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学生第二课堂。

3.强化课程思政,引导学生“知农爱农”

教师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时政”案例、“参与式”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作为辅助教学,在知识传授中注重强调价值引领,挖掘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教学环节,加强对农经专业学生就业观的引导,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引导学生“知农爱农”,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4.完善农经人才培养链

农经专业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从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方向进一步完善“专—精—博—深”人才培养链。在“专—精—深—博”人才培养链中,囊括了农经专升本和自考本科、农经专业本科教育、专业硕士教育、学术型硕士培养、拟争取申报的博士点以及各类培训和智库人才,其中“专”通过对接高职高专院校专升本、成人自考培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的基础性人才,要求掌握基本农科知识、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有现代化发展理念和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精”是指农林经济管理本科生教育,包括农经普通班和基地班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经营管理能力、农产品营销知识、政策执行能力;“深”是指学术型硕士及专业硕士的培养,旨在培养具备理解农业政策和宣传政策的能力、农村调研能力、统筹规划能力的高水平农经人才;“博”是拟争取申报的博士点以及各类培训和智库人才,具备农业政策研究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业知识传授能力的专家型人才等。

“专—精—深—博”人才培养链纵向上既可以培养乡村振兴中、低层次紧缺人才,如“大学生村官”“基层干部”等,也可以培养高层农业农村相关的科研工作者;既可以提供新型职业农民和基层干部培训服务,也可以直接为农村产业、乡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还可以通过智囊成员为政府高层建言献策,弥补了农经专业培养体系的不足。

猜你喜欢
农经基层干部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搭建农经管理网络平台 提升农经管理水平
《农经》杂志2018 征订函
《农经》形象
战略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