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菲
(大连财经学院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实践育人逐渐成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挑战和新要求。高校需要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整合所有参与育人的主体的合力,挖掘并利用多维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实践过程,取得学生全面发展、知行合一的良好育人效果。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并且正朝着系统化构建的方向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高校培养学生的方式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要契合时代特点、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在培养过程中能够通过各类的实践活动锤炼学生的品格,学生在实践中也能够获得自我认知,提高综合素质,提升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可见,学生的实践活动已然成为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内的横向拓展和校外的纵向延伸,是通过激发各方面的育人合力让学生的实践活动链条更长、更结实,学生的收益更多,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健康发展。
近几年,各高校深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是高校对于此项工作确实是落下去了,但却没有落地和压实。
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对实践育人的认识不清。很多高校教师把大学老师定义为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并能够向学生讲授及具有较好的科学研究能力的人。这种理解是较为片面的。新时代高等教育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是拥有坚定政治立场、较高的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素质高。由于教师的个体差异性,部分教师来到高校担任教师的动机不纯,工作目标较为功利,教学工作中只关注工作量不探究教学方法,科研工作不是为了探究理论问题而是为了科研工作量。有些教师的工作重心就是紧紧围绕着职称评审的内容开展的,而实践工作因不作为职称评审内容就暂时未考虑;又因为很多学校对于教师的实践工作没有具体的要求及量化考核标准,导致部分教师并不关注自身实践能力。再加上高校教师工作方式的特殊性,即有课的时候来学校、没课的时候不在校,这让很多教师不能或者不愿在课外的时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无法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2.实践教学方式单一、过程随意。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更多地采取讲授式的方式,注重理论的讲授,课堂实践多采用课堂讨论、交流、师生互动、课堂作业等方式,但学生参与这类课堂实践的热情并不高。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业一般把实践报告作为首选或者普遍选用的一种方式,教师选择这种方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种方式是最好的方式,更多的是因为这种方式是教师容易操作且学生容易完成的,即设定一个宏观的调研题目范围,审核及批改学生上交的实践报告即可。对于实践过程一般采取学生自主管理,这类方式可以让教师投入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受到教师的青睐,但由于实践缺少教师的具体指导,所以过程显得更为随意,效果并不佳。
1.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思想内涵的理解不准确。部分学生上大学的功利目的较强,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获取相应的学分,获得学位证。在他们看来,实践与学分如果无关联那就没有价值,他们更愿意把时间投入到能够获取学分、取得较高成绩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上面,这也就产生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当学校把实践活动纳入到学分管理中,学生为了完成实践学时,获得实践学分才被动实践,实践之于他们而言,仍然意味着它是获取学分的必要途径之一,学生参加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实践育人的效果就不佳。[1]
2.第二课堂学生实践活动很多,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有待提升。高校很重视学生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开展的形式也多样,但有些活动只关注了学生的感官享受,却没有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很多高校把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了第二课堂的部分学分中,学生为了获得这部分学分,积极报名参加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但具体的开展情况却不让人乐观。学生对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不明确;调研小组成员的组成基本不会考虑小组的分工情况,一般按照人际关系自由组合;调研地点一般为就近原则,基本没有前期调研及调研方案;调研时间大多为1天,调研过程类似于旅游打卡;调研报告有的是从网上摘抄的,胡乱应付了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没有认真思考,过程没有认真组织和实施,没有深切的感悟。这样的社会实践就只能流于形式而没有实际的育人效果。
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更加便捷,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伴随着互联网的虚拟性、网络媒体的随意性,网络会滋生出发布、传播信息不确实或者虚假等问题。对于互联网和网络媒体的最大使用者——青年学生来说,如果他们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这些信息,久而久之,一些负面的网络信息势必会影响其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理想信念。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是很大,尤其是近几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校园封闭期间的在校大学生呈现的状态是在网络中“躺平”,部分高校的网络平台没有把网络建设成学生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而更多的是推送一些”鸡汤“文章,这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存在一定断点。
1.实践育人工作机构设置不合理。大部分学校在机构设置中,成立了校级实习实践管理部门,配备了专门教师开展工作。这类部门有的归属教务处,有的是独立部门并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在校级管理方面是适合的,但职能部门并不直接对接师生,师生具体的实习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都是由基层二级学院来完成。二级学院基本未设置独立的实习实践部门,当职能部门的工作要求布置下来时,由于二级学院没有单独的部门负责此项工作,因此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组织、完成、总结、评定基本上由辅导员完成,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存在信息不畅通、执行不得力、效果不明显的现象。[2]
2.实践育人的保障机制不完善。良好的保障机制是确保学校实践育工作落实到位、取得效果的重要条件。部分高校缺少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场所,如国史馆、党史馆、文化馆、思想政治教育仿真实验室等,学生课堂及课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不能多样化地开展,形式较为单一。对于竞赛类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很多高校采取的是学生自组团队,自主申报。教师指导学生也是自愿的,因为教师指导学生竞赛不计入教师工作量,教师指导学生竞赛热情不高。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量及参赛经验有限,在没有专门的老师对其参赛进行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取得优异成绩。再加上高校学生的参赛人数较多,而高质量的参赛作品较少,竞赛结果的不尽如人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学生参加比赛的热情。对于非竞赛类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多数学校采取的做法是由辅导员老师担任指导教师,若按辅导员带学生数按照1:200计算,每个调研团队组成人员按照5人计算,每名辅导员老师至少需要指导40支社会实践团队,其指导效果可想而知。
3.实践育人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当前,不少高校在实践育人效果的评价机制上并不完善,基层二级学院作为直接管理学生的单位只能组织师生申报并审核上报材料是否准确,具体的认定结果则是由制定文件的校级职能予以认定完成的。而职能部门经常会因为工作人员不足或者不了解二级学院实际情况等原因,不能确保认定结果的及时性及准确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把静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生动的、体验性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情感上对理论的科学性有更深的认知、认同,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1.转变思政课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学生功利性实践的思想意识。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理论讲授的最终目标是取得育人的效果,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宏大的理论指引、指导细微的实践,实践又进一步促进学生感知和认知先进理论的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教学过程。思政课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要重视实践过程管理,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这些收获与感悟转化为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意识、提升综合素质的内生动力。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尽快适应新时代大学教师的要求,利用教学之外的时间不断补足“实践之钙”,弥补自己在育人实践中的短板。学生要转变原有的开展实践活动目的过于功利化的陈旧意识,要认真思索实践对于促进自身知行合一的重要意义,认真对待每一次实践活动,认真对待实践过程中的准备、实施、总结、宣传的每个环节,让自己在每一次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均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着力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及综合素质,践行社会责任,增强担当意识,提高服务社会的本领。[2]
2.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设计要合理、载体要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及时代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在安排上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即从随意安排到系统化、从抽象化到具象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三项转变。具体到每门课程,针对每个章节需要安排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主题、具体的实践目标、采用的实践方式、运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等等,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前应该进行广泛的研讨和论证,实践教学要形成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不断创新教学载体,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学生更喜欢的体验式的课堂实践。例如实验室课堂教学、课堂小组辩论、拍摄自媒体视频,抖音等方式,课堂环节的教育目标及教学内容并未改变,却能够同时兼顾提升学生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提升爱党、爱国情怀,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又兼顾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更加多元化,既有时代特色又具有亲和力,效果更是优于传统的课堂实践。[3]
3.拓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学校要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实践,使理论讲授与情感体验、思想认同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激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以学校针对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实践教学为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读一本红色书籍、看一部红色电影,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讨论,以上交观后感的形式完成实践;可以通过阅读革命先辈红色家书、颂读红色家书并录制视频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教育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挖掘红色家书情真意切的感情和背后蕴藏的感人故事,感受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通过家书中的故事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和指引;还可以通过红色基地调研,加深学生对红色历史探究的兴趣,自主地、创造性地挖掘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温润家国情怀。学校还可以组织青年学生在假期开展红色实践行活动,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组成实践行小组,以红色实践调研的方式讲好家乡的红色故事。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引导学生把“听党话、跟党走”作为人生信仰,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为己任,通过红色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进一步生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及民族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高校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不断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搭建党建实践育人平台,党组织引领师生在实践活动中凝心铸魂。例如,某高校基层党组织以献礼建党百年作为主题教育主线,精心设计党史学习教育“五课”:“云党课”“以我之声述红色家书”“一心向党,百年礼赞”“初心一页页”“百年百词话我党”实践活动,这类党建实践活动因有理有情、有声有感,深受师生的喜爱,提升了师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体验感和兴趣,主题教育育人效果明显,也激发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实践活动成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油站”。高校要积极建立党建实践育人基地,以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为切入点,组织师生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改革发展中,参与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师生在实践活动中强化社会责任感。以某高校基层党组织为例,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高校政治理论研究优势,与政府、企业、社区开展党建共建活动,针对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党员先锋作用发挥机制、党建活动载体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学生定期到基地参与辅助工作、接受社会锻造,同时,党组织依托学科及专业优势,按照“党建+实践育人+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到乡村精准扶贫实践中,师生结合专业特色及当地的地方特色,创建多个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助力精准扶贫脱贫。[4]
1.推动以“三下乡”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展开,使学生在实践中“知行合一”。“三下乡”是学生在基层开展体验式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涵,有效利用第二课堂取得实践育人效果的重要载体。高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做到不走过场、落到实处、取得效果,就需要对“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前期调研、过程安排、后期总结及成果宣传等方面进行详细、认真、科学的规划和设计。首先,调研前要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到基层开展调研实践活动不能是学生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应该是事先确定调研小组成员,然后调研小组对调研的主题、形式、时间、地点、对象进行合理的规划。其次,落实调研过程。要明确调研小组组长及组员的工作内容及分工,要确定调研对象及调研时间,调研问题要有针对性,要对调研过程做好记录。调研情况要及时汇总并进行整体的调研分析,调研过程中的各类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料要注意保存完整。再次,调研实践活动结束后,调研小组要认真分析调研数据,撰写调研报告,同时,调研小组要认真总结此次调研活动的亮点,存在的问题及感悟,尤其是对于国家一些方针政策深入的理解、新农村的变化进行交流。取得良好调研成果的调研小组的学生可以向学校申报优秀社会实践成果,由学校对优秀实践成果进行宣传,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提升实践育人效果。[5]
2.拓宽课外实践内容及载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学校要定期对学生开放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并鼓励学生利用校内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如有的高校建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仿真模拟实验室,实验室内既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也有现代的VR设备,运用新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会更加鲜活。另一方面,学校要鼓励学生以赛促学,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类大赛达到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效果。此外,学校还要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类实践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很多学生都表达了为同学服务、为文明校园奉献力量的意愿,但苦于不知道有哪些平台,学校可以在图书馆、食堂、校园等场所开辟一些实践岗位,吸纳一些学生志愿者作为讲解员、导引员、文明秩序监督员等,还可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开展爱老、护老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关爱留守儿童的“爱苗”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这类实践活动树立服务意识、担当意识。
3.把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践嵌入到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中。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育人元素,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要多举办能够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学校可以针对不同的时间节点开展不同类型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例如:植树节开展劳动教育实践,雷锋纪念日开展志愿服务实践,“七一”开展党员先锋示范实践等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要注重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例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学校可以组织师生到革命英雄纪念馆或者英雄公园等地开展清明祭扫活动,通过悼念革命先烈、寄托哀思,教育和激励学生继承先烈遗志,传承革命爱国主义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心灵得以洗涤,精神世界得以塑造。
互联网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更加现代化,但同时,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已经从简单地获取信息发展到衣食住行以及娱乐,尤其是近几年来融媒体的迅猛发展,抖音、微信、快手、微博等也成为了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学校要建设好网络育人阵地,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快速、范围广泛的特点,用优秀的网络作品育心铸魂。例如,因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很多高校实行了校园封闭。有的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在清明期间“云游”革命烈士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士,传承革命精神;有的高校在寒假期间开展线上“浓情剪纸庆新年,传统文化寄科奥”活动,通过微平台,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剪纸艺术与新年祝福、对冬奥会的期盼融合起来,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温度更有深度。
学校实验室及实践设施建设情况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密不可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计划中一般都设定了实践学时,这些实践学时的完成是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实验室及实践设施的,因此,高校想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真正落地,就需要增加经费投入,积极开展实验室的建设,及时配齐并不断完善教学所需的实践设施。同时,高校可与一些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建活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更多的实践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端正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6]
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评价机制。具体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二是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学校仅依靠引导和倡议教师提升自身实践育人能力、更好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无法取得很好的成效,高校要取得切实成效,就必须要把教师的实践课时及对学生专业实践及竞赛类实践的指导工作纳入到教师工作量考核的评价体系中,纳入到教师的晋职晋级的评审体系中,学校要把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服务社会能力纳入到学生实践考核范围,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及完成情况,均可以视实际情况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的考评体系中,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及完成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