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超 杨雪冬
中国政治学是一门深受时代发展变迁影响的学科。现代政治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已历百年,始终与近代以来中国的命运紧密联系,深刻参与到百年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中国政治学与中国政治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既反映出中国政治发展的曲折历程,也表明政治学体系本身的特殊性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以民族复兴为目标的政治实践、以总结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向的学术实践,对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议题为视角重新回顾百年中国政治学研究进程,尝试揭示中国政治学继承和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并由此勾勒中国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互动关系。
在这个学科快速发展和分化的时代,学科史的基础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是理解学科发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前提。对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来说,尤其如此。回顾和总结中国政治学发展历程,是中国政治学实现学术自主和理论成熟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理解中国政治运行逻辑的必要路径。
现有文献主要从两个视角来回顾和反思中国政治学发展进程:一是从学科视角出发,分析政治学在中国从无到有,从恢复重建到发展成熟,从向西方“取经”到政治学的“本土化”的百年变迁;二是从范式视角出发,在更为宏观和整体的视野中分析政治学研究的阶段性演进及其背后的政治社会逻辑。这两种视角互为补充,勾勒出百年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学科体系,丰富了学界对于百年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制和理论演进的认识思考,形成了从“史”和“论”思考中国政治学发展进程的基本路径,极大推进了百年中国政治学史研究。
但两种视角也各有其内在不足。就学科视角而言,中国政治学史分析始终以政治学学科设置为主线,容易遮蔽掉政治学发展历史中的某些重要问题,引发围绕中国政治学起点具体判断的争议,忽视学科取消阶段政治学研究的发展。就范式视角而论,相关研究以更为理论化的视野着重讨论学科话语体系的整体发展,容易将社会问题意识的整体变迁和专业研究的内在变化混为一谈。同时范式之间所具有的不可通约性,也造成对知识发展延续性和专业研究继承性的忽视。
随着政治学史讨论的逐渐深入,相关研究视角和内容也在发生转变,即从外在制度形式走向内在知识体系,从社会政治范式走向专业自主问题。从议题视角出发,讨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发展,聚焦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研究议题的形成和展开,就成为能较好地将“史”—“论”、时代—学科结合在一起的分析进路。将议题的转变放在百年尺度中加以观察分析,或许才能展现中国政治学的前世今生,理解政治学的延续创新、历史命运和时代使命。
基于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的曲折演变,百年中国政治学议题也由此形成不同的阶段性主题,而这些主题的起承转合展现了政治学与社会政治实践的相携而动、相伴而生。
现代政治学传入中国始于晚清,然而西学东渐带来的现代知识转型并不足以完成对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供给。中国现代政治学在1920年代形成之际正面临这样的时代之问,如何构建现代国家,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国家自然成为首要问题。其间虽经抗战与内战等政局变幻,然而建构现代国家始终是这一时期政治学者必须要面对和回答的核心议题。
思考现代国家建构涉及对现代国家本质的讨论。在1920年代,中国政治学者如张慰慈、陈筑山等人都将国家视为政治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并由此展开对国家性质、历史起源和演变历程的讨论。随着美国政治学著作的译介,政治学者讨论的议题范畴出现英美转向,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家制度选择上对民主与独裁的争论,二是在政治与行政二分下行政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现代政治学议题在这一阶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移植到本土化,从专业研究到理论供给的发展过程。民国时期政治学议题在学术渊源、价值立场、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都呈现出更为多元的特质,但总体来看,仍然是围绕现代建国议题展开的,涉及现代国家建构的诸多要件。也应该看到,这个时期政治学研究呈现出某种碎片化趋势,难以有效回应社会政治现实需要、解决实践中的政治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学议题必然要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相适应。从革命与建设出发,这一时期的政治学议题大致可以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与法的理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重点讨论国家、革命、阶级、政党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政治制度等。国际层面则集中于外交、国际关系、区域国别政治研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上述研究从内外两个方面共同服务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训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宣传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议题的设置和研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政治学研究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和观点,是围绕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需要,以革命与建设为核心议题展开的。相比于其他时期,这一阶段的政治学议题在研究范围和成果上大大收缩,很多研究是以编译的方式展开的。正是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学研究中取得了明确的指导地位,并且影响和塑造了改革开放初期乃至当今政治学的基本议题与理论体系。
如何服务并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改革开放时期政治学议题研究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初期政治学研究仍然沿袭了传统科学社会主义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其中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国家及政党等的基本定义和相关学说。通过深入挖掘和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尤其是国家职能理论,中国政治学为国家中心工作从阶级斗争向经济发展转变以及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知识供给。
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来说,改革无疑是政治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激发着中国政治学人的研究热情和理论憧憬。围绕政治体制改革议题,产生了一批相关研究著作,这其中既有从整体角度的一般性研究,也有围绕具体领域如政府职能、干部人事制度、党政关系、央地关系、反腐败等的研究和讨论,其后又逐渐拓展到新威权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和民主化等更为宏观的改革议题。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进一步明确,根据中国国情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化建设。中国政治学研究在价值取向和议题选择上,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性。政治文明、基层民主、党内民主、协商民主、和谐社会、国家—社会关系、党政关系等成为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议题。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政治学议题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知识框架,但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等更为多元。相关研究围绕着改革发展持续推进,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资源和知识支持。同时,议题研究的本土化和自主性特征逐渐加强,这体现了政治学研究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不断发展,也反映了中国政治实践的成熟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党和国家当下的使命,中国崛起与文明复兴成为全球性话题。与之相应,中国政治学议题也在发生相应改变。中国经验的凸显激发了政治学对既往议题的反思和重构。全新的世界权力格局和国家崛起经验促使政治学重新思考、认识和理解“中国”,并在普遍与特殊、本土化与自主性之间明确政治学的“中国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对中国政治实践和社会经验的全新解释,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丰富理解,包括全过程人民民主、从严治党与党的建设等理论研究,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及文明新形态的整体思考。
总体来看,近十年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议题逐渐凸显,从学理上对“中国式现代化”加以系统分析和严谨论证正成为近年来政治学界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界的热点现象。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相关议题正在逐渐推动系列政治学研究的全面繁荣,这既是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也是政治实践的发展要求。
回首百年,中国政治学先后经历了现代建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以及如今正在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议题转变。中国政治学议题的自觉意识始于百年之前,并随着中国政治发展而几经转变。“中国式现代化”议题既延续了中国政治实践追寻现代化的百年曲折进程,同时也反映出政治学议题对“中国性”的永恒求索。中国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给予的复杂互动关系,塑造了中国政治学的议题设置和研究重心。在不同议题转换的背后,更有其变与不变的内在理路值得认真对待。
审视中国政治学的历史与现状,不难发现其研究议题具有的多元性特点。不同核心议题的转换,展现了政治学知识构建和政治实践展开之间的互动与张力。这些议题的转化和更迭,既体现了中国政治学应时而变的“变革”特点,也展现了中国政治学“守一而终”的历史使命。
其一,议题内容的不断变化。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学研究的核心议题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现代中国政治学议题的自主形成实际上就是源于对中国政治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并致力于解决同时代的政治问题。
其二,研究指导思想的从无到有,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正统地位的逐渐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者恽代英、邓初民等人对政治学议题的研究和争论,发展于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和40年代的延安整风,但真正确立起指导思想地位,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其原理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逐渐成为政治学分析的理论基础与重要工具。
其三,政治学研究中问题提出方式的转变,即议题建构经历了从移植转借到自主发现的过程。从起源来看,中国政治学议题的构建源于对西方现代学术体系的创造性转化。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政治学议题开始呈现出明显的自主建构色彩。中国政治的历史与现实为政治学议题的产生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及理论资源,也促使中国政治学得以真正扎根于中国经验,并由此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学议题。
其四,学术价值取向的变化,即从普遍性的价值批判到特殊性的经验归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觉意识日益凸显,解释“何以中国”就成为比“中国向何处去”更为重要的研究议题。因此,基于实然分析的经验研究逐渐成为中国政治学议题的主流,建设性就远远大于批判性成为政治学议题的价值取向。
其一,作为知识体系的政治学与作为实践过程的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始终存在。现代化的政治变革促成了现代政治学的传入,并提供了议题生成的丰富经验材料和发展空间。同时,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也需要政治学的知识供给,为现实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政治学议题确定与政治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既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走向和议题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政治发展和民族命运的“晴雨表”。
其二,“国家”一直是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对象。对现代国家的研究和讨论,是现代政治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国家始终处于百年中国政治学议题的核心,诸多重要的政治学理论和研究实际上都是围绕国家而展开的。
其三,推动国家的现代化构成百年政治学议题一以贯之的价值目标。虽然自近代以来,对现代化的理解经历了从一元单线到一元多线,再到多元多线的变迁,但总体来看,现代化仍然是政治议题的恒定价值目标,构成近代以来政治学议题研究的重要方向。随着现代中国政治实践的日益成熟和稳健,中国政治学议题对于现代化目标的理解也将更具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既与学术发展的自身规律相吻合,也更加符合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要求。
在时代的变革中,不断拓展丰富议题,实现学科研究自觉自主自醒,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基本理路。不断推进中国政治学的时代化正是研究发展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政治学的时代化大致存在两种基本路径:一种路径是“开新”,即把新的问题、新的方法、新的研究对象、新的概念纳入研究议题之中,形成体现时代风格的政治学研究格局;另一种路径是“赓续”,即对经典议题的再检讨、再阐释,以及再拓展。中国政治学从形成到发展,很大程度上正是依赖上述两种路径,不断推动理论资源、话语资源和概念资源的丰富和创新,也构成了百年中国政治学变与不变的发展节律。
百年中国政治学议题所展现出的变与不变,是中国政治实践发展的生动体现。中国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发展命运与共,密切互动。百年中国政治学发展的重要经验就是,立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经验,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和积极互动,以自主意识推动政治学研究体系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繁荣。回顾百年中国政治学进程,真正有价值议题必然契合于现代国家发展建设的长期历史任务,同时与阶段性政治实践目标相互促进,从而在政治学发展的知识谱系中确定基于中国经验、中国需要,又有人类关怀、世界视野的研究议题,这样才能完成中国政治学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世界政治学知识谱系的双重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