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价值、旨趣及路径

2023-10-31 21:16:39李海波
高校辅导员 2023年2期
关键词:奋斗精神新时代大学生

李海波

摘 要: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后继有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要回答好“为什么要奋斗、为什么而奋斗以及如何奋斗”三个关键问题。以奋斗幸福观为指引回答好为什么要奋斗,以科学的奋斗目标为导向回答好为什么而奋斗,以有效的奋斗方式和持续团结奋斗的品质为支柱回答好如何奋斗,是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重中之重。构建“普及式+巩固式+精准式”三位一体的教育对策,是高校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2-0003-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1YZA710016)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他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貌”。[2]奋斗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关键词,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应有的精神样态。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伟大奋斗精神为中国人民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和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奋斗”从来没有缺位,如彰显奋进实干的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铁人精神、劳模精神、“三牛”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都包含了奋斗的精神内涵。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和顽强拼搏,也离不开青年一代接续奋斗和主动担当。新时代大学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科学认识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价值、旨趣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3]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力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是传承和弘扬永久奋斗、团结奋斗优良传统和时代要求的切实之需,于国家和民族、学校和社会、个人和家庭均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宏观层面: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4]经过长期努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5]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的”,[6]能不能弘扬接续奋斗、永久奋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能不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都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接近60%,进入到普及化阶段,202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突破了一千万。大学生已经成为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人才来源的主要力量。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基层就业、创新创业等奋斗精神充盈的青年群体是主流,但在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佛系”“躺平”“懒就业”等奋斗精神缺失的现象和“时有时无”的状况。教育者只有在大学生内心深处种下奋斗的种子,并不断给“奋斗之种”施肥浇水、给予必要的养分,使其生根发芽茁壮长成参天大树,才能让他们在后续的人生路上,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持续乘风破浪,秉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状态。因此,只有持续加强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让大学生科学认识为什么要奋斗、为什么而奋斗,以及应当如何奋斗等奋斗精神的根本问题,才能更好地将奋斗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

(二)中观层面:助力高校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立德树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国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使命所在,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所系。何谓时代新人?就其基本内涵而言,“一是着眼于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品质、过硬的知识见识、昂扬的奋斗精神、良好的综合素质等;二是着眼于其应具有的精神状态,包括坚定、自信、奋进、担当等;三是着眼于其所担负的时代责任,主要是担当起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7]由此可见,奋斗精神是时代新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培育时代新人必然蕴含着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这也是社会各行各业对青年人才的共同需求和要求。职场是检验大学生是否具备奋斗精神的试金石,也检出了不少奋斗精神缺失的个案。有的大学生就业期望是“钱多事少离家近”,有的大学生懒就业、慢就业,有的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就业,有的大学生就业后遇到困难就绕道走,等等。因此,加强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从思想意识上、行为实践上、心理认同上真正树立起勇毅前行、迎难而上、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拼搏精神,筑牢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做大奋斗格局,是高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之举。

(三)微观层面:指引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幸福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也毫无疑问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而利益是分层次的,大学生不能狭隘地把利益理解为细小的利己的利益,而应该把追求个人价值和人生幸福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成为“更多人甚至一切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紧密结合起来,树立起科学的利益观。从大处着眼,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国家利益、民族的利益是大学生理应追求的核心利益,也是大学生追求更高原则的价值实现和更高层次人生幸福的基本立场。从小处来看,与大学生个体最直接的利益就是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幸福。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这也告诉我们“小我”只有融入“大我”,个人只有联系集体,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人生幸福的获得才是现实的和可能的。奋斗精神的培育就是要强化基于科学奋斗目标的奋斗实践和精神状态,以便更好促进大学生个体人生价值和人生幸福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10]新时代奋斗精神意味着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个人奋斗,个人奋斗是实现自身价值不可或缺的要素。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与个人奋斗目标的实现过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维度。一般而言,个人总是在实现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其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对大学生个体来说,树立科学的奋斗精神,意味着大学生向着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的人生航向奋勇前行。一个具备奋斗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理应具有科学的奋斗目标、有效的奋斗方法、“小我”融入“大我”的奋斗格局,并且通过努力奋斗不断呈现卓有成效的阶段性奋斗结果。这些都是助推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幸福的有力支撑和力量之源,也是指引大学生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接续奋斗的不竭动力和根本保证。

二、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时代旨趣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是青年人担当作为的时代。这对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时代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只有坚定不移确立奋斗幸福观,树立科学的奋斗目标和行动自觉,掌握有效的奋斗方式方法,锻造持续奋斗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奋斗的精神品格,科学而清晰地认识并认同为什么要奋斗、为什么而奋斗以及如何奋斗等根本问题,才能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以奋斗幸福观为指引回答为什么要奋斗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大学生应以奋斗幸福观指引奋斗实践。奋斗幸福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的意义和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11]“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自行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1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奋斗”和“幸福”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创新,蕴含着“人民立场是奋斗幸福之本,家国情怀是奋斗幸福之源,理想信念是奋斗幸福之翼,顽强拼搏是奋斗幸福之径”等科学内涵。[13]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确立什么样的奋斗观和幸福观,关系到他们“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能否系好,关系到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和实践方向。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奋斗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坚定不移地确立奋斗幸福观,把奋斗和幸福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把奋斗作为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来遵循,“确立进取精神,提升社会责任感,加强开拓创新意识,强化实干精神”,[14]进而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奋斗基调。

(二)以科学的奋斗目标为导向回答为什么而奋斗

何为奋斗?《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努力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 [15]可见,奋斗离不开目标和行动,有奋斗的目标和为实现目标的实际行动是奋斗的本质规定。

树立奋斗目标,须要回答好“奋斗为何”的根本问题。奋斗目标有大有小。仅仅为个人的一己私利而奋斗,再大也是“小目标”;把个人理想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再小也是“大目标”。从这个维度来看,愛国是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鲜明底色。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建立在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是新时代大学生科学回答“奋斗为何”的基本立场和核心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从时间上看,这一中心任务的实现过程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干事创业和人生出彩的重要人生阶段。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是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从长远目标来看,新时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地把个人奋斗目标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目标之中,同向同行,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形成“小我”融入“大我”的奋斗格局和矢志不渝的行动自觉,才能担当起新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和使命。

明确了奋斗的基本立场和主要方向,还需要进一步落到奋斗的具体目标上来。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奋斗不仅是一个口号,更要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之中。大学生应努力学习,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标准要求来塑造自己,既要强化理论学习,锻造理论思维,也要立足学科专业,科学规划学业目标,并在实现具体的学业目标过程中,厚植专业知识,夯实过硬的专业本领和综合素质,锻造科学的专业思维,强化实践能力和奉献精神,努力成长为专业化复合型的优秀人才。同时,大学生还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个人专长等实际,围绕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科学规划就业创业与职业发展,借助“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两翼,驱动奋斗目标的实现。

(三)以有效奋斗方式和团结奋斗品格为支柱回答如何奋斗

科学的奋斗精神需要有效的奋斗方式、持之以恒的奋斗意志和团结奋斗的精神品格来彰显。缺乏有效的奋斗方式方法,没有永久奋斗的意志和团结奋斗的品格,就意味着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奋斗的本质和规律,最终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一般而言,大学生在为具体目标奋斗的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究其原因,是否运用有效的奋斗方式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之上保持持续奋斗的意志品质是关键因素。同一个班的大学生,为什么奋斗的结果有差异,甚至差异很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大学生个体的奋斗方式方法密切相关。就个体而言,大学生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并持之以恒努力奋斗,学习成效自然就会水到渠成。相反,如果学习方式方法不当,不符合大学学习的规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续奋斗,“佛系”或经常“躺平”甚至“摆烂”,大学生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成了一句空话。团结才有力量,奋斗才能成功。对于身处新时代新征程的大学生而言,团结奋斗是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是奋斗目标任务顺利达成不可或缺的素质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应特别注重确立团结意识,弘扬团结精神,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避免盲目竞争和无序“内卷”,既坚持自信自立,又坚持胸怀天下,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出彩。

可见,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既涵括奋斗的意义,又彰显奋斗的目标格局;既蕴含奋斗的力量源泉,又关涉奋斗的方法途径;既是精神动力,又是行动自觉。全方位培育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更是高校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源源不断培育高质量人才的责任担当。

三、“普及式+巩固式+精准式”: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17]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应该明确其为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重点环节,并运用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方式,分层分类,精准施策,确保成效。“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18]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内因与外因的作用关系,并启示我们开展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这个“外因”条件,来激活大学生奋斗的内生动力,进而实现大学生在奋斗精神养成中“内因”的决定作用。在对大学生奋斗精神现状进行个案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奋斗精神形成的一般规律,立足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大学生奋斗精神的特点,高校构建普及式、巩固式和精准式“三位一体”培育模式是一种有效选择。

(一)普及式:面向全体学生的奋斗精神覆盖式教育

奋斗精神是时代新人的本质要求,理应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鲜明特征和时代标志。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奋斗精神普及式培育、播撒奋斗幸福观的种子是客观要求,也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内容丰富且深刻,涉及的层次和维度多,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深刻认识和理解其内涵上下功夫,培育奋斗意识尤为重要。首先,普及式奋斗精神培育的重心是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根据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大一新生朝气蓬勃,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和想象,同时又处于大学生涯的适应阶段,其发展目标具有不确定性。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往往渴望得到引导和帮助,能否正确认知奋斗精神,具备科学的奋斗观、奋斗目标、奋斗方式等,直接关系到其大学生涯的成效乃至整个生涯发展的路向。因此,高校要牢牢掌握主动权,通过组织入学教育、专题讲座、校友分享、朋辈榜样示范、导师有约等多种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对大一新生开展全方位奋斗精神培育。其次,普及式奋斗精神培育的核心内容是奋斗幸福观。奋斗精神内涵丰富,其中发挥根本作用的是奋斗观。在普及式大学生奋斗精神教育中,奋斗幸福观一旦确立,大学生奋斗精神养成就明确了基本的方向和基调,这对引领大学生持续奋斗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通过讲好奋斗者的故事,尤其是讲透奋斗故事背后的道理尤为重要。再次,普及式奋斗精神培育应多措并举。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新生入学教育,如校院领导将奋斗精神融入开学典礼致辞讲话中;运用朋辈效应,在高年级学生中遴选奋斗榜样与新生开展交流互动;借力校友资源,以院系或专业为单位邀请优秀校友代表担任兼职辅导员并开展现身说法;线上线下相结合宣传大学生和校友奋斗榜样事迹;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全面融入奋斗精神的要素,将科学的奋斗精神与幸福人生的关系讲通讲透,把奋斗幸福观的种子深深植入大学生的内心。另外,要立足学生实际,借助生涯发展理论,引导学生开展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规划,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让“要我奋斗”转变为“我要奋斗”。同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普及式教育绝不是所有大学生毫无区别的统一性教育,而是立足大学生实际,以学科、专业划分类别,遵循差异化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来展开,既强调普及性,又彰显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将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作为“两翼”,驱动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养成并转化为其自觉的奋斗实践。

(二)巩固式:推动大学生持续奋斗的激励式教育

大学生奋斗精神在整个大学期间的不同阶段所表现的程度和样态是有差别的。根据在课堂的随机调查和观察发现,大一新生新鲜感强,积极性高,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接受了普及性奋斗精神教育之后,会形成良好的奋斗状态并持续奋斗一段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大学二年级,有的学生开始出现奋斗动力不足、奋斗方向不明以及对奋斗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特别是面对来自社会、网络等各种各样不良思想、错误思潮和观念的误导,大学生的追求目标开始分化,一些意志力不坚定的学生开始出现迷茫和松懈,导致半途而废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开展巩固式大学生奋斗精神激励教育势在必行。

首先,巩固式奋斗精神培育的重点群体是大学二、三年级学生。教育者通过谈心谈话、随机调查和日常观察发现,大学二、三年级学生既没有大一新生的新鲜感,也有没有大四毕业班学生的紧迫感,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失去努力的目标方向和奋斗的动力。因此,将巩固式奋斗精神培育的目标对象主要锁定在大二大三学生,有利于及时纠偏,对症下药。其次,巩固式奋斗精神培育不能仅停留在观念意识层面,应聚焦到行动上。教育者要以具体的学业目标、实践目标等为牵引,在前期普及式培训的基础上,把重心侧重到大学生努力奋斗实现的学业目标和其他提升能力素质的实践目标上。教育者要让大学生通过奋斗获得成长中可感可知的切实成果,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再次,巩固式奋斗精神培育的关键是要激励大学生不懈奋斗、永久奋斗和团结奋斗。要充分发挥与学生接触密切、学生普遍崇拜和信任的专家学者和任课老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发挥学术大咖、学院领导、本科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的积极作用,通过谈心谈话、专题报告、实践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持续奋斗。

(三)精準式:针对奋斗精神缺失群体的唤醒式教育

运用精准思维指引开展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是遵循问题导向、提高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要之举。尽管当代大学生主流群体志存高远、敢于担当、热爱祖国、充满奋斗精神,但是“躺平、佛系、奋斗无望、奋斗过时”等不奋斗以及伪奋斗的个案也现实存在,[19]并产生一定消极影响。因此,针对奋斗精神缺失群体开展精准式教育,唤醒他们潜在的奋斗记忆十分必要。

首先,精准式奋斗精神培育的重点对象是奋斗精神缺失或暂时缺失群体。这一群体散见于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之中,主要特征是“佛系”“躺平”“摆烂”,往往主动放弃奋斗,有的甚至认为奋斗就是“内卷”。他们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公共服务和社会实践缺乏兴趣,长此以往,有的学生存在难以完成学业的风险。这类学生虽人数不多,但负面影响不容小觑,亟须加强奋斗精神唤醒教育。其次,精准式奋斗精神唤醒教育要遵循“个性化”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学校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实行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等专人负责的“一人一策”方略,注重发挥心理健康咨询教师的积极作用,加强家校联系,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家校合力。教育者在切实掌握学生奋斗精神缺失的原因的基础上,多管齐下,确保精准施策。对奋斗意义不明的学生,应加强奋斗幸福观教育;对学业困难学生,在鼓励其奋斗的同时,应指导学生克服具体的学业困难,提供学业帮扶,解决实际的学业问题,提振学习信心,提升学习成效等。再次,精准式奋斗精神培育要充分发挥“反面教材”,特别是身边“反面个案”的警示作用,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奋斗精神缺失的严重后果,激发学生的奋斗意识和行动自觉。另外,精准式奋斗精神培育还应遵循问题导向,对只关注一己私利,心中只有“小我”的个体,尤其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积极引导和帮助他们深刻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握“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做大奋斗格局。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价值意蕴丰富,时代旨趣深刻,“普及式、巩固式、精准式”三位一体的实践教育模式是一种有效选择。同时,教育者也必须认识到,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不是一个单独的体系,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将其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之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局中的一个重要发力点来精准施策,做到在全局中谋一域。

参考文献:

[1][2][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71、44-45、21.

[3][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2:14、6.

[4][6][10][12][15][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1、12、140、335、336、335-336.

[7]刘建军.论“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 2019,(02):4-9.

[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82、135.

[1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5-03(002).

[13]徐晓宁,任嵩.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科学内涵及其对大学生奋斗精神养成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7): 128-131.

[14]何志敏,刘畅.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研究现状、未来议题、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20,(12):31-33.

[1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19]李红革,戴开成.大学生奋斗观异化倾向及引导策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142-146.

(责任编辑:高 弟)

猜你喜欢
奋斗精神新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新的时代征程中更须激发“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
不忘初心,永葆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赤子之心
论《平凡的世界》之奋斗精神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平凡的世界》中的奋斗精神解读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