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至柔 壮延 吴艳梅 李振
摘要地震监测中心站是地震监测体系的基础单元,面对改革发展新形势和综合应急救灾体系的建立,为更好地满足新时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地震监测工作的需要,云南省地震局于2021年9月底完成了全省地震监测中心站挂牌,确定了中心站机构设置、职能划分和人员编制。本文通过回顾云南地震监测中心站改革历程,分析了云南地震监测中心站改革的现状并结合存在的不足,针对未来发展道路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这对提升中心站监测预报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加强和规范云南地震台站管理,发挥地震监测中心站在全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心站;改革现状;台站管理;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 P315.7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6-7780(2023)05-0234-06
doi:10.19987/j.dzkxjz.2022-125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reform status ofYunnan seismic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s
Zhao Zhirou,Zhuang Yan,Wu Yanmei,Li Zhen
(Yunnan Earthquake Agency, Yunnan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The seismic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is the basic unit of the seismic monitoring system. 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emergency disaster relief system,the Yunnan Earthquake Agencycompleted the listingof the provincialseismic monitoringcenterstationsat theend of September 2021,and determined the organization setting,function division and staffing of the center station,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seismic monitoring work in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the new era. By reviewing the reform process of the Yunnan seismic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Yunnan seismic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reform and the existing deficiencies,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ath.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capability and modernization level of the central stations,strengthening and standardizing the management of earthquake stations in Yunnan,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basic role of the seismic monitoring cent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the province.
Keywordsseismic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reform status; station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1 云南地震監测中心站改革历程
1.1 云南地震监测中心站改革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大应急管理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灾救灾和防震减灾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对防震减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1]。在201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考察时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2]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3]。2014年鲁甸6.5级地震、2019年四川长宁6.0级地震后,习近平总书记都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在过去几年中,我们深深感受到,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4]。
地震台站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夯实这个基础,全面推动中心站监测业务转型升级,丰富夯实中心站业务职能工作职责,是地震部门建立50多年来对地震监测体系所进行的一项深刻的变革,是积极主动作为,强化责任担当,深入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具体体现[5]。2020年以来,中国地震局党组从推动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科学谋划地震台站改革工作,先后印发《关于推进地震台站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中心站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2021年11月5 日,召开全国地震监测中心站站长工作(视频)会议,全力推进地震台站改革发展[6]。
云南省地震局高度重视地震台站改革工作,紧紧围绕《中国地震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地震台站管理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地震台站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按照总体布局、统筹谋划、稳中求进、分布实施的思路,结合局直属地震台现有条件、规模、观测成果和发展改革定位,积极推进中心站改革,初步完成了机构调整、岗位设置、职能强化和人员重组。中心站工作现阶段,正着力于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业务转型升级,发挥改革杠杆作用,提高中心站的综合效能。
1.2 中心站改革机构设置
云南省地震局原有13个专业地震台,主要分布在云南中西部地区,台站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台站主要工作是震情值班、仪器维护、台站数据采集报送、观测环境监控。其特点是具有重复性、工作强度相对低,但必需是24小时有人值班值守。
云南省是全国地震活动频度、强度较高的5个省份(云南、四川、新疆、青海、甘肃)之一。综合考虑云南震情灾情、地震活动性和构造背景、自然地理、基础条件等因素,实现区域性监测设施运维集约化要求,以有人值守地震台为基础组建了昆明、昭通、通海、楚雄、腾冲、丽江、临沧、下关8个地震监测中心站。云南区域地震监测中心站由云南省地震局管理,除了承担履行辖区内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职责与辖区台站监测设施运维保障外,还参与区域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和应急响应、科普宣传等业务(图1)。
2 云南地震监测中心站现状
2.1 中心站改革现状
地震监测中心站改革目标明确要建成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业务体系综合化[7]的发展模式。为减少观测环境干扰,台站大都建在距离中心城镇较远的地方,导致台站工作人员生活交通不便,工作不安心。这些台站以省级地震部门管理为主,与地方地震部门、应急等其他部门联系交流不多,工作相对闭塞,工作内容单一,无法对支持地方防震减灾开展工作发挥作用。中心站改革主要方向是将有人值守台站向区域综合台站发展。基于台站现状,云南省地震局统筹考虑,认真研究了云南地震监测中心站改革路径,为满足综合台站发展需求,在充分考虑台站间交通便利性和基础条件完备性的基础上,对13个台站进行了必要的合并。截至2021年9月底,云南省地震局8个地震监测中心站先后正式挂牌。局党组成员、有关州(市)政府负责同志分别出席8个地震监测中心站揭牌仪式(图2)。基本形成了云南8个地震监测中心站标准化建设,集约化管理,综合性运行的发展模式。
目前,中心站日常工作主要承担辖区台站地球物理场观测和地震观测的日常监测、仪器维护、数据获取、数据报送、数据处理、日志报送、异常跟踪与落实等业务。在一些重要时间,如“5·12”防灾减灾日、“11·6”云南防震减灾日等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在辖区内发生破坏性地震后参与地震应急处置工作。
一些中心站结合业务自身需要承担或参与了相关科研项目研究。如腾冲地震台结合监测业务自主开发了 ERAP-S 单台测震分析处理软件、测震台网设备运行监控平台、前兆仪器设备运行监控平台、仪器设备与网络运行监控系统后端短信提示平台、前兆数据跟踪分析处理及数据备份服务软件平台等5个软件,有效提高了区域监测数据分析能力和观测系统运维水平,提升了观测仪器运行质量和观测数据质量,逐步使中心站监测业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基本实现了台站监测业务日常运维和质量监控的自动化、信息化。
2.2 中心站面临的主要问题
8个地震监测中心站组建是以现有台站为基础,在深化中心站改革中还面临一些主要问题。
2.2.1 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不强
台站职工存在政治能力不强、政治觉悟不高,支部活动形式单一,惯性思维较重等问题。台站支部及党员同志的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等、靠、要”思想严重,党员与职工工作定位仅限于台站运维守护上,缺少对台站长远发展的思考,缺少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缺乏主动作为和担当。由于台站分散使支部在带领党员职工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安排上时间不多,参加科研项目少。
2.2.2 地震监测技术发展相对滞后
地震预警台站建成后,云南4010 km 边境沿线测震台布局仍有空缺;全省地球物理观测场台站分布不均,滇东、滇南部分地震活动性较强地区观测手段明显不足;监测台网的智能化、一体化监控平台尚未建立,中心站运维队伍规模和能力难以支撑基数较大、分布较散的监测站点运维需求;监测预报预警和科研业务骨干储备不足,对“省地震台—中心站—一般監测站”三级监测预报预警业务架构的支撑不够[8]。
2.2.3 台站生活基础薄弱
由于监测业务职责调整、业务范围扩大,中心站专业人员仍然十分缺乏,职工难以很快适应中心站新的职能职责要求。台站相对闭塞,与辖区内各相关部门沟通联系较少,台站人员信息交流相对闭塞,协调能力不足,主动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防震减灾意识缺乏。
2.2.4 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健全
中心站与省局相关单位的职责任务划分还不够清晰,业务体系衔接不好,要实现集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于一体并承接更多区域防震减灾工作的地震监测中心站管理模式还需从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机制体制、基础能力等方面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建立完善符合新形势要求的中心站考核评价体系、绩效工资制度等。
3 监测中心站改革道路有效路径分析
3.1 抓住应急体制机制改革机遇
把握国家机构改革机遇,推进防震减灾工作持续深入发展。各级地震局要满足相应的应急管理需要,改革后的中心站要建立具有区域特点的基层防震减灾业务体系,以满足地方应急管理需要,针对云南地震震情特点,加强与区域市县应急管理部门应急预案工作联系机制,满足市县应急管理体制改革需求。在机构体制改革的引领下,理顺机构体制关系,科学规划布局区域监测台网,使中心站成为当地地震应急工作的有力技术支撑。把中心站建设成为集地震监测、台站运维、数据处理和应用研究为一体,地震应急、流动观测、科普宣传等与地震相关部门密切协作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地震监测中心站。并且拥有一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热爱事业的管理与专业技术队伍。中心站作为云南省地震局派出单位,充分发挥其在地方防震减灾的作用,逐步成为省地震局开展地方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力帮手,为防震减灾工作垂直体系管理运行奠定基础。
3.2 加强中心站组织管理
中心站的建设不是台站的合并整合,而是一个质的变化,新时代赋予了中心站更多的职能。过去台站的工作基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状态,工作单一、封闭,在管理上权责不明[9-10]。中心站成立后,既要建设好台站,提高业务水平,建设和谐台站,也要对外积极开展当地防震减灾工作,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中心站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要不断加强。省地震局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调研,积极开展省局机关党支部与中心站党支部联建共建活动,加大政策解读,积极服务基层。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有关中心站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逐步构建起科学高效、有效运转的中心站组织管理和运行体系。
中心站要主动学习,做学习的表率、做制度执行的表率。中心站的每位同志都要以身作则,大公无私,主动担当作为,讲团结讲奉献。主要负责人要秉公用权,做到权责统一,严格执行好民主集中制,在中心站的日常管理中,多听取职工的意见,工作中要讲规矩、讲纪律,重大事项、涉及全局的工作,严格执行重特大情况请示报告制度。要结合中心站实际,探索建立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中心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推进监测业务转型升级
中心站的工作是我国防震减灾最基础性的工作,除了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外,还将直接面对地方政府、面对当地防震减灾部门和应急工作部门、直接面对社会公众、直接面对地震灾害现场,作为省地震局的派出单位,要发挥省级地震局与市县地震工作机构、应急管理部门间的业务桥梁作用,提高防震减灾服务责任意识,逐步健全服务运行机制,为市县地震工作机构、应急管理部门服务;为地方党委政府地震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监测运维作为中心站的核心业务,在工作上做到“全员全岗”;作为我国地震频度、强度较高的省份之一,地震应急、流动监测、预警台站运维、现场信息快报等工作也是中心站不可缺少的工作职责。各中心站应该制定本单位地震应急预案,出台中心站地震应急服务响应行动清单,配合开展震后辖区内地震灾情信息收集上报和地震现场灾害调查和烈度评定;将预警台站运维纳入年度单位考核内容,建立备机备件和巡检、运维制度,由于中心站辖区范围大,管辖范围内台站多,加强与州市地震部门、应急管理部门的联系沟通,为后续台站运维工作提供支撑和保障。根据所在地区的特点,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各自特色的业务。科学合理规划辖区观测点和测项的布局,科学评估辖区内的测项效能,打造精品站点。熟悉了解辖区地震活动特征、重大地震事件情况,做好区域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当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中心站作为省局派出单位,需尽快提升中心站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学习培训、到省局跟班学习等方式,提高中心站观测数据处理、跟踪分析和异常核实工作能力,全面提升中心站仪器标定检查及运维保障、质量控制等技术水平。通过省局直属事业单位人员到中心站挂职锻炼和工作的方式,结对帮扶、认真谋划,在此基础上做好中心站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转型升级。
3.4 推动地震部门融合发展
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中心站角色定位,要在管理方式、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当地地震部门加强沟通合作,紧密团结,主动服务,相互支持,抓好辖区震情跟踪、监测运维及异常核实等工作。中心站要与当地地震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建立沟通联系,工作协作机制,主动向所在地党委政府汇报震情与相关业务工作,发挥省地震局与市县地震工作机构之间的业务沟通桥梁纽带作用,制定公共应急预案,配合州市地震部门开展房屋抗震设防信息的年度动态更新与维护。中心站应面向所在地群众举办开放日、专家讲座等科普活动。
推进中心站的属地管理要稳妥慎重,对所在地区的各项政策和要求要进行充分了解。中心站属地化管理后可能出现承担所在地区政府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由于中心站人数有限,这些工作将对其履行好职能职责产生影响。中心站有自己的专业设备,职工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当地监测资源,台站共建,资料共用,数据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3.5 强化中心站党建工作
建立中心站党支部联系点机制,把中心站党支部建设好、作用发挥好。各支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落实中国地震局党组和省地震局党组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特别是中心站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党建和业务工作齐发展、双推进,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落实,结合所在地区文化和地震活动特征,推动中心站党建文化阵地和地震行业文化建设。中心站党支部要坚持因地制宜,加强与周边单位、村(社区)的沟通协调,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主动开展地震科普和扶贫帮困等工作。
中心站支部书记、站长要率先垂范,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规范支部活动,严格执行好“三会一课”制度,统筹做好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加强行政管理,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工作例会等制度,规范工作机制、决策机制,加强工作统筹谋划,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建立“因事设岗、全员聘用、定期考核、能上能下、绩效激励”的用人新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人才跟踪培养,把年轻干部、重点培养对象放到国家地震预警工程、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等急难险重工作中培养历练,发挥好“传帮带”工作,促进年轻干部成长成才。
4 展望
云南地震监测中心站通过不断改革与发展,将基本实现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顺畅的区域地震监测中心站体系,使中心站从监测预报纯业务型职能向监测预报、震灾防治、应急响应、综合服务等领域拓展,深化中心站与所在地区地震部门、应急部门的融合发展,开创新时代群测群防工作新思路、新局面,实现地震监测中心站业务全面转型升级,使有力支撑区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中心站各項业务提升和综合能力现代化建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馨媛,孟静,张丽芳.认清震灾国情探索减灾道路[J].防灾博览,2021(4):18-23
Zhou X Y,Meng J,Zhang L F. Understanding the China national conditions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and exploring ways for disaster reduction[J]. Overview of Disaster Prevention,2021(4):18-23
[2]杨月巧,董昭锐,李丹.从应急办到应急管理部:中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成效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2021,16(12):42-43
YangYQ, DongZR, LiD. FromEmergencyManagementOfficetoEmergencyManagementDepartment: Astudyontheeffectiveness of Chinas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J]. China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2021,16(12):42-43
[3]王斐斐,樊华,刘冠群,等.河南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现状综述[J].中国应急救援,2021(3):74-78
Wang F F,Fan H,Liu G Q,et al. Public service capacity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J]. China Emergency Rescue,2021(3):74-78
[4]季婉婧,宋姗姗,苏小芸.基于专利角度的防震减灾领域技术研发态势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21,43(6):1317-1325
Ji W J,Song S S,Su X 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ent[J]. 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Journal,2021,43(6):1317-1325
[5]郑国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创新发展?在“中国应急管理创新论坛(2019)”开幕式上的致辞[J].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19(Z6):7-10
Zheng G G.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China Emergency Management Science,2019(Z6):7-10
[6]杨亚运,马伟,汪建.浅谈新形势下地震台站管理与发展[J].防灾减灾学报,2020,36(2):67-74
Yang Y Y,Ma W,Wang J. Brief discussion 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seismic station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J]. 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2020,36(2):67-74
[7]刘超英.郑国光要求: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大力推进监测预报业务现代化建设[EB/OL].(2018-09-26)[2019-05-10].https:// www.cea.gov.cn/cea/xwzx/ywbb/4634934/5269119/index.html
Liu C Y. Zheng Guoguang requires: Seize the opportunity, explore and innovate,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on of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business[EB/OL].(2018-09-26)[2019-05-10]. https://www.cea.gov.cn/cea/xwzx/ywbb/4634934/5269119/ index.html
[8]程树岐,王西宝.四级业务架构下一般监测站运维管理对策研究[J]. 地震科学进展,2022,52(11):543-546
Cheng S Q,Wang X B. Research o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general monitoring stations under four level business architecture[J].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s,2022,52(11):543-546
[9]賈华,钱文品,杨学慧.浅谈云南专业地震台站如何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作用[J].地震科学进展,2020,50(8):30-33
Jia H,Qian WP,Yang XH. How professional seismic stations in Yunnan play a role in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J].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s,2020,50(8):30-33
[10]贾华,钱文品,杨学慧.浅谈新形势下云南地区地震台站如何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J].地震科学进展,2021,51(9):409-412
Jia H,Qian W P,Yang X H. Brief analysis on how to strengthen populariza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Yunnan seismic station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J].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s,2021,51(9):40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