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迪 沈伟勇 陈奇 徐晓桐
摘要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应与时俱进,在舆论引导中体现更大作用,在舆情治理中承担更多责任。本文认为防震减灾科普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一是舆情热点为防震减灾科普提供了契机。二是舆情热点为防震减灾科普提供了内容。本文从3个方面提出了防震减灾科普的舆论引导策略。一是合理设置科普议程,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二是借力新媒体传播技术,有意识地引导舆论;三是打好“组合拳”,形成舆论引导最大合力。本文认为应在舆情热点中积极主动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创新传播形式、方法,巧妙设置议程,全时空覆盖,全社会参与,构建政府、媒体和公众信息互通的良性舆论场,增强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真正筑牢风险防控的人民防线。
关键词舆情热点;防震减灾科普;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 P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6-7780(2023)07-0330-04
doi:10.19987/j.dzkxjz.2022-163
Thoughts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public opinion hotspots
Yao Di,Shen Weiyong,Chen Qi,Xu Xiaotong
(Zhejiang Earthquake Agency, Zhejiang Hangzhou 310013, China)
Abstract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on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play a greater role in public opinion guidance,and take more responsibility in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at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publicopinionfromtwoaspects. First,thehotspotsof publicopinionprovideanopportunityfor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Second,the hotspots of public opinion provide contents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 put forward the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strategy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reasonably set thesciencepopularizationagendaandtaketheinitiative toguide publicopinion;Second,consciouslyguidepublic opinion by means of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The third is to play a good“combination boxing ”to form the greatest resultant force for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In the hotspots of public opinion,we should actively do a good jobofsciencepopularizationofearthquakepreventionanddisasterreduction,innovatecommunicationformsand methods,skillfully set the agenda,cover the whole time and space,and participate in the whole society,build a benignpublic opinion field for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the media and the public,enhance the publics risk awareness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bility,and truly build a peoples defense line for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wordspublic opinion hotspot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黨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做好应急状态下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主动回应社会关切。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科普领域舆论引导”。互联网时代,舆情热点就是流量,流量就是人心。要赢得人心,就得千方百计用心。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应与时俱进,在舆论引导中体现更大作用,在舆情治理中承担更多责任。
1 防震减灾科普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
防震减灾科普,是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减轻自然灾害损失风险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心理学上,态度改变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一个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1]。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防震减灾科普的舆论引导作用,就是通过传播地震等灾害科学去说服和改变公众,以科学的立场和观点重塑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从而形成科学的防震减灾舆论场。
舆情热点为防震减灾科普提供了契机。一是“借时”。涉震舆情热点往往千头万绪、影响面大,容易形成社会风险。但与此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公众舆论聚焦地震相关话题,客观上形成了防震减灾科普传播的最好时机。每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纪念日暨防灾减灾日、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纪念日等时间段期间,涉震舆情声量会大幅增加。这些日期是进行防震减灾科普的重要时间节点。此时的防震减灾科普,借力舆论场效应,其传播效益将得到极大加强。二是“借势”。上海疫情封控期间,刘畊宏居家健身直播在抖音平台爆火,“现象级”传播引领了全民居家健身热潮。各地的消防队“蓝朋友”们也加入了健身操大 PK,刘畊宏直播回应“蓝朋友”跳《本草纲目》健身操:“都很帅,向消防致敬!”“@中国消防”等自媒体的相关内容传播很好地展现了消防队伍良好的社会形象。此时“蹭热点”式防震减灾科普,进行舆论引导,将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和认知能力。
舆情热点为防震减灾科普提供了内容。之所以是舆情热点,必然是公众想要知道的,引发共情的科学知识。对应涉震舆情,公众对防震减灾科普的需求就会急速上升,迎来新的学习热潮,此时开展一些多样化的相关科普,无疑能很好地满足民众的好奇和热情。近年来,随着地震预警技术特别是手机地震预警功能的发展,“地震预警”越来越成为舆情热点。一方面,由于我国地震预警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社会公众对“地震预警”技术减灾效果期待高;另一方面,因为出现“小震地震预警”或“预警震级误差大”现象而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公众对“地震预警”科普的强烈需求,反过来促使地震工作者加强对地震预警的规律总结和分析研究,加快多类型地震预警科普宣传作品的生产和传播,为地震预警技术发展提供舆论支撑。
2 防震减灾科普的舆论引导策略
2.1 合理设置科普议程,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2.1.1 打破“二元对立”思维
“谣言是一种古老的媒介”,灾难时期谣言的产生有其复杂甚至客观的环境。谣言只是会随着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呈现不同形态而已。地震谣言并非“非有即无”的二元对立,因此有必要了解谣言产生的具体原因、传播轨迹,把握整体舆情态势和谣言影响范围,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时间与渠道,以提升公众的地震科学素养为目标,分阶段分场域进行防震减灾科普,破除谣言,引导受众认识真相,让“谣言止于真相”。2019年,浙江省分别在3月、8月、9月出现“杭州巨响”“嘉兴巨响”等“巨响事件”。“杭州巨响”数次登上微博热搜榜。浙江省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巨响事件”舆情关注度高,部分网民将巨响原因与地震事件联系。针对舆情,浙江省地震局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告知公众“未发生地震”,最大程度减少因不实信息造成的社会恐慌和影响;同时巧妙设置次生议程,通过新闻媒体及行业自媒体进行“什么是地震”科普宣传,改变舆论走向。
2.1.2 “专题式”“解读式”地震科普
2022年1月,青海门源6.9级地震发生后,舆论聚焦“地震光”“动物异常”等宏观异常话题。针对此类“地震前兆”自然现象,应该设置议程,进行“专题式”地震科普宣传,提升社会公众的地震科学素养,避免对“地震预测”的误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地震预测宏观异常数据收集工作进行科普动员。
2021年2月13日,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7.3级地震,舆论关注度较高。媒体进行了全方位科普解读,除了震情、灾情、福岛核电站安全、对我国的影响外,还包括“日本地震速报和地震预警系统”“日本强震为何损伤不大”“专家发出预警”等。3月19日,西藏那曲市比如县发生6.1级地震,新闻报道除了震情转载,还有一篇传播量较大的《西藏那曲市比如县发生6.1级地震夏曲镇小学师生教科书式撤离》,引发网友点赞。在类似舆论关注度较高时间段,行业自媒体可以借力话题热度,进行防震减灾及避险知识的“解读式”科普,提升社会公众对科普信息的阅读率。
2.2 借力新媒体传播技术,有意识地引导舆论
2.2.1 创新科普传播形式
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先进便捷的传播手段;另一方面,新媒体也将受众重新聚合,流量在哪里,受众在哪里,科普就到哪里,才能真正实现科普目标和舆论引导效果。
2019年,@甘肃省地震局等行业自媒体在震后信息发布中尝试使用短视频,实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2021年11月17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海域发生5.0级地震,震级大,舆论关注度高。网友结合杭州、南京、无锡、广州等地出现的“云彩异常”现象,认为“地震云”可以预测地震。江苏省地震局针对具体话题发布“苏小震科普”,上线摇滚民谣科普地震辟谣。2021年7月14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4.8级地震,网上出现“汶川地震为何13年后还有余震”的争议。7月15日,新浪微博@四川省地震局发起 #汶川地震为何13年后还有余震#为主题的连麦直播。2022年“唐山大地震46周年”系列活动通过视频科普和直播形式,@新疆地震局微博发布的“地震是如何测定的”科普短视频,观看量超1万次,传播效果突出。
正是因为短视频、连麦直播、摇滚民谣这些民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的创新,有效提升了防震减灾科普的舆论引导实效。
2.2.2 营造科普“对话场域”
地震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场中的公众参与,是建立在个体与智能设备为代表的互动关系基础之上。智能终端设备体现为众多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再通过互联网平台被链接在一起,使得基于智能设备的社交媒体账号成为网络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评论的过程就成为网络关系中相互关联的共同行为。互联网将时间和空间上相互独立的个体通过可以共享的信息重新組织在一起。因此,个性化与集体性的双重张力,同样成为地震事件舆论场的共存特征。
(1)要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和规律,重视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增强粉丝黏性,增强公众的参与度,提升自身传播力和引导力。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发生6.2级地震,“杭州震感”登上新浪微博热搜,公众担心当地发生地震。@浙江省地震局转发@杭州微博城事相关微博,回应“亲们,杭州没有地震哦!主要是台湾海峡地震比较大,震感比较强”,借舆论热点,进行地震科普。2022年7月27日,菲律宾发生7.0级地震。国内社会舆论关注度高,网友评论在关注震情、灾情、中国公民安全、慰问支援等话题的同时,一个传播量较大的互动信息是“日本311地震海啸科普宣传”“感受一下!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超级震撼”。可见,从科普视角与网友互动全球重大地震灾害,创作主题类科普作品进行传播,能提高网络舆论的关注度,改善防震减災科普的传播效果。
(2)要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关注社会心理和公众情绪,坚守“灾难情感”底线,倡导“以人为本”的科普理念。2021年1月,“导游怒怼汶川地震遗址嬉笑游客”事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网友评论一致点赞导游“怒怼”,批评嬉笑游客的不文明参观行为。新闻媒体的相关评论文章非常多,批判这种浅薄无知行为,呼吁“灾难不应被忘记”“对生命要有敬畏与尊重”。2021年10月,山西极端异常大范围持续降雨导致全省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在抢险救援期间,网上却出现了两个分裂的舆论场。“无人问晋”“十四省的火炉,烧的是我的故土”等悲情描述被大量转发,民间舆论场呈现出委屈、偏见的明显情绪特征。就舆论环境而言,这对灾区的救援和恢复重建是不利的。此时应积极做好关于灾情、预警、救援等方面的信息公开,找准社会公众中最有舆论号召力的一致性观点,即“以人为本”的科普理念,珍视生命互帮互助,团结一致防灾减灾,科学施救不放过一个,实现最大范围人群的“共情”,为应急救援社会动员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3 打好“组合拳”,形成舆论引导最大合力
2.3.1 资源共建,加强合作
在舆情热点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需要科学性、专业性,同时要兼顾速度快,目标人群精准,因此行业部门、行业媒体需要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有意识地共同制作建设防震减灾科普资源库,并进行联合推广分发传播、推广,共同监控舆情走向。从长期来看,可以从流程和机制上,建立并规范相应的联动响应机制。
“异地震感舆情”是涉震舆情事件中较为特殊的部分。2018年“杭州地震”“杭州震感”话题两次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对应当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 6.2级地震。2021年“杭州震感”“浙江多地震感明显”“杭州震感”分别成为新浪微博热搜话题,分别对应“台湾花莲县连续发生5.6级和6.1级地震”“台湾宜兰县6.3级地震”“江苏常州4.2级地震”。 2019年浙江省地震局与杭州钱江都市联合制作地震科普微视频“台湾地震杭州为什么有震感”,2020年初发布。2022年9月17日台湾6级左右地震震群之后,“台东地震浙江多地有震感”再次成为舆论热点。“台湾地震杭州为什么有震感”在浙江各大主流媒体网发布,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此次“台湾地震杭州为什么有震感”视频总播放量达80余万。
2.3.2 线上线下,点面结合
在第27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由中国地震局联合教育部、国家民委、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承办的“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活动启动,随即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展。截至2022年4月30日,全网检索“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相关信息4164条(不含评论),据不完全数据,相关新闻报道阅读量、视频观看量数以千万计。该主题活动社会舆论影响力大、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有效推动中小学阶段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注意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主体在防震减灾科普领域的主动性。作为行业部门,区别于常规的科普碎片化信息传播,应加大新媒体地震科普资源库的建设和共享,为教育者提供科学性、权威性、系统性、主体性和便捷性的地震科普知识及教学素材。通过资源整合搭建多层次传播链,有效带动社会公众力量,实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数据显示,在历次涉震舆情热点中,@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的相关微博,大学生网民评论最多最集中。可见,大学生群体对@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等行业微博的关注度较高,是潜在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相关信息发布、新闻宣传的受众群体。高关注度,是进行相关科普宣传的重要传播力和传播条件。同时,大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还同样具有较好的信息传播能力。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方面,大学生受众具有二次传播、多次传播的辐射功能。因此,可以借力小震的舆论聚焦力,找到特定受众群体的关注点或关联话题,有针对、有准备地面向大学生群体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
3 结语
风险社会,涉震舆论引导是一项全灾种应对、全时空覆盖、全社会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在舆情热点中积极主动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创新传播形式、方法,巧妙设置议程,全时空覆盖,全社会参与,构建政府、媒体和公众信息互通的良性舆论场,增强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真正筑牢风险防控的人民防线。
参考文献
[1]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Shen H Y. Social psychology: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M]. Guangzhou:Jinan University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