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卉
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序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此,教师在设计新课导入环节时充分考虑新课程理念、教材、教师、学生四者的关系,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且具有数学学科特点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复习旧知导入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导入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达到温故的目的,又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顺利爬上获取新知识的阶梯。例如,以《反比例函数》教学为例,常规的导入方式是――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其性质,想一想其具体内容是什么?”但在创新教学下的导入,可以设计为――师问:“我们所学过的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y=kx,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并且,在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那么我们猜一猜对于反比例函数我们又该研究些什么内容呢?它的图像又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组织大家预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找到了同化新知的旧知,那就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二、动手操作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并从中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比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首先请一位同学来画一个Rt△ABC,∠C=90°,一条直角边AC=18cm,斜边AB=22cm,然后将画出的直角三角形用剪刀裁下来,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比较一下。由此,学生很容易得出“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结论。这种通过动手操作来导入新课的方式,为教学营造了轻松的气氛,也让学生感觉新鲜有趣,乐于参与,从而能很快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又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这种引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克服懒惰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诱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设置悬念导入
悬而未决的问题往往更有吸引力,更能引发强烈的关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喜欢猎奇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悬念,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探究问题的强烈兴趣,将更有利于新课的教学。比如,在执教《有理数的乘方》时,笔者首先出示一张打印纸提问学生:“这张纸估计厚度是多少?”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后得出基本一致的答案:约为0。6毫米。这时笔者再问:“将这张纸对折60次,大家能猜出其厚度大约是多少?有没有从地球到月球那么远的距离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强烈争议,有的说:“绝对没有!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是384 400千米呢!”有的说:“也许有……”在学生激烈争论时,笔者说道:“到底有没有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自然就会找到答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有理数的乘方》。”通过创设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增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关注力,激发了深入探究的兴趣,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质疑是学生动脑的一种表现方式,还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的形式。例如,在讲圆的概念时,我一开头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我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学生一下子被逗乐了,有的回答:“不能,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有的回答:“不行,车子前进时会忽高忽低。”这样引起学生议论,进而引入所学课题“圆”。 这种悬念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及时打开思维闸门。
四、联系生活导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使教学更具生动性、实用性,淡化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陌生感,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比如,在执教《合并同类项》相关内容时,笔者运用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导入:小林和妈妈去老年公寓做义工,每人负责归类整理一堆运送来的慈善捐助物资,小林负责的部分整理完统计出的结果是:棉衣50件、棉被10床、床單20床、老人娱乐用品10件、老年营养品4件;小林妈妈负责的部分整理完统计出的结果是:棉衣80件、棉被20床、床单10床、老人娱乐用品15件、老年营养品8件。请大家计算一下,小林和妈妈一共处理了多少件慈善物品?这样的问题在学生看来十分简单,很快就得出了答案,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了分类归纳的数学思维,为“合并同类项”的学习做了铺垫,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这堂课的课题。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导入的类型和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即使是同一个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导入,导入的方法也不是孤立的,各种方法一般都在交替使用。在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都能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2022版《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