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董海琳
近年来,国内的语言学者和教师一直探讨需求分析与外语教学的相关问题。在理论研究上[1],阐述了英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和分析方法,指出需求分析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两个方面。探析外语需求分析的核心性、层次性、可分性、可测性变化性和多维性等6个特征,为需求分析奠定了更丰富的理论基础[2]。在教学方法上[3],将需求分析和情景教学方法相结合并应用于商务英语课程。实证研究中[4],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需求分析调查,从教材、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6个方面探讨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对英语专业语法课的时效性问题进行需求分析,以期关注学生需求优化语法教学[5]。分析写作教学中的学习者需求,研究学习策略,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6]。运用需求分析理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对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现状不满意,大学生对英语课程设置的需求表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倾向[7]。此外,还有大学英语学生思政元素学习需求的调查[8]、对大学生诊断性口语评价的需求调查[9]、国外教育机构对中国学生英语能力及相关测试的需求分析等[10]。以上研究集中于对需求分析理论和大学英语学习以及英语专业语法、写作、口语课程和英语测评需求的实证分析,而对研究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学生需求研究则少之又少。现阶段对于需求分析的研究存在以下缺陷,一方面,目前国内外对需求分析理论对外语教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但是很少有研究将需求分析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的某个具体环节,缺少这些方面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针对研究生教育,适应全球化人才的培养是核心,而全球化能力的核心又是跨文化能力。如何充分利用研究生英语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如何在需求理论指导下设计出促进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语言技能和高阶思维能力同步提升的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因此,本文以华北理工大学2022级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测试他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需求,设计符合学生能力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从而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实证依据,为确定合适可行的研究生跨文化交际教学目标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供支持。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从而促进适应全球化人才的培养。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把学生的需求与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目标相结合,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载体,从而促进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研究生跨文化交际教学体系的建立。通过问卷,借助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演讲等课堂活动落实,把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章节中。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采用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题目,大体了解2022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通过学生需求分析调查问卷,对2022级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学生的需求,在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合理跨文化交际教学体系,然后确立该班级跨文化交际教学体系。课堂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以讨论为主,引导学生质疑、探讨和询问,使学生在跨文化培养中,同时习得英语语言技能和提升高级思维能力。
对于所得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学生需求设计教学模式,通过跨文化交际调查问卷,评测学生当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研究着重解决两个问题:1.研究生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需求是什么? 2.研究生的跨文化水平如何?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华北理工大学2022级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在学期初,共发放了20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总共包含30个问题,涵盖了跨文化交际课程需求的五个方面:1.学生选课动机:问题1-3、7-8、14-16。2.课程教学因素:问题4、9-11。3.课程设置:问题12-13、17-24。4.课程教学实践:问题25-29。5.课程评价:问题5和30。基于以上数据,研究者可以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和统计计算,以了解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需求和期望。通过分析问卷结果,可以为课程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学期初,以同样方式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向研究生发放20份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回收17份调查表,回收率85%。调查问卷共44题,分为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效能感两部分。其中前24题为测试跨文化敏感度的题目,后20题为测试跨文化效能感的题目,其中第2、4、7、9、12、15、18、20、22、26、28、30、32、34、36、38、40、42题为反向计分题,总量表的Cronbach'sα为90.2%,KMO值为0.707,说明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可以进行数据分析[11],量表各个维度的对应题号如表1。
表1 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效能感各维度对应题号[11]
根据学生对于跨文化课程需求调查问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学习动机和目标:学生选择攻读汉语国际专业硕士的主要动机包括:对汉语教育的兴趣、职业规划和发展、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热爱等。结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时,学生希望获得的能力主要包括:熟练的汉语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等。大多数学生表示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态度和自我动力。2.课程设置和兴趣培养: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兴趣的因素,学生关注的内容包括: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材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实践机会的提供等。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相关课程对将来的职业规划有帮助,可以为他们提供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教学因素和课程评价: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学生关注的包括: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符合实际需要,并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4.教学实践和课程改进:学生认为教学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恰当,可以提供实际教学经验和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认为本专业的某些课程需要改进,可能是在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或实践环节等方面有所不足。5.总体评价和建议: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总体评价较好,但仍有一些改进的空间。学生提出的具体建议包括增加文化类课程的设置、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强汉语本体知识的讲授等。
1.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与效能感
从表2[1]可以看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平均水平比较高,敏感度和效能感都超过了一般水平3,敏感度为3.8,效能感为3.1。
表2 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与效能感整体水平
2.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与效能感各维度的整体水平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11维度的得分情况。在敏感度部分,得分最高的是差异认同感4.45,这说明学生愿意了解,接受并且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得分最低的是交际信心3.04,这说明学生在跨文化交往中缺乏信心,自信程度比较低。在效能感部分,得分最高的是尊重对方4,这与敏感度调查结果相呼应,学生不仅在情感方面愿意尊重对方的文化,在行动方面也实践尊重对方文化的各种行为;得分最低的是互动放松3.14,这也与敏感度调查结果一致,由于缺乏信心和自信,在交往过程中,学生很难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放松的状态进行交流。在11 个层面中,居于前三位的维度分别是差异认同感,交际参与度和尊重对方。表明学生乐于参与跨文化交际,对于他国文化保持尊重的态度。在11 个层面中,最弱的维度是行为弹性,说明中国学生尽管乐于参与跨文化交际,但是由于跨文化交际知识,技能和素养的缺乏,无法找到处理问题的合适途径,从而导致他们交际信心不足,无法产生交际的愉悦感和放松感。
表3 敏感度与效能感各维度均值比较
根据本次调查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第一方面是知识层面,通过跨文化交际课程弥补学生在国内外文化对比方面的信息缺乏,培养学生筛选和分析信息的技能;第二方面是情感层面,通过增加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采取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解读,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程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传播能力;第三方面是高阶思维层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学习文化差异的同时,以公平和公正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摒弃民族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建立自己独立的文化观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改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它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培养层面,也不是对大学英语改革的简单延伸。在跨文化交际体验学习模式下,以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体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既能够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也能够满足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