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古元木刻作品中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阐释

2023-10-31 04:36温子东
文化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木刻延安美育

温子东

徐悲鸿曾在报纸上撰文“发现中国艺术界中一卓绝之天才,乃中国共产党中之大艺术家古元”[1]。古元是我国著名木刻家、教育家。1938年,正值19岁的古元奔赴中国共产党革命圣地——延安,此时的古元在他人生短短19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党的叛变……延安时期是古元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在此期间,他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的培育,深切关心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特别是在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对于中国文艺、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论述的号召,是这一时期教育思想(其中包含美育思想在内)的主要论题与论调[2]。古元身为一位爱国艺术家,深受毛泽东《讲话》的影响,古元以他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和深入民众生活的实践,作品呈现出浓厚的民族情感和社会意识,传达出对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切关怀和对社会不平等的思考,既具有审美的价值,又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思想,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精神内涵,呼唤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延安木刻起源于鲁迅提倡的新兴木刻运动,但它在延安这一特定的革命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延安时期,具体是指1935年至1948年期间[3]。鲁迅先生曾在《北平笺谱》中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镂像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实始于中国[4]。”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木刻版画有着历经上千年悠远的历史,其中更是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然而在晚清和民初时期,受到西方文化和印刷术的冲击和影响,许多文艺家纷纷效仿西洋艺术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木刻文化面临着剧烈的动荡和冲击。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在延安,木刻版画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时战争形势异常复杂多变,革命艺术家们为宣传抗日救国精神,将视线投向木刻版画。因为木刻版画拥有原材料取材便利、价格低廉、制作工序简单、支持一版多印、黑白效果强烈、便于传播等优势,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需求。

古元是著名的革命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生涯始于1939年,当时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第三期学习,并开始木刻创作,曾任该院美术工厂木刻组长。1942年,毛泽东发表《讲话》,这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美育理论与政策的标志性、纲领性文件[5],亦是这一时期教育思想(其中包含美育思想在内)的主要论题与论调[2]。毛泽东《讲话》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一致的,并且更加符合中国人民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扎根于现实,而非空谈,解决为谁服务,解放全人类,共产主义目标奋进。毛泽东在《讲话》上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强调艺术应当紧密结合革命实践,为人民大众服务。《讲话》亦是古元艺术生涯中的转折点,如古元所说的:“那一段时间虽然不长,对我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却起了决定的作用,使我的思想、艺术和生活有了一个主宰[6]。”古元坚信艺术应当为人民服务,成为传递思想、感知现实、引导社会的有力工具。他认为艺术家应该站在广大工农兵群众的立场上,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他们的生活、追求和梦想。通过古元大量木刻作品可以发现,延安期间,古元的作品中一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如《羊群》《选民登记》《家园》《冬学》等,他经常描绘农民、工人、士兵等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展现他们的艰苦奋斗、崇高精神和为革命事业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农民、工人和士兵的关爱与赞美,以及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热情。通过艺术的力量,古元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理念融入到作品中,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讲话》引领下的延安木刻精神以解放人类为目标,促进思想、审美、生产力的解放,此时古元改变了自己艺术中不为大众所能接受的艺术语言。向传统,如汉代画像石、年画、明清木刻、民间艺术、剪纸等进行广泛学习,同时亦吸收西方构图、透视、造型严谨等因素。进行一系列主题性创作,如《骡马店》《减租会》《离婚诉》。其中,分别创作于1940年和1943年的《离婚诉》(如图1和图2所示),是古元艺术语言、思想、形式转变的代表作。前者受到西方影响较大,以阴刻为主。虽然刀法洒脱,构图以特写为主,色调丰富,不失为一幅佳作,但在当时却不能被普罗所大众认可。而《讲话》后的《离婚诉》,以阳刻为主,同时在技法上采用年画、剪纸的形式,人物处理、空间构图上都采取了更加通俗易懂的线条做造型,人物面部的阴影消失,画面呈现出简洁、明快,摆脱了西方木刻的影响。通过这两幅作品短短几年之间同一题材不同创作手法上的对比,古元更加注重形象的简练和现实生活气息。运用质朴的刀法和明暗的对比,创造出生动的形象和饱满的气息,使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以画育人,向群众传递了彼时的马克思美育观的核心思想。

图1 古元《离婚诉》1940年

图2 古元《离婚诉》1943年

创作于1943年的《减租会》亦是古元的代表作之一,从题材和内容上看,描绘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争论场景。这幅作品以一个减租会的场景为背景,农民代表和地主代表围坐在一起进行谈判。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塑造和细腻的绘画技巧,展现了农民阶级团结一心、坚决争取自身权益的精神面貌。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中关注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斗争和追求的核心理念。作品遵照党提出的文艺要服务民族与人民解放事业,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强调人民利益、阶级斗争、革命精神等主题。他用简洁丰富的木刻线造型突出主题,一方面通过艺术手法,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念传达给观众,激发他们的革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他运用线条的运动和明暗的对比,创造出生动的形象和饱满的气息,使群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艺术对于古元而言,正如他所说:“作为组织人民、教育人民的工具之一,给予人民生活更多的愉快[7]。”

古元通过艺术的力量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激发个体的创造潜能和社会参与意识,促使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他在延安时期木刻作品中的元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对艺术的指导作用。通过艺术形式和审美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念融入到艺术创作中,旨在引导观众通过审美的享受和感受,深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观念。延安木刻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通过广泛传播和展示,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中的普及和推广。

马克思经典作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美育不仅仅是美术教育,它指的是“大美育观”,是包含文学、美术、音乐、审美、情感培养、人格健全等一系列的教育,而不仅仅局限的艺术技能方面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具有批判性和解放性的特点,它反对旧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观念对美的束缚,呼吁人们追求真实、自由和平等的美。它通过批判现实中存在的美的矛盾和不平等,推动社会意识的觉醒和转变,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公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未将美育问题孤立地讨论,始终把美育事业放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将其联系起来。他们已经认识到,人类精神和美感的解放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类的社会和历史解放是同步的,深刻认识到美育理论本身承载着反对各种旧观念和矛盾的任务。而美育也是一种“解放”——一种人的审美能力的解放,它必须植根于人的“历史活动”之中。重视历史和社会生活对人的美感教育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核心部分[8]。事实表明,古元在《讲话》后的延安时期的美术创作进入新阶段,他从个人的艺术追求转向了社会和时代的责任,用木刻艺术为革命事业服务,为广大观众传递社会主义美育观的理念。这一转变不仅标志着古元个人艺术观念的成熟,也反映了中国木刻艺术在革命背景下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离不开时代的发展,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其内涵不断地被丰富与完善。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在不同的时代下具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延安时期,美育具有革命性,激起群众反帝反封建而斗争精神,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鼓舞了广大民众抗日救亡的信心。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认识到美育事业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追求或审美享受,而是与社会变革、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它将美育放置于社会的总体发展和改造中,认为美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古元的作品《焚烧旧地契》《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队伍》,作品平易近人,人物真实,起到了给人民群众带来愉悦感的同时,亦成为了教育人民的工具之一。通过批判现实中存在的美的矛盾和不平等,推动社会意识的觉醒和转变,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公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美育是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幸福。通过美育,可以提高人民的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公民,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积极性在于它将美育事业与社会变革紧密结合,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个体全面发展,批判旧观念与矛盾,弘扬民族文化与国际交流,以及塑造新人新社会的使命。它对于实现社会公正、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构建更美好的社会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支持。

古元身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坚定马克思主义美育方向,鲜明指出艺术应当为人民服务,成为传递思想、感知现实、引导社会的有力工具。认为艺术家应该站在广大工农兵群众的立场上,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他们的生活、追求和梦想。在延安时期,古元通过木刻艺术表现了人民的艰辛奋斗、革命斗争和新社会的建设。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农民、工人和士兵的关爱与赞美,以及对建立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热情。通过艺术的力量,古元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理念融入到作品中,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深刻影响了后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提出了建设美好家园、美丽中国的远景目标。美育迎来了百年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新时代的中国,将美育事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马克思主义美育关注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需求,通过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潜能。学校美育进行系统构架,以“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美育概念和内涵作为基本点,让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至此开启中国新时代美育新篇章。

美育应该努力解放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力,使其能够自由地表达和展现自己,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指导,将美育纳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发展中,强调美育与社会发展、个体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紧密联系,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木刻延安美育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