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西替利嗪联合依巴斯汀治疗对慢性荨麻疹对患者炎症水平及复发的影响

2023-10-31 02:28
北方药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西替利嗪风团斯汀

邱 华

(福建省连城县医院,福建 龙岩 366200)

慢性荨麻疹为临床发生率比较高的皮肤科疾病[1],病因复杂,一般同环境、食物、药物、免疫、精神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风团、潮红斑,存在瘙痒症状,同时发作频率高且持续时间较长,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明显影响[2]。临床多采用H1受体拮抗剂、抗组胺药等药物为该病患者进行治疗,盐酸西替利嗪在多种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长期单一用药的效果一般,且可能导致耐药性、不良反应出现,促使服药依从性下降,影响疗效[3-4]。基于此,需要探索更加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本文遴选78例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就诊于本院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展开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盐酸西替利嗪联合依巴斯汀的在该病治疗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为本院所接收的慢性荨麻疹患者78例,样本纳入起始时间为2020年6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按照双色球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39例/组。

纳入标准:(1)与《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中有关诊断标准相符;(2)病程至少超过6周;(3)认知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正常者。

排除标准:(1)因物理刺激等所致的荨麻疹;(2)存在其他皮肤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者;(3)存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4)存在精神障碍、癌症者;(5)处于哺乳期的妇女;(6)入组时应用过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者;(7)对此次研究中相关药物存有过敏反应者;(8)研究期间失访者。

对照组:男性24例(61.54%),女性15例(38.46%);年龄20~57岁,年龄平均(39.52±4.39)岁。病程为3个月~3.5年,病程平均(2.22±0.38)年。

观察组:男性26例(66.67%),女性13例(33.33%);年龄22~59岁,年龄平均(39.64±4.55)岁。病程为5个月~4.0年,病程平均(2.40±0.45)年。

两组所获得的信息数据存在均衡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盐酸西替利嗪治疗。盐酸西替利嗪5mg,一日一次,口服。共计治疗4周。

观察组:盐酸西替利嗪+依巴斯汀治疗。盐酸西替利嗪的用法用量与对照组一致,同时口服依巴斯汀10mg,一日一次,持续用药4周。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1)在用药前、用药后对两组患者的症状进行评估,具体评分标准:①风团大小:无风团、直径<0.05cm、0.5~<2.0cm、≥2.0cm分别对应0~3分;②风团数目:无风团、1~5个、6~12个、>12个依次对应0~3分;③瘙痒程度:无瘙痒、轻度、中度、重度瘙痒依次对应0分、1分、2分、3分。总分为症状积分之和,分值越低则表明症状越轻。

(2)两组患者均在用药前(入组后次日清晨)、用药后清晨进行采血,取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5mL,以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分离出血清,对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以及总IgE水平进行测定,检验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嗜酸性粒细胞(EOS)。

(3)临床疗效评估标准:①临床症状在治疗后完全消失,皮损消退且未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即为治愈:②临床症状表现出明显改善趋势,皮损明显消退,基本未影响到日常生活,即为有效;③上述两项标准均未达到,则为无效。统计①+②的百分比之和,即为总有效率。

(4)对两组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5)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问卷(GQOL-74)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此量表共包括了四个维度74个条目,每个维度的分值范围均为0~100分,得分同生活质量成正比。

(6)随访1年,对两组患者6个月内、1年内的复发情况进行记录。复发标准:原病灶部位再次出现风团或新发风团。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症状积分

用药后,观察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的得分相较于用药前均下降(P<0.05)。见表1所示。

表1 对比两组的症状积分(分)

2.2 炎症因子水平

用药后,两组的炎症因子水平同用药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比较各组的炎症因子水平

2.3 临床疗效

同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n(%)]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对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比较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2.5 GQOL-74评分

用药后,两组的GQOL-74评分各维度分值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且用药后相较于用药前GQOL-74评分各维度分值均有所增高(P<0.05)。见表5。

表5 比较各组的GQOL-74评分(分)

2.6 复发率

对比停药后6个月、1年内的复发率,均是观察组数据比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6。

表6 比较各组的复发率[n(%)]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等特点,患者若是未找到明确的致敏因素,容易导致症状反复发作[5]。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可能同炎症指标的变化有关,如IgE所介导的1型变态反应、Th1/Th2免疫应答紊乱等。过敏原在进入到人体后会刺激B淋巴细胞,促使IgE产生,并结合嗜碱粒细胞、肥大细胞中的Fc受体,再结合吸附在上述两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促使组胺等活性物质释放,增加血管通透性,导致Ⅰ型过敏反应的发生,诱发风团[6-7]。另外Th2细胞会分泌IL-4,可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增加IgE的分泌;Th1细胞分泌的IFN-γ可介导细胞免疫,抑制T细胞。当血清IL-4增高、IFN-γ水平下降时,会破坏Th1/Th2平衡,促使过敏反应进一步形成[8-9]。因此早期诊断慢性荨麻疹、明确致敏因素并予以及时的治疗十分重要。

盐酸西替利嗪、依巴斯汀均为H1受体拮抗剂,亦为抗组胺药。盐酸西替利嗪能快速结合靶细胞膜上的H1受体,对嗜酸粒细胞的聚集进行抑制,快速阻断变态反应相关炎症介质的释放,抗炎效果较强[10]。同时盐酸西替利嗪能够对风团与瘙痒症状进行有效控制,但是长期单一用药的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依巴斯汀能快速起效且作用持续时间长,不会影响人的精神运动系统与自主运动,抗组胺作用显著,有助于患者血管通透性下降,可扩张毛细血管,有助于皮肤瘙痒、水肿等症状的改善[11-12]。依巴斯汀不经过血脑屏障,因此不会出现嗜睡等不良反应,其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在多次给药后能够获得稳定的血药浓度[13-14]。

通过分析本次研究数据可以得知,观察组的症状积分与炎症因子水平、GQOL-74评分均得到了改善,具有更高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轻微且复发率低,充分证明了盐酸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的治疗效果确切。两种药物联用能够增加抗组胺作用,能够更好地减轻炎症反应,对机体免疫进行调节,故可获得更强的抗敏抗炎作用。同时此联合用药方案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同时促使复发情况减少,可获得良好的远期预后效果,减轻对患者身心状况的影响[15],故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优。总而言之,盐酸西替利嗪与依巴斯汀联合应用在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较高的有效性,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复发率,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与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西替利嗪风团斯汀
大椎穴贴敷配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凯帕斯汀《变奏曲》的特点及启发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湿疹的可行性研究
炎琥宁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观察
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分析
依巴斯汀联合胱氨酸、卤米松治疗斑秃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