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研究

2023-10-31 15:41:51欧承芳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中历史人文

■ 欧承芳(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中学)

高中时期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高中阶段全面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于学生发展和民族复兴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高中历史中处处有人文素材。在新课改下,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成为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认清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践行人文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人类自我价值的肯定、珍视、追求,是人文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文智慧和情怀的体现。人文精神不仅是个人内在的灵魂,还是民族之根。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对人生真谛、人类命运的关注,对理想、信念、自由的执着,对生命、生存意义的尊重和探索。培养人文精神的重点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人的个性,宣传关注人本、珍视生命的价值观,培养家国理念和人类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信。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有较强的可塑性。而如今我国正处于改革深水区,西方思想、价值观暗潮汹涌,给青年群体带来了巨大影响。受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一些学生责任意识淡薄,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缺少认同。为此,开展人文教育、让学生领悟民族精神的内涵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民族的呼唤。

人文性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读史可以明智,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世界历史亦是精彩纷纭。读史,可以通过历史的经验教训发现历史演变的规律,了解社会交替的根本,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使人文理念代代相传。从古至今,历史教学在发展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中都不可或缺。面对复杂的形势,历史教学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重视价值观引领,开展人文教育,以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激励、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吸取大智慧、大谋略,认同祖国历史文明、民族情感、正确“三观”的价值,为学生成为优秀的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1.更新教学理念,重视人文教育

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历史是高考必考科目,不可或缺。不过,受传统教学理念束缚,其长期以填鸭式教学来进行知识传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常可见这样的场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无精打采,师生互动少,学习热情低。这样的教学与素质教育相悖,人文教育更无从说起。贯彻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制定人文教育目标,在教学中坚持人文教育的引领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教育目标,基于多维目标体系创建确立人文教学方向,为人文之花在课堂绽放做足准备。

如在《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教学中,在讲述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历史时,不应只关注民族政策、边疆管理制度讲解,还要以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维度,参考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要素,构建立体化、多维化的教学目标体系,以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培养为目的,将教学目标细化,并围绕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深挖历史知识中的人文元素,让学生获得成长的力量。

如在讲述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时,要有意识地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结合史料、名人言论、史学发现等,诠释、论证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规律,如《三国演义》卷首语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概括了历史上所有国家、朝代发展演变的规律,具有正确性,将这句话引入课堂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人文性不足的缺陷。又如,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时,可以展示有关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文物,构建历史展览情境,让学生再次回溯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民族关系,就如何促进民族繁荣和团结提出建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历史视角,让学生高度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尊严。

2.重视教材利用,深度解析内容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点是借助有效的内容、载体和方式,给学生以启发、指引和帮助,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学的工具,同时含有丰富的人文素材和底蕴。高中历史教学无论如何发展、创新,都不应忽视教材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中,要重视教材的作用,深层次发掘教材内涵,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开发提炼重点内容,切入人文教育,通过对教学手法的创新利用还原历史真相,彰显历史独立的人文魅力,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形成主观意识和人文精神。

如《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课,主要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呈现了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中,机遇与磨难并存,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情不同,也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的能力,教师应提炼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制作导学案,将人文教育渗透到课前活动、自主学习中,让学生利用教材有效学习。如让学生精读教材,收看有关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史的纪录片,根据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和变化绘制思维导图,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面临的问题、发展成就都在思维导图上表现出来等等。同时让学生搜集史料,探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让学生对比中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利用表格梳理中外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对比、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培养学生的制度自信、民族感情。

3.更新教学方法,营造人文环境

教材虽然是教学的根本,但是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丰富,要想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仅凭教材、语言讲解无法为人文教育、智慧教学提供支撑。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直观、有趣的方式再现历史教学内容势在必行,也是历史科任教师的使命。如今,随着科技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广大师生欢迎。历史人文教育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教学方法,基于新媒体应用营造人文环境、渲染人文精神,以此增加教学的感染力,使课堂妙趣横生,让学生快乐学习。

如在《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教学中,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借助带有背景特色的歌词“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让学生感受到战争年代国家和民众的悲苦命运。并告诉学生:《松花江上》是人民音乐家张寒晖于1935年创作的抗日歌曲。这首歌曲描述了东北人民流亡的愤慨和惨状,喊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歌曲中的“九一八事变”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而“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并非是日本人所说的“中国东北军炸毁柳条湖”。其实,“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是日军精心策划的有目的侵略活动。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告诉世界:不屈不挠、自立自强也能赢得重生。通过本课教学认清己任,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进行传承,做有理想、有尊严、有信仰的时代新人。上述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其学习主动性。

4.确定人文主题,开展学习活动

人文素养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内在素质开发与教学要素充分结合,彰显课堂的文化底蕴,并形成联动效应。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有的学生很难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美以及美的价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调整,使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有机融合,是人文教育的要求,是人文素养在课堂落地的基础和前提。制定人文教学主题,突出人文精神教育,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提问、思考、辩论、论证、探究,可让学生对历史有更好的认识。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科任教师要基于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人文主题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如在《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教学中,在学生对秦统一的背景、过程有所了解后,可以“千古一帝秦始皇”为题,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点评如秦始皇这样的政治家、英雄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结合史实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并就一些有争议的观点、问题展开辩论。如关于秦始皇,有人说他统一六合,南征百越,设桂林三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书同文,车同轮,彪炳史册,厥功至伟。也有人说他焚书坑儒,多次发动不义战争,凶残暴虐,是少有的暴君。针对这两点,可以让学生自动“站队”,收集史料,进行辩论,在主题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历史高度辩证客观地看待问题,让学生从人文视角给予人物以尊重,直至学生得出带有人文情怀且客观严谨的结论,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和人文精神。

5.讲述历史故事,深化价值认同

听故事,是人类的本能、天性。好故事相当于一本好书,讲好故事,是人类文明传承的第一性原理,是历史教师必备的本领。高中历史教学覆盖面较广,在历史教学中,人物、故事占据着重要位置。历史上的英雄传说、故事,都是发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都具有道德教化、启蒙和教育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故事创设故事情境,即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还可以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拓展思路,将故事灵活穿插进去,通过历史故事讲解、人物分析和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陶冶学生情操,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如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教学中,由于政权迭变,东南末年至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名著、史书中,有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如《三国演义》著作中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故事,在课堂上,以这些历史人物为例,树立人文教育的榜样,开展人文教育。如曹操在中国文学和戏曲作品中,是著名的“白脸奸雄”。但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位有着文韬武略的全才,关于曹操的故事有许多,如率群雄逐鹿中原,割发代首。曹操一生历经多次失败,如他曾被董卓通缉,曾被马超战败以至于割须弃袍活命。但是他屡败屡战,能屈能伸,所以才能取得宏图霸业。这种积极、务实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又如,诸葛亮之所以被视为“良相”的代表、智慧的化身,是因为他恪守职责、公正廉洁、鞠躬尽瘁且心系天下,他虽然为蜀国效命,但是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如此这般,利用故事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务实精神。

6.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

虽然历史不能再现,但是人文精神却能代代流传,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和形式会越来越丰富多彩。人文精神不是虚无的概念,人文教育也不能只是空谈。历史人文素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挣脱时空束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体会、反思和发现。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科任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流程。充分利用学校、社区资源,积极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历练自己,深刻领悟人文精神的内涵。

如在讲述《抗美援朝》一课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看关于中国抗美援朝的纪录片,或走访抗美援朝老英雄,使学生对抗美援朝精神有更完整的认识。在讲述《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时,让学生利用电脑搜集有关三国、隋唐书画、中医的资料,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发展背景。还可让学生收看关于书法的电影《笔中情》,临摹魏晋、唐代书法,参加历史讲座,瞻仰历史古迹,加深其对历史的认识。让学生根据当下的时政事件,如东亚一些国家将中国医书、服饰申遗,对现实问题进行再思考,促使学生发出声音并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从而有更多收获。

总之,人文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历史教学实践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但是,高中历史人文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前提,积极探寻人文教育的切入点、融入路径,将传统文化、人文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充分展现历史学科的人文魅力,让人文之花在历史课堂尽情绽放,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高中历史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21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0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