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用教学实践,为核心素养养根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实践研究

2023-10-31 15:41:51侯静万绪波连云港市柘汪中心小学江苏省连云港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3期
关键词:目标素养语文

■ 侯静 万绪波(连云港市柘汪中心小学/江苏省连云港市)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最为关键的组成要素是语言和文字,本篇文章的研究主题是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指的是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掌握和应用能力。随着新课改任务目标的高效落实,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再是让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教师也要从传统模式下的应试教育理念中摆脱出来。一方面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出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则要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表现,不断完善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之前的“输入”状态转变为“输出”状态。另外,在核心素养目标的指引下,语文教师应着力于构建语用型课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语言基础来设计多元的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小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质增效任务目标。

一、小学语文语用型课堂概述

小学生的语用能力指的是对于语言文字的应用实践能力,教师需要根据语文课程的教学主题和任务要求来为学生创设出具体的语言情境,指导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来完成口头和书面上的语言表达。总体来看,具备优秀语用能力的学生不仅能够做到顺畅交流和文从字顺,而且还可以高效率完成语文课堂中的各项学习任务,实现学习技能的跨学科迁移。为此,教师在创设语用型课堂的过程中,要紧密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遵循小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来丰富教学资源,避免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

语用型课堂的打造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首先,实践性。学生是语用型课堂中的教学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和组织作用,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强化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此处要强调的是,语用型课堂与传统模式下的灌输性课堂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教师要杜绝在课堂中为学生安排机械式的背诵或抄写训练,而是要让学生将语文知识巧妙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并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来总结学习经验。其次,生本性。语用型课堂的打造务必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班级学生之间势必会存在十分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构建语用型课堂之前,需对班级学生的学情现状进行摸底排查,争取为每一位学生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在自己的舒适区域内高效率完成文字应用和语言表达任务。最后,创新性。语用型课堂的打造与新课改任务目标处于相辅相成的状态,这也就意味着各项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都要遵循创新性特点。教师应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语用课堂的教学资源,认真听取并采纳学生对当前教学方案的意见。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优化语用教学实践的措施

1.重视教材分析,实施差异化教学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语文教材仍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为此,教师在构建语用型课堂时,务必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全方面分析,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来判断现有教学内容的核心元素。唯有提前整合好课本框架,才能够确保后续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适合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不仅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的记忆和书写,同时还包括大量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训练活动。教师应根据语文课程的教学主题和任务目标,结合教学大纲来合理分配课程板块,并列举出语文知识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联。例如,写字教学任务对一年级小学生而言整体难度较高。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生字词内容,学生不仅要会读、会写,同时还要懂得字词的运用方法,为后续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奠定基础。此外,阅读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教师应当将字词训练与阅读训练进行高效融合,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语句和生字词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积累阅读和写作技巧。

例如,在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时,此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我国西南部地区民族小学的别样风貌,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情怀。在构建语用型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我国不同民族的服饰风格和建筑特点,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吸引到课堂中后,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所了解到的民族风情进行总结。随后,将学生分成多个活动小组,每个活动小组都要挑选出一名“导游”,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课文中所出现的生字词挑选出来,并借助于写字卡片的方式来完成模块学习任务。在课程的最后,教师要预留出10—15分钟左右时间,要求学生将文章中有关于民俗描写的语句列举出来,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通过构建此种多元化的语用教学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不同地区的民族和地域文化,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2.关注表达规律,强化表达能力

在构建语用型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利用现有教材内容中的教学资源,将课文中的表达规律明确、直观地梳理出来,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进一步领悟作者所运用的文字表达方法。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后,再为学生安排趣味性的实践训练活动,以此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蜘蛛开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基于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讲故事”和“编故事”这两大板块,让学生实现当堂学习、当堂消化的任务目标,更加顺利地找出课文内容的表达规律。首先,教师可以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自行完成课文朗读任务,并通过提取关键词的方式,将蜘蛛开店的整个过程列举出来。其次,组织学生参与“森林故事会”这一说话环节,要求学生按照课文中的三幅插图,结合自己的语言来进行内容介绍。通过之前的文章朗读环节,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此篇文章的表达规律,在这一环节中表现得非常轻松、自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动态表现,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帮助,适时传授给学生一些语言表达技巧。

在语用型课堂中,教师要将学生的表达能力设为主要的培养目标。但要着重强调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并非阅读活动的附属品,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通过自主表达来找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在阅读和写作活动之间建立联系,让语言表达能够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这就意味着,在后续的语用型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在高效完成阅读任务的同时,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来探寻语文之本,顺利掌握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

3.把握语用动机,点燃表达激情

通过分析以往的教学经验可知,在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语用型课堂中,虽然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都能够认识到实践教学改革任务的重要性,但在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时,仍然将教学中心停留在基本的文字表达层面上,教学任务一直处于“为了用而用”的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虽然能够在课堂中完成语用实践任务,但是却无法深层次地洞悉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情感内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师虽然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语用实践活动,但却依然无法顺利唤醒学生的语用动机,导致他们在课堂中仍处于被动的状态,很难领悟到语用的奥妙之处。想要顺利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则要将语用实践任务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与教材中的文本内容融为一体,完成语用建构任务。

例如,在教《盘古开天地》这一课时,笔者为了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在课堂中为学生安排了大量的朗读训练任务,在单次朗读任务完成后,还会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作出总结。此种单一化的教学方法,虽然从表面上看来能够高效利用课堂时间,但从点燃语用激情的层面上来看,却难以达到预期中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做出了认真思考,应该怎样将学生的语用激情成功点燃呢?怎样让孩子们摆脱鹦鹉学舌的状态,主动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并将教材中的知识信息进行内化吸收呢?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教学经验总结,笔者得出了以下的结论:最为深刻、最为有力的语言力量之源,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为此,在后续的语文课堂中,笔者对教学结构做出了重新调整:首先,在新课程开始之前,为学生布置自主性的初读任务,并提出以下问题: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是你喜欢的类型吗?这种类型的神话故事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其次,当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了初步印象之后,再次思考以下问题:如果想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此类型的神话故事,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你认为应当采用怎样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故事内容的过程中,你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变化?通过此种循序渐进式的问题引导,可以成功激发出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还会根据学生的动态表现来调整教学重心,在其中穿插图片、视频等教学元素,将学生成功带入到神话故事所营造出的历史文化情境中,成功唤醒语用动机。

4.组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表达欲望

在传统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效率之所以难以提高,主要是由于教学重心以教师为主,学生长时间处于从属地位,课堂结构呈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他主”特点。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教师和教材内容将产生非常高的依赖度,而教师对于学生的信任也会被持续削弱,甚至片面地认为学生就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如果不能够尽快改变此种教学方法,将会让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持续扼杀,语用能力无法得到强化。“他主”教学模式的应用从表面上看来可以最大化运用课堂时间,但由于通过此种方式所获取到的知识信息是被动“给予”的,因此,十分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状态,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内容,势必无法达到预期中的教学目标。唯有让学生主动出击,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才能够将语文知识进行内化吸收。从核心素养的层面上来看,新课改任务所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让他们可以在日后的真实情境中处理复杂问题。为此,在构建语用型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出多元化且真实化的教学情境,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来独立解决学习难题。

例如,在教授《最后的姿势》这一课程时,教师要拿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自行品读文章内容,并指导他们将文章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列举出来。当学生能够大致了解人物形象之后,教师要进一步给出引导问题,让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深层次的探究和思考:请各位同学认真思考一下,此篇文章的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文字描写,成功将谭千秋教师的形象跃然纸上,为何还要利用大量的篇幅对当时的环境场面进行描写呢?以及为什么要描写谭千秋教师的同事和学生所说的话呢?在以上问题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内容,并在小组内对自己的发现进行分享。通过上述教学情境,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想要让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除去要运用正面描写之外,同时还要辅助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以及场景烘托描写,从而顺利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不难看出,此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语用型课堂变得熠熠生辉。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并不是教师所给予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主动获取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语文知识,同时还顺利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将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化利用起来,同步促进自主发展、合作探究以及创新实践等多元化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在日后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不断开动脑筋,在课堂中引入趣味性的教学元素,并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以顺利强化。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新课改任务目标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对以往的教学方案进行客观总结和分析,认清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从短板出发来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强化教学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要顺应素质教育的实施目标,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要求,基于班级学生的学情现状,引导他们深入挖掘课文文本中的语用学习要点。唯有积极创设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来落实比较、发现、创造、联系等教学任务,才能够成功打造出符合新课改创新任务目标的语用型课堂。笔者相信只要师生能够建立起双向的尊重和信任关系,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习和总结表达技能,势必能够将语用型课堂打造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促进提质增效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猜你喜欢
目标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我们的目标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