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钰涵(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黄川中心小学)
大单元教学绝不仅仅是对整个单元内容的概括和总结,而是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思维壁垒,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将多篇课文、多种素材或者其他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关联性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真正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能力培养重点与主题,从单元导语中能够基本准确地捕捉到该单元编排的主要内容和培养意图,以阅读能力章节为例,部编版三年级以上的小学语文教材即开始进行单元划分,是因为考虑到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可以进行功能学习区的划分。比如在第一单元中,教材以“美丽的校园”为主题,通过多篇文章描述校园的美好,让学生能够从“乡村小学”“自然界中的学校”“伟人的读书故事”以及“暑假生活”等几个角度来讲述校园生活的美好,借此培养小学生热爱学习、珍惜校园时光的优秀品质。
可以说,有主题、有指向性的大单元教学,能够如同精准的大炮一样“指哪打哪”,教师可以“借题发挥”帮助学生进行课外能力拓展,这不仅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认知培养,同时也能够让语文学习从知识本位教学真正转变为素质本位教学,以人为本地进行更有价值、有效率的基础教育。
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师每节课的步骤和方法基本一致,都是由集体跟读、解读文章、识字、练习等几个步骤组成,课堂教学看似有头有尾、颇有思路,实际上却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环——学生的体验与反馈,教师不了解学生理解了多少、明白了多少,也很难把握学生的痛点,课堂教学效率偏低。
因此,大单元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在节奏上有头有尾,内容上更要有起伏、有重点,在模块的把控上要有整有零,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如此学,又要怎样去自主学习。这些说起来容易的事,做起来并不简单,小学生在思维逻辑的组织力和判断力上相对欠缺,教师就要帮助学生理清条理,明晰思路,切不可像撒豆子一样没有重点,一味去追求教学情境的设立和兴趣的培养,却忽略了小学生的学情实际,过于高估或者低估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秋”的深意,就让学生在课后去“写生”和进行素材整理,在感受秋天的意境之后写一首秋天的诗。可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秋天的意境是有一定难度的,更别说去写诗,写诗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更要注重用词、押韵和情感抒发,这些都是小学三年级学生难以做到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来考虑大单元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写诗的方式不可谓不好,只是可以留到四五年级及以上的时候再进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简单的日记或许才是更好的习作表达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表达能力来自由发挥,教师也能更为准确地捕捉到学生的长处和薄弱点,加以更有效的指导。
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适当地发散“新的天地”,会让学生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自主地去进行探索阅读与学习。小学生天生有“猎奇”和“探索”的欲望,在好奇心的趋势下,学生们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地去学习一件事情。比如在《山行》这首诗中,对于“远上寒山”“枫林晚”等幽静渺远的意境学生很难直接体会,那么教师就可以从“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话入手,让学生思考这句话的奇妙之处,“白云是怎么‘生’出来的呢?”“住在白云里的‘人家’是神仙吗?”“住在白云里的人们会是什么感觉呢?像在飞吗?”这些天马行空的问题一下子就能将学生带入到梦境和想象中去,试问哪个孩子没有做过像鸟儿一样“飞翔”在蓝天里的梦呢?那种自由翱翔又神秘莫测的感觉,既充满了童趣,又体现了诗文中宁静而美好的意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所想要表达的烟火人间的意境。
其实关于这句诗中“生”字的用意一直存在争议,有种说法是“白云深处有人家”,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还是“生”字更有幽静之意,其意有“生发”,亦有人认为是“炊烟”的“生处”。教师可以将这些后人的解读和猜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理解中国古诗文这种写意的特点所蕴含的独特魅力,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做学问不要人云亦云,而应带着批判的思想来看待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情境的创设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教材进行互动,这是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一点区别,学生不仅需要记忆文字符号,更主要的是要学会解读文字逻辑、体会文学内涵,前者是基本能力,后者才是语文学习的精髓。因此,在大单元语文学习中,情境的创设不仅要应用在课前导学环节中,也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要想有效把握大单元教学的精髓,必须要有效解读该单元的主旨,以三年级上册的“童话”主题单元为例,单元的导语为“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歌唱。”从中可以解读出来,本章节意在培养学生发散想象力进行童话学习。小学生最不缺乏的就是想象力,但需要通过引导和教学让学生学会合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脑海中的天马行空和纯粹美好充分展现在纸上,融汇到文笔中。可以说,对童话的学习是文学创作灵感的最初来源,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是最值得保护的一片净土。
由此而展开的本章节的大单元教学,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利用童话故事的素材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以“童话”的美好情境让学生体验沉浸式学习,一堂课下来不仅有所收获,更有所感悟。比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在带领学生们阅读童话时,可以搭配《舒伯特奏鸣曲D459 No.3》,在舒缓的音乐中,学生们能够逐渐将浮躁的心情沉淀下来,用心去感受故事情节,体会小女孩悲惨的境遇和坚强乐观的心境,在读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理解死亡的含义,了解生命的真谛,学会如何正确地去学习童话。进而,教师可以通过看图作文的方式,给出几张很有意境的图片,比如阴雨天里走在路边的小奶猫、悬崖边奋力攀爬寻找母亲的小羚羊等等,让学生尝试在同样的背景音乐里进行童话仿写,课文中类似于“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过新年的幸福中去。”这样的句式,就很值得仿写。以此类推,本章节另外几个童话的学习同样可以用这种方式,运用BGM来串联学生的音乐记忆,以类似的音乐情境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本章的童话主题。
不同的单元有着不同角度的能力培养,有的单元侧重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的则侧重于写作技巧的学习,或者语文素养的培养等等,对于不同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设计中明确体现出来,更要让学生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认知,通过“提纲挈领”的方式提高单元学习的系统性。比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教师重点就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进行教学,综合《草原》《丁香结》这两篇文章,以及《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著名的诗文进行“景物描写”方面的能力培养,就景物描写中的突出重点、侧面描写、情感融入等手法进行详细编排。
从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可以看出,借物抒情这种表达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表达形式,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折柳送别、以菊明志、伤春悲秋、踏雪寻梅,可以说一切美好的景物中都可以衬托出古人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学习这种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不仅要学会“以物喻人”“细节描绘”等表面功夫,更要拥有一双会观察生活的眼睛,真正能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将自己的情感与静物相联系。
比如在学习《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两首诗词时,由于诗词中都借用了“月亮”这个常用的素材,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两首诗词中月亮所表达的意境有哪些区别呢?比如思考“江清月近人”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为什么江水清了,月亮就近了呢?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需要想象夜晚江水清澈、波光粼粼的景象,月亮映照在澄澈的江面上,仿佛就在自己身边,陪伴着自己这个满心愁绪的“客人”;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一句中的“月”是“明月”,预示着“天朗气清”“风调雨顺”,是一种豁达、乐观心态的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诗文判断,为什么同样是“月”,这个“明月”就不再是孤寂、思念的意味了呢?进而,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们通过自行想象的场景,作一首自己的诗,可悲可喜,可明可暗,这种新奇的写作方式和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局限于声像资料、故事讲述等教师主导的教学形式,更可以以学生为主进行情境营造,以大单元教学为指导的教学情境演绎,可以让学生们以贴合单元主题的方式来灵活参与。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本单元的主题是古典名著,这个题材的文学作品形式离学生日常的生活环境较远,如果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兴趣引导,学生很可能理解不了名著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西游记》较为容易接受,小学生天生就对可爱的小动物以及奇奇怪怪的妖怪形象感兴趣,但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学习却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几个名著中存在大量的人物对话、伐谋智慧以及背景隐喻,教师需要借助一些更为直白、现代化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名著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及每个人物的人物性格、情感表达等等。
因此,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们在扮演的过程中,理解人物的情感和文章精妙所在。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诸葛亮与周瑜的对话、周瑜与鲁肃的对话以及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都各占了一个段落,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在第一段诸葛亮与周瑜的对话结束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角色在语气和动作上的特点,表扬学生的特色表演,指出其中的不足,比如,诸葛亮是一个英气俊朗、沉稳内敛的人物,在演绎的时候就不能太过活泼,而周瑜是怀着嫉妒的心思给诸葛亮下套的人,因此,在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时,难免会表现出三分不懈三分质疑和一分得意,这样,下一组学生再去演绎鲁肃和周瑜、诸葛亮和鲁肃就能够更加到位了。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学习古代文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将遥远的历史人物与自己的亲身感受相联系,感受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能学会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事件经过等多个角度来解读文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多单元内容整合是大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十分考验教师教学思路和专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虽然各单元模块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教学重点,但整体而言都是在围绕语言文学教学进行的,读与写的结合、思与辨的结合能够起到教学相长、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以“革命”和“历史”为主题的单元教学就可以和五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的“爱国”主题相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那首《己亥杂诗》吗?”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该诗文的创作背景,将诗人渴望投笔从戎、征战沙场的决心与激情回忆起来,进而再引申出本单元所要讲述的中国革命道路上革命烈士不怕牺牲、坚守信仰的光荣事迹,将“国仇家恨”与“民族荣辱”结合起来,理解中国人精神内核中那种不屈不挠的文化精髓和民族力量。
又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和《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与《少年中国说》相结合,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自身的民族使命和爱国精神出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烈士牺牲自我、保卫祖国的大义与勇气。也让小学生们明白,爱国从来不是口头说的,也不是他人的事,更不是遥远的事,爱国可以是一点一滴的努力,可以是百折不挠的坚持,更可以是坚定不移的信念,这些才是我们汉语言文学教学最应该重视的内容。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首先是一种符合高年级小学生学习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们能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方向感,明确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和达到的能力是什么;同时也能够具有更多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让学习真正有实效,真正突出汉语言文学所具有的独特教学价值。可以说,单元整合在教学资源的整合方面有着独特的教学优势,也是未来语文教学发展的大趋势,值得当下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大单元教学模式同样是一种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推动教学创新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