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以课文为支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023-10-31 15:41:51韩秀玉蚌埠第七中学安徽省蚌埠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3期
关键词:背影课文学生

■ 韩秀玉(蚌埠第七中学/安徽省蚌埠市)

一、以课文为支架,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

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也是这样,不少学生怕写作文,是因为“肚中无货”,无从下笔。一是因为他们没有留心观察生活,缺少生活体验。二是在看书过程中没有有意识地收集写作素材。为此,笔者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积累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记录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要求学生进行背诵,然后记录在积累本上,为写作文备“米”。

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茅盾的《白杨礼赞》,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还会让学生去课文中积累有关人物描写的句子,比如鲁迅描写阿长、闰土、双喜、六一公公、孔乙己等人物的句子。学生从一开始积累好词好句,再到积累名人的事迹或者故事,再到后来的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些写作素材,会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在教授七年级学生写单元作文《永远的偶像》时,不少同学就知道如何用课本中的素材写作了,他们有的选择了七年级课文《邓稼先》中的邓稼先的人物事迹,有的选择《说和做》中的闻一多和《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战士的事迹材料,在写作时充分做到了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大部分同学能做到作文内容翔实,感情真挚,文采飞扬。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还学习背诵了大量的诗词曲,这些都可以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为作文增添感染力和表现力。课文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教材,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经典文章,普遍包含丰富的语言素材和思想性内容,也是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此外,写作素材的积累需要大量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拓宽阅读的范围和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名著、开展群文阅读、主题阅读等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读,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归类,以便今后使用。教师要把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用好这些资源。读书的过程像蜜蜂采蜜一样,只有多采撷,多积累才能酿出好蜜,厚积方能薄发。

二、以课文为支架,训练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有了写作素材,要想写出优秀的文章,还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在哪里找?在课文中找。被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范本,这就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和模板。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笔者就用了读写结合的方法,梳理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让学生学习作者由点到面写春草;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虚实结合的方法写春花;调动各种感官写春风;融情于景写春雨;结尾采用新奇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赞春的写法。这篇课文全篇采用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盼春、绘春、赞春,抒发对春的喜爱之情。写作技巧的训练可以从阅读课文中找寻。如在教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笔者以课文为切入点,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

技巧一:开头要亮而精,开门见山点题。《背影》的开头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个开头没有拖泥带水,简单明了直奔题目。由此告诉学生作文的开头切不可太长,一小段即可。开头太长容易把读者的耐心耗尽。同时也教导学生,文章开头不要太绕。好的作文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深深地吸引读者的目光。

技巧二:围绕中心选材,突出主题。《背影》的主题是“父爱的伟大,父子情深。”作者详写了“买橘子的背影”,“父亲蹒跚地过铁道,艰难地攀上那边的月台上买橘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这是写父亲的第一次背影。然后又详写了“父亲火车站送别的背影”,读信时“思念的背影”,这三次背影是有层次,有先后的。买橘子的背影在先,送站离开时的背影在中间,读信时脑海中闪现出来的背影在后。从表现手法上看采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买橘子和送站的背影是作者朱自清在父亲的身后,实际看到的是实写。读信时脑海中闪现的父亲的背影是虚写,把父子情深的情感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来。

技巧三:学会铺垫、照应、伏笔、象征、环境衬托等表现手法,为文章增色。

《背影》的开头交代了家庭情况“奶奶去世,父亲的差役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时候”。再加上写作背景是“冬天,看到满院狼藉的物品又想到奶奶,禁不住在秋风瑟瑟中流下泪水”。在这段文字中,通过四次由远而近的描述,表现了祖母逝世和父亲失业所带来的经济上的困难和悲痛,随着环境描写和铺垫的加深,这种压抑和悲伤的氛围也逐渐浓厚。在此背景下,凸显出“我”对父亲的同情以及父亲对“我”的宽慰,更凸显了父爱的伟大。

技巧四:结尾收束全文,深化主题。《背影》在结尾时这样写道:“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恍若看见父亲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发现这种结尾的好处是:篇末照应标题,呼应开头,深化了主题,提高了文章的感染力。这样文章结构才完整。

课文就是鲜活的例子,教师要充分用好教材,在日积月累中学生就掌能够握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文章的写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以课文为支架,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能力

课文能帮助学生培养写作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推理力、论证力等。课文通常包含复杂的思想和观点,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能够培养思维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表达思想的准确性和深入性。如笔者在教学九年级下册《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抓住课文关键词“笑”,设计了四个主要环节:第一,了解“笑剧”;第二,品析“笑料”;第三,赏析“笑态”;第四,探究“笑意”。四个环节层层递进,特别是在探究刘姥姥的“笑意”时,学生能结合原著加以分析、概括,充分理解了刘姥姥复杂的内心世界,也明白了曹雪芹此时写“笑”与他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思辨性的理解。在教学议论文写作时,笔者以梁启超的《敬业和乐业》为范本,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说和做》引领学生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入手,教会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自己的观点。在写作的过程中,因为有课文为依托,写起来就得心应手,文章立意鲜明,说理透彻。

四、以课文为支架,训练学生写作的“炼字”之功

课文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读写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炼字”能力。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课文中作家的“炼”字之妙,随处可见。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生动传神地写出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在一帮短衣人面前故作豪气,而后面写他最后一次来店里喝酒用“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又展现了孔乙己生活的拮据和每况愈下,喝完酒又“用手走去了”,此处用手“走”而不用“爬”,可见丁举人下手之狠毒,孔乙己的腿已经完全失去了支撑。同是读书人,却是两种境遇和命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课文是经过编辑和筛选的文本,它具有良好的语言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教师要教他们如何“炼字”,尽量做到一字传神,修改后写成升格作文。如笔者在教学生写诗时,一位同学写《家乡的四季》第一节原稿是“春天温和的风,吹来了棉花糖般的云。春天的万物复苏,点缀了家乡的画卷”。学过如何“炼字”以后,同学们马上点评说,她这个比喻特别形象,把天空飘浮的云朵比喻成棉花糖,极富想象力。只是第三句和第四句不好,缺少一种意境美。在大家的启发下,这位同学把第一小节后两句改为“衔泥筑巢的梁间燕子,点缀了家乡的画卷”。这样一改动,诗句马上就灵动起来,非常有意境,瞬间增添了诗情画意的美,诗也便有了灵魂。她的第二节诗原稿是这样写的“夏天灼热的骄阳,烧红了家乡的天。一抹彩虹,将这绯红的天映衬得格外美艳”。写夏季的这节,“烧”字用得特别好,写出了夏季天气的炎热。只是第三句“一抹彩虹”这个意象和第四句的意思有点缺乏联系,显得很突兀。经过学生的探究,建议她最后一句改为“一抹彩虹,将这雨后的天映衬得格外美艳”。这样一来,意思都顺畅了。她第三节是这样写的“秋天摇曳的树叶,预示着一年的结束,牵动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学生马上发现问题了,从诗的行数来看,这节少了一句,只有三句,与前面的内容也不对称了。于是大家集思广益,把第三节改为:“秋天飘零的红叶,那是丰收的请柬。远飞的鸿雁,牵动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这样一改,内容丰富了,意境和感情都有了,堪称完美!第四节写冬季的,她原稿是这样写的“冬天骤冷的温度,飘来了绒毛般的雪,家乡变得洁白无瑕。冰冷的房子盖上了厚实的毛毯,人们的心也感到了暖意。作为家乡建设者的我们,是那微风、那彩虹、那树叶、那白雪,让家乡更美、更温暖。这便是我家乡的四季”。点评这一节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对这一串问题,学生们打开了话匣子,纷纷发言点评,在他们的交流中,笔者看到了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炼字”的目标也实现了。最后大家集体创作了诗的结尾。“冬天漫天的飞雪,送来了银装素裹的世界。玉树琼花,预示着下一个丰收年。”这首诗在大家的探究、合作中被创作出来了,在立意、意境、节奏、押韵、情感的表达、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较原稿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的创作潜力也被激发出来了,这节课培养了学生发现美、创作美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品位。

五、以课文为支架,对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改写和扩写训练

学生从开始学写作,便是从模仿做起的,学习书中作者的语言、说话的方式,表达的语气和思想感情等,所以我们用好教材,巧妙设计,让学生写作有抓手。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后,笔者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就进行了仿写、改写练习,把故乡中的三个场景改写为一首小诗。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1.记忆中/故乡是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还有那手捏钢叉的/英雄少年。2.现实中/故乡是一幅发黄的旧照片/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透着风的乌篷船/还有那瓦楞上当风抖着的枯草断茎/正诉说着老屋难免易主的凄凉。3.而如今/故乡是一幅亮丽的水彩画/蔚蓝的天空/红墙黛瓦的农家小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整齐气派的现代化农场/还有那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正通向奔小康的远方。4.未来啊/故乡是一条腾飞的巨龙/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一撇一捺都是中华的脊梁/我辈当自强/共同谱写中华盛世新篇章。

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诗歌单元后,笔者结合本单元写作目标,上了一节诗歌写作课,学生写诗的水平令听课的教师惊讶。如赵骑龙的《青山》一诗:“青山隐隐披雾纱,半是翠叶半是花。午夜千重雷雨后,小河涓涓有鸣蛙。”另一个同学顾黎雪写的《夕阳》:“夕阳西下,大概是太阳一天中最后的倔强,也是一天中最美的风景。当然,也是时光的提醒,它提醒我们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结合课文,对文章进行续写、改写和扩写时,学生都有精彩之作,不胜枚举。如在学完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布置了续写《皇帝游行大殿之后》,同学们发挥了超强的想象力,写了几十种故事的结局。在教学《石壕吏》《卖炭翁》后,笔者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为课本剧来演,学生们都特别感兴趣,剧本的创作,是对原作的第二次加工,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六、以课文为支架,帮助学生培养写作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教师,只有乐学,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课文中常包含有关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成语、典故、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等内容,因为故事性强,比较受学生欢迎。每一册书每一个主题单元后都有一节相关的写作课,写作课与单元内容联系紧密,这些元素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情,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让写作课变得有趣。

叶黎明曾说过:“以课文为拐杖,以训练为手段,是完全可以把写作知识内化为学生写作能力与思维方法的。”以课文为支架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是一种有效的读写结合的方法,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领,找准写作教学的支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搭建逐步进阶的台阶,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训练,一定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背影课文学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两个背影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07-23 01:46:36
背影
鸭绿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10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背影
当代工人(2020年12期)2020-07-23 11:44:04
赶不走的学生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2014年5期)2014-02-28 21: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