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特点角度对比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种译本

2023-10-30 08:20梁琢
新楚文化 2023年16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儿童文学

【摘要】儿童文学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儿童相对于成人有不同的阅读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成长需求。由于儿童文学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读者群体,因此儿童文学的翻译与其他文本类型的翻译有着很大不同,本文将探讨这一翻译领域的特殊性。笔者根据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对比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种汉译本在词汇选择和语言风格上的不同得出结论,翻译者应该以儿童的角度出发,采用孩子们容易理解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词汇来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的兴趣,同时忠实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情感。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及其撰写者,以及两个中文译本的作者;第二部分以翻译实例为依据,从词语选择、语言风格等方面对翻译实例进行分析比较;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提议儿童文学的广大译者应该向赵元任先生和吴钧陶先生学习,引起中国翻译界对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视,解决当前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一些问题,旨在促进儿童文学翻译事业的繁荣。

【关键词】儿童文学;对比研究;《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6-0064-04

一、引言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是1865年出版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由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撰写。它是一部以幻想和奇幻元素为主的小说,深受孩子和成人们的喜爱。爱丽丝,也就是本故事的主人公,她偶然间跟随一只兔子进入了一个充满了奇特生物和不可思议事件的奇境。在奇境中,爱丽丝遇见了各种怪物和奇怪的角色,如白兔、疯帽子匠、猫头鹰、红心皇后等。她经历了一系列离奇的冒险,包括变大变小、与讲话的动物交谈、参加怪诞的茶会等。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在国内外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它打破了当时儿童文学的传统,以奇特、幻想的故事情节和语言风格吸引了读者。作品中充满了荒诞、幽默和讽刺的元素,透过爱丽丝的眼睛,读者们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惊喜和不可思议的奇境之中。除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外,卡罗尔在书中巧妙地运用了文字游戏、谜语和双关语等文学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得以思考和娱乐。作品中也涉及了一些哲学和数学概念,如逻辑推理和时间的概念,这为成人读者提供了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自20世纪初以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也拥有多个中文译本。本文选择赵元任先生和吴钧陶先生的两种译本进行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第一位中文译者是赵元任先生,他的翻译版本于1979年首次出版,题为《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赵元任先生在序言中说:“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几乎相当于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作品。”(赵元任,1986)赵元任先生的翻译以忠实还原原文的风格而闻名,在翻译过程中,他尽力保留了卡罗尔原著中的幽默、荒诞和奇特性,巧妙地翻译了原著中的文字游戏、谜语和双关语,使中文读者能够体验到原著的趣味和智慧。翻译作品也注重了语言的流畅和节奏感,运用了韵律和音韵的手法,使中文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起来更加顺畅有趣。同时,他尽量保留了原著中的一些文化和历史背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隐喻和象征。赵元任的翻译使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和喜爱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之一。他的翻译也为后续的其他版本和改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其貢献使得中国读者能够通过他的翻译,欣赏到卡罗尔原著中的奇幻和魅力。

吴钧陶先生是中国著名翻译家,他翻译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于2007年首次出版,在儿童文学界掀起了一阵讨论的热潮。吴钧陶先生的敬业大家有目共睹,他对自己的译文要求非常高,正如吴先生自己在序言中写的那样:“翻译的过程就像是挖凿一条隧道,自己殚精竭虑、兢兢业业地一寸寸向前挪动,逐字逐词进行揣摩推敲,等到‘隧道终于凿通,译本终于完成了,自己感到喜悦的同时也倍感惶恐,由于作品即将面世而带来的未知的恐惧,不知自己的译文究竟做得怎样,能否被读者们接受。”在序言的结尾,吴钧陶先生声情并茂的发出感慨:“请高明的读者,包括少年儿童朋友们,评指正吧!”(吴钧陶,2007)吴钧陶先生的译本面向的读者不仅包括儿童,还包括热爱儿童文学的成人读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吴钧陶先生运用了不同于仅针对儿童的翻译的独特翻译方法,而是取二者所长,使译者既能够兼顾儿童的心理素质和理解能力,又向成年读者呈现源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从语言风格角度对两种译本进行分析

翻译译本对比分析的研究目的是比较不同翻译版本之间的差异和二者的译文特点,以探索翻译策略、文化转换和语言表达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异,可以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选择和决策,了解不同译者对文化因素的理解和转译方法,还可以观察到不同译者在语言选择、词汇运用和句法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这对于翻译研究和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回顾现有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文译本,并选择赵元任先生和吴钧陶先生的两种译本(以下均简写为“赵译”“吴译”),观察二位译者在词汇选择及语言风格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Example 1:

...for, you see, Alice had learned some things of this kind in her lessons in the classroom, and although it was not a very good way to show her knowledge because there was no one to listen to her, it was still a good practice to say it more.[1]39

赵译:你想啊,这些东西都是阿丽思从学校里学过之后背的,因为现在没有人在旁边听到她的这番言论而表扬和夸她,这些学识都白白给说掉了,真可惜!可是能练练说说也不错。

吴译:看啊,这是因为爱丽丝在上课的时候学到了这一方面的学问,虽然她学的压根儿并不详细。尽管此时并不是展示知识的绝佳机会,主要是因为现在没有人在听她讲话,但爱丽丝把它说出来依然是很好的一次实习嘛。

作为驰名中外的世界经典童书之一,《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具备儿童文学的两大主要特征:词语简洁、意思明了。作者卡罗尔使用了一个常见的词“practice”来描述爱丽丝随意的一个举动,但翻译该词时却需要精挑细选合适的目的词语。赵元任先生和吴钧陶先生分别将其译为“练练说说”和“实习”。“实习”作为一个社会概念,通常是由公司或其他组织为学生提供的兼职工作,以便于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有机会听到这个词,也很可能不会放在心里。因此,在这句话的翻译上,吴钧陶先生的选词“实习”较为生僻,超出了一般儿童的理解范围,而赵元任将该词翻译成“练练说说”,符合孩子们平常的生活用语标准,意思简单明了,译文可以被孩子们轻松理解和接受。

此外,赵元任先生根据目标对象的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增译了“夸她”一词,赵元任先生添加的意思适合现实中的孩子们,例句中,爱丽丝在夸耀自己学识渊博,这正是儿童在生活中的常见表现。天真的孩子们没有不希望得到父母、师长和其他人夸赞的。赵元任先生的译文便于儿童读者理解,鲜活地表现出爱丽丝机灵聪颖的鲜明人物形象,因为自己答出问题而沾沾自喜的神情跃然纸上。赵元任先生翻译的“练练说说”和“夸她”二词,准确把握了原语和译语的主要特征,同时考虑到了儿童读者这一群体的独特性,它反映了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童趣风格,用适当的语言给小读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趣味盎然的天地。

Example 2:

“I don't know of any that do.” Alice said very politely, feeling quite pleased to have entered the conversation.[1]

赵译:阿丽思感觉和她说话十分投机,反而非常高兴,她客客气气地道:“我倒不知是哪种猫能扮笑脸呢。”

吴译:她感到对话开展得很愉快,心里很是高兴。“我可不知道有哪一只猫会笑。”爱丽丝很有礼貌地说。

“got into a conversation”分别被譯为“十分投机”和“对话已经开展”。“开展对话”这样的用词方式通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用于描述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话,也符合新闻用语的专业性。当人们看到这个词时,会觉得这是一个用来描述政治问题的表达,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它是用来描述发生在儿童身上的对话的。通过阅读赵译和吴译两个版本,赵元任先生译的版本像是在给一群孩子讲故事,内容颇为有趣生动,主人公鲜明的性格特点呼之欲出;而吴钧陶先生翻译版本则更像是针对成年读者的,看起来像在给人陈述某种事件,用语较为正式刻板。再加上赵元任先生以学习语言为乐,以创作诗词歌赋为乐,以翻译为乐,将自己的乐趣融入译文,人们可以更充分地理解他的翻译目的。显然,在这句话的翻译上,吴译本因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而稍显逊色。

Example 3:

“…the master was an old Turtle — we used to call him Tortoise.”

“ Why did you call him Tortoise, if he was not one?” Alice asked.

“ We called him Tortoise because he taught us.”Angry Mock Turtle said.“ You are really very dull!”[1]106

赵译:“……我们的先生是一个老甲鱼——过去我们总叫他老忘。”阿丽思问道:“他是个什么王,为什么你们会叫他老王呢?”

“我们管他叫老忘是因为他老忘记了教我们的功课。”那素甲鱼怒道,“你怎么这么笨呢?”

吴译:“……我们的校长是一只老海龟———不过我们都叫它陆地龟。”“他又不是陆地龟,你们干嘛要这样叫它呢?”爱丽丝不解地问道。

“因为它总是忘了该教我们的功课!问出这种问题的你真愚蠢!”那海龟怒气冲冲地说道。

在赵元任先生的译本中,Tortoise与 taught us 谐音构成双关。这里谐音双关的目的主要是为文章增添可读性,译文所使用的词汇及句子与原作品的主题之间联系并不紧密。赵元任先生在翻译时并没有拘泥于逐字翻译原文的词句,而是采用了“老王”和“老忘”这一对双关语,让孩子们与爱丽丝一起感到困惑的同时,也生动地展现了素甲鱼话语间的颠倒和学识上的无知浅薄,令小读者们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给译文增添了一丝趣味。而吴译版本表面上看似乎忠实于原文词句,但却失去了原文的幽默效果,“陆地龟”和“教功课”之间并没有相似之处,与上下文语境也没有联系,如果这里使用直译这种翻译方法会导致译文不知所云,这会致使孩子们因无法理解句子含义而失去阅读后文的兴趣。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从始至终顾及儿童读者的理解能力,并挑选在儿童的理解范围之内的词来翻译。

三、结论

从赵元任先生与吴钧陶先生二位译者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译本语言特点分析中可以看出,赵元任先生主要的目标群体为儿童读者,他充分地考虑了儿童读者大多幻想力丰富、易被美妙的事物所吸引注意力、逻辑思维能力弱、理解水平局限的特点,所以他善于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并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展现剧情的精彩,以迎合这一年龄层的利益诉求。吴钧陶先生以儿童和成人读者为受众,在考虑到儿童读者的同时,兼顾成人读者具有相对缜密的思维、对情节的完整有更苛刻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的特殊文化内涵。在词汇选择和语言风格上,赵元任先生的译本力争做到选词贴合、语言优美,以及叙事诙谐、动人,其译文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理解能力和审美需求,以符合儿童语言风格特点和易于理解、易于阅读的语言,忠实地传达原作的语言风格、特征和审美意义;吴钧陶先生的译本里,语言的儿童化与成人化同时存在,不仅满足了孩子们阅读的成就感,而且成功做到了对原著的忠实,一定程度上符合译者当初的翻译动机,吸引包括儿童与成人在内的各类读者,使得其译本对各年龄层次读者均具吸引力。

由此可见,两位译者的版本各有所长,而二位先生的譯本也可以为其他儿童文学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令国内学者更加关注儿童文学翻译的质量和要求,在未来能够带给孩子们更多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Carroll Lewis.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M]. London: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3.

[2]蔡雯.目的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译本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3]丁素萍,舒伟.投射系统研究——以《爱丽丝奇境漫游记》中的言语分析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01):22-26.

[4]杜小敏.文学作品汉译实践中破折号的翻译策略探析——以《爱丽丝漫游奇境》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07):111-113+146.

[5]马叶彤.儿童文学作品特点及翻译策略——以《爱丽丝漫游奇境》为例[J].泰山学院学报,2019,41(02):135-139.

[6]雷静.《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基于归化和异化的分析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05):172-176

[7]李静,朱献珑.译者多元身份对翻译的积极影响——以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为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9(01):134-141.

[8]李倩.《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专有名词的翻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139-140+146.

[9]王淼.“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译本对比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04):87-90.

[10]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奇境历险记[M].吴钧陶,译.上海: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11]吴小梅.《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儿童语言的翻译处理[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07):70-73.

[12]徐德荣,江建利.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规范——《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的个案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85-90.

[13]袁毅.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兼析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两个汉译本[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14]刘易斯·卡罗尔.阿丽思漫游奇境记[M].赵元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5]张璐.从《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译本看儿童文学翻译[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06):28-31.

[16]张玺.《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双关语现象及中译本翻译策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梁琢(1997.11-),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工业大学,研究方向:人文社科翻译。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儿童文学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儿童文学 榆树懂得低调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