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因此,在英语翻译工作中,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之外,同样需要关注其中涵盖的文化元素和视角。基于此,文章进一步探索了新时期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并强调了多种翻译技巧,以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从而为我国英语翻译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新时期;英语翻译;跨文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6-0060-04
一、引言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不断推进的新时期,英语翻译已远远超出语言纯粹的字面转换,进化成一门跨文化的传播艺术。其中,跨文化视角转换不仅关乎语义的精准和修辞的华美,更触及文化认同、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等多维度的转译。它不是简单地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映射,而是在两种或多种文化体系中架构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文化的解读者和传播者。因此,掌握各种翻译技巧——从词汇的选择与替换,到句型结构的调整,再到修辞手法和文体风格的灵活运用——变得尤为关键。尤其在处理涉及高度文化特定元素的文本时,如俚语、习语、典故或节日名称,跨文化视角的转换技巧就更显示其不可或缺的价值。
二、新时期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
(一)结合实际情况转换词汇
在新时期下的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显现为一种更为复杂和多层次的现象。这种转换不仅涉及词汇和句法层面的调整,更进一步涵盖了文本内在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元素。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快速流通的背景下,这种视角转换成为确保翻译质量和文化适应性的关键环节。
首先,在语境适应性方面,新时期的跨文化视角转换更注重于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等效性。这通常需要通过词汇选择、修辞手法以及句法结构的细致调整来实现[1]。与此同时,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译者需运用“文化调适”(Cultural Adaptation)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等策略,确保文本能够在目标文化中得到准确而全面的解读。
其次,在处理高度文化依存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时,新时期的跨文化视角转换更侧重于文化内涵和语境的全面捕捉。这不仅涉及对源文本文化背景的深入研究,也包括了对目标文化接受者预期反应的精准评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常用的翻译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文化注解”(Cultural Annotation)、“概念拓展”(Conceptual Expansion)以及“术语标准化”(Termin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最后,在专业和学术性文本的翻译中,新时期的跨文化视角转换也体现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这主要表现在对专业词汇和术语的精准转换,以及对复杂概念和理论框架的综合把握。在这一过程中,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背景知识,还需能够准确地把握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下的专业词汇使用习惯和含义差异。
因此,在新时期下的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已经從一个相对狭隘和单一的层面扩展到了更为全面和多维度的范畴。这不仅提高了翻译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具文化适应性的翻译成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二)结合语境进行转换
在新时期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已经从一个被动的翻译环节逐渐升级为一种主动的文化解释和再现活动。其中,结合语境进行转换尤为关键。
首先,语境敏感性(Contextual Sensitivity)对于源语言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转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涉及微观层面的语言细节,如词汇选择和语法结构,还包括对源语言文本所处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的综合把握。只有充分理解源语言文本的多维语境,才能做到准确的文化转译。
其次,文化适应性(Cultural Adaptability)在目标语环境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并不仅仅是词汇或语法结构的简单转换,更是一种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全面整合。例如,运用文化补偿(Cultural Compensation)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翻译策略,确保源语言文本在目标文化中保持其原有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最后,翻译决策的复杂性也因为跨文化视角转换而增加。特别是当面对文化专有名词、习语或其他文化依存性(Culture-Bound)强烈的元素时,翻译者需运用文化替换(Cultural Substitution)、概念调整(Conceptual Adjustment)等高级翻译技巧,以实现真正的文化和语境转换。
综上,新时期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转换不再是简单的“言译”,而是一种“意译”和“文化译”的综合体。结合语境进行转换,不仅能够提升翻译质量,还有助于源语言和目标语文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准确、生动和高效表达。这一转换机制在当今全球化和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三)注重文化差异
在新时期英语翻译实践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已经从边缘话题转变为中心议题,其中“注重文化差异”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首先,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在捕捉文化差异方面显得尤为关键。这涉及对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中的文化符号、传统习俗以及社会观念的深度解读。例如,在处理包含宗教、性别、种族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文本时,应用文化透视(Cultural Perspective)的分析方法,更准确地定位和转化文化差异。
其次,文化专有性(Culture-Specificity)成为文化差异处理的另一个关键领域。某些概念或表达方式可能在源语文化中普遍,但在目标语文化中却鲜为人知。在这种情况下,运用文化替换(Cultural Substitution)或者文化注解(Cultural Annotation)的方法,能够确保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准确传递[2]。
最后,跨文化视角转换在处理语用差异(Pragmatic Differences)方面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语用差异通常涉及礼貌用语、言外之意或者含义多重性等,这些都是文化差异中非常微妙且容易被忽视的方面。在这一环节,翻译者可以运用诸如语用对等(Pragmatic Equivalence)或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等高级翻译技巧,以实现真正的文化和语境转换。
总体来说,新时期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转换已经从单一的语言转换扩展到多维度的文化转换,通过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对文化专有性的精准把握,以及对语用差异的细致处理,这一转换机制不仅提升了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也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效沟通和理解。
三、新时期英语翻译技巧
(一)归化技巧
在新时期的英语翻译中,归化技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归化不仅仅涉及词汇层面的转换,更包括语法结构、文化符号和历史引用的适应性调整。举例来说,当翻译一篇关于美国节日“感恩节”的文章时,为了让中国的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可以将“turkey”和“pumpkin pie”翻译成“烤鸡”和“南瓜派”。然而,如果目标读者是法国人,可能就需要将这些词翻译成“dinde r?tie”和“tarte à la citrouille”。这种词汇层面的调整,是确保信息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基础。
除了词汇层面的调整,语法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例如,英文中常用的被动语态,在翻译成法文时可能需要转换为更常用的主动语态。这不仅让译文更易于理解,还能确保其在语法结构上与目标语言更为一致。
再者,文化符号和历史引用的适应性调整也是归化技巧的一部分。比如,当翻译一本关于美国历史的书籍时,如果源文中出现“波士顿茶党”或“美国独立战争”这样的文化或历史引用,可能需要将其转化為目标文化中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或文化符号,以便让目标读者能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例如,对于中国读者,可以将“波士顿茶党”译为“波士顿倾茶事件”,将“美国独立战争”译为“美国独立战争”,而对于法国读者,可能就需要将这些事件翻译成“La Boston Tea Party”和“La guerre d'indépendance américaine”。
总之,归化技巧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提升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还能确保信息准确、高效地传播到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因此,在新时期的英语翻译中,归化技巧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相悖技巧
在翻译领域中,“相悖技巧”(Contrastive Techniques)是一种通过对比分析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然后有针对性地运用翻译策略来解决这些差异的方法。这种技巧尤其在面对词义、句法结构、修辞风格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时显得尤为重要[3]。
在词汇层面,相悖技巧常用于处理那些没有直接对应词汇的概念或术语。例如,英文中的“serendipity”缺乏直接的中文对应,但通过对比分析后,可翻译为“意外的惊喜”或“寻获意外之物”,以捕捉其在源语言中的多维性和微妙感。
在句法结构方面,相悖技巧有助于解决如何翻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句子。以长短句和复杂句为例,英文中可能会使用长而复杂的句子结构,如:“Although she was tired, she completed the project on time to the admiration of her peers.” 在中文里,这样的句子通常会被分解为更短的句子,并通过转折或并列结构来达到相同的表达效果:“她虽然累,但还是准时完成了项目,赢得了同事们的钦佩。”
在处理修辞风格时,相悖技巧可以帮助识别并适当转换修辞手法,如比喻、反语或排比等。以英文中常用的反语(irony)为例,这在中文表达中可能需要额外的解释或修饰,因为单纯的直译可能无法准确传达其含义。比如“Break a leg” 是一种祝福表演成功的反语,若直接翻译成“断条腿吧”显然会产生误解,更恰当的译法可能是“演出成功”,并加以注释说明其为一种文化特定的表达方式。
最后,文化因素是相悖技巧中一个复杂但极为重要的考量。这就涉及如何将源语言文本中的文化特定元素(Cultural Specific Items, CSIs)翻译成目标语言文本中的文化等效项(Cultural Equivalent Items, CEIs)。比如,英文中的“Thanksgiving”如果直接译为“感恩节”,可能不足以传达其在美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和特定含义,这时可能需要增加注释或者用“美国感恩节”来具体说明。
通过综合运用这一系列相悖技巧,翻译者不仅能够更有效地解决翻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也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和领域的翻译需求。
(三)转换技巧
在新时期的语境下,英语翻译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任务,更是一门复杂的跨文化交流艺术。对于翻译实践来说,转换技巧尤为重要,因为这种技巧能够确保源语言文本的原意、语境以及修辞得以准确、高效地传达。
首先,词汇层级的转换涉及同义词替换、词性变化和词组调整等方面,这有助于保持译文的流畅性和文化适应性[4]。在商业文本翻译中,例如,术语“market penetration”若直译为“市场渗透”可能缺乏目标市场的文化语境,适当采用解释性翻译,如“进入市场并获得份额”,能更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和商业环境。
再如,在文学翻译中,诗意和修辞手法的转换尤为关键。比如Shakespeare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在进行翻译时,除了要准确传达“生存还是毁灭,这是问题”的意义外,还需要在译文中重现其哲学深度和修辞力量,可能会用“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此便问题所在”来更好地对接中文读者的感受。
其次,在句法层面,主被动语态转换、定语从句与分词结构的变更以及长句分割或合并等方法有助于解决英中或中英翻译中常见的句型不对等问题。如“Time waits for no one” 可以翻译为“时不我待”,通过句型转换以实现精简和强调。
最后,转换技巧在处理专业或学术文本时尤为关键。这种情况下,翻译者需要准确掌握相关领域的术语和概念,如医学、法律或工程学等,以实现专业性和准确性的平衡。例如,在翻译“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时,一个精准而专业的译法如“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便显得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方式,翻译者能有效地运用转换技巧,不仅确保了源语言文本和目标文的语义、修辞和文体等方面的高度一致性,同时也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文化适应性。
四、结语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英语翻译不仅是一种高度技术化的语言运用,更是一种跨文化、多学科的综合实践。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和科研交流日益密切,英语翻译因此被赋予更为丰富和复杂的社会文化任务。在这样的语境下,仅仅精通语言结构和词汇已经无法满足翻译工作的全面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翻译者需要具备敏锐的文化观察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灵活应变的策略思维。因此,在新时期下,提升翻译质量和文化传递效果成为迫切的实践和学术课题,值得相关工作者持续探索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周洁.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与翻译技巧探究[J].海外英语,2023(09):62-65.
[2]刘莉萌.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究[J].现代英语,2022(03):65-68.
[3]张文瑾,王秀峰.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轉换及翻译技巧[J].现代英语,2021(04):65-67.
[4]周颖莹.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J].英语广场,2023(07):36-39.
[5]都鸣晖.当代英语翻译教学理论及实践多角度探究——评《新时期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多维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3(01):1.
作者简介:
王慧,女,四川资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翻译、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