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溪茶歌特色及艺术传承

2023-10-30 08:20刘胪婷
新楚文化 2023年16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文化传承

【摘要】安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具闽南风味的茶文化。安溪茶歌作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研究价值,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非遗保护政策,安溪政府和人民亟须找准方向,齐心协力对安溪茶歌进行继承和保护。

【关键词】安溪茶歌;艺术特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6-0056-04

茶歌是茶文化的一种,亦是劳动人民在种茶制茶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民间歌舞体裁。福建、湖南等地的方志中皆可寻得茶歌的踪迹。茶歌由尚未统一的曲调演变成专门的采茶调,而后采茶调和山歌、劳动号子等齐名,最终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类型,代表作有《采茶歌》《采茶扑蝶》等。笔者通过对书籍、报刊的阅览以及浏览大量相关材料及信息综合整理并且系统分析,对继承与保护安溪茶歌提出建议,分析传承处于困境的缘由,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对安溪茶歌的传承与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安溪茶歌的概述

(一)安溪茶歌的定义与艺术特色

泉州市安溪县,亦称清溪,坐落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安溪县名茶铁观音享誉海内外,安溪亦有“中国茶都”之美誉。勤劳质朴的安溪人民种茶、制茶已有千年历史,“有茶便有歌,有歌便有茶”,在田野中高歌茶歌成为茶农务农过程中抒发感情、舒缓劳动的疲惫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安溪茶歌传唱了千百年,安溪也因此成为茶的故乡、歌的故乡。安溪茶歌是安溪人民的口头艺术,歌曲大多是茶农们即兴创作而来,清新淳朴、内涵丰富且形式多样。安溪茶歌的类型。从表演内容方面来看,有反映茶农生活感触的生活歌,有描写茶农茶乡劳动的劳动歌,有迎合时代形势的时政歌,其中以反映爱情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之情为主题的情歌最多,包括初识、相思、热恋、结婚、离别等每个环节都有歌,而且唱得含蓄内敛、声入人心。例如初识歌曲“小妹采茶下山坡,两蕊眼睛顾看哥,踏着石头翻跟斗,只骂石头不怪哥”,描写出诙谐逗趣的场景。安溪茶歌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接唱、齐唱等。在表现形式上,大多以茶山林野为广阔歌场,来抒发茶乡人民的旷达情怀。

安溪茶歌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三个方面上来看。从歌词的结构上来看,最初的安溪茶歌用闽南语演唱,唱词结构基本属于四句体。大多由随口哼唱而来,并无严格的曲词格律限制。安溪茶歌长短不尽相同,短则四句式、长则上千句;内容多抒情性、写实性,情歌题材的音乐创作较多。从调式旋律上看,安溪茶歌在曲调的起伏变化上略微简单,跳进较少,一般以三声音阶、四声音阶和五声音阶最为广泛,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歌曲有《采茶歌》。从节奏节拍上看,安溪茶歌的节拍节奏均以闽南本土方言为基础。因此,闽南方言中特殊的语音语调和平仄规律形成了安溪茶歌中的奇特节奏形式和节拍规律。安溪茶歌的节拍符合闽南语言特点且节拍丰富多变,其中包括了单拍子、复拍子及混合拍子。其节奏具有自由洒脱、不对称的特点,或一波三折,或一气呵成。有的乐句篇幅較长,有的乐句篇幅较短,节奏长短不尽相同。

(二)安溪茶歌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安溪茶歌最早始于明朝,现如今走过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快速发展。田野艺术家们从茶乡的土壤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创作出许多富有茶乡风味的优秀歌曲,例如《安溪是个好地方》等。自从安溪县举办茶歌比赛以来,“层山叠峦间,悠悠绿茶园,阿哥阿娘分站在茶山的两头,你来我往对唱山歌”这样的美丽画卷时常在茶乡出现,令人回味。出于使茶乡文化推动茶乡经济的发展的目的,安溪县还举办了铁观音杯,全国征歌大赛等系列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探索中,引起了全国著名作曲家的极大兴趣,共收到来自五湖四海的稿件1000余首。这些歌曲题材内容丰富多彩,从各个角度歌颂茶叶、茶乡。例如《想念乌龙茶》《送你一包观音茶》等,以歌曲为载体表达人们对茶叶和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创作的新茶歌不仅优美动听,而且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具有亲切的闽南乡音的茶歌和亲切的旋律,回荡在安溪这片土地上。

二、安溪茶歌的传承困境的缘由

茶歌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部分,亦体现了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极具地方特色的茶歌文化经过代代口传心授,得以传承至今。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悠悠长河中,曾经风靡于田野的安溪茶歌历经沧桑,昔日精神风貌不再,逐渐走向衰败的深渊。安溪茶歌逐渐走向寂寥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地域性的制约

其一,福建多山,安溪更是一座山城,地处闽南山地丘陵一带,在古代,交通的封闭和落后,给安溪茶歌的传播平添难度。在近代,海陆空交通网亦是不发达,这让安溪茶歌想要走出福建处于一种动弹不得的困境。其二,自古以来,闽南地区流传的音乐皆以闽南语为语言载体,闽南语主要分布在福建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区,又称为何洛话、学佬话。闽南语对于非闽南人民来说晦涩难懂且难学,然而安溪茶歌音乐皆以闽南语为音乐语言,这对于安溪茶歌的流传是一种制约。此外,因为福建省有福州话、龙岩话、福清话等各个地方方言,所以会出现虽同为福建人民,一旦跨市甚至跨县人们语言不能流畅沟通的局面。这种语言不通障碍,导致福建传统民间乐间难以相互交流。其三,闽南厦漳泉三地盛行佛教信仰。每逢乡村佛生日或传统节日,安溪县会举行茶歌对唱大赛,热闹非凡。但是,莆田市盛行妈祖信仰、福州市兴基督教信仰。因为信仰不同,地方传统节日亦不同。比如闽南地区正月初九盛行“拜天公”,而在福州、莆田等地,正月初九这天只是个普通的日子,并无任何仪式和习俗,更别提举行茶歌对唱大赛了。由此可见,信仰和习俗的不同无疑让安溪茶歌在福建省的传播雪上加霜。

(二)时代性的制约

其一,20世纪90年代,在海峡两岸探亲往来日益密切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大陆地区开始涌入大量台湾原创流行歌曲比如《金包银》《爱情恰恰》等,优美通俗的旋律很快在闽南地区传唱开来。闽南语流行歌曲所传唱的内容,大多情感充沛饱满,哀叹世俗,因为熟悉的乡音、动情的旋律并且对于闽南人来说易学易唱,于是在闽南地区十分流行。闽南语流行歌曲占领了闽南地区的音乐市场,近年来风靡于全国的流行乐种如摇滚乐、嘻哈音乐等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安溪民歌,这使得传统安溪民歌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其二,虽然我们重视和保存原汁原味的茶歌,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的是,一种一成不变的民间音乐无异于一潭死水。例如湖南辰溪的茶歌演变成一人吆喝,另一人唱词的茶山号子;龙岩的茶歌演变成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的采茶灯;高安的茶歌小调演变成戏曲艺术采茶戏。然而安溪茶歌的表演形式过于单调朴素,仅仅是以歌喉为载体,以唱为主,没有新意。其三,安溪茶歌目前仅仅只是一种民间曲艺,暂且还未形成成熟规范的音乐体系。由于会唱原汁原味茶歌的茶农多是高龄且知识水平较低,难以用规范的记谱和书面文字的形式记录。并且随着安溪县的近年来的脱贫致富,传统手工作业逐渐被大规模的机械化取代,茶农的生产时间大幅度减少,从而冲击了茶歌的演唱空间和演唱时间。

三、继承和发扬安溪茶歌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开始进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安溪县也责无旁贷。目前有据可考、歌词歌谱完整的茶歌仅仅50多首,音乐文本资料稀缺,因而进行茶歌保护的工作刻不容缓。作为安溪茶歌的发源地,当地人肩负着代代相传的责任和义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茶品牌建设,发展“茶旅结合”的路线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期间,湖南省推出的《我爱爷爷的千两茶》由白沙艺术团远赴北京表演,掀起了购买千两茶的热潮,同时也吸引了国人去依山傍水的黑茶故乡安化县,因此这首歌成为当代湖南茶歌具有创新性的标杆作品。笔者认为安溪县也可以学习湖南省的市场营销策略,加强安溪铁观音的品牌建设,例如把安溪茶歌录成专辑,拍成MTV,利用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于网络上、微信上宣传并向全国推广,增加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全国游客。此外,近几年以来茶叶盛产区推出以茶文化主题而推出的特色旅游方案,开始兴盛茶文化和旅游项目结合的创新型旅游模式也值得借鉴。融合当地茶叶传统风俗、娱乐和旅游一体化的特色旅游套餐,可以有效地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且扩大茶歌文化的宣扬范围。因为安溪茶歌中承载着深刻的茶文化底蕴和极具浓郁的闽南风味,因此可以把旅游项目和音乐结合起来,区域性的艺术资源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将安溪的音乐风貌和旅游路线规划结合在一起,推出特色旅游项目。安溪茶歌将接地气的艺术形式和游玩科学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在游乐中感受清新的茶山风采,使游客有不同的人文风情体验。

(二)将茶歌学科渗透化,音乐传承年轻化

闽南茶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源自闽南人民的日常生活。它是闽南民俗文化的承载体,亦是茶叶文化和闽南传统音乐的结合体。传统民歌的传承方式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故传承人是最主要的民歌传承主体。然而随着深谙茶歌演唱之道的茶农年事已高或已经离世,会唱茶歌的人就愈发减少,传承人的数量规模也会大幅度减少。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活泼明艳的年轻一代是中国新生力量,他们朝气蓬勃、视野开阔,能很快地接受新鲜事物。安溪茶歌是闽南的音乐精品,因此培育与储备年轻茶歌艺术家的任务刻不容缓。其一,可以将安溪茶歌引入福建厦门、漳州、泉州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开设符合音乐课标要求的相关课程,教材内容需是安溪茶歌经典曲目与代表性唱法,这不仅有益于让学生熟悉乐理知识和掌握相应的唱法,还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领略属于安溪的音乐风采。还可以把茶歌的片段作为中小学下课铃声,使学生们在轻松又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茶歌。也可通过开展安溪茶歌表演走进中小学和大学校园等艺术活动培养出学生对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此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茶歌的艺术风情,亦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初识茶歌。再者,安溪政府可将安溪茶歌作为安溪地区高等学府的一门必修课,在福建农林大学下的安溪茶学院开展,有利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学习闽南茶歌风情。建议高校把安溪茶歌纳入研究课题,协同高校的学术和科研资源深入探究安溪茶歌的历史发展和艺术底蕴,以此来丰富它的音乐价值。最后,推出免费学习茶歌的公益活动,借此培育年轻的茶歌表演者,为茶歌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开发安溪茶歌音乐项目需要吸引年轻人积极参与,激发其创作灵感和挖掘其艺术才能,以达到营造艺术氛围,阐释新型音乐观念的目的。

(三)茶歌多样化创新发展

茶文化包括了茶歌茶艺、茶道等,茶歌不妨和茶艺、茶道互相结合。可以选择接受程度较高的茶歌,促进茶歌与通俗音乐相互结合。然后把改编创新后的茶歌作为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这样不仅能展示茶文化特色,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众。茶歌何不参考借鉴我国民歌的继承和发扬方式,在延续地域特色的情况下,对传统茶歌进行通俗化、大众化处理。例如安溪茶歌可以跟闽南语歌曲融合,参考闽南流行歌曲的旋律、和声等进行通俗化处理。在某种意义上,对茶歌进行通俗化处理,并不是破坏茶歌,而是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茶歌,促使茶歌更符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和艺术审美,从而增强艺术的传承力、生命力,目前我国有许多传统地方民歌,经过通俗化处理后进阶为传世经典,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案例当属茉莉花。茉莉花源自百年民歌,鲜花调后由军旅作曲家何妨改编而来,在中国甚至在国际上具有高知名度并且广受赞誉。在新时代的发展条件下,茶歌不妨改变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主动迎合现代化传播方式。互联网的繁荣发展为音乐传播搭建便捷的平台,于传播过程中其方式多样且内容丰盈饱满,还具有实时性、共享性等时代特征。安溪音乐精品需要全面且多途径地进行宣传,比如利用安溪文化艺术中心、主流媒体、官方网站、微信等。最重要的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对传统茶歌进行二度创作,使之具有创新性。其次,将舞蹈或者是戏曲适当融入,例如将歌曲和舞蹈一同进行汇编,进而成为歌舞形式,可以提高茶歌的生命力和活力。再者,茶歌的内容需要老少皆宜。要区别于流行歌曲常常唱诵的情情爱爱、恩恩怨怨,这样才能使茶歌内容更加高雅,不为世俗所累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展现作者的内心情感。最后,海峡两岸血脉相连、一脉相承。因此加强联手合作不失为一个妙招。在唱腔、行腔、调性旋律等音乐要素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借鉴,相互融合吸收,多元化发展茶歌。例如用展览观摩等方式举办茶歌文化节,茶歌青歌赛等,促进海峡两岸茶歌的艺术交流。

(四)科學有序地收集和整理茶歌

政府机关和安溪文化馆务必要指挥好安溪茶歌的传承工作,要做好对现存的茶歌进行抢救保护的工作。在整理收集过程中,要做到原原本本地保存并且还要多方面且完完整整地录音和录像,将录音和录像的内容转为书面文字,编写成书籍,装订成册。书籍中务必要完整包括歌词、曲调等重要信息。政府财政部还需加大专项基金的投入,需要重视的一点是,要对研究团队的成员有专业素养要求,研究团队必须由民间音乐专家或是专业的采风人员组成,只有这样才能精细整理,正确无误地描述具有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的书籍,完整的录音录像以及博物馆的珍贵展览物。开展安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注重学术规范,万万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浮躁和弄虚作假。

四、结语

回眸历史,茶歌在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积累了深厚的艺术底蕴。安溪茶歌不仅仅是安溪人民的音乐特色,亦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从大山和田野中走出来的安溪茶歌,要深深地植根于民间。政府要起表率作用,完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人民也要尽心竭力地对艺术形式和传承方式进行创新和优化升级,对于目前面临的传承困境,要迎难而上、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我国茶歌文化的发扬和继承。

参考文献:

[1]孙海波.安溪茶歌艺术特点分析研究[J].福建茶叶,2016(4):371-372.

[2]周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2008(3):5-7.

[3]米瑞玲.辰溪“茶山号子”及其演唱特点[J].中国音乐,2005(3):156-158.

[4]李向京.探析采茶音乐的文化涵韵[J].人民音乐,2016(6):212-215.

[5]王旭华.论当代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J].民族艺术,2015(12):126-131.

作者简介:

刘胪婷(1998.6-),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文化传承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汤显祖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