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痰证的饮食管理

2023-10-30 16:36郝素英
家庭医学 2023年19期
关键词:舌苔津液脾胃

郝素英

常说“肥人多痰湿”,这说的是中医学里“痰”的概念。中医“痰”是指人体津液因气化功能失常,在体内逐渐积聚形成的产物,具有逐渐蓄积、凝结积聚、遍布周身、致病广泛等特点,故有“百病皆因痰作祟”之说。

痰在中医学上概念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主要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致水湿停聚而成。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因此,中医中药治痰常以清肺、健脾、益肾为主。同样,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食物,合理食用对痰证有很好效果。比如:以脾虚为主有痰者可常吃薏苡仁、茯苓、白扁豆、山药、莲子、芡实等利湿之品;肺虚为主有痰者可食用银耳、百合、荸荠、梨、西洋参、冬虫夏草等补肺之品;肾虚为主有痰者可食用枸杞子、核桃、桑椹、黑芝麻、甲鱼等补肾之品。

痰证主要指的是以痰作为致病因素在人体内生成与蓄积所导致的中医证候,常见于咳嗽、哮病、喘病、胸痹、厥证、郁证、癫狂、头痛、眩晕、中风、积聚、瘿病等病证。痰证可分为湿痰、热痰、风痰、燥痰、寒痰等不同证候类型,其主要治法以理肺化痰、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祛风化痰等为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习惯越来越倾向于高糖、高脂的食物。从中医角度来讲,饮食上膏粱厚味,易化痰生湿,饮食失宜必然极易造成痰证的发生。因此,健康合理的饮食管理对控制痰证至关重要。

1.饮食有节 食量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正如《千金要方·养性序》所说:“不可饥而食,食不可过饱,过饱则易生积聚;不可渴而饮,饮不可过多,过饮则易生痰癖。”

2.均衡饮食 五味调和,适寒温。食物的五味能养五脏之气,调和人体气机,化生津液。若饮食失衡将致五味失调,使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疾病。如偏食肥甘厚味或生冷之品,引起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水湿停聚,聚湿生痰。

3.顾护脾胃,清淡饮食 中医认为脾胃居中焦,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养生应以顾护脾胃为中心。顾护脾胃以清淡饮食为佳,同时养成良好进食习惯。

4.饮食调养,三因制宜 即根据四时气候、地域环境及患者体质进行饮食调养,把握自然的平衡。

5.饮食“五禁” 《内经》提出了“五禁”,即肝病应当忌辛物,心病应当忌咸物,脾病应当忌酸物,肾病应当忌甘物,肺病应当忌苦物。

同时,我们也要根据痰证不同的证候类型合理管理饮食。

1.寒痰 多风寒犯肺,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欢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可以用陈皮、桔梗等化痰的药物泡水喝;同时食用一些性温的食物,如黑米、糯米等。

2.热痰 由热邪侵肺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痰呈黄黏,病人怕热,喜欢冷饮,舌红苔黄腻。这时饮食要清淡,淡以渗湿,不要吃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鲜竹沥水或梨汁。

3.湿痰 湿邪侵入人体或久居湿地,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失节导致脾运化功能失调。痰为白色稀水样,身体沉重、乏力倦怠或大便稀等,舌苔白腻。饮食上要多吃些健脾的薏米、山药、茯苓等以运湿化痰,同时食用党参、黄芪等药物补气,以化津祛痰湿。

4.燥痰 多系燥邪灼津,炼液成痰;痰黏稠不易咳出,常感觉口鼻咽燥,舌苔薄黄。要适当多喝水,可用沙参、麦冬等养阴的药物代茶饮,同时保持呼吸道湿润,室内可用加湿器。

5.风痰 多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多稀白,后可转为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起初为白苔,后转为薄黄。在饮食上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并禁烟酒,烟为辛热秽浊之物,易生热助湿;酒性热而质湿,饮酒无度,必助热生痰,热极生风。

中医认为“食能致病,亦能治病”。合理饮食能显著改善身体健康状况,既可保健强身,又可调理机体的阴阳失衡。

猜你喜欢
舌苔津液脾胃
基于《伤寒论》从广所论“津液”探讨“津液载邪”的理论内涵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宝宝需要清洁舌苔吗
刷牙别忘清理舌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