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多由痰作祟

2023-10-30 16:36孟长海王治英
家庭医学 2023年19期
关键词:痰饮水液运化

孟长海 王治英

中西医学都有“痰”的概念,日常所讲的“痰”主要是呼吸道黏膜上皮分泌物与空气中的颗粒物、病原微生物、各种炎症细胞以及坏死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的混合物,常见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特别是到了秋冬季节,一些老慢支患者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咳嗽、咳痰。但对痰的认识,中西医学有一定的差异性。

中医认为:痰有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之分

中西医学都认识到痰,但对痰的生理病理解释上有区别。中医认为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痰是指肺部渗出物和呼吸道的分泌物,能咳吐而出,易于被人们察觉和理解,称之为外痰。广义的痰指由水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及其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不易被人察觉、感觉,称之为内痰。

中西医都认识到痰与呼吸器官肺的关系,但在具体认知上,呼吸道生成和排出的痰只是中医所讲的狭义痰。中医痰的概念不局限于呼吸道,不局限于看得见的有形之痰,还包括分布在其他脏腑、经络的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是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痰浊和水饮,不仅分布在呼吸道可被排出体外,還可以出现在身体其他部位,如多发性结核病、局部溃疡、瘰疬等。无形之痰富有中医药特色,是中医取类比象理论的一种表达,是由痰饮引起的特殊症状和体征,只见其症,不见其形,所以叫作无形之痰。比如一些病人头晕恶心到医院就诊,自己说没有痰,但医生辨证论治下诊断为头晕(风痰上扰证),采用健脾化痰开窍药物治好了。这个痰从何来?看不到、摸不到、听不到,但是中医会依据患者表现判断为痰的存在,其客观存在会和有形之痰一样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表现为头晕、目眩、癫狂、呕吐、恶心等。

痰是如何形成的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功能紊乱的病理性产物。正常人的气管、支气管有杯状细胞、上皮细胞可以分泌黏液,起到润滑、保护气管、促进异物排出的作用。当人体受到外邪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粉尘、毒药等损害时,机体处于自我保护或病原微生物刺激反应等,会产生大量黏液,这就形成了痰。所以,痰往往是健康检查的重要标本,通过痰检或痰培养可以明确致病菌,如各种肺炎、肺结核病等,从而确诊疾病或针对性治疗。

痰的本质是水液,中医常将痰、饮、水、液、津等放到一起讨论。津液的核心是水,水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性物质、人体正常组成部分。津液代谢出现问题,会引起水代谢紊乱,出现水肿、水液潴留等疾患;而水液代谢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如外邪的影响,出现体液浓度增高或夹杂杂质、机体代谢产物等,就会出现“水饮”“痰饮”的病理产物。一般说来,水液凝练为痰,痰的浓度较大,其质稠黏,流动性差,可出现顽痰胶结、排出不畅或难以排出的情况;水聚为饮,浓度较小,其质清稀,有流动性,常常积聚在人体低垂部位如胸腔积液等。故有“积水为饮,饮凝为痰”和“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的说法。

痰饮既是致病的原因,又是病理结果,其形成离不开水液代谢;而水液代谢又与五脏六腑功能密切相关。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与五脏六腑有关,主要与肺脏、脾脏、肾脏关系最为密切。肺脏娇嫩,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失去宣发肃降功能,通调水道障碍,水液不畅而生痰。脾主运化,运化水液,若脾脏功能失调,运化失司,则水湿内停,聚而成痰。肾阳不足,水湿上泛,凝而生痰;肾阴不足,虚火烧灼,炼液为痰。故称“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

临床治疗痰湿性疾病,不仅要宣肃肺气,助痰液排出体外;也需治脾,健脾补气,促其运化,以杜绝生痰之源。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医见到老慢支病人常说病人脾胃不好,治疗用药从脾胃调理而痊愈的原因了。

痰湿与体质有关

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中的倾向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体质学说得到了重视。国医大师王琦力推体质学说,认为人有九种体质,除去正常体质外,还包括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气郁体质等八类,其中痰湿体质与痰的生成、病理关系密切。

一般认为,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一到天气湿热病人就觉得十分不舒服,身体黏滞不爽。

简而言之,这种人主要从体型和舌苔直接判断。体型主要是向心性肥胖患者,多见啤酒肚、大腹便便;舌苔表现为舌质淡白、淡红,苔白而厚腻。“肥白人多痰饮”,有这些特点的人不妨找中医看看。

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东汉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列专篇论述“痰饮”,奠定了中医痰饮学说。

痰的不同分布会造成不同的疾病。《杂病源流犀烛》:“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皆有。”痰可以随着气血流动到达身体各处。停留在呼吸道、肺部,出现各种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如咳嗽、支气管炎、肺结核等,患者咳嗽、咳痰或者喘憋哮喘等;滞留在胃中肠间,影响胃肠功能,患者出现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反胃、暧气、气逆、嘈杂等情况;停留在皮肤、关节、肌肉,出现关节肿胀、局部溃疡、漫肿等;停留在脑部、中枢经络,可以见到头痛、头晕、中风、半身不遂等情况;滞留在心脏叫“痰蒙心窍”,出现神志病变如昏迷、癫狂、胸闷心痛、喉中痰鸣、不省人事等;痰气内阻于肝胆,出现肝脉不畅,如咽喉不适、梗死不通,或梅核气等。梅核气临床多见,病人咽喉部位如同梅子核堵塞,医圣张仲景认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咽不下去,吐不出来,主要是痰气郁结所致,临床多见咽神经症、慢性咽炎等。

痰还常与风邪、热邪、寒邪、湿邪、燥邪等杂合致病,与其他病理产物如瘀血等联合致病,导致出现错综复杂的疾病状态。因此,历来中医都十分重视痰的影响。金元四大家朱震亨认为“百病之中多有兼痰”,后世医家发挥认为“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痰多怪病”。这一方面说明很多病与痰有关系,治疗疾病要重视化痰祛痰;另一方面,中医在治疗一些怪病、解释不清机理的疾病时,可以从痰论治。比如顽固性失眠、不明原因的精神疾病、恶性肿瘤、皮肤病等,从痰论治往往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中医痰饮学说得到了现代医学的呼应,许多学者通过临床和理论研究,探讨痰湿体质与冠心病、哮喘病、单纯性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中风病等疾病的对应关系,发现临床各科很多疾病与痰有密切相关性,为很多疾病的预防治疗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痰饮水液运化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背后七颠百病消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饮水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
中医痰饮致悸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