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静 陈万宁
摘 要:美丽乡村要建设,宣传教育要先行。生态文明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具有三维逻辑,其逻辑生成有改善乡村环境的现实需要、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诉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形成;其逻辑意蕴为发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德育、智力、体育和美育价值培养生态农民;其逻辑路径是创新生态技术变革生产方式、打造生态平台优化生活方式、营造生态文化转变思维方式,实现农民向生态农民的转变,作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教育;农民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9.010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生态环境面临恶化的状况下,中国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有力手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形成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托和方向指引,能够帮助培养新型生态农民,发挥生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当前,农民群体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薄弱,难以有效发挥出自身在乡村可持续发展中的最大作用。因而,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构建在赋能乡村振兴的位置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生成
1.1 生态文明教育是改善乡村环境的现实需要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为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冲击着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占据着中国大半个地方,并且自古以来受自然环境的牵制。相比于城市,鄉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依附力更强。但乡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工业文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乡村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问题。
《“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提到,农村存在种植业污染、养殖业污染、畜禽粪养殖污染、黑臭水、垃圾围村等生态环境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中提到,农村卫生厕所还需进一步普及,厕所粪污还需进一步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还需进一步治理,村容村貌要摆脱脏乱差的局面。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是当前乡村振兴的短板与痛点。如果现有生态环境问题不加以整治,将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农民作为与生态环境亲密互动的重要主体和与大自然直接交流的有力对话者,其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直接影响着乡村生态振兴。当前大多数农民生态文明道德水平较低,缺乏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程度的认知,没有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不能转换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启发农民深入思考与审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提高农民生态文明素质,唤醒农民改善乡村环境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在改善乡村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农民在改善乡村环境中的内生动力,从而建设起干净美丽的绿色乡村。
1.2 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时代诉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美丽中国”一词首次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出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指出,到2023年,美丽中国目标要基本实现。由此可见,美丽中国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和丰富的含义,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是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性目标。
美丽中国目标不仅是全体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更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要想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每个人都应发挥其个体作用,为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底色,农民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更应发挥其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作用。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活动,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农村、进农业、进农民,这是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时代诉求。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农民要更加深入地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全面系统地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高水平的生态文明素养,以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的观念改善乡村生态,治理环境污染,创造乡村生态宜居环境,让绿色成为乡村的底色,让绿色成为中国的元素,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强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文明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生态梦而继续奋斗。
1.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实践,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科学的思想理论来引领,生态文明教育也需要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来支撑。2018年5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往的生态文明教育因为受重视程度欠缺以及缺乏相应的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指导,多是停留在单一保护环境的层面上,教育内容比较单薄,教育手段也较为单一,并不能深入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科学绿色的生态文明理念,从而引导受教育者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绿色转变,生态文明教育从指导理论不完善的源头上就已经决定了其作用发挥的有限性,而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诞生则有力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阐释和定义,科学论述了新时代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等重要关系,蕴含着新时代最先进的、最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身的科学性也决定了人民要对其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尤其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民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的主力军,更应通过系统学习从而全面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因此,绿色乡村的深层次建设应该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切入点,以教育为桥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递给农民,将其贯穿到乡村生态振兴各领域、推进其不断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帮助农民实现学习常态化、系统化、习惯化,引导农民成为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的生态人。
2 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意蕴
生态文明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发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育人价值,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素质,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对乡村振兴赋能的效果最大化。
2.1 用生态德育提升乡村生态道德
生态美德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素,生态文明教育要发挥其德育功能,引导农民塑造生态美德。生态德育能够培育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引导农民群体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实现乡村生态文明风向的绿色化、健康化,推动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发展的目标。目前,城镇化进程在全面推进,但乡村还在走先发展后保护的老路,农民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意识还有待提升。因而,当前迫切需要生态文明道德去涵养农民的乡土情怀。生态德育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对乡民道德教育的有效补充,它深入地探究了人在自然界演变和发展规律基础上的行为的道德价值与标准,强调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规范。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这是一种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应充分利用其蕴含的德育功能,发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德育价值,增强农民生态文明素质上的道德性,传授农民人与自然界平等的道德理念,从精神层面引导农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帮助农民深入理解到生态文明的本质追求,潜移默化地引导农民构建起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自然公德意识,助力个人生态文明价值与乡村社会生态文明价值的完美融合,实现生态文明德育对乡村振兴的树德价值。同时,生态德育还要注意深入挖掘乡村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中所蕴含的道德教育元素,通过利用最贴切乡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中的道德教育元素,能够更快激发出乡民对生态文明的关注,从而引起乡民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审视与思考,形成新型的生态价值观。
2.2 用生态智育催生乡村生态智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知识,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发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作用,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结合农民自身的特点,帮助农民用生态知识来理解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生态智力是乡村可持续的重要支撑,生态文明教育有显著的增智功能。农民群体生态智力的缺乏会导致生产中资源的浪费,积累人力资源过程中生态智力的缺乏则会造成人才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后继无力。培养生态智力的两重因素是人与生态,既能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也能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力,从而创造性地产生更多、更优的生态文明成果,实现乡村生态文明振兴。因而,生态文明教育要充分挖掘和发展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对农民进行生态知识和技能教育,丰富农民的生态文明知识,重塑农民的绿色发展技能。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并且是自然环境的直接实践者,相比生态技能知识的学习,农民对生态知识理论的全面理解和吸收可能会相对薄弱。基于此,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智育要着重关注农民的自身特点,实现农民生态知识和生态技能的协调发展,从而为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供智力支持,实现乡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3 用生态体育增强乡村生态力量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体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生态体育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强有动力。生态体育反映的是人、体育、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它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尊重,强调系统的和谐平衡,指明了乡村体育的优化方向,同时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体育自身作为具有绿色低碳优势的活动方式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同时,生态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能够丰富农民生态体育知识,提升农民的生态体育理念,帮助养成生态体育习惯。推动生态体育下乡,实现生态体育同乡村生态振兴有效衔接,能够更为深入的挖掘体育的综合价值。一方面,生态体育赋能乡村能够帮助农民处理好增强体魄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引导农民开展具有生态性的体育活动,帮助农民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生态体育赋能乡村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体育在乡村生态振兴的绿色低碳优势,实现乡村体育事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乡村体育设施同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因此,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理论,加大在乡村的生态体育教育力度,实现乡村生态文明振兴和体育振兴的有机统一。
2.4 用生态美育引领乡村生态审美
绿色健康的生态审美不仅是改善乡村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未来方向,也是乡村利用自身天然环境优势发展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等产业的有力卖点,更是乡村实现生态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美作为超越以往工业文明审美的一种审美观,是未来人类审美发展的重要趋势。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人们向往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美食,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慢生活成为一种时尚。可见,人们对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正确的生态审美,农民作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必须接受生态美育的洗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着大量有关生态审美的论述,比如,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等,这为农民的正确生态审美提供了科学标准。因此,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美育的根本遵循,培育个体绿色健康的生态审美观,增强个体对生态自然的尊重感、敬畏感和保护感,帮助个体在生态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生态审美能力,引导个体将自身的生态审美融入乡村自然环境和人居環境的改善中、乡村经济发展中、乡村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中,最大限度释放出个体生态审美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将其转化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动力。同时,生态美育还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提升农民的生态审美品位和素质,帮助农民在民俗文化和乡土工艺中发现乡村的美好,为乡村营造优美环境和生态文化氛围提供重要推力。
3 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路径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当前我们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解不再是朴素的传统意义上的解读,而是更系统更全面的一种价值追求,它要求实现人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内在觉醒和生态文明行为的行动自觉,并非简单地要求环境保护,而是一种深层次引导人们实现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因而,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应当将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绿色转变作为乡村振兴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其具体的逻辑路径为创新生态技术变革生产方式、打造生态场所优化生活方式、营造生態文化转化思维方式。
3.1 创新生态技术变革生产方式
生态技术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强大支撑,对生态技术不断创新能推动传统非环保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因而,生态文明教育要用最新的生态技术来引领农民,为农民生产方式的革新提供客观条件与技术支持。首先,组织动员农业科研人员和生态技术专家下乡,加大对农民的生态技能的培训,举办一系列主题为生态技术的知识培训与讲座,为在乡农民、驻村大学生、基层党政人员等提供学习平台,普及宣传生态环保的无害化生产技术。同时,借助政策支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牵头作用,引导农民和生态环保企业的结合,让农民到生态企业参观和学习,切身体会生态技术的应用和与发展,并且深入了解市场的生态产品价值,激发农民自觉使用绿色生态技术生产生态产品的积极性。此外,生态环保企业还可以作为市场和乡村的对接者,关注市场对绿色资源需求的动态趋向,定时下派专家指导农民结合乡村特点挖掘所蕴含的生态资源,借助生态技术的支持,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最后,发挥农村基层党建的引领示范作用,村干部和党员要率先带头应用生态技术,并且时刻关注农民应用生态技术的情况,帮助解决农民在学习生态技术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形成指导直接到户,从而提升农民运用生态技术的水平,推动农业生态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
3.2 打造生态场所优化生活方式
生态场所能够实现生态文明价值的交换,并且能够潜移默化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是人们价值学习和行动践行的重要场所,通过对三个场所的生态打造,能够发挥出生态文明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最大效力。社会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公共场所,乡村社会要根据自身环境的情况和农民的特点加大绿色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开设绿色生活体验场馆,张贴绿色观念传播标语,从而实现绿色观念在社会环境中的整体落实,实现绿色社会生态场所的共同认识、共同构建、共同治理。学校能够为培育新型农民提供人才储备,为乡村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生力量。因而,生态文明教育也要重视乡村学校场所的生态打造。乡村学校要重视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生态素养,重视学生环境保护实践,改善学校整体生态氛围,使师生切实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作用。同时学校也要发挥自身作为乡村重要正式教育场所的作用,利用节假日举办面对全村全乡成员的生态文明大讲堂,培育全村全乡的生态文明观念。家庭是最紧密的团体,家庭成员之间最容易互相产生影响。因而,生态文明教育要将家庭当作最基本的生态场所。家庭内部可以选举生态标杆,并以此为榜样来提高家庭其他成员环保理念,践行环保低碳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将生态文明思想外化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全方位渗透,从而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家庭生活中实现生态文明的教育,为乡村的生态振兴提供最基本的教育场所支持。
3.3 营造生态文化转变思维方式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灵魂,能够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因此,要挖掘和整合乡村中的传统生态文化,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文化浓厚氛围,用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一方面,立足在中华乡村大地上的先辈的源远流长的生态智慧是传统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乡村民俗文化、手工艺文、古树、古街、古建筑中寻找生态元素,最大程度焕发传统生态文化的生命力,唤醒农民学习古圣先贤生态文明思想的意识,并自觉承担起继承发扬传统优秀生态文化的任务使命,从而实现对生态文明意识的自觉强化。
另一方面,要灵活运用乡村民间的多种艺术形式,丰富乡村生态文明教育手段,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比如戏剧、剪花、朗诵、歌唱、广场舞等,并鼓励广大乡村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关于乡村生态保护题材的文艺作品,不断满足农民的绿色精神需求,助力于良好乡村生态文化氛围的形成,使得农民在文娱活动中形成绿色思维方式的转变。
4 结束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赋予了新内涵,也为乡村生态振兴赋予了新期许。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构建在赋能乡村振兴的位置上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添绿色元素的重要手段。只有发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生态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价值,实现对农民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创新技术促进农民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变,打造生态场所促进农民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营造生态文化促进农民绿色思维方式的转化,才能唤醒农民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主体意识,帮助农民从根本上实现向生态农民的转变,从而发挥出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主体作用,使农民成为新时代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求是,2021,(1):413.
[6]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大字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