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师范资助育人的规模经济探讨

2023-10-30 12:08田凯旋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0期
关键词:规模经济资助育人教育

田凯旋

摘 要:针对本科师范高校影响的辐射性特点,资助育人工作在经济学角度会产生“规模经济”。为最大程度降低单位资助成本,提高育人成效,对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及表现进行分析。提出最大化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效益的建议。

关键词:本科师范高校;资助育人;规模经济;教育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0.051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该文件核心围绕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是其中之一。本科师范类高校旨在培养国家未来教育事业储备人才,培养一名优秀本科师范生的背后是培养下一代青年,从文化、精神、品德、能力等多方向辐射影响,其社会回报程度达指数级。而在历史大背景下,就读师范院校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人数比例要远高于其他类高校,故对本科师范高校的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本科师范高校的广泛辐射性特点,从经济学视角出发,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以低成本提升育人成效为表现,即实现资助育人的规模经济。经济学理念中,规模经济的实现是指在对产品进行生产时,投入成本带来产量(效益),且随着投入量的增加,所带来的产量(效益)增加的比例要大于投入量增加比例,最终导致其单位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缩减。在本科师范高校的资助育人体系中,对“资助”行为可以看作一种投入成本。“投入主体”——国家,旨在看到高“效益”,即育人成效。而提高资助育人成效可以抽象理解为让资助育人工作单位投入成本降低,即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规模经济。

1 我国本科师范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存症结

1.1 资助过程的“诚信”与“回避”问题

不局限于本科师范高校,任何高校资助的首要难题就是贫困生认定。贫困生认定的首要环节就面临“诚信”与“回避”的问题。前者是指申报贫困生身份过程存在虚假信息上报、虚占贫困名额获取资助金额;后者是指满足贫困要求,但受不良价值观影响,选择隐瞒真实情况,从而失去贫困生身份,损失应有资助机会。在本科师范高校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于其他院校。贫困认定的“诚信”与“回避”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部分专业面临高额的费用、日常花销,对资助政策目的缺乏认识,故存在对贫困证明相关支撑材料作假现象,以获取评定资格,占用资助名额,获取资助资源;另一方面,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性格内敛,安静寡语,自尊心较强,受不良价值观影响,回避贫困生身份,提出放弃认证资格,导致后期针对该类学生的相关补助、助学金等发放无法准确覆盖。总体来说资助过程的“诚信”与“回避”问题会极大程度地导致资助资源无效配置,提高资助单位成本,从而导致资助育人工作产生“规模不经济”。

1.2 资助教育的覆盖不足问题

高校资助政策现存在政策宣传与资助教育价值的覆盖面明显不足的问题。随着教育部对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不断重视,提出高校要注重显性资助与隐形资助的有机融合,加强对受助学生资助政策的相关宣传,尤其是对贫困生身份的正确认识。一方面,目前资助政策的宣传、资助意义的教育目前仅仅局限于受助学生,甚至是部分受助学生,导致在各类资助工作执行过程如“班级民主评议”中缺乏严谨性。参与评议过程的学生并非受助者,即非经济困难学生,其更加缺乏对资助价值的了解,对受助学生身份认识不足,评議过程主观性强。另一方面,评议者对资助的“育人”价值缺乏正确认识,会导致评选过程未能将真实家庭经济状况视为评选标准,失之偏颇。此外,本科师范生未来要面对并教育的无数学生中定不乏贫困学生,对其认识不正确会严重导致未来从教时可能产生如侮辱、歧视等不当言论与行为。

1.3 资助制度的实施时效问题

本科高校资助工作中受助学生群体信息更新的时效性是资助政策开展的重要前提。现大多数高校对于受助学生的认定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参考由中央下发的资助重点保障的8类人群名单;二是通过学生自主申请、班级民主评议和院校审核,目前国家库内等8类。

人群更新采取月度更新制,但自主申请中如家庭突发意外等情况的学生信息更新缺乏实效性,同时跟踪成本较大,信息过于不对称,导致无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困难等级评定,且确定贫困生名单到正式下发资助金,该时段内学生家庭若产生突发性较大开支从而导致经济困难,重新认定贫困生身份再进行对口资助困难较大,资助成本提高。

2 本科师范性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规模经济的表现

2.1 降低未来教育成本

师范性高校培养的人才未来是教育一线工作者,对其的培养是教育长效机制建立的关键一步。堪为人师而模范之,广义的师范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与社会文化教育,同样注重身心发展与思维的传授,通过资助育人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设立各类奖助学金,可以激励更多师范生提高专业能力,从目前奖助学金评选标准来看,不单一化审核课业成绩,同时注重社会服务、学科竞赛、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等方面能力,多元化提高未来教师队伍质量,对未来教育同样提高多元化可能,更促进了未来教育下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受奖励的优秀学生也会具有榜样效应,正向影响下一级师范生,同时也为辅导员的定向培养提供思路。总体而言,本科师范高校的资助工作所产生的“效益”,即育人成效呈指数级增长,降低未来教育成本,实现教育“规模经济”。

2.2 缩小社会教育差距

不患寡而患不均,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依旧存在师资力量地域性不均衡问题,高质量师资聚集于一线城市的重点院校中,二三线城市、普通中小学教育水平受师资力量限制程度较大。而师范院校的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受资助学生多所属于二三线城市或乡、镇等教育资源薄弱地区,且根据历年数据统计以及调查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受助学生未来从业也将主要回归这些地域。对该类师范生的贫困生身份进行精准认定,并根据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政策对口资助,一定程度保障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均衡我国城乡师资水平。

2.3 提升有效思想教育

一方面,良好的资助政策教育可以在精神与认识领域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对“貧困”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良好心智的塑造,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对任何学习资源的使用能够达到更高的程度,并进行更彻底的转化。在落实资助政策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品德相关的教育程度会呈极大放射性发生,是德育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在他们未来为师育人的同时,对于同样经济困难学生针对“贫困”的正确认识会起到积极的影响,现身说法会让新一辈青年对资助政策更加了解并强化教育信心,有效提升贫困青少年的学习动力,对多群体产生思想促进作用,实现资助育人中思想教育的“规模经济”。

3 保障并促进本科师范高校资助育人规模经济的对策

3.1 资助过程精准化

3.1.1 身份认定

精准资助是保障资助“成本”落到实处,提升资源利用率,确保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实现规模经济的基石。贫困生认定时,一方面要重点保障国家库的8类人群优先覆盖,使用月度更新数据,并重点关注每月更新数据中新增人群。另一方面,对于自主申请家庭特殊情况、突发意外等情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重视审核支撑材料,并及时确认,建立个人受助档案,进行深入朋辈了解,持续性关注,保障真实性的同时要加大对该类学生的日常关注。

3.1.2 评定过程

在资助工作的班级、学院等评定过程中,为提高评定公平性,提高竞争活力,可采取候选人匿名制。尤其在班内初步评议与学习、科研、比赛等能力相关奖学金时,要提高评选透明度,具体操作时隐去候选者信息以保障公平。对于以助困为目的的项目评议时,要注重评议小组成员构成,评议过程从实际出发,在保护受助学生隐私信息的基础上公平化、公正化。

3.2 资助教育全面化

3.2.1 对受助与非受助学生全面教育

资助政策与价值宣传教育要做到全覆盖、多联通,注重品质教育。在师范性高校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即时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同步对非贫困生进行相关思想认识教育,形成整体认识提高,正确对待贫困生身份,一方面,可以树立全体学生良好价值观,培养感恩意识与珍惜意识,营造和谐互助的整体氛围。另一方面,在师范生的未来教育工作中对其贫困学生的正确引导和帮扶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实现思政工作的规模经济。各院校应多开展关于“资助育人政策与价值”相关主题的班会课,采取宣讲活动、案例讲述、受助优秀典型代表分享经验等方式,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分享典型故事,利用榜样力量传播正确价值观,鼓励教育全员覆盖。

3.2.2 对资助工作辅助人员教育

资助工作对评议人员是资助整体工作对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在评议工作公平、公正的基本教育的基础之上,资助政策本身和资助工作价值的教育十分重要,明确工作意义才会更好承担其工作责任,对推动资助工作顺利进行、扩大资助育人质量提升效果有重要意义。具体可针对评议成员座谈会、学生干部专项培养等针对性教育与培训,在提升认知的基础上提升能力。

3.3 资助制度创新化

3.3.1 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及时监控与反馈

为提高资助精度,按月更新各高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民政城乡低保学生信息等重点保障人群名单。同时应该完善多元信息渠道,针对其他自主申请受助学生信息也应该及时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对其申请原因如突发状况的后续情况进行时段性追踪,月度更新信息。必要时联动社会多部门,做到网络信息同步可查,以提高资助准确性。同时,在构建资助育人的长效化机制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资助情况的监控与反馈。要对电子档案进行多元补充,关联受助学生学习成绩、心理健康、违纪处分等相关档案,联动学校相关部门进行信息与档案交互,定向培养,提高育人成效,扩大规模经济程度。

3.3.2 建立校园失信惩戒机制,提高试错门槛

效仿我国针对社会失信人员建立的失信惩戒机制,可以考虑建立校园内部的失信惩戒机制。在电子信息档案的基础上,若学生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失信行为,如参评奖学金支撑材料作假、申请贫困生身份原因不实、受助学生使用助学金方式违反规定等。一旦查实,将记入个人校园失信档案,影响其后续的各类评奖评优和相关评定。校内的失信惩戒机制是提升受助学生诚信意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侧面进行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更有效地提升契约精神和法律意识。

本科师范高校教育影响具有广泛性,学生资助工作可以通过多种对策实现育人成效的规模经济。要着眼于高校资助工作现存的症结,梳理其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最大程度降低单位资助成本,以提升育人成效为目标,通过资助工作精准化、资助教育全面化、资助制度创新化三个对策最大化规模经济,构建资助育人长效化机制,更好地建立与完善资助育质量提升体系。

参考文献

[1]孟兰.高校辅导员基于精准资助的育人工作实践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04):1819.

[2]齐玉辉.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教育评论,2014,(11):5153.

[3]费晓映.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大学生资助工作[J].中国培训,2016,(08):58+60.

[4]宁思梦美.师范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位一体”能力提升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2):271272.

[5]杨朝晖.经济学视角下的假贫困生认定[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4):64.

[6]兰华,王强龙.“三全育人”视角下师范类院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9):8792.

[7]陈博旺,晋家洪,冯力.高校学生贫困资助的政策逻辑、实践困境及其突破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0):2934.

猜你喜欢
规模经济资助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国际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浅议成都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必要性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