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发展路径探析

2023-10-30 05:20徐梦佳郎旭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0期
关键词:新发展国家治理唯物史观

徐梦佳 郎旭

摘 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将会对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强有力的直接影响。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刻剖析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容及现实意义,深入分析当下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结合中国当下实际发展状况,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发展路径,对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0.011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全面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步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基层社会治理也随之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和不确定性。為了更好地发挥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我们应该主动应对各项风险挑战,对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进行探析,以此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断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提高基层群众的参与感和幸福感。

1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已俨然成为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的重要支撑之一。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结予高度重视。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使之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反复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柱现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明确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对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1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容

社会治理是一个涉及政府与人民两种公私层面的调和过程,为了使社会处于一个稳定且和谐的状态,需要政府与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实现社会各方的良性运转。“基层”本身则指的是各个组织中的最底层,它不仅是一个层级上的概念,从社会层面来看它还可以理解为城区街道以及乡镇等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政权组织。总而言之,基层社会治理是指在党的领导下,政府以及各个基层组织共同协作处理基层社会的各项公共事务,为群众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纠纷与矛盾问题,保障与改善民生,维持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核心在于基层,旨在以创新引领推进基层层面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方位的现代化,其根本目标就是以基层的创新改革和发展作为社会全域改革发展的重点支撑,维持社会良好稳定的状态。

1.2 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涉及诸多范围的巨大工程,而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尤为重要的根本支撑,其发展进程和发展水平将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形成直接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实现离不开基层治理,因而必须坚持探索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立稳根基,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夯实基础。

第二,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得到了大幅提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为人民群众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足和财富的积累,医疗健康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渐完善,我们的国家正迈向繁荣富强之路。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发展仍存在部分地区的发展比较落后、城市和农村贫富差距大、教育资源和基础资源薄弱等现实问题,想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消除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就必须着力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把目光聚焦于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基层治理,把治理的重心下移至基层。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基层组织服务机制、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

第三,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们党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提出来的,它创新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新战略。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将立足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把改善民生和服务人民的理念根植于心,完善现有的治理模式,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与政府治理协同调节,促进更多的人有效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拓宽了道路。因此,大力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将有效提升各级政府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以基层治理为根基,全方位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添砖加瓦。

2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工程是夯实国家治理的根基,其现代化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稳定社会平衡、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环境与方式等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复杂的难题。

2.1 基层社会治理理念落后、方式陈旧

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基层社会受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影响,大部分群众仍处于一个“被管控”的固态化思维之中。除此之外,基层政府的思维方式固化也是导致治理理念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当下社会的转型发展,基层政府并未改变原有的治理模式,仍旧沿用老套的治理方式和治理理念,在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问题时还是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缺乏人民群众以及其他基层单位的主体参与和协同治理,进而会导致群众不满、问题久拖不决等现象产生,基层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未能跟上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严重阻碍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

2.2 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尚未完善、治理主体单一

首先,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基层政府要建立健全的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原本僵化的政府管理模式得以改善,基层社会治理效率得以显著提升。但是当下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基层政府仍存在盲目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情况,从而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其次,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比较单一,基层政府依旧位于基层治理体系的核心主导地位,群众、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之间依然维持着被引导与引导的关系,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尚未完善。由此可见,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尚未健全,基层政府职能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积极转变,社会治理体制存在漏洞,政府、群众以及对应的基层社会组织没有把握好自身的责任职能,这样会导致群众与政府之间产生脱节现象,易滋生新的社会矛盾,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发展增加堵点。

2.3 基层社会矛盾问题日渐突出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基层社会环境较于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等发展变化使基层社会的治理环境日趋复杂。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都变得更为细化,基层社会的治理环境也日趋复杂。与此同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日益突出。伴随着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持续推行,在基层这一区域范围内涌现出诸多矛盾问题,例如在推动城乡发展过程中“重城轻乡”的现象时有发生,基层贫富差距日益增大,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配置不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欠缺等基础问题层出不穷,进而导致基层社会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使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3 唯物史观视域下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发展路径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与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为指导,因此,在基层社会环境变幻复杂、不确定性和风险并存的背景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探析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发展路径,以理论结合实际,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结合新形势下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从而找到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

3.1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

首先,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直接关乎我国治理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其相关参与者必须适应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从二者的辩证关系来看,社会意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必须要随着社会存在变化而变化。社会治理理念可以看成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因而,在我国社会发展到现有的状态下,基层社会的治理理念必定要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不断进行更新。同时,先进的治理理念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立足于我国国情,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对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其次,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也涵盖着对治理方式的创新。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应尽可能、全方位地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唯物史观认为,科学技术促进了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近几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型科技手段的兴起也为国家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辅助路径,正确地运用好科学技术方法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所以要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基层社会治理创造崭新的平台。通过网络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鲜的、符合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方法理念,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全方位、全过程发展。

3.2 以人民为中心、构建治理主体多元化新格局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实现治理主体由单一向更加多元化的转变,必须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句话阐明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价值遵循。根据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的创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把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摆在首位,大力发展经济,以基层政府的有力领导带动基层群众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通过基层政府、群众和社会组织的多方参与,能够有效保证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的参与度,确使基层群众对于组织决策都享有一定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在这样的前提下,基层政府、基层群众和社会组织都将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明确自己所肩负的义务与权利。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由单一的政府治理转变为多元化的组织治理,将进一步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形成。

3.3 加强基层经济建设、缓解社会矛盾问题

唯物史觀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可以把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看成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制度体系,想要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使它成为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一定要正确把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完善基层社会的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与此同时,还要注重上层建筑,即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提升,让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与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更高层次地推动基层社会的发展。其次,加强基层社会的经济建设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基层社会财富的积累,还将间接影响着治理体系的建设进程和基层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缓解。依照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我们不能否认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另外,马克思还认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因此,基层社会经济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步,是有效缓解基层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之一。众所周知,当下基层社会面临的诸多主要矛盾问题,都是由发展不均衡和不充分产生的。当基层的经济建设水准达到能够为基层社会治理环境创造相应的物质财富时,便会有可能实现基层社会利益分配均衡,尽可能满足基层群众的利益需求,那么许多矛盾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基层社会的治理环境也将得到改善。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有效缓解基层社会日益凸显的主要矛盾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4 结语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建设工程,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如今还面临一系列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正确把握党中央关于基层建设的指导思想,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新形势下发展的基本情况,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思想,进一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改革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重视基础经济建设,积极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为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开辟崭新的路径,全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十九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保密工作,2021,(12).

[2]文丰安,王星.新时代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之理性审视[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4):9098.

[3]郭少华.新时代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7):212213+221.

[4]李新宇,辛宝海.基层形式主义的表现、成因及治理——基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党政干部论坛,2021,(02):3337.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任勤顺,任时磊.唯物史观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J].吕梁学院学报,2014,4(04):5053.

[8]凌晓萍.《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若干启示[J].领导科学论坛,2019,(17):810.

猜你喜欢
新发展国家治理唯物史观
新发展理念下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向
房建工程节能技术新进展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