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防范网络暴力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2023-10-30 23:53张译戈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网络暴力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张译戈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各种网络社交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的发展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相隔千里也可以取得即时联系,素不相识也可产生对话。同时,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给人们带来一种“法不责众”的错觉,导致大学生们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随意评判他人,滋生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侵害其他网民的权利。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如何防止网络暴力的发生,杜绝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暴力;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64

1 网络暴力的内涵

所谓暴力,是指任何导致或可能导致身体、性或心理伤害的明确的或象征性的行为。网络暴力则是众多暴力形式中的一种,是指人们利用网络这个载体,通过随意捏造事实或无端谩骂等方式对当事人进行侮辱、诽谤、抨击等的行为。例如在网络上发表包含有针对个人的语言、图片或视频甚至进行人肉搜索等,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再现。一方面,网络暴力会对当事人的隐私权、人身安全权等造成损害,通常还会违背道德底线,在侵犯他人权利的同时产生违法犯罪行為。另一方面,网络暴力不利于良好的网络秩序的维护,甚至会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一定的威胁。

2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认为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进行网络暴力,二是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进行网络暴力。

2.1 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进行网络暴力

人们总会有伤心、难过、焦虑、生气的时候,当负面情绪出现时,人们常常会通过语言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对身边人进行言语攻击以达到发泄的目的显然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可能还会导致与他人发生口角,而在虚拟的网络生活中,人们就会相对自由,可以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随意发表自己的想法。在任何一件网络暴力事件中,文字语言暴力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不满18岁的寻亲男孩刘学州于1月24日在发布7000字绝笔长文后,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其原因之一就是遭受了巨大的网络暴力。刘学州的一生异常坎坷,在他出生3个月的时候就被自己的亲生父母卖掉换彩礼,4岁时养父母因遭遇爆炸双双离开了他,9岁开始在寄宿制学校读书。最不幸的是,他在学校遭受到了校园霸凌和男老师的猥亵。付出巨大努力寻亲成功后的他,本应和亲生父母一起过上幸福生活,却被二次遗弃,也因在网上公开自己被亲生母亲拉黑的截图遭到了巨大的网络谩骂和嘲讽。网络暴力对刘学州来说,虽是他一生中诸多不幸经历中的一种,却也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2.2 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进行网络暴力

随着PS技术和视频剪辑技术的不断发展,图片和视频能够更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人们的想法,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人们通过PS技术来传播一些不实的信息以达到诽谤、侮辱他人的目的,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在电视剧《开端》中,大学生王萌萌在乘坐公交车时遭到猥亵,因为其打给父亲的求救电话没有接通,紧张害怕的王萌萌等不及车到站便要下车,她不顾大家和司机的劝阻,即使做出干扰司机开车的行为也要迫使司机停车,不料王萌萌刚一下车就被一辆大货车撞飞。这件事情很快就在当地传开,王萌萌干扰司机下车被撞的视频也在网上被广泛转发,让人伤心的是,人们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随意发表其观点,并把死亡视频剪辑为“搞笑”“鬼畜”视频,而真正知道死因的人却被大家说成哗众取宠,是为了蹭一波热度。对受害人的父母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也导致了受害人父母有了报复社会的想法。就像王萌萌的父亲所说的一样:“网上那些人,他们只会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和道德标准下去评判别人,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很少有人会真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 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网络暴力的行为屡屡发生。中央网信办于2022年初开展的有关网络环境治理的专项活动中,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排在5项任务中的首位,由此看来,找出导致网络暴力发生的原因变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

3.1 网民年轻化且生活压力大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68.6%的网民为30岁以下年轻人,18岁以下网民比例不断上升,表明我国的网民年龄正趋向年轻化。网络暴力问题频发的原因也正在于此。首先,青年人与年长的人相比,更为血气方刚,更有冲劲和激情,但也更容易被激怒和产生冲动行为。当网络上出现热门的事件和帖子时,年轻人会更快接收到消息并且在看过之后会迫不及待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参与感和“正义感”,从而显示出自身的不满和愤怒。其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衷心希望每一个青年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年轻人们大多处于人生的奋斗阶段,有来自家庭、工作、交友等多方面的压力。面对压力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在对待热门网络事件时更容易将自身的负面情绪掺杂在内,无形中对他人造成伤害,从而促成网络暴力的发生。

3.2 网络暴力治理手段的缺失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民也因此可在网络上匿名生存,这对网民来说是一个有利条件,为他们在网络上的发言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个人在人格上可分为超我、自我和本我,超我接受社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约束,本我总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人最真实的人格,是在社会道德隐蔽下的层面。网络上的匿名性便会激发出人们的本我人格,放纵自己的行为,在不了解事情原委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在网络舆论场“亮剑”,只为得到片刻的表达快感。然而,同时也对监管部门的监管带来了难题。匿名发言不用为自己的言行负任何责任,管理制度相对宽松,法律在这一项上也没有明文规定,人们的维权难度大,追责少之又少。

3.3 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降低

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他是指“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在丰富的网络生活冲击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挑战。首先,网络可以为大学生带来种类更丰富的知识和速度更快的消息,使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不断发生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也更难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规律和行为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也增加了难度。其次,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展开,网络的开放性不断上升,各种价值观都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尤其是在开放的网络世界,一些腐朽文化思想以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使得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影响了当代大学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教育环境,使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下降。

4 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被称作网络的“原住民”一代,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既是网络暴力的参与者,也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大学生们既希望拥有一个和平友善的网络环境,但在施暴者的影响下又无形中成为其中的一员。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4.1 阻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观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网络中的网络暴力反映的只是部分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并不代表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在遭受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很难成功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这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为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给大学生造成“法不责众”的错觉,使大学生对法制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让一部分大学生误认为在网络上随意施暴不会受到惩罚,随即也加入施暴的队伍当中。最后,网络暴力所造成的不和平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网络施暴者中的一员。

4.2 降低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加之网络暴力的影响,是真是假难以区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寄语青年学生:“面对复杂的世界大变局,要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可见明辨是非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面对网络暴力事件时,大学生们都会有自己的“第一印象”,在试图进行明辨是非的过程中会运用搜索网站搜索该网络暴力事件的相关信息,但往往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达到转变第一态度且站在客观角度看待网络暴力事件的目的,反而会更加强化其原本所持有的观点。造成了针对某一热门事件,大部分网民的观点都与客观事实相悖,但都持有不同的或是相反的观点,在对这一事件的讨论中不自觉站队,成为了网络暴力事件的推动者。缺少辩证分析的网络暴力弱化了大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暴力情绪战胜了客观理性,并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5 提升大学生防治网络暴力的措施

网络暴力事件的频发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增强大学生防范网络暴力的能力也成为必要。

5.1 加强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并且对社会存在起着推动或阻碍作用。网络在便利了人们的同时,其“双刃剑”的特点也逐渐显露出来。网络暴力便是特定历史时期,依托网络技术的社会存在带来的产物。在网络空间出现的“仇富”“反社会”情绪和由此引发的网络暴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网络社会的反映。大学生在经过多年学习后,对理论有了一定的掌握,也想参与进社会热门事件的讨论中。由于实践经验和明辨是非能力的不足,很容易被各种舆论引导,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在面对某一社会热门事件时,很难坚定自身理想信念,从而受到网络上的各种不良舆论风向的引导,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中迷失自我,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因此,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其决断选择的能力,才能使其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坚定自身信念,不受舆论的影响,不做谣言的传播者。

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快,又不受人控制,在社会高度关注的情况下,在网络上很快就会发生热烈的讨论,为网络暴力的发生创造条件。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热门事件发生后应积极调查,核实真相,通过官方媒体等手段对热门事件做出积极回应,有效制止社会事件的进一步发酵。其次,做好舆论引导。“舆论引导者要及时占领信息发布的高地,争取在第一时间准确地发布信息,使广大网民能够及时了解事件的进程和真相,最大限度地减少谣言产生的空间,从而疏导网络舆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看待问题,有效阻止网络暴力的发生。

5.2 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并对网络新时代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重要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南。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是大学生个人思想、情绪、观念等的外化,而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则是由于判断力缺失和情绪表达不当的结果。因此,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就显而易见,同时高校教师也应该提高自己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就热点新闻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大学生的想法观点并做出正确的引导。

5.3 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精神钙片”和行动的力量源泉。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树立并坚定自身理想信念最重要的阶段。有理想信念的大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能够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相反,缺乏坚定理想信念的大学生,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左右,自己的思想、行为会经常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在当今网络发达的社会里,大学生极其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从而做出一些网络失范行为。因此,为防止大学生做出一些网络暴力行为,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就变得很重要。

首先,大学生要对大学生活有规划,既要树立长期目标,也要树立短期目标。大学生要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制定一个整体的规划,诸如拿到等级考试证书、培养一项特长爱好、为增强体质加强锻炼等,不能无所事事,整天沉迷网络,虚度光阴。其次,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既要有理想,也要有信念。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网络作为自己学习的工具,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远离网络暴力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6 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再受距离的阻碍,网络为全世界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的主要群体,极易受到网络暴力带来的影响。他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很擅长在网络中快速捕捉到最新信息,喜欢与网民们相互交流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他们的分辨能力还不足以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保持清醒,明辨是非,一不小心就成为网络暴力施暴者或受暴者中的一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有针对性地增强大学生防范网络暴力的能力很有必要,以便他们在面对网络暴力的发生时,学会保护自己,也增强他们的分辨能力,不做网络暴力中的施暴者,有效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M].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33114.

[2]陈秀丽.网络暴力现象内涵及原因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7779.

[3]谭国清.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2):262263.

[4]徐源.网络舆论暴力的意识形态解析——由“人肉搜索”引发的些许思考[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报,2009,(03):6062.

猜你喜欢
网络暴力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网络暴力”
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分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