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3-10-30 22:08巩世乐杨永兵雷国庆范佳欣梁佳茵王小云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意愿养老农村

巩世乐 杨永兵 雷国庆 范佳欣 梁佳茵 王小云

摘 要:在江西省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为探析互助养老模式参与意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对江西省分宜县337位老人的调查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互助养老参与意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显示,情感认同、家庭因素、社会保障、经济发展、行为认知5个因子分别对互助养老服务的供需有显著性影响。基于实证分析结论、从加强互助养老宣传、引导树立互助意识、加大资金扶持、拓展多元资金来源、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等方面提出促进互助养老模式创新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互助养老;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39

1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人口老龄化一直是党和国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在对互助养老模式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在2011年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就提出要“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202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江西省“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和康养相结合的互助养老服务体系。

根据江西省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江西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53710万人,占1189%,同比上升429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此外,江西省人口老龄化问题还面临着严峻的城乡倒置问题。与城镇相比,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相对较高、程度更深、速度更快,同时还伴随着空巢化、空心化、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未富先老等一系列问题,致使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式微。于是,一种能够活化养老资源,提升老年群体社会参与,凭借老年群体内部互助共老的养老模式广受关注,并获得迅速发展。

互助养老本质上是一种以交换和互惠为基础的新兴养老模式,它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依托,利用老人之间的同期群效应,以互助友爱为核心,组建多样化互助养老小组,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通过“变老为宝”来满足老年人自身多样化的需求。互助养老模式在满足农村养老需求的同时,还具有符合中国传统养老观念、弥补当前社会养老供给不足、更关注老年心理健康等优势。在农村地区推行互助养老模式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首先,互助养老模式契合农村社会地域特征,方浩指出同村老人大多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在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相似性,有助于开展互助养老。袁同成认为,开展互助养老有利于为农村养老事业服务并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和谐。其次,互助养老能弥补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供给不足,契合于农村家庭功能弱化后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可以满足空巢老人的日常照料及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最后,互助养老模式符合我国传统养老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具有历史传承性、文化适应性等天然优势,与农村社会现状相契合。

现有研究已对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机制、优势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分析,为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当前互助养老供给主体仍以国家和社会为主,较少关注老人自生的参与意愿,同时,在探究参与意愿时缺乏对“供给侧”的实证研究。文献理论研究居多,而实证调查研究较少,缺少扎实的田野调查和社会理论支持。在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研究方面,王立剑、杨柳的研究表明,个体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意愿有显著影响;幸宝英研究发现,子女关怀、社区支持对老人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郑沃林认为身份认同对农民互助养老意愿有显著影响;基于此,以江西省分宜县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从互助养老供需两个方面对分宜县农村老人互助养老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析,以期建立高效可持续的互助养老机制,更好地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为农村互助养老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2 样本概况

研究数据源于2022年在江西省分宜县进行的“农村互助养老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目标受众为5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群体。此次调查采取问卷填答和访谈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70份,收回有效问卷337份,问卷有效率为9108%。

在被调查的337位老人中,男女比例总体相近,女性178名占472%,男性159名占472%;本次调查主要针对老年人,其中65岁以下老人108人,66~75岁134人,76岁以上95人;从受教育水平来看,小学及以下文盲居多,占比641%,总体文化水平偏低;从健康状况来看,大部分老人健康状况较好,比较健康或一般占比691%;居住方式上,与老伴居住比例相对较高,占比504%,同時199%的老人一人独居;经济层面来看,679%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或富裕,总体家庭经济情况中等偏低。

3 实证分析

首先对数据进行KMO和巴特利特检验,KMO值为075,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结果Sig值<005,拒绝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表1显示了不同因子的贡献率值,只有前5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初始特征值分别为3867、2636、1984、1635、1327,解释了原始总方差的8177%,因子旋转前后对原始变量的解释的总方差也并没有改变,同时,碎石图(图1)也可以直观地确定公因子个数为5,因此提取前5个因子做主成分分析,即用提取的五个主因子指标得分代替14个原始指标的全部信息,分别用F1,F2,F3,F4,F5表示。

为使因子分析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采用方差最大法得到载荷阵。经过旋转后的因子更具有鲜明的实际意义,由此分别将5个因子命名为:F1情感认同,F2经济发展,F3家族影响,F4社会保障,F5行为认知。表2为各主成分得分的函数,以5个主成分因子得分为自变量,参与意愿为因变量,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探究影响老人参与意愿的因素。

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2)~(5)的准确度均在85%以上,模型对参与意愿有比较理想的预测效果。供给方面,老人是否愿意提供互助服务主要受情感认同(F1)、经济发展(F2)、行为认知(F5)影响。其中,情感认同(F1)对供给意愿的影响为正,即随着情感认同增加,老人更愿意提供互助服务,互助友爱氛围越好,更愿意互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经济发展(F2)、行为认知(F5)对供给意愿的影响为负。即经济水平较低、敬老爱老氛围浓厚的村镇和自理能力较弱的老人参与意愿更为强烈。而家庭影响(F3)和社会保障(F4)的回归系数并不理想,对供给端作用不显著。

需求方面,老年群体是否需要相关互助养老服务主要受情感认同(F1)和家庭影响(F3)的影响。其中,情感认同(F1)对需求为正向影响,家庭影响(F3)对需求为负向影响,家庭关怀越少,老人对养老服务需求越大、敬老爱老氛围越浓厚,参与互助养老意愿越高。然而,经济发展(F2)、行为认知(F5)在需求端作用并不显著,与现实情况相比存在一定出入,可能是受研究方法所致,降低了部分主要因素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分宜县农村老人总体参与意愿较高,参与率超过60%。通过研究发现,情感认同对老人的互助养老需求有显著影响,情感认同越高,参与意愿越高,越愿意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保障服务。同时,情感认同对精神慰藉服务需求也有显著影响;经济发展与精神慰藉服务供给呈负相关关系;家庭因素与生活照料需求、精神慰藉需求、医疗保障需求都呈负相关。

4.2 政策启示

加强互助养老宣传,引导树立互助意识。文化程度低的老人受传统观念束缚,不易接受新型养老模式。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筑牢互助风尚。多渠道加大互助养老宣传力度,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各社会群体了解该模式的现实意义。突出互助养老对于老年人获得高层次的养老需求的重要作用,调动互助积极性。

拓展资金筹措渠道,促进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因素与参与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即养老设施越完善,老人越愿意参与互助养老。服务设施供给离不开资金的可持续性,因此,要建立科学的资金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化筹资方式。整合土地资源,争取社会资助,进行产业化经营,反哺互助幸福院,完善养老物质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向养老政策倾斜。现有的政策存在着结构性不合理、职能定位偏移等问题;土地供应、财政补贴和税收激励等一系列举措尚不健全;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托底”作用,明确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的运作标准、配套政策、激励政策和监管政策,对互助养老服务场所的开办条件和经营机制进行规范,从而推进农村互助养老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发挥基层组织力量,促进社会各群体广泛参与。在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的前提下,组织社会力量,以合作管理的方式,协助互助养老机构获得社会资本,提供专业的管理指引和服务,推动互助养老服务专业化;完善互助养老服务的积分储蓄和兑现机制,引入专业社工协助开展老年人互助,同时推进互助养老机构化、平台化、社区化、合作化,推动互助养老与社区深入融合。

参考文献

[1]杨静慧.农村老人互助养老意愿及政策启示——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J].兰州学刊,2020,(04):188198.

[2]吴香雪,杨宜勇.社区互助养老:功能定位、模式分类与机制推进[J].青海社会科学,2016,(06).

[3]聂建亮,孙志红,吴玉锋,等.社会网络与农村互助养老实现——基于农村老人养老服务提供意愿视角的实证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21,(04):2233.

[4]崔树义,田杨,朱珑,等.积极老龄化视阈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索[J/OL].东岳论丛,2023,(01):19[202318].

[5]方浩.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的选择与策略研究[J].兰州学刊,2019,(11):157166.

[6]袁同成.“义庄”:创建现代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参鉴——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理论导刊,2009,(04):1921.

[7]郑雄飞,吴振其.孝而难养与守望相助: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问题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02).

[8]王辉.农村互助养老长效机制:理论建构与实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3,(02).

[9]聂建亮,曹梦迪,吴玉锋,等.村域社会资本与农村互助养老实现——基于农村老人养老服务供给意愿视角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06):5266.

[10]方静文.从互助行为到互助养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05):132136.

[11]王立剑,杨柳.老年人参与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的模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2(03).

[12]辛宝英,杨真.子女外出对农村老人互助养老意愿的影响[J].人口與经济,2022,(05):1630.

[13]郑沃林.身份认同对农民互助养老意愿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05).

猜你喜欢
意愿养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