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桅 李官福
[关键词]章孝标;《十抄诗》;编纂特征;文献价值
唐代诗人章孝标,字道正,生卒年不详,元和十四年(819)进士擢第,授校书郎,任秘书省正字,山南东道从事,试大理事评。《全唐诗》录其诗69首,《全唐诗补编》录《曹娥庙》一首,《西天目祖山志》录《天目潜溪馆》一首,故域内所见章诗共71首。章孝标作为唐代诗人,其影响虽远不及元白韩柳等诗歌大家,但在日韩两国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十抄诗》是编纂于高丽朝初期的唐人律诗选集,收录三十位诗人诗歌共计300首,其中26位唐末诗人及4位新罗诗人,各取诗十首故名《十抄诗》。随着唐诗研究渐热,相继有学者进行整理校注,就《十抄诗》所辑佚诗歌数量来说,章孝标以十首居首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章孝标佚诗的研究仅停留在整理阶段。本文结合中韩两国历史背景、章孝标生平及诗歌创作,分析章诗传入朝鲜半岛的途径,并从章孝标佚诗出发,对《十抄诗》编纂特征及文献价值进行探讨。
一、新罗宾贡进士金可记与章孝标诗歌的传入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与唐王朝的往来愈发密切,公元788年创“读书三品科”,规定诸生三品,至宪康王时亲幸三郎寺,命文臣各赋诗。从此,文人士子学习汉文化的热情高涨,新罗开始派遣大批学生、僧侣与使节赴唐,归国时便携带了大量汉籍。彼时,唐王朝对新罗亦有着慷慨的汉籍赠予,两国间存在着相当规模的书籍贸易往来,中国典籍借此契机大量东传。
当时,唐王朝设立“宾贡”制度,吸引大批异国学子赴举登第,史称“宾贡进士”。清徐松《登科记考叙》记载:“而宾贡得人,新罗有金可记……衡校古今,得士之盛,于斯为最。”[1](1)章孝标有《送金可纪归新罗》一诗,作为唐与新罗友好互通的见证。由于两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金可记对章孝标之诗传入朝鲜半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可记,亦称金可纪,生年无考,卒于858年,新罗人。据《冰渊斋辑》《海东传道录》等文献所载,金可记约于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入唐,大中(847-859)初年及第,后辞官不就归隐终南。金可记沉静好道,不尚华侈。据考证,金可记或于玄武宗前便已入唐,研修性谐山水老庄之道。金可记于韩国古代鲜有记载,却多载于我国道教典籍中。沈汾《续仙传》将其崇为“真仙”,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称天下无人不知其为“真仙”。然科举至晚唐尤为残酷,金可记作为“宾贡进士”,背井离乡寒窗苦读,身心饱受折磨。金可记仅存残句寥寥,但从其心寄归隐仙道的人生经历来看,应亦是无法规避此种困境。修道者与进士的双重身份,势必影响其交游,章孝标便成为与之契合的不二人选。
章孝标出身科举世家,祖孙三代皆为进士。概览章诗,近半数围绕科举入仕而作,与雍陶、朱庆馀、武翊黄等科场名士多有交游,寄赠酬答诗作多围绕寒窗之苦、科举之难。其中,有表勉励之意的《思越州山水寄朱庆馀》,有表及第慕艳的《钱塘赠武翊黄》等。章孝标亦偏爱结交隐士真人,涉及道教隐逸题材之诗,多达十余首,如《赠茅山高拾遗蔓》表达了入仕与归隐的矛盾,《赠匡山道者》话仙药玄妙归隐自得,体现了对道家关注个体生命质量与延续观念的认同,排律如《上太皇先生》《玄都觀栽桃十韵》皆可证其对道教仙术的痴迷笃信。章孝标与金可记无论在“登科入仕”还是对“道教参悟”中,彼此皆有共鸣,难免惺惺相惜。
章孝标有《次韵和光禄钱卿》二首,“光禄钱卿”即钱朗。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钱朗开成初年曾任安南都护使,后为光禄卿。章孝标开成年间应于长安,恰逢金可记入唐,二人或相交于此时,相谈甚欢结为挚友。会昌年间,章孝标离开长安出外游历,曾短暂归乡,又应李绅之邀赴淮南,访山历川。据唐末黄滔《莆田灵岩寺碑铭并序》记载,会昌末年章孝标曾到闽地,大中年间又归乡,或于浙江游历。参看金可记行迹,从登科至归隐概围绕长安。大中八年前后金可记归国,时仅有“营州道”与“登州道”两条路线至新罗,除在长安外,二人行迹未有重合之处。章孝标大中八年应在长安送别金可记,时金可记登科不久,而章孝标已近古稀,不辞舟车劳顿送别友人,感情定非同寻常,临别之时章孝标或将诗卷悉数赠予金可记,并促成了章诗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二、章孝标佚诗所见《十抄诗》道教隐逸的编纂特征
在《十抄诗》所选26位唐五代诗人中有21位见于韦庄《又玄集》,现知《又玄集》录章孝标五言律诗《归海上旧居》《长安秋夜》两首,且《夹注》曾引《又玄集序》一则,若非转引,则为今知最早的引用记录。[2](406) 但《又玄集》以“词清丽句”为选诗标准,兼有律诗绝句、乐府歌行等体裁,《十抄诗》显然与其编纂特征不相符,可见《又玄集》仅为《十抄诗》提供了章孝标在列的“入选者名单”作为参考。那么,《十抄诗》的编纂是否还借鉴了其他域外唐诗选本呢?在对日本唐诗选本的研究中发现,日本平安时期编纂的唐诗名句选集《千载佳句》收录章孝标诗句30联,其中20联为佚句,同时期编纂的汉诗和歌选集《和汉朗咏集》收录章孝标句1联,佚诗5首。政院时期的语录典籍《江谈抄》收录章孝标佚句1联。《十抄诗》所选章诗中仅有一联与日本三部选集所辑相同,可以认为《十抄诗》所选章诗未受日本选集的影响,应有着独特的编纂特征。
目前学界关于《十抄诗》的编纂特征尚无定论,其选录之诗涉及酬唱送别、咏物怀古、山水纪行等诸多题材,但其确有着十分突出的道教隐逸倾向。道教自7世纪传入朝鲜半岛,并产生了较高的文化认同与接受效应。韩国古代士大夫文学又大致可分为“参与文学”与“遁隐文学”,在道教文化与隐逸思想的传播下,“遁隐文学”大盛。恰逢罗末丽初社会转型,文人欲借道教归隐来逃避仕途坎坷、社会动荡,这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与书籍编纂。《十抄诗》所辑录的具有道教隐逸特征的诗作众多,如曹唐诗十首。有与方外人士的交游诗作,如李远《送供奉贵威仪归蜀》、马戴《送胡炼师归山》、皮日休《题李处士山池》等;亦有纪行于道观、隐居之所诗作,如许浑《重游苏州玉芝观》、张祜《秋夜宿简寂观陆先辈草堂》、张祜《晚自朝台至韦隐居郊园》等。另外,选诗中频繁出现的意象,如菊、鹤、松等,地点如洞庭、武陵、彭泽、昆仑等,人物形象如青女、仙郎、仙翁、陶潜、渔夫、处士、隐士等,都使得《十抄诗》的题材和思想呈现出明显的道教隐逸倾向。
辑于《十抄诗》的章诗就有三首体现了道教隐逸的编纂特征。《寄朝士》首联“田地空间树木疏,野僧江鸟识吾庐”[3](31)化用陶潜《读山海经》的诗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4](386),交代了隐居之处天朗地旷嘉木疏松,仅有山野之僧江边野鸟相伴。颈联“破迥易劝游子骑,径荒难降贵人车”[3](31)又化用陶潜《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4](452),表达了不与世俗权贵合流的高洁之怀。尾联“莫嫌园外无滋味,教得家童拾野蔬”[3](31),描绘了孩童相伴、采拾果蔬的恬淡闲静之景,一展安贫乐道的归隐意趣。此诗是章孝标继《长安秋夜》外,鲜有的抒发田园归隐意趣之作。《送内作陆判官归洞庭旧隐》是章孝标送他人归隐之作:
本辞仙侣下人群,拟展长才翊圣君。马力暂骄沙苑草,鹤心终恋洞庭云。千株橘熟怜霜落,九转丹成笑日曛。莫被世间名利钓,更教移勒北山文。[3](36)
此诗颈联以“鹤心”喻归隐,以“洞庭”喻道家极境,“恋”字则表达了友人对道教隐逸之痴慕。颔联上句释子山注引《襄阳记》:“李衡,字叔平,为丹阳太守,衡每欲治家,妻辄不听,后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上作宅,种甘橘千株。”[3](36)丹阳有茅山道教圣地,据《茅山记》载 :“汉有三茅君得道于此,因谓之三茅峰。梁陶弘景亦隐居此山。道书以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5](943),由此可见陆判官归隐之地于道家的地位。下句所云“九转丹成”亦为道家术语,释子山借道教典籍《广记·女仙传》言:“丹有九品,一名大华,自然龙胎之醴;二名玉胎,琼液之膏……九名云光,石流飞丹。”[3](36)言明九转次第,可见章孝标此诗对道教神仙参悟之透彻。尾联再回归隐逸心境,劝诫友人不慕名利且莫学周颙做“假隐士”,要永葆高洁之志。在此诗中,道教与归隐相辅相成,皆为主旨。三首中最具道教色彩的当属《赠萧先生》:
能令姹女不能娇,别有仙郎亦姓萧。文武火催龙虎斗,阴阳气足鬼神朝。行看乡曲儿童老,坐使人天岁月遥。忍见骨凡飞不起,片云孤鹤在丹霄。[3](34)
首联上句所言“姹女”,后魏《真人参同契》:“河上姹女,灵为东神,得火即飞,不染尘垢。”注:“河上,即是真汞也。”又《参同契》:“丹砂未精,得金乃并没。”《真人大丹诀》:“姹女,汞也。”[3](34)释子山引二书考之,认为姹女非神人也。其为汞,即水银滓也。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言:“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6](23)下句出现萧姓仙郎即“萧玉”,释子山引汉刘向《列仙传》:“萧史、弄玉同居数十年,吹箫作凤声,凤凰来止其屋,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一日,皆随凤凰去。”[3](34)颔联言“文武火”即道家神仙之术,用以炼丹养丹。“龙虎斗”语出《太平广记》:“孙夫人,三元法师张道陵之妻也。同隐龙虎山,修三元默朝之道,积年累有感降。天师得黄帝龙虎中丹之术,丹成,服之,能分形散景,坐在立亡。天师自鄱阳入嵩高山,得隐书《制命之术》,能策召鬼神。”[7](322)两联皆言道教炼丹求药修仙,神异非凡尤为典型。颈联言“儿童老”,注引《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载蓟子训之典故,时有“百老翁”称,从孩童至百岁所见于会稽卖灵药的蓟子训容颜从未改变,彰显其有仙家至高法术,使得华颜永葆,百年不见衰老。尾联咏叹自己一介凡夫俗子,尚无仙风道骨,仅能将痴慕修真之心,借仙鹤翱翔碧空。
章孝标收录于《十抄诗》中的道教隐逸诗,虽数量有限,但相较收录于《全唐诗》的同题材诗而言,无论选材用笔还是布格择韵均属上流,更不必言遣词炼字意境构造。例如,《赠茅山高拾遗蔓》《道者与金丹开合已失以为二首再有投掷》之用语浅俗,《游地肺》之平铺直叙,此三首语言精辟凝练,风格飘逸旷达,实为上乘之作。《十抄诗》之所以对道教隐逸题材诗选择精妙,与高丽朝“道教道佛行事思想杂糅”的宗教政策息息相关。《太祖训要》有载:“燃灯所以事佛,八关所以事天灵及五岳名山大川。”毅宗亦有“一崇重佛事,一归敬沙门,一保护三宝,一遵尚仙风,续行八关”[8](54)之令。高丽朝虽尊佛教为国教,但对《十抄诗》编纂特征的影响有限,涉佛詩数量远不及道教隐逸之诗。这其中就包括章孝标的《送贞宝上人归余杭》《题杭州天竺灵隐寺》,此二首虽未能突出明显的佛家思想,但对补正章孝标籍贯与交游有重大意义。
三、章孝标佚诗所见《十抄诗》科举入仕的编纂特征
诗赋入试,早在新罗所设“读书三品科”中便初见端倪。惠恭王金乾运曾颁布教授之法,《毛诗》成为选定的教科书。至高丽朝光宗在后周使臣双冀的建议下,正式确立科举制度,科考科目有所沿革:“试以诗赋颂及时务策,取进士兼取明经医卜等业。十一年只试诗赋颂,十五年复试以诗赋颂及时务策。”[9](589)后至成宗仍重诗赋:“其年五十以下,未经知制诰者,翰林院出题,令每月进诗三篇、赋一篇。在外文官,自为诗三十篇、赋一篇,岁抄附计吏以进翰林院,品题以闻。”[9](589)由此可知,当时对诗赋非常重视,文士研习汉诗热情高涨的同时,对优秀“教科书”的渴求亟需解决,《十抄诗》或于此契机下应运而生。
释子山《夹注名贤十抄诗序》言:“‘传于东海,其来尚矣。体格典雅,有益于后进学者。”[3](2)李云俊跋:“府使阳城李侯伯常当诗赋取士之时,窃有兴学之志。”[3](73)权擥跋又引李侯之言:“是诗抄者,东贤也,注者亦东僧也。而世之启蒙者,率由是入,真吾东方之青毡也。然板本甚鲜,且今更设进士科,用诗赋,则学者固不可不知也。”[3](210)可见,《十抄诗》的编纂与高丽朝的科举制度中诗赋取士的政策密切相关。“高丽朝初实行科举制,九五八年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律诗是必试科目,本书有可能就是其时科举教科书的一种”[3](2),这深刻地影响了其选诗偏好,其所录诗歌多为唐及五代科举考试名家。《十抄诗》对于科举入仕诗的编好并不限于入选诗人的身份,亦包括诗歌内容,就诗题而言就有诸多涉及科举。如杜牧《酬许秀才垂览拙诗见赠之什》、马戴《下第别友人》、吴仁璧《放春榜日献座主》、崔匡裕《送乡人及第归国》等,此类诗或言及第之喜,或感落第之悲,或寄赠酬答,唱和者皆为科场诸士。章孝标《及第后归吴酬孟元翊见寄》便集悲喜书于友人孟元翊:
七年衣化六街尘,昨日双眉始一伸。未有格言垂后辈,得无惭色见同人。每登公宴思来处,渐听乡音认本身。更赠芳词添喜气,孟冬归发故园春。[3](32)
此诗乍看是抒典型文人士子登第之狂喜,却字字句句浸透着酸甜苦辣。相较章孝标同时期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作品《及第后寄广陵故人》中马镀金鞍意气风发的浮傲自满,此诗情感成熟、内敛含蓄,娓娓道来、收放自如,道尽苦读及第的整个过程。除述己之怀,《十抄诗》还有章孝标寄与科场友人之作《送俞凫秀才》:
钟陵道路恣登临,灵洞荒碑几处寻。野意云生庐岳顶,诗情月落汉江心。村桥市闹开山货,溪庙风腥宿水禽。应忌名场醉公馆,鹧鸪声远橘花深。[3](35)
此诗描写洪州钟陵山景及市井风情,尾联“鹧鸪声远”劝诫后辈莫要被名利蒙蔽心智,应思来处勿忘初心。西晋左思《吴都赋》云:“鹧鸪南翥而中留,孔雀綷羽以翱翔。”[10](129)俞凫来自洪州豫章之地,鹧鸪常南飞不休为其乡之鸟,多见于豫章以南诸郡。诗僧皎然《橘树歌》:“白花不用乌衔来,自有风吹手中满。”[2](2015)诗中橘花净白典雅清丽脱俗,诗人以此劝诫后辈纵使及第亦要永葆高洁。
高丽朝科举是其统治者改变过去以贵族为中心的人才选拔体制,促进地方寒族势力进入中央与豪族势力展开抗争[11](27),使底层文人士大夫实现阶层跨越的有效手段,而这种手段的最终目的则是维护高丽朝的统治。从高丽朝太祖《十训要》到光宗创科举再至成宗之崇儒,儒学得到了较好的继承与发展,成为了促进国家思想统一的有力武器。崔承老《时务策》谈道:“若圣上执心?谦,常存敬畏,礼遇臣下,则孰不罄竭心力,进告漠猷,退思匡赞乎,此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者也。”[12](308)这种汲汲于入仕为官、尽忠邦国的思想在《十抄诗》的编纂上亦深有体现。《十抄诗》中诸如温庭筠《休瀚日西掖謁所知》、罗隐《甘露寺看雪寄献周相公》、朴仁范《上殷员外》《上冯员外》、崔承祐《献新除中书李舍人》等与名公贵卿干谒投献或奉酬唱和之作,或夸赞斐然政绩,或溢美文章才华,或致入幕除官艳羡,凸显渴求赏识以致仕的勃勃野心。恰如韩国学者金恩静所言:“《十抄诗》可能是为了科举及第之人在宫廷宴飨或文士聚会上创作酬唱赠答诗而编纂的,可以看出文人士子为入仕所作的准备。”[13](5)
章孝标佚诗《上汴州韩司空》首联言:“弟兄龙虎别无双,帝拔嵩衡压大邦。”[3](37)此诗开门见山,将韩弘、韩充二兄弟比作“龙虎”二兽与“嵩衡”二山,盛赞其威武勇猛气力盖山。尾联“昨日路傍歌静化,汴河浑水变澄江”[3](37),暗喻其卓然政绩,将“浑水”夸张成“澄江”,干谒入幕为谋一官半职。又有佚诗《送韦观文助教分司东都前秘书省同官》中得知曾在京供职的友人欲要赴新职,云:“铅笔别垂华省露,青衿待振素王风”[3](33),寄托了作者对韦观文重入仕途的祝福。尾联咏叹:“应眺楼台感今昔,暮天鸦过上阳宫。”[3](33)释子山“上阳宫”注残缺不全,但据《唐六典》:“上阳宫在皇城之西南,苑之东垂也。南临洛水,西拒谷水,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14](234)章孝标遥想友人入京时登临巍峨皇城所俯瞰之景,其拳拳之心便不言而喻。
章孝标被选入《十抄诗》的诗歌题材经典且具代表性,同《十抄诗》的编纂特征有着相当程度的契合,符合盛行于高丽朝初年文人士子间的主流思想,为高丽朝文人研习汉诗提供了“教科书”文本,其在促进朝鲜半岛汉诗创作的同时,对中国文学也有着独到的文献价值,尤其体现在佚诗方面。因其收录了近百首唐人佚诗,不少中小诗人如章孝标、吴仁璧、韦蟾、韩琮、李雄的诗作,均十分罕见。毫无疑问,《十抄诗》中的唐人佚诗,是近二十年来唐诗辑佚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就域外汉籍来说,《十抄诗》完全可与《千载佳句》媲美,而从诗作的完整性来说,则有以过之。[2](457)
四、章孝标佚诗所见《十抄诗》的文献价值
《十抄诗》共收录章孝标佚诗十首,除了补全国内章诗残缺不全之遗憾外,对考证章孝标的仕宦经历、家族籍贯、交友范围等方面都提供了有力佐证,还原并丰富了其诗歌创作的整体风貌,可谓意义非凡。
第一,《十抄诗》补正了章孝标的仕宦经历。《夹注》原钞本目录中被称“博士”的诗人仅章孝标、皮日休与温庭筠三位。释子山于“皮博士诗”下注:“《松陵唱和集》:‘皮日休,字袭美。《王公百家诗选》:‘咸通八年登进士第。《摭言》:‘以博士主秋试。”[3](96)《老学庵笔记》载:“曾祖日休,避广明之难,徙籍会稽,依钱氏,官太常博士,赠礼部尚书。”[15](134)后有辛氏《唐才子传》皆载其为“太常博士”,又有《北梦琐言》《太平广记》称其为“国子博士”,可见确有其据。《十抄诗》于“温博士诗”下引《全唐书》所载为其做注,概围绕诗名而未言及仕宦官阶,仅称其“数举进士不中第”。南宋陈振孙《郡斋读书志》、元辛文房《唐才自传》皆载其仕终国子助教,但有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南唐刘崇远《金华子》等笔记小说称其为“太学博士”。后宋朝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温庭筠在任太学博士,主秋试,(李)涛与卫丹、张郃等诗赋,皆榜于都堂”[16](1005),虽恐不确,但可知释子山语出有据。“章博士诗”下,《十抄诗》仅注:“孝标,大和中为山南东道从事,试大理评事。”对于“博士”之称却未云何据。唐范摅《云溪友议》最早言及孝标官职:“孝标及第,正字东归。”[17](124)后有辛氏《唐才子传》:“元和十四年礼部侍郎庾承宣下进士及第,授校书郎。”[18](103)又计有功《唐诗纪事》:“大和中,当为山南道从事,试大理评事。”[17](628)而《十抄诗》目录署“章博士”,也许为章孝标仕终职务。唐秘书省有两局,一曰著作,二曰太史,皆率其属而修其职。校书郎八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著作局龙朔为司文局有校书郎二人,正九品上。正字二人,正九品下。而“从事”不是唐朝具体幕职的名称,而是所有使府幕职的泛称。据《旧唐书》载大理寺官吏设置:“评事十二人,从八品下。”[19](1884)可见章孝标历任官职均属下等文职,尚无任何有关“博士”的记载。
唐代“校书郎”一职以秘书省为最高官品。在弘文馆、崇文馆、集贤殿与司经局亦有,参看五馆官职设置,仅有弘文馆与“博士”相关。据《唐六典》《新唐书》载,弘文馆官职分为“教学”与“杂物”两类,“教学”类设有馆主、判管事、学士与讲经博士。讲经博士员额、品秩皆未详,各类历史文献有关讲经博士的记载甚少,馆内成员或皆可任该职,若章孝标曾至弘文馆任职,做过短暂的讲经博士,便也有可能。然长庆三年,唐朝罢博士一职,皆称学士、直学士,而此年,恰好为章孝标秩满归乡之时,博士之称便不被流传,仅于任上之时被熟知。而除弘文馆外,唐朝在国子监、广文馆、四门馆及各署等皆设有博士,各县亦有。据载,每县皆有经学博士、助教各一人。即章孝标于长安任官之时,亦有可能在县任博士,但官阶卑微,于史无考。现有以章孝标为中心所立《潜阳乌窠章氏宗谱》(后文称《乌谱》),知章孝标在当地曾以孝行闻名,《孝标公传》载:“公漠司徒昭达后也,世居乌窠,贫而力学,博贯经史。兴元中,登进士。天性至孝,厥考邻公早世时,怀失怙居恒,每以生身未报自悼,缘躬耕奉母王氏,不复求仕。贞元八年遭母丧,恸哭哀毁上宅,倚棺即葬于兑口章家山父墓之前。”[20]宗谱中又有敕命一则:“设官分职寮署,固因才而授,移孝为忠臣子当两全其大,尔章成缅纯孝格天至感,物产之异,令名震世,宜跻风纪之班,以尔为山东南道从事,激扬是励,振肃维勤,克公尔职。”[21]后人为纪念其孝行,改“章成缅”为“章孝标”。其乡也曾因其孝行改称为“乌窠”,据《续修乌窠章氏谱序》言:“及唐司空昭达者,至成缅公丧母,庐墓乌鹊群集,孝感于天地。乌为天星毕月太阴之精灵,其性仁慈孝母极诚。物征其祥,自然之理。贞元八年诏敕孝标,其孝墓坪在县治之南七十里,孝坪金地乌狮关于水口,乌贝回于沙陂,山名乌孔,桥号乌兰,乌窠之所由名也”[21],可见章孝标在当地影响之大。《孝标公传》载有后人对他的评价:“所在平易,不行苛刻而作士造人,兴利革弊,历垂惠政,民皆歌颂且情致豪迈,与申牧齐名,后致政归,有友杨巨源连舟载酒送之。”[22](25-38)无论于政上还是于其乡,章孝标皆是德高望重之人,影响力已然不能以区区“博士”限之。此外,唐代以“博士”命名的官职细琐繁多,名称上多体现一定领域性、职业性特征,诸如天文、医学、按摩博士等等。民间也泛用“博士”一词指代精通某一领域之人,章孝标或曾有一技之长于当地颇负盛名也不无可能。唐时亦有如国子博士、太常博士等官阶较高的博士类官职,但参看章孝标生平,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二,《十抄诗》补正了章孝标的家族籍贯。关于章孝标籍贯,按《云溪友议》《全唐诗》《浙江通志》等载,学界一直以“睦州桐庐”冠之。章孝标,原名章成缅,按《明一统志》《两浙名贤录》等于“章成缅”下注,其却为“於潜人”,又有《临安志》称其墓亦于於潜县南七十里长安乡兑口村。结合《潜阳乌窠章氏宗谱》所载,知“潜阳”应为潜山之南。据《元和郡县志》:“於潜县,紧。东至州二百里,本汉旧县也,县西有潜山因以为名,旧朁字无水,至隋加水焉。武德七年置潜州,领於潜临水二县,八年废州,县属杭州。天目山在县理北六十里,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对,名曰‘天目。”[22](25-38)《西天目山志·诗》,收录章孝标《天目潜溪馆》《天目瀑布》诗两首,卷一《陪扈》“石柱山”条云:“在南三十五里……南连金鹅山,有潜溪馆,寂照寺,东坡题绿筠野翁亭处。”[22](35)《十抄诗》所录章孝标《送贞宝上人归余杭》首联云:“天目南端天竺西,浙僧归老旧招提”[3] (35-36),可见天目山南,便是於潜县所在。释子山引《十道志》:“杭州有天目山。”又《续高僧传·释慧诞传》:“杭州天竺寺”,注曰:“在灵隐山,林石岑竦,实来仙圣。”[3](38)《十抄诗》又录章孝标《题杭州天竺灵隐寺》,其尾联云:“客虑暗随诸境寂,更闻童子唤猿声。”[3](38)释子山引祖庭《事苑》“呼猿”下注“灵隐”之名由:“连理志曰:‘此吾西竺灵隐鹫峰也,飞来隐于此地。人未信,理曰:‘彼山白猿呼之可验。因呼猿来,为之出。今寺前有呼猿涧,飞来峰,故其山曰灵隐。”[3](38)由此可知,章孝标曾游历至此。又《孝标公传》载:“及归与名公诸老览胜,赋诗以自乐,至潜阳馆,有留题为时所诵。”[21]通过对章孝标佚诗的分析,并结合《乌谱》等历史文献的佐证,认为其家族籍贯应为“杭州於潜”,不能以“睦州桐庐”为定论。
第三,《十抄诗》扩大了对于章孝标交游范围的研究。《十抄诗》录《送俞凫秀才》,“俞”应为“喻”之讹误。喻凫,生卒年不详,毗陵人,亦作南昌人,颇有诗名,曾累试不第,后人称其“喻先辈”。开成五年(840),喻凫进士及第,任校书郎、长城县令等职。开成年间,喻凫曾以诗闻名,徙家睦州之分水县,常与方干赋诗往来,方干即章孝标之甥,可知喻凫与其家族确有交游。《十抄诗》又录《上汴州韩司空》,其首联所言“弟兄”即韩弘、韩充兄弟二人,韩弘,生卒年无考,滑州匡城(今河南长垣)人;少孤,中唐藩镇将领刘玄佐之甥,曾任检校工部尚书,官至知节度使。据《唐方阵年表》载,贞元十六年任汴州刺史,章孝标或于此时拜谒乞入幕。韩弘弟韩充,又名韩璀,辅其兄治理宣武军,谦让有礼。兄弟二人于汴州驱逐乱卒,治理军政,《新唐书·令狐楚传》载其作战勇猛之事。《十抄诗》再录《送韦观文助教分司东都前秘书省同官》,韦观文于史鲜有记载,仅有《李义山文集》《文苑英华》提及此人。据学者郭海文对《唐故汾阳公主赠郑国温仪大长公主墓志铭并序》及《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太子詹事驸马都尉扶风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赠陕州大都故京兆韦公墓志铭并序》拓片的考证,汾阳公主墓志的撰写者便是“散朝大夫、行尚书司门员外郎、柱国、赐紫金鱼袋韦观文”,墓志言:“尚书公观文,从祖兄也,友悌之厚,乞同他人,不以菲薄。抑令撰述,备详事实,不敢饰词。”[23](350)据《旧唐书·职官志(一)》记载,朝散大夫为从五品文官散阶,“柱国”官至從二品,“紫金鱼袋” 又为帝王御赐,官至三品以上,韦观文应与驸马同属一个家族,实为名门望族高官贵胄。章孝标曾与韦观文一同效力于秘书省,友人一朝飞黄腾达,心生艳羡,寄与祝福。虽萧先生、孟元翊、贞宝上人与陆判官尚无法考证,但《十抄诗》所录章诗,进一步完善了其交友状况。
第四,《十抄诗》丰富了章孝标诗歌创作的整体风貌。晚唐张为《诗人主客图》将章孝标归为武元衡“瑰奇美丽主”及门者。瑰奇美丽,谓辞藻华丽意象秀美,造境新奇构思精妙。章孝标诗作多有体现,若,“九门佳气已西去,千里花开一夜风”[26](1281),一夜清风吻千万花开之奇妙构思。又如咏物诗《破山水屏风》:“雨滴胶山断,风吹绢海秋。”[26](1280)清人宋长白《柳亭诗话》称其:“二句以生造出奇”[25](3449),不仅赞其瑰奇美丽,亦赞其有清切爽朗之味。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云:“章孝标殊有茜饰,七字尤爽朗。”[26](61)收录于《十抄诗》的《十五夜玩月遇云》便凸显了此二者风格,基调凄清冷寂构思奇诡精绝。其颔联云:“无端玉叶连天起,不放金波到晓流。”[3](32)该诗句以玉叶连天而起之态喻浩瀚层云,以金之流波喻月光,新奇构思爽朗基调兼具,令人啧啧称奇。《十抄诗》中亦有章孝标雄阔豪放之作,如“弟兄龙虎别无双,帝拔嵩衡压大邦”一句,盛赞韩氏兄弟镇守一方勇猛作战如龙似虎,气势高耸直逼嵩衡二岳。“昨日路傍歌静化,汴河浑水变澄江”[3](37)盛赞其佳谋善政治理有方,夸张其功绩能化浊水为清江,读来有翻云覆雨大气雄浑之势。
《十抄诗》所录章诗的表现手法亦属上乘,练字精妙,如“马力暂骄沙苑草,鹤心终恋洞庭云”。[3](35)其中“骄”通“娇”,有怜爱疼惜之意,有意将骏马拟人化,表面是谓收足歇息,实则暗指陆判官仕途暂缓,有意归隐的高洁之举。“恋”字亦生动传神借仙鹤凸显归隐之人对洞庭极境的痴狂迷恋。章诗用典切实,如:“莫被世间名利钓,更教移勒北山文”[3](36),用南朝孔稚堆所作《北山移文》,讥讽周颙假隐士,劝说友人莫要误入歧途,要寻求身心双栖的真归隐,可见章孝标对归隐之旨的极高参悟。
章孝标收录于《十抄诗》诸七律之作,风格多样、题材丰富、手法精妙、情感真挚,彰显了《十抄诗》编纂者的丰富学识和高超能力,深得唐诗要旨,亦可窥见唐诗对朝鲜半岛诗学深远影响。
五、结语
章孝标诗作借金可记于唐罗两地的往来传入朝鲜半岛,逢罗末丽初学诗于唐之风方兴未艾,唐人诗歌依不同编纂特征被精选整理为“诗学教科书”。章孝标佚诗与《十抄诗》中的道教隐逸、科举入仕两大题材特征有相当程度的契合,故被选录其中。章诗于我国散佚现象严重,《十抄诗》所录其佚诗十首价值极高,对补充其仕宦经历,完善其生平交游,考证其家族籍贯作用巨大。另外,章孝標诗歌风格、表现手法皆属上乘,除还原和丰富了章诗创作的整体风貌外,对我国唐诗研究亦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