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将进酒》英译本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2023-10-30 07:59卢琪
今古文创 2023年39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将进酒对比研究

【摘要】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经典的诗歌,英译难度较大,不仅要对原作文化负载词的特点进行理解与阐释,还要忠实于原文语言特色与情感表达。本文结合奈达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分析许渊冲先生和Stephen Owen两位译者的《将进酒》英译本,对比研究他们对于《将进酒》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李白《将进酒》英译过程中运用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对于汉语文化在英语世界里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人们深入了解李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丰富了诗歌翻译学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李白;文化负载词;英译;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9-009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9.031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了中华民族最独特、最精华的部分。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地位。正是诗歌这种独特性,在翻译过程中,一些诗歌中特有的词汇无法实现对等翻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诗歌的翻译与传播,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翻译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英语文化与中华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果一味地按照英语语言习惯翻译,很容易出现“中式幽默”以及“中式偏见”。

这种差异性在中国传统诗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诗歌不仅有各种不同的意象,还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例如“不到长城非好汉”“君王不君王,何时把家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这些词汇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常常被作为句子成分使用,然而在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如何将这些文化负载词准确翻译出来呢?

本文选取《将进酒》的两个英汉译本,分析其汉语文化负载词——英汉互译中汉语文化负载词在英汉翻译时的表现形式及其在诗歌翻译中所起到的作用。虽说文学翻译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对于《将进酒》中的文化负载词是如何翻译的?本文结合奈达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展现不同语种的译者为实现对等所采取的翻译方式。

二、文化负载词

在翻译过程中,源语词汇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并未与其对应的语汇形成对应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负载词或词汇空缺。

国内外的学者对文化负载词的定义稍有不同。据国内学者潘宏所述,文化负载词指的是在翻译那些表现文化中特有的事物或现象时,在英语中难以找到相应的词汇,从而导致语义上的混淆。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不应受限于其表达形式,而应注重其深层蕴含的意义,以确保译文读者能够清晰理解文字语言转换所表达的含义,因为文化负载词虽然形式简单,但蕴含的意义却十分丰富(胡晓华,2022)。在目标文化中,国外学者蒙娜·贝克(Baker)指出,文化特定概念是一种抽象或具体的表达方式,它涉及社会习俗和事物,而这些概念本身则是完全未知的。

尤金·纳达,一位美国翻译理论家,提出了文化负载词的概念,将其划分为五个主要类别,包括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生态文化负载词是指与自然生态息息相关的环境地貌、自然气候和动植物等方面的词汇;社会物质生活相关的词汇,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工具、交通工具以及饮食服饰等,这些词汇被称为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精神相关的词汇,包括但不限于风俗文化、政治制度等,构成了社会文化的负载词;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价值体系相关的词汇,构成了宗教文化所承载的负载;所谓语言文化负载词,指的是那些与古典诗歌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相关的词汇,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负载词是一种特定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汇、短语和习语。它以其独特的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交际。作为中国文化的承载体和构建者,汉语文化负载词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族心理和思維特征等局部形象的浓缩(杨碧莹,2022)。孙琳和韩彩虹(2021)从生态翻译视角对《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研究,分析了四种文化负载词在译文中的翻译效果。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让更多英语国家的人了解到中国文化的真正内涵,也能像中国人一样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三、李白与《将进酒》

翻译的难点在于不是要将源语言翻译成目的语,而是要将源语言的文化背景转换成目的语使用者能够理解的文字语言。在翻译之前,努力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缘起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诗歌。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其为“诗仙”。《将进酒》是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七言歌行。全诗想象新奇,感情热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句法明快多变,形成气势奔放、语言豪迈的艺术风格,充分反映了李白放纵不羁的性格与文风。《将进酒》在尽情地驰骋豪放不羁、奇情伟志的实践中,表现出一种挥洒自如的幅度、极大地诗情诗意的跌宕(刘灵昕,2011)。

大多数学者对于《将进酒》英译本的研究多是从翻译理论的视角进行解读,比如王森(2021)从概念功能视域对《将进酒》的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了元功能对英译的重要性和在翻译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索宇星(2020)结合了许渊冲“三美论”,从音美、意美、形美三个角度,对《将进酒》不同版本的译文进行全面的解读、比较以及分析,期望译者能够重视翻译的美感。

成芳霞和徐雯婷(2019)使用及物性理论对《将进酒》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不同译者在翻译时过程类型选择的异同,总结及物性角度下中外译者翻译共性及差异。昌志刚(2011)以《将进酒》的两篇译文为例,探索诗歌翻译中的美。

研究发现国外译者更倾向于忠实原文,造成原诗内涵缺失,国内译者则更注重在翻译过程中传递原诗内涵,但中外译者都可通过对原诗及物性的分析加深对原诗的理解,从而翻译出既忠实于原文又很好传递原诗内涵的译文。

本文尝试从两个英译版本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对同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旨在为以后对《将进酒》进行翻译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将进酒》中的文化负载词

(一)社会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复杂多样,贯穿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背景、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等。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刘霞,2022)。

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许译作“Do you not see the yellow river come from the sky”,而Stephen译作“The waters of the yellow river coming down from the heaven”。许直接将天上译作“sky”,而Stephen则译为“Heaven”,这里Heaven使用的是大写,在西方的语境中大部分代表的是天堂,涉及宗教信仰的问题,而李白在写这一句诗的时候当然不是想着黄河的水是从天堂里流出来的,而是想要表达的是黄河发源地的地势极高。诗中涉及一些古代器具的翻译,比如“莫使金樽空对月”,许将金樽译为“wine-cup”,译者对中国古典文化颇为了解,直接将金樽翻译为酒杯,金樽实际上指的就是古代的盛酒器具。Stephen则将金樽直译为“a goblet of gold face”,goblet大多数指代的是高脚杯,非母语者可能无法想象金色的高脚杯,直接将金樽译作酒杯可能更符合语境。

此外,还有关于成语的翻译“钟鼓馔玉”,许译为“rare and costly dishes”,李白主要想表达山珍海味的豪华升华都不足为奇,他想要的只是一醉方休,Stephen版“The bells and drums, and tasty morsels”,铃声和鼓声还有好吃的食物,并没有表现出食物的珍贵,从而也不能真正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困顿与愁闷。对于更加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困惑,铃声、鼓声和美味的食物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二)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物质文化负载词涉及人们生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问题。物质文化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奈达(1945)指出,物质文化词汇的翻译在形式上的对等是远远不够的,文化含义上的对等才至关重要。

《将进酒》是一个劝酒歌,属于乐府旧题。在这首诗中,李白“借题发挥”,邀请友人饮酒,借酒抒情,感慨人生易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许将《将进酒》翻译成“Invitation to Wine”,重点在于许在翻译时加入了一个“Invitation”,邀请,而在Stephen翻译的版本“Bring in the Wine”,标题中并没有很明显地表现出邀请的意图。中国人的热情好客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劝酒文化上。家里有喜事高兴了要劝几杯酒,喝得越多,主人和客人都越高兴。遇到伤心事难过了也要劝几杯酒,喝得越多,互相倾诉得就越多,仿佛满肚惆怅都随着酒香飘去远方。再看两个译本,许的邀请更能体现出劝酒的意味,而Stephen的bring指某人将某物带至说话地点,更多的含义是使某人处于某种情况或境地。这里和劝酒的意味相差甚远,并不能真正地将酒的物质文化全部表现出来。

(三)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生态文化是因生态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地域文化,跨区域的生态环境不同,在翻译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中英词汇(刘霞,2022)。

在《将进酒》中,关于黄河之水的翻译,许译为“Yellow River”,而Stephen则译为“the waters of the Yellow River”。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仿佛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如此波澜壮阔的现象,作者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所以是幻想出来,使用夸张修辞,想要表达大河之来,势不可挡。许这里是直接将黄河之水翻译为“Yellow River”,反观Stephen,使用了waters,使用了复数名词来体现黄河之水的波涛汹涌,更为符合全诗营造出来的氛围。

再看“莫使金樽空对月”中的月,许译的版本是“And never leave your wine-cup empty in moonlight”,在“moonlight” 中仿佛所有的情感都如这皎洁的月光般,无处可藏,只好全部藏在酒杯中,与月光倾诉作者所有的愤慨。Stephen则是直译为“bright moon”,月亮在古诗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月亮可以是美的代名词,可以是情的载体,也可以是游子的思乡之心。这里许的译本感情色彩更加浓郁,更能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却又渴望入世的态度。

(四)语言文化负载词

语言文化负载词主要指汉语中彰显中国特色的四字成语、习语、谚语等(孙琳、韩彩虹,2021)。这类负载词具有强烈的语言文化色彩,在翻译时如果不细心地加以处理,很可能会引起译文读者的不解或者误会。

在《将进酒》中,关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译文,许译的版本是“My fur coat worth a thousand coins of gold And my flower-dappled horse may be sold To buy good wine that we may drown the woes age-old”。全詩作者多次使用巨额数字,比如“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酒”“万古愁”等,不仅想要展现出作者豪迈的诗情,同时用夸张的数字来传达自己内心深处如黄河般波涛汹涌的愁闷。许正是对作者深埋在酒底的郁怒情绪感同身受,所以他清楚地写明了五花马的名贵和千金皮衣的昂贵。Stephen则译为“Then take my dappled horse,take my furs worth a fortune,Just call for the boy to get them,and trade them for lovely wine”,Stephen虽然也写出了皮衣的昂贵,但是五花马翻译成有花纹的马,理解出现了偏差,但是也说得通,终究还是没有许的译本更能表达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结语

从两位译者的译文来看,二者都对《将进酒》的文化内涵理解得十分透彻。不同的翻译表达,是译者传达出了不一样的感情色彩。这也启示译者应当不断扩充自己的双语文化,以便能够正确解码源语的文化信息,创作出好的,使母语人士和译语人士都能接受的翻译作品,为跨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语言现象。它既有一定的词义,也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由于其固有的民族特色,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能够从多角度对语言文化与思维方式进行深层次分析,从而提高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准确度,增强读者对于原词的理解程度(胡晓华,2022)。从某种程度来说,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承担了对外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也彰显了我国的文化自信。

本文在对《将进酒》英译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将进酒》这首五言诗蕴含大量传统文化负载词。而在直译过程中,则要注意对传统经典句子进行省略或添加成分以使译文更符合原文风格及读者接受习惯。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个人的文化修养、经验等不同,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具体表现,也会有所差异。虽然在直译和省略手法方面有所差异,但这些译文还是能够达到原文意境与译文风格相统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Hartman R.R.K.et al.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33.

[2]Nida,E.Linguistics and Ethnology in Translation-Problems.WORD,1945,1(2):194-208.

[3]毕绮明.唐诗《将进酒》英译本的异化与归化的对比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26(08):33-34.

[4]昌志刚.诗歌翻译中美的传递——以《将进酒》的两种英译文为例[J].长江大学学報(社会科学版),2011, 34(11):92-93.

[5]成芳霞,徐雯婷.及物性理论下《将进酒》英译本对比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3): 80-88.

[6]龚景浩.英译唐诗名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7]胡晓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及方法[J].汉字文化,2022,320(22):144-146.

[8]刘霞.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边塞诗歌中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探究——以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为例[J].汉字文化,2022(24):144-146.

[9]刘灵昕.以酒抒情 借酒言志——品读李白的《将进酒》[J].南昌高专报,2011,26(03):43-44+47.

[10]孟健.从《将进酒》的两个译本看翻译标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10):109-110.

[11]潘宏.漫谈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0,(33):247-249.

[12]孙琳,韩彩虹.《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视角[J].上海翻译,2021,(04):90-94.

[13]索宇星.三美论视角下《将进酒》英译本对比研究[J].今古文创,2020,(40):85-86.

[14]王森.概念功能视域下《将进酒》英译本对比研究[J].现代英语,2021(22):64-66.

[15]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16]杨碧莹.文化翻译视域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J].海外英语,2022,(23):35-38.

[17]杨丹.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教学探索与优化[J].高教学刊,2022,8(33):106-109.

作者简介:

卢琪,女,汉族,安徽宿州人,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将进酒对比研究
将进酒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将进酒》解读
《将进酒》的“三气”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李白《将进酒》的狂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