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卢卡奇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美学理论家高度重视审美教育,试图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培养人拥有健全人格。《审美特性》是卢卡奇从哲学角度探索美学研究问题,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思想基础,试图在人类审美活动体系中确立艺术的地位和功能,表达艺术与人类日常生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对今天人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推进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改革都具有影响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建构;审美教育;美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9-006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9.019
在国内,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早已有学者研究卢卡奇的相关思想,可以大致分为四种研究类型:第一种,由于卢卡奇的思想涉及文学、美学等不同领域,就使得学者们可以从这些不同学科属性中交叉探讨其思想;第二种,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主,探讨书中的几个基本范畴:“异化理论”“辩证法和总体范畴”等对美学思想方面的影响;第三种,挖掘其早中期、晚期的美学理论,如早期的文艺、戏剧方面的理论研究以及晚期《审美特性》的美学思想;第四种,阐释卢卡奇文艺思想对中国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建构作用。这些研究方向都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卢卡奇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构过程
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是当代美学研究中重要的命题之一。作为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家,卢卡奇在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家们的美学思想上,从哲学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进行深入探索。除此之外,据卢卡奇在他1963年的《审美特性》书中谈道:“大概三十岁年前,在我写第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章时,我倡导马克思主义必须有自身的美学,当时碰到了很多阻碍。”首先,在这篇文章中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反对拉萨尔的唯心主义美学,因为马恩的美学观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不过当时在这里还没有涉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思想。关于美的本质是什么?以及美的起源是什么?并未得到准确的论证。其次,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关的命题在被卢卡奇提出后也产生了许多争论,不少美学理论家都指出马克思并未独立撰写有关美学方面的哲学专著,仅仅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作品中明确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哲学问题,指出了美这个理念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由于在理论与资料上存在不足,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没有得到有效建构。
建构方面也存在困难。一是在方法论和理论研究方面存在问题。致力于研究美学问题的理论家众多,卢卡奇指出,由马克思恩格斯奠定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普列汉诺夫时期得到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发展,普列汉诺夫虽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但在讨论艺术或美学问题上却仅限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普列汉诺夫充分探讨艺术的起源是什么,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事物的使用价值先于其审美价值,这点有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的影子。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在众多原始艺术中,劳动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内容开展的劳动活动为早期原始艺术服务。虽然在早期人类社会生活中,劳动是在所有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它仅仅只是一部分,并不代表全部。除此之外,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活动也都与艺术存在紧密联系,艺术生产的过程需要多方面都发挥作用,其前提条件分成两个层面,一方面人类通过劳动使自己的双手达到一个高度完善的水平时,艺术的生产才有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推动力是艺术起源。准确来说,要想弄清早期人类的艺术起源是什么,单纯从某种劳动前提是什么上并不能获得答案。
换一个视角来看,从社会劳动和文学活动方面反思这个问题。人的发展也离不开基本生产活动,这是让人能去从事其他基本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人只有在达到基本生活要求以后,才可以去进行除生存需要之外的其他社会活动。在劳动过程中,源于某种沟通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就产生表意丰富的语言系统,进而发展成更高形态、更为复杂的文学活动。这说明人的任何一种重要的行动总是随着一种需要而发生。再者,生产劳动也是文学中描写的重点内容。在世界上各个民族中,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因为诗可以吟唱,让人们在劳动中唱歌跳舞,所以早期的文艺形式与人类的劳动过程有紧密联系,在本质上是由诗——乐——舞的综合体。早期人类将进行生产活动中时的劳动动作以及动物进行狩猎时的动作衍生成原始形态的舞蹈,在人们劳动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和产生的节奏衍生成音乐,让创作者本身和接受者都有了美感。根据劳动说理论,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是自由创造的主体,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某个事物的使用价值,在此基础之上创造了美。所以,这就说明了实用先于艺术审美的纯粹性思想,更进一步说,研究原始民族审美会发现审美和艺术总是与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密切相连。
虽然普列汉诺夫明确了“劳动创造美”,把握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方法论基础,但他并没有充分地掌握辩证法,就如列宁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正是问题的这一‘方面’(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1]151列寧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验证了,卢卡奇要想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除了要深刻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之外,还要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这两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在1945年的《马克思、恩格斯美学论文集引言》中,卢卡奇从这两种核心思想理论的角度说明马克思主义美学所具备的系统性,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从来不会脱离统一的历史过程而存在,接着卢卡奇就得出结论:“从第一个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的美学、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和艺术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分;从第二个观点出发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当然在两种情况下都是这整体的特殊和特别的一部分,有着某种特有的规律性、某种特有的美学原则。辩证方法的本质正好在于绝对和相对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2]275在建构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时,《审美特性》一书明确的体现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二是缺乏文献的支撑。查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不难发现他们并没有专门写作关于美学方面的著作,因此学界對于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存在争议。尽管如此,早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恩格斯的《神圣家族》等著作中,立足于社会历史的角度,他们从唯物主义的视角去探讨美学相关的问题,将美学和人类的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这种新的研究方向为美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卢卡奇在充分整理相关方法论和文献资源之后,试图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虽然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东欧诸国涌现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他们在针对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现实下建构了各种理论形态,令世界学者瞩目,但也存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法性等许多困难和问题。作为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之一——卢卡奇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定了合法性基础,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学家中不可比拟的,他的思想不论是理论深度、还是知识广度或是审美思想的积淀都是一种难得的历史性的理论典范。
二、卢卡奇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思想,卢卡奇将他的审美教育思想纳入美学体系的建构中。亚里士多德的限于悲剧所引起观众同情和怜悯情感的陶冶说被他批判地继承,这对探究审美教育理论、建构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哲学理论依据。卢卡奇非常重视西方古代美学的审美教育思想,认为审美教育思想本就内化于艺术之中,他认为审美体验对人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体验有时候会唤起人自身的变化,转变为一种人的自身的力量,在人获得自身的力量之后,进而转变为强大的推动社会生活发展的力量,因此,卢卡奇充分肯定艺术的社会作用。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代美学理论家的审美教育思想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的,更多关注此岸的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对审美特性以及审美特性产生的效果作用。这个理论成为卢卡奇建构美学体系、发展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在卢卡奇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审美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于陶冶说,“在陶冶中所塑造的人的命运是由每个人自身的力量所唤起,他借助陶冶的助力——完全依靠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自我向良好方向运动。”[3]1087最终完善人的心灵。卢卡奇认为,这种唤起人自身力量的方式,作为美学的最一般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是基础性的、普遍化的,是审美教育思想现代化的诠释。在《审美特性》中,“人的生活作为这一循环流程的出发点和终点,构成了自在存在向为我们存在的审美变换本质的基础。”[3]588由此可见,陶冶说想表达主要目的就是日常生活自然而然的存在人类社会中,通过人类实践、劳动生产等活动转化为审美活动,从而使接受者产生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最终又将回归日常生活。简而言之,陶冶并不是由艺术到生活,而是生活到艺术。卢卡奇认为,实践、生产、审美反映这三者的纽带是“日常生活”,人们脱离不了日常生活带来的相关活动。他首先肯定艺术和真实世界的生活相关联,并指出模仿是美学的最初的来源,在由模仿到产生审美反映、再从接受者体验到产生审美感受、最后实现对人的审美教育。
另外,卢卡奇在《审美特性》中介绍了结构、对称和比例、装饰纹样三种审美的抽象方式,认为“陶冶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持续而重要的要素,对它的反映不仅应该成为艺术创作不断重新感受的契机,而且它甚至表现为对现实进行摹写的形成力量。”[3]559这个具有持续性、生活性、普遍化的美学范畴构成卢卡奇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中审美教育的核心。“日常的完整的人向具体艺术作品的任一接受者的‘人的整体’的转化,就是在这一极其个体化同时又最普遍的陶冶的方向完成的。”[3]559换句话说,在对艺术的审美感受与艺术熏陶、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人类生活中的艺术受众已由一个“整体的人”转变为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自我意识的“人的整体”,而这个过程是通过陶冶的方式完成的。卢卡奇强调,美学本质上是人类意识的体验和表达,但是在艺术作品上,总是运用个体以及个体命运的方式来表达人,而问题就在于,这种方式下艺术的真实性值得考究,这种存在于作品和生活的整体性之中的审美教育是否能陶冶人的心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人的整体”的转变过程本质上是一个陶冶的过程。所以,陶冶之所以能被卢卡奇纳入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中,是因为这个理论中就存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人与人之间的日常生活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都有一种审美上的反馈,让人能够更好地把握现实、理解世界,从而完善自身、改造世界、走上更高级的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卢卡奇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实意义
20世纪60年代,卢卡奇的《审美特性》对于建构系统性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具有累赘化、机械化等弊端,但是它具有独创性,体现出的是一位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学术创新的真正马克思主义者。他在《审美特性》中说,“本书无论就其各个组成部分还是就其整体,都是独立研究的成果。”[3]4卢卡奇从哲学角度探索美学问题,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思想基础,结合日常生活的本体论基础,将审美教育纳入美学建构体系,批判继承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论证陶冶成为审美教育核心的问题,对普遍化的美学范畴进行系统的阐释,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定了基础。虽然他在《审美特性》中提及的美学思想方面的具体实践较少,但是整本书将审美与艺术的历史生成、审美反映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和审美结构中的特殊性范畴等基本美学问题阐述之深,为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提供了理论资源,同时他也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肯定了“美育代替宗教”的思想命题。毫无疑问,卢卡奇的这种审美教育思想不仅具有相当丰富的理论意义,而且有显著的历史意义。
从卢卡奇的生活经历中可以看出,作品本身既能体现出真实存在的人类社会历史世界,也能体现出“存在于现实中而又总是从未存在”的一种较为真实、理想的人类价值。也就是说,卢卡奇研究美学思想并不是研究停留于表面的抽象艺术,他还更多地注重探索人自身的各种“生活形式”问题,以此来探讨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的,一种乌托邦式生活的现实可能性问题和一种历史必然生成过程的问题。由此可见,卢卡奇晚年倡导的历史美学思想既是一门伦理学,又可能是一门历史哲学。在他当时身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条件下,一战的爆发和匈牙利革命的失败,跌宕而起伏复杂的社会政治斗争并未因此使他暂时放弃,仍在对未来可能或将要会出现新的匈牙利社会主义人道社会而抱有期待。所以,在卢卡奇的一生中,不论是发生重大事件或人生受挫,他总是会在审美路径上去找寻解决人类的生存的困境的办法。这使布达佩斯学派和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学者有迹可循,他们踏着卢卡奇的研究脚印,一步步深入挖掘美学思想,致力于人类社会发展。毫无疑问,在众多美学理论研究家中,卢卡奇堪称开创者和奠基人。
当下,卢卡奇的美学理论仍有重要影响。整个社会甚至人类所出现的环境、战争、病毒等诸多问题,究其本源与传统意义上的异化问题分不开,从这个新角度继续去探索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卢卡奇将培育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作为一生的必修课,学习他的理论思想,为当代中国培育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人奠定了基础,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卢卡奇.审美特性(上卷)[M].徐恒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4]傅其林.论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审美教育思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8(04):103-109.
[5]郭芳丽.论卢卡奇《审美特性》的文艺反映论思想[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9,22(02):377-392+632.
[6]段吉方,余燕莉.卢卡奇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美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01):112-119+149.
[7]卫垒垒.审美事件论的构想及可能性[J].中国美学研究,2019,(02):203-216+286-287.
[8]傅其林.卢卡奇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体系性[J].美学与艺术评论,2021,(02):1-13+250.
作者简介:
杨官琪,女,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