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水花坛组合工程对农村初期径流的污染物削减效果分析

2023-10-30 07:10张迎颖姜智绘徐佳兵宋雪飞闻学政刘海琴张志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集水进水口沿程

张迎颖,姜智绘,徐佳兵,宋雪飞,王 岩,闻学政,刘海琴,张志勇①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长江下游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14;2.常州市武进区前黄水利(务)站,江苏 常州 213172〕

农村集中居住区降雨径流的污染来源主要有直接降雨、沉积物冲刷、生活污染、屋面防水材料分解污染、交通源污染等[1-5]。在降雨径流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初期冲刷效应,即在场次降雨过程中初期径流中的污染物浓度远高于中后期[6-9]。汪楚乔等[3]对太湖沿岸宜兴市农村降雨径流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研究,发现4种不同下垫面(屋面、庭院、道路和自留地)径流中TN、TP、COD和S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20~8.59、0.07~2.96、52.77~133.94和55.02~935.65 mg·L-1。李青云[5]的研究显示,北京市榆林村实施雨污分流制,其地表径流中TN、TP、COD和S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73、0.37、281.97和72.57 mg·L-1,且40%~50%的污染负荷由占总径流量30%的初期径流所运移。罗专溪等[9]发现,村镇降雨径流中污染物浓度峰值出现在流量峰值之前,约40%的污染负荷出现在占总径流量30%的初期径流中。因此,为了节约处理成本,可根据初期径流量确定污染处理设施的适宜规模,重点对农村集中居住区初期径流中的污染负荷加以控制与削减。

降雨初期径流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源头减量、过程拦截和末端净化3个方面。其中源头减量包括初期雨水弃流、地面渗透材料铺设、绿色屋顶等;过程拦截主要利用绿色植被的截留过滤作用,包括植草排水沟、植被缓冲带、雨水花园等;末端净化主要将径流排入生物滞留池、生态湿地及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净化[10-11]。考虑到初期降雨径流具有空间异质性、高冲击负荷性和高污染性等特点[3-5],笔者研发了“沉降池-调节池-集水花坛”的组合工艺,通过管道将农村集中居住区不同下垫面的降雨径流混合汇流至组合工程中,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空间异质性的问题;工艺前段的沉降池与调节池的容积较大,能够在初期大到暴雨时短时间内蓄存大量高浓度污染物,具有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工艺后段的集水花坛主要依靠植物、微生物及基质的联合作用,实现对初期径流中高浓度污染物的拦截与净化。但是在降雨径流生态处理设施的长期运行中常常会面临干旱少雨期植物因缺水干枯甚至死亡的问题,这就需要提供除了降雨径流以外的其他水源。

笔者在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运村新运小桥浜东南侧构建了“沉降池-调节池-集水花坛”生态处理技术示范工程,该处除了丰水期的初期降雨径流,还有少量工厂污水汇入,可为生态处理工程中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开展了为期13个月的持续采样监测,分析该组合工艺对于农村降雨初期径流中污染物及区域少量排水的净化效果,估算该工程对所收集的汇水面积上污染负荷的削减贡献,以期为农村集中居住区径流污染治理提供技术选择与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工程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运村新运小桥浜附近(31°33′45.49″ N,119°58′48.21″ E)。常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约15.8 ℃;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 091.6 mm;春夏气温高,降雨较多;秋冬气温低,降雨较少;全年日照总时数达1 970.2 h,与我国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日照充足[12]。为了削减新运小桥浜的入河污染负荷,在其东南侧农村集中居住区构建集水花坛组合净化工程。该工程主要收集约6.00 hm2汇水面积上的初期地表径流,同时区域内的桥梁厂冷却水及少量工厂生活污水会通过集水管道汇入组合工程。

如图1所示,集水花坛组合净化工程由沉降池、调节池与集水花坛3个部分组成:沉降池用于储存初期径流并沉降颗粒物,其中布设两缸睡莲(Nymphaea)构建生态景观,布设2组漂浮植物浮床(4 m×2 m),5—10月种植耐污性强的水葫芦(Eichhorniacrassipes)、水浮莲(Pistiastratiotes),初始投放密度为3 kg·m-2;11月—次年4月更换为耐寒的铜钱草(Centellaasiatica)、绿狐尾藻(Myriophyllumelatinoides),初始投放密度均为5 kg·m-2;调节池中布设4组漂浮植物浮床(4 m×2 m),植物设置同沉降池,主要用于调节水体pH值,并利用高生物量植物吸收水体污染物;集水花坛参考HJ 2005—2010《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和《人工湿地设计规范》,花坛内基质层平均厚度约60 cm,进水区和出水区沿着水流方向分别设置1.00 m宽的粗粒料,铺设20~30 cm加气混凝土,厚度约60 cm;主体区设置7.90 m宽的细粒料,其中底层为10~20 cm粒径陶粒加气混凝土,厚度约30 cm;中层为3~5 cm粒径陶粒,厚度约15 cm;上层为5~6 cm粒径石膏块,厚度约15 cm。花坛表层铺设当地土壤,厚度约15 cm。花坛内种植挺水植物西伯利亚鸢尾(Irissibirica),种植密度为20株·m-2。

集水花坛组合工程的进水通过提升井和水泵进行控制。水泵的设计流量为30 t·h-1,设有回流管,正常运行流量约25 t·h-1;水泵安装于提升井内,提升井内设有溢流管和液位控制装置,液位控制装置的设定液位低于溢流管液位。在干旱少雨时节利用液位控制装置来控制进水,进水来源于附近的少量工厂污水,当井内液位到达预设液位时水泵自动启动,当液位低于预设液位时水泵自动关闭。雨季利用时控装置设定水泵工作时间,初期地表径流汇入提升井,当达到设定液位时水泵自动启动,按照大雨50 mm产生的集水区初期径流量计,水泵连续运行时间4 h后自动关闭,后期的雨水径流通过溢流管排出,时控装置设为每24 h启动1次。重现期为一年一遇的大暴雨时,提前设置水泵连续运行时间,延长至13 h。雨季与旱季之间不同的进水模式通过打开和关闭时控装置来切换。

根据江苏省住建厅《关于对常州市暴雨强度公式的审核意见》(苏建函城[2013]273号)和常州市政府《关于常州市暴雨强度公式的批复》(常政复[2013]27号)文件,常州市暴雨强度公式为

(1)

式(1)中,i为降雨强度,mm·min-1;t为降雨时间,min;TM为重现期,a。该公式主要适用于常州市主城区及太滆地区,沿江地区(新北区孟河、春江镇)应考虑1.12的系数。取重现期为1 a,降雨历时为60 min,计算出暴雨强度为0.61 mm·min-1,取降雨前15 min为初期径流,计算出约6.00 hm2汇水面积上单次暴雨初期径流量为329.40 m3。如图1所示,集水花坛组合工程水深一般为0.75~0.80 m,有效容积为375.31~413.98 m3,可容纳并处理一年一遇的暴雨初期径流。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集水花坛组合工程建成并试运行1个月后,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进行采样监测,共采集16次水样。采样点设置在工程进水井(A点)、沉降池出口(B点)、调节池出口(C点)、集水花坛出口(D点)。现场监测的水样指标有水温、pH值、溶解氧(DO)浓度,采集水样带回实验室尽快完成化学分析,监测的指标包括TN浓度、NH4+-N浓度、NO3--N浓度、TP浓度、CODCr和SS浓度。水温、pH值和DO浓度采用YSI professional plus水质监测仪(维赛仪器北京有限公司)现场测定。TN、NH4+-N、NO3--N、TP浓度采用荷兰SKALAR公司的AutoAnalyzer3 Applications流动分析仪测定,CODCr采用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测定,SS浓度采用重量法测定。

1.3 数据分析方法

试验数据取3个重复样品的平均值,由均值±标准差表示,数据分析与统计处理采用Origin 8.0和SPSS 16.0。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集水花坛组合工程进水口水质指标之间的差异,对各主要污染物的沿程总削减率之间进行双变量(Bivariate)相关性分析。

各污染物的沿程总削减率均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R=(CA-CD)/CA×100%。

(2)

式(2)中,R为沿程总削减率,%;CA为进水口的污染物浓度,mg·L-1;CD为集水花坛出水口的污染物浓度,mg·L-1。

然而,近年来国产陶瓷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保持着数量上(我国日用陶瓷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5%~70%)的大国地位,但从总体水平上看是大而不强(出口日用陶瓷平均单件换汇仅为0.21 美元,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单件出口价格1 美元以上的水平,为英国、日本的 1/7,法国的 1/3),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提高,人们对高档有品质的日用陶瓷产品的需求也大大地提高了,这无疑给我过日用陶瓷产品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契机,同时也对我国日用陶瓷产品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新更高的要求。

2 结果与分析

2.1 集水花坛进出水水温、pH值和DO浓度对比

如表1所示,受气温影响,2019年12月—2020年3月、2020年10—12月集水花坛组合工程出水口水温低于或等于进水口;2020年4—9月组合工程出水口水温略高于进水口。大部分采样时间组合工程出水口pH值高于进水口,可能是因为集水花坛基质中铺设了少量的加气混凝土,使得水体pH值有所升高。

总体说来,组合工程出水口水体DO浓度均显著高于进水口(P<0.05),表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通过植株通气组织向水体输送;2020年6—9月组合工程出水口水体DO出现过饱和现象,可能是由于沉降池与调节池中出现水绵,其光合作用向水体输送了过量的氧气。

2.2 集水花坛组合工程对氮的削减效果

如图2所示,集水花坛组合工程进水口ρ(TN)变化范围为1.36~6.45 mg·L-1,对TN的沿程总削减率为23.5%~63.2%,其中2020年4—9月TN的沿程总削减率较高,均值约为44.3%;2019年12月—2020年3月和2020年10—12月较低,均值约为31.3%。由于气温变化,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表现出活跃或者抑制,进而对组合工程的TN削减效果产生影响。2020年6月15日,由于暴雨径流的瞬时冲刷,使得组合工程出水口TN浓度高于进水口(P<0.05)。2020年3月25日,采样点C(调节池出水口)TN与NH4+-N浓度均出现异常高值,可能是降雨带入外源污染物,但经过集水花坛净化后两者浓度均低于进水口。

集水花坛组合工程进水口ρ(NH4+-N)为0~1.98 mg·L-1,2020年6月15日,由于暴雨的稀释作用,进水口未检出NH4+-N。组合工程对NH4+-N的沿程总削减率为3.7%~94.0%,均值为47.7%。2020年3月25日和8月28日,NH4+-N的沿程总削减率均处于最低水平,可能是因为雷雨天气水体DO浓度较低,制约了微生物的硝化过程,降低了NH4+-N的净化效果。2002年5月28日、6月12日和8月14日,组合工程NH4+-N的沿程总削减率处于最高的水平,此时温度适宜,植物旺盛生长,可直接吸收水体NH4+-N。

集水花坛组合工程进水口ρ(NO3--N)为0.34~2.19 mg·L-1,对NO3--N的沿程总削减率为 9.1%~48.4%,均值约为29.0%。其中2020年6月15日,受暴雨径流冲刷影响,组合工程出水口NO3--N浓度明显高于进水口(P<0.05)。2020年5月28日和8月14日,组合工程出水口NO3--N浓度均略高于进水口,差异不显著(P>0.05),可能是由于进水中NO3--N浓度较低;且在天气晴朗、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水中NH4+-N及有机氮被硝化细菌转化为NO3--N,使其出水口浓度略有升高。总体上,组合工程对于NO3--N的沿程总削减率低于NH4+-N,可能是因为水体不同形态氮之间存在相互转化,且进水pH值呈弱碱性,有助于植物对NH4+-N的吸收。

2.3 集水花坛组合工程对TP、CODCr和SS的削减效果

如图3所示,2020年5—8月为雨季,受到雨水径流稀释作用影响,进水口ρ(TP)较低,为0.26~0.40 mg·L-1;除了6月15日(暴雨)以外,出水口为0.21~0.30 mg·L-1;TP的沿程总削减率较低,变化范围为14.6%~25.0%,均值为21.0%。2019年12月—2020年4月和2020年10—11月进水口ρ(TP)为0.17~0.70 mg·L-1;TP的沿程总削减率较高,为30.3%~61.0%,均值为45.7%。可见,当进水TP浓度较高时,在基质吸附与植物吸收等作用下组合工程对TP表现出较好的净化效果;当进水TP浓度很低时,虽然沿程总削减率降低,但出水TP浓度达到地表水Ⅳ类水标准。

图3 集水花坛组合工程中TP浓度、CODCr和SS浓度变化情况及沿程总削减率

集水花坛组合工程进水口ρ(SS)为14.67~83.00 mg·L-1,对SS的沿程总削减率为18.9%~74.3%,均值为43.1%。2020年6月15日,受到暴雨冲刷影响,出水口SS浓度略高于进水口(P>0.05);2020年10月26日出现了沉降池出水口(B点)SS浓度出现异常高值,达116.67 mg·L-1,可能有外源污染物汇入。总体来说,悬浮物的去除主要通过物理沉降、基质吸附拦截等作用完成,因此气温对SS的削减效果无明显影响。

2.4 主要污染物沿程总削减率之间的相关性

对集水花坛组合工程各主要污染物的沿程总削减率进行Bivariate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集水花坛组合工程中主要污染物沿程总削减率之间的相关系数

其中,TN与NH4+-N的沿程总削减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TN与NO3--N的沿程总削减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表明组合工程中TN的净化过程与氨氮密切相关。CODCr与SS的沿程总削减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5),表明组合工程中有机物的净化过程与悬浮物相关;而TP与SS的沿程总削减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表明组合工程进水中磷主要以溶解态磷的形式存在。

2.5 集水花坛组合工程对初期径流污染负荷的削减量估算

参照文献[13-14],按照下式计算集水区的年地表径流总量。

Qm=10-3α×ψ×R×A。

(3)

式(3)中,Qm为集水区的年地表径流总量,m3·a-1;α为修正径流系数;ψ为集水区综合径流系数;R为集水区多年平均降雨量,mm;A为集水区地表面积,m2。

根据气象资料,常州地区的年降雨量为1 091.6 mm,按照GB 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集中居住区建筑密集区的径流系数取值0.85,径流修正系数取0.9,组合工程集水区面积约6.00 hm2,计算该区域年地表径流总量约为50 104.44 m3·a-1。假定1 a中场次降雨持续时间均值为6 h,前15 min产生的径流为降雨初期径流[15-16],估算本工程集水区的年初期径流总量约为2 087.69 m3·a-1。如表3所示,根据采样监测的集水花坛组合工程进水口径流、排水污染物浓度及污染物沿程总削减率,估算初期径流的年污染负荷及削减量,可知集水区初期径流中TN、TP和CODCr的年污染负荷分别为6.37、0.86 和62.69 kg,集水花坛组合工程对初期径流中TN、TP和CODCr的年削减量分别为2.49、0.29和20.94 kg。

表3 集水花坛组合工程的初期径流年污染负荷及削减量

按照大雨50 mm在集水区形成的初期径流量,集水花坛组合工程水泵单次连续运行约4 h,单次进水量为100 m3,则水力停留时间约3.75 d,假设1 a中均按照此方式运行,则全年进水量为9 733.33 m3·a-1。根据此进水量核算,则组合工程对初期径流中TN、TP和CODCr的年削减量为11.72、1.33和98.50 kg,高于依据年降雨量估算的数值。而组合工程实际运行时并非每天都有降雨,且降雨量并不恒定;在旱季少雨时节,利用水泵抽取附近桥梁厂的冷却水及少量生活污水,以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量供应。因此,根据水泵运行时间,核算的组合工程年削减量中除了初期径流中带入的污染物,还有其他生活源、生产源的污染物汇入。另外,组合工程前端的沉降池和调节池主要作用是抗冲击负荷,在暴雨时可以承接较多的雨水径流,所以组合工程的水力停留时间随着降雨量(或进水量)的不同处于持续变化中。

3 讨论

与生物滞留系统类似,集水花坛组合工程对降雨径流中氮的去除途径主要包括植物吸收、微生物固定、吸附沉淀、完全以及不完全反硝化产气等[17-18]。该试验中,组合工程对TN的沿程总削减率均值为39.1%,与前人的研究结论接近[19-21]。SPSS分析显示,TN与NH4+-N的沿程总削减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组合工程中TN的去除机理与NH4+-N类似,主要依靠植物吸收转化[22]和基质吸附[23]。传统的生物滞留系统内不设置缺氧区,反硝化脱氮功能缺失,使其对TN和NO3--N的控制稳定性低于NH4+-N[18];而集水花坛基质层自上而下可形成好氧-厌氧-缺氧的环境,有助于反硝化脱氮过程的发生,使其TN和NO3--N的削减效果比较稳定。组合工程对NO3--N的沿程总削减率达到29.0%,而非前人研究的削减率为负值[19-20]。温度越高,硝化反应速率越快,出水硝态氮浓度越高[24-25]。2020年5月28日和8月14日,组合工程出水硝态氮浓度略高于进水,采样时为晴天,气温较高,且相应的氨氮沿程总削减率为89.5%~92.1%,也印证了温度对于氮转化过程的影响。

与人工湿地及生物净化塘类似,集水花坛组合工艺对磷的去除主要依靠基质的吸附与拦截作用[26],而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的贡献相对较低[27-28]。组合工程对TP的沿程总削减率均值为33.3%,低于前人的模拟试验结果[29-30]。分析原因主要在于组合工程进水口ρ(TP)均值为0.38 mg·L-1,远低于模拟试验(3.80~5.90 mg·L-1);另外,工程运行中径流或排水的瞬时处理量较大,不同于模拟试验中的少量污水。pH值的变化对基质吸附有显著影响,试验水体pH值呈碱性(表1),则PO43-容易与基质中含钙化合物电离产生的钙离子发生反应,生成磷酸钙沉淀[31]。集水花坛组合工程对CODCr的沿程总削减率均值为33.4%,与葛铜岗等[32]在高水力负荷条件下的试验结论接近。SPSS分析显示,CODCr与SS的沿程总削减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组合工程中有机物的去除过程与悬浮物相关,主要依靠颗粒沉降、基质拦截等作用留存在系统内。而工程中种植了一定密度的水生植物,其发达的根系形成了较大的比表面积,为微生物附着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33],能够充分发挥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有助于径流或排水中有机物的削减。

场次降雨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干湿交替的运行条件[18]。长期干旱无降雨的状况对于径流收集处理系统中的湿生植物及微生物非常不利。鉴于试验当地的实际情况,试验中的集水花坛组合工程不仅能够收集雨季的初期地表径流,在干旱少雨时期仍然有附近的桥梁厂冷却水及少量生活污水汇入,从而为湿生植物及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时也在组合工程中形成了长期的淹没区。HSIEH等[34]研究发现,在生物滞留系统底部设置淹没区,可提高径流中硝态氮的去除效果;PALMER等[35]研究发现,设置淹没区的生物滞留系统对硝酸盐的削减率比对照高出38.0%,这可能是组合工程中硝态氮沿程总削减率均值达到29.0%,而不是负值的原因所在。ZHANG等[36]发现淹没区单元可提高9%~18%的植物生物量;同时,植物光合作用产物可通过根沉积作用转移到地下,其根系分泌物及根系物质分解产物均可成为系统碳源,从而提高系统的反硝化能力[18,37]。这意味着组合工程中淹没区的存在既提高了植物的生物量及氮磷吸收量[36],也为微生物反硝化提供厌氧环境及可持续碳源[18,37],进而促进了径流或排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削减。

关于农村初期径流处理的规模化工程研究较少。刘臻[38]采用占地面积2 500 m2的多功能塘-梯级人工湿地处理老城区初期地表径流,对径流中TN、NH4+-N的去除率与该研究接近,对TP、CODCr的去除率略高于该研究,分析原因主要在于该梯级人工湿地采用了较为复杂的工艺,由“序批式湿地+垂直流湿地+潜流湿地”等5个湿地组成,填料用量大,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强,进而提高了对TP和CODCr的去除效果。宋探[39]开展了占地700 m2的人工湿地处理低污染河湖水体的试验研究,对水体TN、NH4+-N和CODCr的平均去除率与该研究结果接近,对TP的平均去除率略高于该研究,分析原因,人工湿地试验进水TP质量浓度(0.42~1.25 mg·L-1)高于该组合工程进水(0.26~0.40 mg·L-1),而TP浓度越低,处理难度越大,使得该研究中TP的沿程总削减率略低。李荣涛等[40]对比了潮汐流人工湿地与曝气人工湿地对低污染水的净化效果,表明曝气可提高TN、NH4+-N的去除率,而潮汐流运行方式可提高CODCr的去除率;因此,也可考虑在集水花坛组合工程的调节池中增加太阳能曝气设施,或采用间歇落干的运行方式,以便提高对初期径流中污染物的削减效果。

影响污染负荷的因素比较多,主要有降雨量、降雨强度、不同下垫面的污染程度等。该研究集水区初期地表径流中TN和TP的污染负荷分别为1.06和0.14 kg·hm-2·a-1,与高斌等[41]的研究结果接近。CODCr的污染负荷为10.45 kg·hm-2·a-1,远低于李松波等[42]的研究结果。场次降雨径流污染物平均浓度(EMC)通常取场次降雨径流全过程样品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流量加权平均值[41-43]。由于该研究未开展场次降雨全过程样品采集,且进水中除了降雨时的初期地表径流,还有集水区的其他排水,因此选取了16次采样的平均值用于估算污染负荷的污染物浓度。虽然集水花坛组合工程削减了初期地表径流及排水中约33.3%~39.1%的污染物,其出水中仍然含有少量的污染物。组合工程出水可用于中水回用,例如园林灌溉、车辆冲洗、道路冲洗等,从而降低直接排入自然水体的污染负荷。另外,针对集水花坛组合工程净化效率仍然较低的问题,后续将开展相关研究,例如筛选与驯化适应性更广的湿生植物品种、筛选与配置吸附效果更好的基质种类、解决基质饱和与堵塞问题以及探讨植物根系作为反硝化碳源的可行性等,以便进一步提升其净化效率。

4 结论

(1)集水花坛组合工程对TN、NH4+-N、NO3--N、TP、CODCr和SS的沿程总削减率均值分别为39.1%、47.7%、29.0%、33.3%、33.4%和43.1%。暴雨径流对集水花坛组合工程的冲刷效应明显,2020年6月15日(暴雨),除了CODCr的沿程总削减率为5.8%及NH4+-N浓度未检出以外,其余污染物指标出水口浓度均高于进水口。

(2)TN的削减过程与NH4+-N呈极显著相关(P<0.01),主要依靠植物吸收和基质吸附;进水中TP主要以溶解态磷的形式存在,其削减主要依靠基质吸附拦截;CODCr的削减过程与SS呈极显著相关(P<0.01),主要依靠颗粒沉降、基质拦截和微生物降解。组合工程中存在淹没区,有助于增加水生植物生物量,提高系统的反硝化能力,进而促进径流或排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削减。

(3)按照年降雨量进行估算,组合工程对集水区初期地表径流或排水中TN、TP和CODCr的年削减量分别为2.49、0.29和20.94 kg·a-1,工程出水可用于中水回用。后续需加强集水花坛组合工程小型化、标准化、净化效能及抗冲击负荷能力提升的研究,以便在太湖流域农村集中居住区进一步推广应用。

致谢:感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杨林章研究员、东南大学吕锡武教授在示范工程建设初期给予的指导;感谢宜兴市耀华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余校华、范玲超、余静在示范工程建设过程中给予的帮助;感谢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原人大主席姚国强、原副镇长孙俊、环保科科长符伟和运村村党委副书记王华敏等在试验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猜你喜欢
集水进水口沿程
不同微纳米曝气滴灌入口压力下迷宫流道沿程微气泡行为特征
纤维素基超疏水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典型生活垃圾炉排焚烧锅炉沿程受热面飞灰理化特性分析
基于井下长管线沿程阻力损失的计算研究
板栗树下打坑集水技术
水库卧管涵管进水口现状分析及改造型式研究★
两河口电站进水口稳定性分析
深降幅水电站进水口分层取水口设计
集水明排与深井井点联合降水工程应用
不要小瞧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