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与生成逻辑
——评《网络流行语嬗变与审视》

2023-10-30 12:58李云科
传媒 2023年19期
关键词:流行语媒介阶段

文/李云科

书名:网络流行语嬗变与审视作者:于鹏亮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2月定价:59.00元

网络流行语自诞生至今,已走过了二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其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既折射了中国网络媒体变革的轨迹,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传媒业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基于这一背景,由于鹏亮所著的《网络流行语嬗变与审视》一书,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做出总结,并将其置于整个传媒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予以观照,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系统梳理,填补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空白。虽然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已有二十余年的时间跨度,但纵观学界现有研究,仍然缺乏从历史纵向角度对其进行整体性回顾与总结。为填补这一空白,本书全面回顾了网络流行语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进程,结合从BBS、博客到微博的发展,归纳概括为萌芽期(1994—2002年)、发展期(2003—2007年)和高涨期(2008—2013年)这三大阶段,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具有历史纵贯性的视角。同时,本书详细阐述了每个阶段之内所体现的变化,将萌芽期进一步划分为启蒙阶段、普及阶段和娱乐化阶段;用现实、娱乐、现实和娱乐融合来概括发展期的特征;把高涨期的网络流行语分为转折期、高潮期和平稳发展期三个时期来分别阐述,由此丰富了网络流行语发展的知识图谱。

点面结合,归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特征。基于对海量网络流行语所进行的文本分析,本书对不同阶段网络流行语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进行了总结与归纳。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把具有代表意义的语料作为“点”,通过对“点”的分析,进而全方位总结归纳“面”上的特征。萌芽期的网络流行语多用于展现个性或网络交际,以借用和恶搞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表达和自娱自乐。平稳发展阶段,随着大众公民意识的觉醒,人们对社会热点事件和自身的生存状况产生了关注,进而对话语权力有了更加强烈的要求,网络流行语的舆论监督功能也开始显现。而在互联网平台不断革新的过程中,网络流行语也逐步进入了全面发展和多元共生的时期,其社会功能、娱乐功能与生活化特征进一步凸显。

多元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背后的传播动力。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网络流行语,但在研究中并不仅局限于流行语的文本内容,而是广泛借鉴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框架与研究成果,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交叉学科的学理研究。本书认为,在语言学层面,语言的趋同原则是驱动网络流行语不断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因,其构成方式体现了语言经济学里的“省力原则”。在传播学层面,本书应用了拉斯韦尔的5W框架,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者(who)、受众(to whom)、内容(says what)、媒介(in which channel)和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进行分析,为理解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逻辑提供系统性视角。在社会学层面,求简心理、求新和求异心理、模仿与从众心理,折射了网络流行语传受双方的社会心态。

深入探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土壤。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与大众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本书从抵制性、标准化与伪个性化、作为社会粘合剂等三个方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大众文化特征。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对山寨文化、草根文化、恶搞文化等次生文化的吸收和接纳,亦展现出典型的亚文化特征。与此同时,书中指出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体系对亚文化中网络流行语的接纳,也将成为发展的一大趋势。比如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给力”等词,既使得民众的话语权得到满足与尊重,又使得主流舆论的文化主导权得以巩固,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前沿视角,探索网络流行语所处的媒介环境。本书的研究对象是2013年之前的中国网络流行语,但其结论的提出并未囿于这一时间跨度的限制。书中分析了媒体融合互动效应对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影响,体现了作者前瞻性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一方面,互联网的交互特点赋权受众,改变其被动角色,形成“传受者合一”的局面;另一方面,传统媒介和互联网的相互弥补与合作共进,成为网络流行语传播和扩散的助推力量。当下,媒体融合已经进入纵深发展阶段,而本书对2013年之前媒介环境的论述,比如对传受双方共创的思考、对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携手共进的展望等依然具有价值。纵然媒介环境日新月异,但本书研讨的结论仍然可以为研究“变化背后的不变”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流行语媒介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