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宏
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推动了各类先进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其中单元教学由于其突出的应用优势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青睐。单元教学可以有效提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和阅读能力的锻炼,帮助学生系统化地阅读课文,实现综合发展。基于此,教师应当把握单元教学内涵,意识到单元教学对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进而采取措施推动单元阅读教学的开展,提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概述
单元教学指的是以单元主题为导向,整合单元内的知识点,并基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单元知识体系,而后借助各类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单元知识、锻炼学科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在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新课标指出要推动大单元教学和学习任务群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其中大单元教学与本文研究的单元教学具有较高的重叠之处,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开展单元教学是可行的,也是有其必要性的。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策略单元教学的应用价值
(一)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上,教师习惯于通过讲授的方式开展单篇阅读教学,讲解课文内的语文知识,带领学生鉴赏课文内的修辞技巧,这不仅割裂了同一单元内不同课文之间的联系,还导致学生处于被动阅读和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与之相对地,开展单元教学可以将同一单元内的语文知识点整合起来,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以单元的视角和系统化的思维学习语文知识,帮助学生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学生在单元主题的指导下可以保持正确的阅读思路,避免出现阅读方向偏颇的情况,这对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阅读课文和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突出的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形成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是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前提保证。开展单元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单元主题展开思考,并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品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同时,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高效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三)促进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
单元教学的应用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阅读课堂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究其原因,單元教学需要教师整合单元内的语文知识,设计出优秀的教案。同时,学生在单元教学期间会更加活跃,这会增大课堂管理难度,因此,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期间应用单元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教学资源整合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这对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策略单元教学实践分析
为了明确单元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推动单元教学的实践应用,本文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内容展开探讨,以“走近鲁迅”为主题设计单元教学案例,分析如何推动单元教学的应用。
(一)选题分析
在小学生群体内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学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前者背不过,后者读不懂”。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笔力深厚,但这也意味着鲁迅先生的作品更为晦涩难懂,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习障碍,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可以通过单元教学模式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走近鲁迅先生,鉴赏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感悟鲁迅先生的精神品格。因此,结合“走近鲁迅”单元教学案例展开分析很有必要。
(二)文本分析
本单元共有《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四篇文章,这四篇文章均与鲁迅先生有关,其中《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为鲁迅先生的作品,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则分别由周晔和臧克家创作。
《少年闰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塑造了一个聪明机敏、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少年,主要通过回忆的方式表达“我”和闰土之间的真挚情感。《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采取象征手法创作的现代散文,其中“昏沉的夜”与“美好的梦境”分别指代黑暗的旧社会与鲁迅先生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同时通过象征的手法形成对比,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创作的人物传记,采取回忆的方式描述自己与鲁迅先生共同经历的事,通过描述鲁迅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刻画鲁迅先生的形象,突出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的身材并不高大,但其身上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值得人们学习。《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创作的现代诗歌,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精神品质。
可以发现,本单元的四篇文章虽然在创作手法、创作视角和文章体裁各有不同,但是都与鲁迅先生有密切联系,从不同角度突出体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因此,基于本单元设置“走近鲁迅”单元教学活动是可行的。
(三)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主阅读,或者在教师的带领下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字词知识,初步鉴赏文章的修辞技巧,感悟文章之美。鲁迅先生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深意,导致小学生无法准确理解鲁迅先生的文章主旨,需要教师加以指导,采取先进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多为单篇教学,教师以单篇课文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认知,尤其是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时,单篇教学会导致学生以碎片化的视角观察鲁迅先生,不利于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形象,而且学生在理解文章主旨的过程中会出现“盲人摸象”的问题。由此可见,以“走近鲁迅”为主题开展单元教学活动,整合四篇课文,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立体、生动、完整的鲁迅先生形象是极为必要的。
(四)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了解鲁迅先生,感悟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教师应当整合教材内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走近鲁迅”。
1.任务一:回忆鲁迅。
教师设置“回忆鲁迅”的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渠道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知识,可以是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也可以是鲁迅的朋友以及后人对其的评价,还可以是鲁迅先生的奇闻趣事。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分别搜集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言、生活趣事和生平故事,分享自己搜集到的知识,充分参与课堂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体验。
2.任务二:鲁迅说。
结合《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两篇课文,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穿越”到近代社会,并尝试扮演鲁迅,说出鲁迅先生想说的话,表达鲁迅先生的观点,传达鲁迅先生的思想,在情境中产生感同身受的学习体验,感悟鲁迅先生“身在黑暗,心向光明”的斗争精神。
在《少年闰土》教学期间,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分析闰土的形象。完成上述教学活动后,教师展示《故乡》中的一些片段,如“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像是松树皮了”“他站住了……我也说不出话”,让学生分析《故乡》中的中年闰土形象。不难发现,鲁迅先生同样运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麻木、愚昧、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中年人形象,突出了旧社会剥削人的本质。
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形象的对比,教师抛出问题:“是什么导致了闰土的变化?”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教师带领学生投入《好的故事》阅读教学中,分析“昏沉的夜”和“美好的梦境”的含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了解到正是由于“昏沉的夜”,闰土才从机智活泼的少年成长为了绝望的中年人。结束两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以后,学生逐渐明白了鲁迅先生真正想说的话以及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观点。
3.任务三: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教师根据《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两篇课文开展教学活动,带领学生探究别人眼中的鲁迅先生,并结合《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共同塑造一个立体、生动且完整的鲁迅先生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外文章,如《记忆中的父亲》《回忆鲁迅先生》等,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阅读活动结束以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写作训练,要求学生用200~300字的篇幅描述自己心中的鲁迅先生形象,既可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做到读写结合教学,也能让学生更进一步走近鲁迅先生。
四、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策略单元教学反思
(一)做好学情分析和文本分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走近鲁迅”单元教学案例中,教师并未直接开展教学活动,而是率先进行学情分析和文本分析,确定文本内容并据此设置教学任务。结合上文论述不难发现,学生在阅读鲁迅作品时容易遇到阅读障碍,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而单篇阅读并不适合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基于此,教师决定采取单元教学策略开展教学实践,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需求,做到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如通过“回忆鲁迅”任务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充分突出学生在单元教学期间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又如,在“鲁迅说”教学任务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代入魯迅的角色,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在接下来的阅读教学中保持良好的积极性。
(二)优化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走近鲁迅”单元教学案例中,教师合理设置教学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主动阅读,积极参与阅读教学,并逐步进入深度思考状态,实现语文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闰土的变化?”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阅读《好的故事》,并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了解闰土变化的原因,体会鲁迅内心的五味杂陈。
同时,教学期间的三项任务是层级递进的,任务一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任务二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剖析鲁迅的精神品质,任务三则帮助学生了解他人眼中的鲁迅,引导学生尝试通过语言文字描述自己眼中的鲁迅。在完成任务二的过程中,学生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鲁迅的文章内容,揣摩鲁迅的情感,体会鲁迅想要表达的主旨,感受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批判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通过文字描述鲁迅先生之前,学生要结合课文内容与自身学习所得思考鲁迅先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引入课外资源,充实阅读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需要教师整合阅读资源,从教学案例来看,教师不仅要整合课内文章,还要尝试引入课外资源,进而以课内资源为主体,以课外文章为补充,共同支持单元阅读教学的开展。可以发现,教师在讲解《少年闰土》的基础上引入《故乡》的片段,让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两个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所带来的反差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接下来的阅读学习充满探究欲望。同时,教师引入《记忆中的父亲》《回忆鲁迅先生》等文学作品,可以进一步充实阅读教学内容。因此,在单元教学开展之前,教师要根据单元主题做好教学资源的搜集与整合,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与革命具有密切联系,教师可以搜集有关革命的课外读物,融入阅读教学。再如,第一单元的课文与春节习俗有密切关联,教师可以搜集相应的课外文章,或者将生活中的事物引入课堂,构建生活化的阅读课堂,从而推动单元教学的有序开展。
五、结语
单元阅读教学对学生的阅读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还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发挥单元教学的价值,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和文本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优化阅读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助力学生思维发展,主动整合课内外资源,为单元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