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2023-10-30 16:34:29张金鑫
天津教育·中 2023年9期
关键词:德育融合语文

张金鑫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心智、完善人格、养成习惯的关键阶段,德育内容与该阶段各学科教育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语文核心素养,实现智育与德育双重发展目标,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目前如何围绕语文学科特点融合德育、充分彰显学科价值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一方面,实现学生健康发展。在新时期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往愈加频繁,外来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所以加强小学德育显得尤为必要。德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能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觀,引导学生准确判断外界事物。与此同时,小学生对新奇有趣的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德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免受消极思想的影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助推教育事业发展。德育是以中国教育发展前景为立足点,关注青少年积极健康地成长,强调以考试成绩和思想品格作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完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性课程,语文的教育性不言而喻,将其与德育相融合,能够逐步形成集素质培养、技能训练、知识传授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作用,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

当前小学德育效果与预期目标有所差距,主要原因是教师依旧沿袭传统固化的教育观念,不能深入认识德育与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导致德育与学科融合效果不佳。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德树人的思想,适当拓宽德育在课程建设中的准入原则,以真正发挥德育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师要全方位剖析教材内容,围绕课文特点或单元主题切入德育内容,或者对德育内容加以丰富,如乡土情感、红色文化、爱国思想等,构建多元化主题,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升国旗》一课为例,本课用简洁的语言充分展现出升国旗的正确做法和庄严场景,教师在具体讲授环节可以巧妙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向学生介绍五星红旗的来历,让学生感知烈士的汗水与鲜血铸就了鲜红的旗帜,充分意识到国旗的象征意义,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呈现升旗仪式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起立跟随视频中升起的国旗行注目礼、唱国歌,培养爱国情怀。

(二)深挖教材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有揭露社会腐朽黑暗的文章,也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与自然风光的优美篇章,更有蕴含深刻哲理的童话和寓言故事,带领学生了解不同地域和时代的人物情感及社会环境,是教师开展德育的有效素材。对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德育时,应当深挖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事物、掌握知识本质,实现智育和德育的双重目标。

例如,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各族儿童之间的团结友爱,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中自由快乐地成长,有的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有的赞美了儿童热爱劳动、勤俭纯朴的美好品质。学生学习这些课文内容,能够树立迎难而上的信心与勇气,懂得劳动带给人快乐和幸福的道理,增强热爱劳动的意识。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巧妙渗透有关德育的内容,才能帮助学生深切体会文本的主旨内涵和中心思想,优化德育效果。

(三)营造良好氛围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创设学习氛围,这是因为良好的氛围能够帮助学生感知德育的丰富内涵,体会德育故事蕴含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提升德育效果。当然德育的融合不能单纯依赖教师的课堂讲授,还要借助科学合理的手段帮助学生认可这些内容,从而真正达到德育融合的目的。教师在语文教学环节融合德育时,应当以德育目标为依托进行阶段性德育活动的细化,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或者从校园文化或班级文化等角度融入德育元素,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德育知识,如在传统节日到来时创设浓郁的节日氛围,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感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内涵,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审美能力的发展初期,在课文内容学习环节很难深入理解文中提及的大自然之美,无法深刻感受文本呈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环节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视音频或图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有效感知双龙洞之美,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崇敬之情。然后将现实生活中污染环境的场景与双龙洞的自然美景进行对比,让学生在直观对比中了解环境污染带给大自然的负面影响。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加深对德育内容的体会,感知大自然美好的同时,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主动为构建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作出贡献与表率。

(四)创新教学形式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融合德育知识时,应当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展开多元融合,既可以围绕单元教学主题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如调查采访、阅读沙龙、红色主题演讲等,也可以借助群文阅读的形式融入德育内容,引导学生交流互动、互相评价,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教育的熏陶和情感体验的丰富,优化德育成效。如开展班级红色主题阅读沙龙活动,鼓励学生畅谈自己阅读某个故事或书籍的感悟,在交流与分享中丰富思想体验、在表达与倾听中接受德育熏陶;布置拓展性作业,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调查采访活动,采访当地老革命者、老红军等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通过面对面对话来感知其积极的人生追求与崇高的理想信念,从而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

以课文《金色的鱼钩》为例,教师可以选取类似的文章展开群文阅读教学,如《倔强的小红军》《七根火柴》《丰碑》等,指导学生阅读、对比、分析、归纳,从中体会英雄人物在艰苦环境中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然后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英雄人物故事或经典的革命故事进行演讲,让学生在演讲中受到深刻持久的思想教育,并及时点评总结学生的演讲,概括故事中蕴含的高尚品质和可贵精神,教育学生发扬和传承,为建设美好的家园而积极进取、勤奋学习。

(五)抓住课堂生成

作为动态的过程,课堂上的语文教学既有生成的惊喜,也有预设的精彩,很多课堂生成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契机。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准确抓住课堂生成,顺势而为地融入德育,以实现润德无声、育人无痕的效果。

以《桥》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默读课文的重点段落,并思考问题:文中描述的老汉是什么样的形象呢?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会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如“老汉临危不惧,冷静指挥着慌乱的村民撤离暴发山洪的村庄”“老汉冷酷无情,揪出队伍中的儿子,让其排在队伍的后面,导致儿子被洪水吞没”。不同的答案使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以抓住契机鼓励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在探讨中深刻理解老汉的形象:作为深受全村人拥戴的党支部书记,他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作为父亲,他在生死抉择之际让儿子先走在木桥上,用深沉的父爱和党员的信念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接着,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理解适时总结:正是有无数像老汉的党员做民众的靠山,民众才能幸福地生活,祖国才能繁荣昌盛。从而巧妙攻克教学重难点,促使学生准确理解“桥”的深刻含义,深切感悟老汉舍己救人、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教育的熏陶。

(六)注重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新时期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课文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德育时,教师应当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实现情感和视听层面的深化,有效输出德育内容,强化德育效果。

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演示宇航员在天际遨游时看到的地球图片或视频资料,讓学生在观看中体会地球的魅力,强化学习体验,然后鼓励学生范读文中描写地球样子的语句,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大家觉得地球怎么样?并出示人类滥用化学品、肆意破坏自然资源等画面,让学生深刻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又太容易破碎了”,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树立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七)善于联系生活

当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环节只关注学习方式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和语言知识的运用,而素质教育强调人才核心素养与健康生活素质的培养。基于此,教师应当注重德育与语言知识的结合,善于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德育渗透,指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伟大奉献和浓烈亲情,促使学生成为乐观积极、道德品质健全的优秀人才。

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课文展现了母爱的宽广、无私和伟大,母亲用含辛茹苦挣来的钱给儿子买书看,儿子则用买书的钱为母亲买水果罐头,母子之间互相付出的情感令人动容。当学生沉浸于文本展现的母子亲情时,教师可以趁势提出问题:大家和父母之间发生过哪些难以忘怀的事情呢?能否分享一下?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学生相互讨论、主动分享,进而加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

又如,课文《去年的树》有着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简单的故事内容,蕴含的内涵非常丰富,赞美了令人荡气回肠、信守诺言的友情。教师可以设置以下练笔:假若你是树,你有哪些话要对鸟儿说呢?假若你是鸟儿,又有哪些话要对树说呢?阅读树和鸟儿的故事,你想对伐木工人说些什么呢?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联想自己的好朋友进行写作,进一步感受友情的珍贵,知晓朋友之间要信守诺言。当然在德育融合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正确的语言,多用肯定和表扬的话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积极配合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八)组织实践活动

为了实现德育与语文的有效融合,教师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巧妙融入德育内容,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优化德育效果。

以《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在校园中寻找文中隐藏的内容,如带领学生观察和感受校园中的花草树木,让学生在接触和观察生命的过程中感知生命的气息和美丽的风光,进而从内心深处热爱自然环境,深入理解课文“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自然情怀。又如,完成课文《为人民服务》的教学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养老院进行义务劳动,肯定和赞扬学生的表现,使其在劳动和赞扬中培养善良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真正体会为人民服务的快乐。

(九)鼓励课外阅读

德育与语文的融合途径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也可以组织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学习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获得更多感悟和熏陶,促进智育和德育效果的双重提升。从本质上来说,课外阅读就是一种德育,不仅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阅读中对语文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多成就感,还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知识为学生推荐课外文本,或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外阅读书籍,在书籍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积累阅读量的同时,增强情感感知力。

一直以来,古诗词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由于学生缺乏丰富的学习经验,在古诗词学习方面只能浅显地理解表面的意思,无法深刻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那么教师可以围绕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针对教材中的《石灰吟》,如果只是学生自己阅读,往往无法准确理解古诗的含义,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阅读类似的古诗词,以强化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古诗词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熏陶、完善品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与文化知识的学习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语文教学环节要立足实际,采取多种手段实现德育与语文的有效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学生的综合发展与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德育融合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