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芳
儿童音乐剧是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为一体的艺术形式,结构简单,线索清晰,时间短暂自由,情节生动活泼。自20世纪引入中国以来,就颇受少年儿童的喜爱,经久不衰。小学音乐课堂是学生接受美育,体验音乐之美的重要平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对其提出了更多的创新改革要求。将两者融合起来,让儿童音乐剧融入小学艺术课堂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剧目《企鹅的春天之旅》为例,就如何编写儿童音乐剧剧本、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剧目排演以及教学评价等进行阐释。
一、精心打磨,创作源于教材的好剧本
创编剧本是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首个问题,也是最难操作的环节。儿童音乐剧教学与儿童音乐剧表演的区别在于,融入课堂的儿童剧要面向全体学生,侧重学生参加艺术活动的情感体验,即参与性,而不是挑选具有表演天赋的小演员,呈现一场极具“艺术性”的盛宴。在这个意义上,通俗易懂、简便易学,为学生所熟悉并容易被接受成为儿童音乐剧课堂教学剧本的基本标准。
创编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且适合课堂教学的剧本,在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一是经典剧本改编;二是日常生活点滴丰富拓展;三是挖掘音乐课本内容内涵再创作。剧目《企鹅的春天之旅》采用第三种方法,它选自人音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春天》。教师在带学生创编时,采取了分步实施的办法:第一步,创设花儿、蜜蜂、布谷鸟、小雨、种子等角色,让学生说说角色的特点,比如小雨的声音特点,种子从土壤钻出所爆发出的生长力,引导学生演一演。第二步,教师抛出企鹅这个角色,请学生讨论“企鹅与春天的关系”,进而引出“企鹅想认识春天”这个故事线索。第三步,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将学过的有关春天的歌曲、乐曲等,通过歌唱、舞蹈、打击乐演奏等形式表演出来,故事内容讲述的是小企鹅从冰天雪地的南极来到“春天”,花儿、鸟儿等将“春天”表演给它看。这样,剧本雏形就诞生了。
学生对儿童音乐剧这种音乐形式的认识较为浅显,不理解“分幕”的含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搜集一些经典儿童剧表演的片段,如为学生提供儿童剧《白雪公主》的视频,将分幕的部分提取出来,如“公主出生”“初次毒害公主”,幫助学生理解“分幕”的含义,了解用简单的词语表示故事比较完整的一个段落即是“一幕”。接下来,引导学生结合现有的音乐素材探讨“分幕”,形成方案。最终,将《企鹅的春天之旅》分为四幕:第一幕:花儿盛开;第二幕:鸟儿欢叫;第三幕:小雨沙沙;第四幕:春的交响。整个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调动已有经验,参与全程的活动设计。
二、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沉浸式参与
排演儿童音乐剧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沉浸于剧情的跌宕起伏,调动身体各感知要素表演展示的过程。对于课堂而言,则是教学组织的过程以及教师的指导的过程。
(一)角色初体验
对于一群毫无表演经验的课堂里的学生而言,如何进入剧目中的角色呢?在这堂音乐课中,课程的展开部分,引出剧目中的角色——花儿、蜜蜂、布谷鸟、小雨、种子、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等,并调动已有经验鼓励学生表演,请学生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学生完成角色初体验之后,老师均给予建议式的评价。比如:花儿和小蜜蜂表演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如果有朋友来你家里做客,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肯定能想到是开心、高兴……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开心、高兴这种内心的感受,让你的客人——小企鹅看出来。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出可以通过面部的表情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升了音乐表现力、丰富了表演经验,从而达成目标——能用生动的对话、欢快活泼的演唱演奏、协调的身体律动等形式表现音乐剧剧情,丰富对角色的理解与认知。
(二)知识之详解
在完成了对角色表演的初步体验之后,接下来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刚才的表演经历——通过什么形式展示的第一幕“花儿盛开”?通过什么形式展示的第二幕“鸟儿欢叫”?通过什么形式展示的第三幕“小雨沙沙”?通过什么形式展示的第四幕“春的交响”?学生通过回忆角色初体验,能够总结出是通过舞蹈、歌唱、表演、打击乐表演等形式进行的展示。接下来引出新知——儿童音乐剧以及它的表现形式。学生通过先体验后总结的方法,了解了儿童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从而达成目标——通过参与体验式的表演,了解儿童音乐剧及其表演形式。
(三)完整之呈现
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教师抛出剧中最重要的角色——小企鹅,学生参与演出的热情到达了最高点。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将角色与故事情节相互串联,同时通过启发式问答的形式,将剧中人物的“对白”梳理出来,这样完整的剧本诞生了,学生跃跃欲试。此时,教师鼓励学生采取竞演的方式,争取到自己喜欢的角色。这样,通过调动积极性、贯彻公平原则的方式,减少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和挫败感。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以及与同伴的合作过程中,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大胆表现和创造,在意犹未尽的表演中结束课程,完成课程目标——理解音乐剧所表达的情感,能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大胆表现角色,感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教学过程中通过一条线索、几个情境、一些角色,将课本及拓展的有关“春天”的素材勾连起来,设计思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很活跃,主动性被调动,而教师“教”的痕迹不是很明显,建议式的评价帮助学生积累表演经验,坚持了学生主体地位。
三、复盘反思,构建与教学创新同频共振的评价指标
儿童音乐剧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由一堂剧到很多剧,由一个时间段到长时间教学创新,完善的教学评价非常重要。教学评价对于教师来说是审视教学的过程,即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为了促进他们在艺术活动中综合素养的形成发展。
(一)评价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
教师的评价应着重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一是要评价教学计划和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不是符合本班、本年龄段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现状;二是要评价教师实施的策略、创设的环节是不是调动了学生参与儿童剧表演的积极性;三是要评价儿童音乐剧角色的设置、表演的形式是不是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全员都能参与,都有“获得感”;四是要评价师生互动过程是不是使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参与、学习。除此之外,音乐活动中教师表现出的音乐素养也应成为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其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沟通互动能力等。
(二)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评价学生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既应关注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情况,又应关注学生在儿童音乐剧参演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以及与教师、同伴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要始终运用正确的评价理念,对学生的表演给予鼓励,善于在表演中观察和评估,以调整、改进指导策略。对于表演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尝试自主解决。比如:幕与幕之间的衔接问题总是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学生在没有亲自表演时,往往离于剧情之外,造成表演的不顺畅。这时,教师在教学评价时可以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讨论并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增设“导演”和“剧务”等角色,并明确他们的职责,督促和服务于小演员。这样新的角色又出现了,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待学生在排演中尝试和体验。
(三)评价教学实施全程中的美育效果
儿童音乐剧的教育价值绝不仅仅是演出效果,它更强调在这较为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提升。音乐剧对团队的合作精神要求很高,所有参与人员的行为都会影响到最后的演出效果。为了追求更好的演出效果,学生要为自己的表现负责,包容彼此,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评价即导向。提出并实施儿童音乐剧融入课堂的评价指标,确保了该课程初步建立起可复制、可推广、可评价的教学体系,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教学创新研究打下基础。
注:本文系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儿童音乐剧融入小学艺术课堂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HLE210326)的研究成果。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