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改造背景下的街巷改造及城市更新研究

2023-10-29 23:52姚靖飞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年28期
关键词:街巷城市更新空间

姚靖飞

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5

1 城市更新定义及背景

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老化、落后或不适应现代化需求的区域进行改造和更新的过程。它通常包括对城市基础设施、住房、公共设施、公园和道路等进行改造、重建或重新设计,以提高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和居住条件。城市更新的定义是城市的有机发展,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城市更新”的概念就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较早,在多年的城市发展中积累了许多的可行案例和宝贵经验。西方国家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引、推动消费及创意产业发展、内城再美化、郊区产业及形态多样化、塑造建筑与场所标志性及促进城市营销等策略,对城市更新进行了全方位的推动[1]。例如西班牙的兰布拉大道,再比如法国沙朗通勒蓬市区街道等等案例,这些街道都成为了当地的一个标志性景观,以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同时在整个交通系统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当下中国的“城市更新”道路应当是是基于西方“城市更新”的经验,结合中国城市特殊背景的独特道路。人们对它的理解已经从单纯的物质环境改善,发展到涵盖文化认同、人文精神、地域特色的综合性认知。早些年,国内的一些学者尚未对中国的城市更新产生较为全面的认知,直接将西方城市发展的概念直接运用到中国城市之中,产生了“千城一面”、缺乏特色等问题。

杭州、上海等城市则因为理念的进步,而没有掉进同一个坑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经济,建设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市建设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现代化。2021年底浙江省城市化率已超过72%,全面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下半场”,城市建设重点将逐步从新增建设向存量的提质改造和增量的结构调整并重转变。在建设模式转变的同时,对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和空间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公共空间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实现共享发展、彰显共同富裕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城市化“上半场”被忽视和累计的城市公共空间渠道单一、供给不足、品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对新时期城市更新和精细化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积极探索公共空间拓展的体制机制创新路径[2]。

2 街巷更新改造的基本准则

2.1 适应性原则

不同区域的建筑物均有不同特点,在街巷更新改造前,设计师需要判断这些老旧街巷是否适宜改建。

首先考虑街巷本身是否还存在保留价值,针对无法修缮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物,采取适度拆除的手段。这种手法可以通过清除危险物资、整理基础设施等手段,提高旧街区的安全性和居住环境。

其次考虑街巷本身是否还有改造价值,老街道虽然历史悠久,但也需要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如交通、环境、文化等方面。就项目所在的场地认真分析老旧街巷的现有要素,这些要素包括老旧街巷面积规模、所处的地理位置、内部设施和周边环境的特征。通过综合考虑诸多因素,能够准确地判断老旧街巷有无改造价值[1]。

2.2 合理性原则

街巷更新改造期间,需采取合理利用的原则,若在改造方案中对老旧街巷没有切实认识,不但造成老旧街巷更新改造的目的无法达到,甚至可能对原结构造成损害,许多具有文化和历史气息的特色街巷由此被摧毁,使得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严重的损失。因此,街巷更新改造时,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尽可能避免对老街道的破坏,保留老街道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街巷更新改造不属于普通房地产开发范畴。老街道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风貌和文化特色是其独特之处,需要在更新改造中保持和强化,同时避免模仿和复制。想要街巷得到发展,就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保持原有文化气息,增强它的适应能力,将文化遗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问题一并综合考虑。

2.3 以人为本原则

老街道通常是居民聚居的地方,尤其老旧街巷大多数周围的人群结构以老年人和弱势群体为主,所以更新改造更需要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利益和需求。显而易见的,人民群众在更新改造中起到了重要的主体性作用。在对老旧街巷进行更新改造时,要以人民群众的全面参与为前提,让他们从决策一开始就介入改造进程,最后在更新完成之后进行使用和维护。当然,老街道更新改造也需要多方合作,需要政府、企业等角色,共同为街巷的保护和发展贡献力量。城市更新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和参与,需要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以确保城市更新的效果最大化。

3 老旧街巷更新改造的难点

3.1 既存制约因素多

基础设施落后需要多方共建,协调难度大。在改造过程中,老旧街巷基础设施不齐全、缺失等情况较为普遍,如:燃气、供电、供水设施落后,需要改建或重建;空中网线乱象严重,牵涉的相关单位多,协调难,且成本大等等问题。

而目前城区的老旧街巷周围大部分以老年人居住为主,街巷改造项目涉及人员较广,意见很难统一,思想工作难度较大,诉求过高,协调工作非常难,这是目前国内街巷改造所面临的最大阻碍。

3.2 缺少政策法规

在城市更新的大环境下,街巷改造提升有关政策法规不够明确,造成老旧街巷不能有法可依,甚至行政主体之间还会产生冲突,责任划分不明。当前,全国绝大部分区域街巷改造由政府先行发布实施文件,缺乏高层次,主导地位强的法规。法律法规多为概念性的、原则性部分叙述,缺乏可实操性,致使实际改造优化时,法律规范很难真正得到适用。地方政府发布文件标准相对较低,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应用的范围极其有限。从整体上看,街巷更新政策和法规欠缺,将进一步增加老旧街巷建设的困难和风险[2]。

3.3 产业导入困难

早期的改造更新手法都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涂刷表面,走的是一条粗放式旧改模式。为求目标,以量取胜。但真正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空间形态的改变,更应该是产业内容的迭代升级。作为实际操盘的投资和运营主体,如何成功导入合适的产业内容是考验项目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不改变用地的权属关系,通过各类激励鼓励手段,使这些用地主动扩大向公众开放的范围和程度,这是一直需要探索问题。

4 改造提升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4.1 土地使用不合理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缺失

我国的城市街道状态大多是以街为单位进行分区,大部分街道呈方形网状展布,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今天,城市的横向规模与纵向规模均呈扩大趋势,对旧城土地进行了大量开发,造成旧城区空间形态不全面。土地碎片化之后,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基础建设不健全,城市碎地较多,公共活动空间闲置,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活力。并且城市建设化进程缺少公共参与,使基础设施以及公共设施建成之后无法为居民提供实用性[3]。可以通过“与管理部门协商——组建改造提升团队——用地调整及整治方案报批——整治提升建设——交付管理使用”等方式进行拓展。其作用一是整体设计增加功能,二是缝合割裂促进连续空间使用,三是积极采用政府与市场合作模式建设和运营。

4.2 城市活力更新的职能部门的出发点问题

当开展与城市活力开展更新有关的手续,城市经济建设需要成为有关城市建设部第一考虑要素,但其实居民生活方式与居住习惯同样重要,城市的历史文脉,精神风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3]。而现实是,很多城市活力更新战略和措施,只考虑旧城土地价值利益,站在经济利益立场,因而忽视更深层的价值。未从居民生活和工作需要出发来谋划,使城市活力得到更新的措施,只是治标不治本。随着企业、集体、社区等主体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建设、管理权属也可以有更多路径空间探索,并提供更合理的场地规划、更高的设计质量、更灵活的管理模式和更契合需求的使用场景,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新时期城市公共空间的高品质建设。比如将街区与周边地区联合起来进行开发,通过与商业区、旅游景点、公共交通等资源的衔接,将街区的价值最大化。这种手法可以通过集成各种资源,不仅改善其环境和设施,还提高旧街区的商业和文化价值。

4.3 城市公共空间从表面改造深入到内涵改造

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指广场、街道、公园等户外开敞空间。这类公共空间一般采取自上而下供给方式,由政府主导兴建、公共财政投资,并主要由公共部门进行管理运维。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供应渠道单一、供应规模有限、政府财政负担重、建设品质不高等问题,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与老百姓的休闲游憩实际需求结合不够充分,运营维护机制不够灵活,公共空间活力并没有得到有效彰显。街巷是城市文化重要载体,每条街巷都有讲不完的历史故事。不少老街巷历史悠久,居民对曾经的文化记忆耳熟能详,改造不仅仅是将道路、排水、景观、立面、照明等方面进行品质提升,还应尽可能挖掘或者保留一些特色文化符号,既能让记忆长存,也能吸引观光游客。

5 城市更新下老旧街巷的更新手法

5.1 保留原有历史风貌与肌理

对于老旧街巷的更新与改造,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原样保留,对其研究保护。改造除了在整体布局上保留原街区的主要特征外,还将做好传统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挖掘。许多老旧的街巷都是靠保持原来的面貌,使得其自身价值得以充分彰显。比如杭州桥西历史街区,在保留原有清末民初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的前提下,对旧街巷进行改造更新。这种手法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修缮、翻新和更新设施等手段,提高旧街区的舒适度和环境质量,同时保留原有风貌和历史意义[4]。

5.2 秉承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以老旧街巷用户为设计改造起点,运用的理论、改造技术和改造方法必须为居民基本生活需要服务[4]。在对老旧街巷进行更新改造时,有必要对街巷内基础设施进行优化。例如水管设施、电力设施和暖气设施,这些基础设施无一不关系到居民生活。露在外面的道路、外墙等设施改造固然重要,埋在地下的供水、排水等工程更是直接与改造的日常生活体验有关。设计者改建了老旧的街巷,最终目标是确保居民生活更便利,让改造成效直达到群众心坎儿上,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此外在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下,其中,提升居民场所感亦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许多老旧街巷都有其特有的文化气息,它包含多种文化属性。所以,设计人员要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打造本地文化特色项目,加强居民的归属感。在老城区中,遗留着大量当地的传统文化遗产,在更新生活环境物质条件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挖掘其内在文化元素,用展览宣传的方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在大家面前。既“复活”了老城区生机与活力,又有助于提升本地文化品牌,凝聚人们共识。

5.3 融入现代化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又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原创性科学概念,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全篇的一个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更新的基本规律构建了科学范式。

融入现代化,需要满足现代化生活的内容需求。不仅包括了建筑物结构、加固外观、改造水暖工程等基础功能,还要适当的去增加公共休闲功能。需要设计师充分盘活存量资源,实现空间共享。公共空间是属于居民的公共资源,挖掘其中的存量空间,将共享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整合更新再分配,把其中利用率低、功能不明的空间整合,更新转化为居民日常使用空间,达到盘活现存空间的目的。街巷内普遍存在一些自发性的日常生活空间,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如小广场,就是不可或缺的交流场所,为居民提供了活动娱乐场地,是居民生活记忆的重要节点。在老的街巷中通过引入新的文化元素,给旧街区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原有街区中设置艺术展览、音乐会、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居民前来参与。这种手法可以增强旧街区的文化内涵,同时提高其知名度和吸引力。

6 结语

综上所述,本人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城市更新街巷改造,提出了一系列改造建议,其中,各影响因素都有具体说明。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新旧的协调并存,从而给城市带来多样性,彰显城市文化特色。高质量的街巷改造工作将构建完善的城市环境,提供生活便利,进一步增强居民幸福感。

猜你喜欢
街巷城市更新空间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空间是什么?
边走边唱
创享空间
TOD/城市更新
雨中的街巷
老城区街巷整治后评价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