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钰雯 肖 同
1. 广州市白云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000 2. 广州海灏科技产业营运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00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着水资源日益紧张、城市洪涝灾害频发、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等一系列水资源和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积极探寻一种能够解决城市水问题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新型空间治理模式。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兴的规划理念和实践方法,在规划理念和实施方式上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在空间治理背景下,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和实施成为了改善城市水环境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空间治理的背景下,海绵城市规划的编制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求、土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因素。海绵城市规划编制是在空间治理框架下对整个城市范围进行规划和设计,旨在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需要对城市的发展现状、资源利用状况、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确定海绵城市规划的基本目标和对策。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求、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改善、洪涝灾害防治、绿地建设和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制定明确的海绵城市规划目标,目标设置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与社会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广泛沟通和协商,达成共识。
详规层面的海绵城市规划编制,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具体区域、片区或街道进行具体细化的规划和设计,旨在落实总体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具体规定土地利用、建筑风貌、水资源管理和绿地系统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在详细规划编制中,首先需要对具体区域进行划分和界定。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和区域特征,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然后,根据功能区的要求,确定土地利用的具体规划,并考虑海绵城市的要求。其次,应当综合考虑建筑的材料选择、能耗管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设置、建筑物的景观和环境融合、人居舒适度和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建筑物,以便降低城市的能源消耗、减少水资源利用,并提高建筑物的适应性和环境友好性。并且,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减少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有效应对洪涝灾害和水污染。在水资源管理规划中,需要考虑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的建设、水资源的再生利用、排水系统的改造和管理等。
在实施层面的海绵城市规划编制中,首先需要收集并分析相关的数据,为规划编制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而后,在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海绵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在制定规划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然后,根据功能区域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规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开发密度、绿地覆盖率、建筑高度等。同时,为了促进海绵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政策支持。管理机制可以包括建立相应的部门和机构、加强监督和评估等;政策支持可以包括财政支持、规章制度的制定、政策倾斜等。最后,需要对海绵城市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通过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以实现规划目标[1]。
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土地供给往往不足以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为海绵城市建设增添阻碍。需要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规划和布局,要求以合理的方式利用已有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且,在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会涉及到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界定和配套政策。针对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规划和管理,以便统一土地利用规划和绿地保护政策,确保海绵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同时,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调整和优化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和功能,例如将某些传统用地改造为绿地、雨水收集设施或湿地等,涉及到土地用途转换的法律和行政程序,以及对相关方面的协调和合作。此外,在城市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土壤污染问题,这对海绵城市建设构成了一定的限制。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土地净化和污染治理的问题,确保城市地区的土壤质量符合环境和人体健康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建筑设计、水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来支持和推动。然而,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框架并没有专门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规定,导致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和政策指导,增加了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并且,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保护和修复水体、湿地和绿地等生态系统。然而,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往往需要在现有城市区域内进行改造和调整,这可能涉及到土地征用和生态恢复等问题,需要权衡不同的利益和平衡各方关切,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同时,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合作与协调,包括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水利和建筑等方面的专业机构。然而,这些部门和单位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职责分散、协调不足等问题,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困难和决策障碍[2]。
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公众的参与意见和建议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听取和采纳。公众可能对于项目的目的、效果和成本等方面存在疑虑和不了解,缺乏对其必要性和价值的认同,从而导致公众接受程度低。并且,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复杂的技术、专业知识和概念,很多公众对于相关内容缺乏了解和认知。缺乏针对公众的沟通和教育措施,使得公众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和实施方案难以理解和接受。同时,海绵城市建设往往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现有的城市设施和空间,可能会对某些利益相关方的利益造成一定的影响。一些利益相关方可能更关注短期经济利益,对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价值持怀疑态度,从而降低了公众的接受程度。
通过建立海绵城市管理平台,可以提高海绵城市规划工作的科学性、透明度和效率,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首先,海绵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包括城市地理信息、气象数据、水资源等信息。建立海绵城市管理平台可以实现数据的收集、整合和管理,通过数据共享与共同利用,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其次,借助海绵城市管理平台的技术和工具,可以进行空间分析和模型建立。通过对城市地理信息的分析,包括地形、水体、道路等要素,可以评估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管理、雨水排放等问题。并且,可以建立基于数据的模型和算法,模拟不同的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并评估其效果。在海绵城市管理平台上,可以结合已有数据和模型的结果,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要、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因素,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海绵城市规划方案,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海绵城市管理平台可以提供决策支持和评估工具,帮助决策者分析和评估不同规划方案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决策者可以通过平台的可视化展示和多指标评估,对不同方案进行权衡和选择。在规划方案确定后,海绵城市管理平台可以提供项目管理和监督工具。决策者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平台进行项目进度跟踪、资源调配和处理措施的监督,确保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此外,海绵城市管理平台可以作为公众参与的平台,提供信息共享和交流的机制,公众可以通过平台了解海绵城市规划的进展和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平台提供意见和建议。
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政府部门和相关参与者能够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和管理的不同阶段,全面掌握和控制海绵城市的建设进程,确保规划方案的顺利执行和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实施。首先,在前期规划与设计阶段,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应制定详细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和设计方案,考虑城市现状、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同时,应与专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合作,进行科学评估和论证。在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政府部门应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引导各方参与者充分发挥专业能力,确保规划和设计方案符合海绵城市的基本原则。其次,在建设和施工阶段,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应按照规划和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监督和质量管控,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并指定专门的监理单位,负责监督海绵设施的建设质量和合规性,包括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滞洪池等设施。同时,加强施工过程的监测和风险控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环境和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而后,需要建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运营与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运营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并建立数据收集和管理系统,以监测和评估海绵设施的运行状况和效果。同时,鼓励市民和社区居民的参与,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理解,争取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最后,政府部门应监督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控,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规划的落地实施,并对项目进行评估,考察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及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在项目评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调整海绵城市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创新发展海绵城市管理体系,可以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协同效应,加强对海绵城市规划的统筹和管理,提高规划和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此外,这种管理体系还可以促进各地区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海绵城市规划的实施。首先,应当成立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理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吸纳相关行业、学术界和社会团体的代表参与,负责制定海绵城市发展规划、制度、政策,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并监督实施情况。其次,制定相关市政法规和标准,明确海绵城市规划的目标、原则、要求和评估标准,为规划的实施提供法治保障。并构建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包括财政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土地政策等,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落地和推广。同时,建立政府多部门协调机制,促进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沟通。在规划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部门需要共同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督导和协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此外,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海绵城市技术研发和创新,开展研究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加强技术交流与推广,组织专家论证和技术培训,提高相关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最后,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海绵城市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制定考核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定期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以促使各方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3]。
加强政府领导与机构的合作是实施海绵城市规划的关键。政府和机构之间需要建立协调机制和数据共享机制,促进公众参与,并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以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应对城市面临的挑战,实现海绵城市规划的目标。首先,政府在海绵城市规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发挥领导作用,制定政策和法规,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在此基础上,政府也应当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资源,以及监督和评估规划的进展。其次,实施海绵城市规划需要多个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包括城市规划和设计部门、环保部门、水利部门、交通部门等,多个部门间共同制定规划方案,协调资源分配,确保规划的综合性和一致性。同时,政府可以建立规划协调机制,包括定期会议、工作组、联络人等,促进政府领导和机构之间的合作,以便实现信息共享、协调决策和解决问题。并且,政府和机构之间需要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城市的需求和问题。政府可以建立数据平台,整合各个部门的数据,提供给规划者和决策者使用。同时,政府还可以组织研讨会和培训,促进知识交流和技术合作。此外,政府和机构需要积极促进公众参与,以便获取更多的意见和建议。政府可以组织公众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的活动,让公众了解规划的内容和目标,并提供反馈和意见,以便增加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最后,政府和机构需要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以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负责监督规划的进展和执行情况,并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不足,确保规划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空间治理背景下,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和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参与,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同时配合长期的持续推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并且,未来,应加大对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研究力度,提高技术支撑和投融资机制的创新能力,推动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在我国的广泛应用。相信在各方的合力推动下,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成为我国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