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洁(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221200)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立德树人目标具体化,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育人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基于学科育人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教师应挖掘生物知识,整合教学要素,并创设各种合适的活动,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育人内容需要细化、分解和调整,实现学科育人的真正价值。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舞台,也是教师开展育人活动的重要阵地。为打造高中生物学科育人的新样态,教师应给学生更多体验,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优化各个课堂教学环节,在学生熟悉的、真实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主动交流与积极表达。教师可以在情境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挖掘与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通过情境创设,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学科认知,从而提升生物学习素养。
以人教版必修2“种群及其动态”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厘清种群的年龄结构、K值等相关生物认知,教师可以创设有关养鱼的视频情境。在视频中,学生能了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鱼的国家,能感知“王在灵沼,於牣鱼跃”的历史画面,发现我国在商代末年就开始池塘养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思考视频上呈现的有关池塘渔业养殖的问题,例如,捕捞时控制网眼大小能有利于捕捞后鱼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吗? 调查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可用于确定捕捞的最佳时间点吗? 投放饵料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以提高池塘中鱼类的产量吗? 鱼类养殖时应尽量将具有垂直分层结构的鱼置于池塘中混合养殖吗? 在具体情境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思考,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具体情境相结合,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育人不应是板着面孔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创设更好的育人氛围,让学生自然地改变和发展。
打造育人课堂新样态需要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教师可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课程知识,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生物分析与生物认知能力,并激发他们对生物学习的热情。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能够推动生物教学活动的深度开展。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喜欢的话题,创设能激发他们探究兴趣的情境。
基于学科育人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深度优化课堂。教师应做好生物知识的挖掘工作,为学生提供多模态的交流素材,以加快高中生物育人课堂的形成。除了教材中的生物知识,教师还应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出发,积极拓展生物教学范围,扩大交流内容,提升交流质量,使育人目标自然达成。
以人教版必修3“植物激素调节”教学为例。在学生获得一些基础的有关植物激素认知后,教师基于这样的主题挖掘新的生物知识:我国海南岛生长的水稻一年三季,但奇怪的是产下的新种只有在一段时间的休眠后才能萌发;农民最头疼的是当小麦、玉米等作物即将成熟时,在持续经历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再遇上大雨,这时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宋朝大文豪苏轼在《植物粗谈》中谈及: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两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教师补充这些生物认知,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不仅了解我国幅员辽阔,水稻生长方式多样,还了解农民种田的不易以及古人对待生活的态度。育人在点点滴滴中渗入,在日积月累中实现。让学生对这样的生物知识提出问题,并进行具体交流与讨论。学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了使海南水稻提早萌发,播种前最好用哪种激素处理可以解除休眠呢? 能否解释小麦种子在穗上发芽的原因? 苏东坡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运用所学植物激素相关知识进行交流与分析,尝试解决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教师帮助学生深度挖掘生物知识,能够让学生充分交流,自由思考。能激发学生交流兴趣的话题必然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能激发他们探究欲的话题。因此,教师应梳理课本内容,挖掘更多适合学生交流的内容。
同时,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交流时间与空间。教师应既让学生获得结构化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在学科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需要引申这些知识,以实现育人目标。教师育人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可以通过多样的活动升华生物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责任与担当意识。当前,许多高中学生的责任意识相对较弱,过于关注眼前的分数。教师应改变这种现状,及时有效地升华课本所学,提升学生的品格与修养。
以人教版必修2“人与环境”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呈现与生态足迹相关的知识,然后引出2022年北京冬奥会建立的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和垃圾回收利用体系。从这些系统,进一步引出“碳中和”的话题。接着再进一步引申,让学生设想未来如果能设置一个大型的公共场所,他们会在哪些方面体现自己的特色。这实际上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也是具体的学科育人活动。学生提出了各种想法,比如设计垃圾回收再利用系统,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公共场所的能量利用率。还有学生提到降低生态足迹的方式,因为生态足迹值越大,代表人类需要的资源越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大。还有学生提及遵循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科育人”为出发点,设计教和学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做人。
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渗透责任意识,比如在小组合作中、课后实践中,每个人都要知晓自己的责任,完成相应的任务。升华生活知识是学生拓展能力的新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开阔了视野,并对问题进行更深入思考。
在生活体验中,学生更容易理解书本知识,更容易发生思想与行为的变化,也能让育人理念落到实处。教师设计的体验活动,应满足学生思想和情感的需求,同时融合课本内容,以发挥活动的最大效果。
以人教版必修一“酶的特性”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慰问敬老院,班级为老人们准备香蕉等水果,并通过传统节日让学生传承尊老爱幼的美德,让学科育人在具体活动中悄然渗透。在前往敬老院之前,让学生先进行一些生活化的探究活动,用熟悉的香蕉做一些实验。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写出来,并思考背后的原因,同时要求他们能向老人们讲解或者陪伴老人们一起做实验,为老人们带来更多乐趣。例如,学生在剥香蕉和橘子时发现,剥香蕉后手指会变黑,剥橘子后手指会变黄。学生通过探究分析,得出结论:香蕉表皮细胞被破坏,氧化酶受到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剥香蕉时手指会粘上氧化酶。至于橘子,它的表皮色素成熟后会转变为叶黄素,因此是黄色的。学生将获得的认知告诉老人们,老人们也可先猜测结果,然后观察实验结果。这样的体验活动能给学生在认知和思想上带来触动,使他们在身心上得到发展。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验证和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多个方面得到发展。依靠实践探索活动,既能实现育人目标,又能整合生活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结合高中生物教学专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展现学生的生活素养与道德情操,构建学科育人的新样态。
在学科育人理念的引导下,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品格与修养,将德育放在首位。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实现这一目标,因为合作学习能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提升解题能力,并在合作中培养学生乐于助人、顾全大局等品质。
以人教版必修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呈现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种韭篇》中的一段描述:“(买韭籽)以铜铛盛水,于火上微煮韭籽,须臾芽生者好;芽不生者,是浥郁矣。”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由两个学生组成,再将任务细分为三个部分:翻译、实验和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任务。这个过程既是选择,也是学生彼此尊重的过程,能体现每个学生的品行。这样的选择,能让学生对生物学习充满信心,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强项。三个小组各自有所侧重,又共同前行。例如,对于上面的句子,学生首先进行这样的翻译:用小铜锅盛水,放在火上微煮韭菜种子,很快就发芽的是好种子,否则就是不好的种子。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这个翻译进行补充,每个人都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接着,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是否正确,两个人负责实验,其余人负责观察。最后,学生进行分析,将实验结果与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合作,每个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和生物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科育人功能逐步显现。将学科教学与育人功能结合起来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为学生的学科素养、品格塑造等创造条件。在学科育人的引领下,高中生物学习中,学生在与他人合作、探讨、沟通中实现多方面发展,无论是思维素质还是道德修养、个性品格等都得到相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