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龙(福建省三明市农业学校 365050)
新兴的数字媒体技术为新媒体产品的开发和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性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已经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其教学内容更是涉及视觉艺术设计、人机交互、动画和视频制作等许多方面,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满足市场需求,中职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计算机技术为主,涵盖艺术、新闻传播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高度的学科交叉性,教学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一方面,当前数字媒体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媒体市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中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顺应了市场发展潮流,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数字媒体技术不仅延续了传统的艺术设计元素,还融入了更多的计算机技术,涉及大量的新闻传播内容,帮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字艺术作品的设计。中职院校准确定位自身职业教育的角色,依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技术要点和市场需求,开展相应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当前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特点和中职院校的教育目标。
另一方面,探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探索职业院校办学特色、打造教学品牌的重要途径,为数字媒体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提供支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能够帮助中职院校快速聚焦教学重点,将市场需求和专业培养实现紧密结合。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数字媒体技术的操作,完成实践任务,快速吸收相关专业知识并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
随着新媒体占据媒体市场的主导地位,数字媒体产品的生产和设计面临着更多新的要求。企业在中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能够帮助学校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训和就业机会。然而,由于校企责任不够明确,企业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参与积极性不太高。中职院校和企业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不清晰,学校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学工作,而企业未能给予院校相应的资金、软件支持和校外实训岗位。
校企合作缺少交流,导致学生实际的教学课程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中职院校在开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教育时,更多以当前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企业缺乏交流,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未能与相关平台企业展开深入合作。这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缺乏系统性的联动。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却缺乏对市场和企业需求的系统了解,难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在大多数中职院校中,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相对较新,相关学科教育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师资团队建设相对薄弱,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例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师数量较少,师资力量不太足,教学内容多局限于单一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而未能结合当前行业的热点和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尽管许多中职院校采用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学资源和人力因素的影响,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相关资源相对匮乏。实训课程多局限于传统的理论实践,实践案例较少。教师往往只设置各种小项目或简单问题,而未能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工作相联系,使学生无法在具体工作情境中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缺乏独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最终不利于培养和提升实践工作能力。
当前,数字媒体技术高速发展,为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培养直接对接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政府应当主导相关工作,建立起科学的保障机制。首先,在政策制定方面,地方政府及有关教育部门要主动制订利好文件,为中职院校的专业教育提供建议,鼓励中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政府要主动为学校引入更多企业资源,以战略引导和产业扶持的形式,为中职院校和数字媒体技术企业牵头,鼓励校企合作办学,让企业为中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实训就业机会,以此来提高本专业的就业率,为学生专业学生提供资源支持。
企业要抓住机会,借助政策利好来探索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如联系中职院校建设相应的信息共享平台或实训基地,引入当前主流的数字媒体技术,邀请中职院校教学专业和优秀学生共同攻克项目难关,在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的同时加强合作,学生也有更多实践的机会,进而实现双赢。
从当前数字媒体技术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来看,中职院校必须合理构建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人才课程体系,以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教学帮助本专业学生适应市场需求。首先,专业课程在结构设置上必须符合产业和市场的发展趋势。中职院校在充分调研市场信息,了解当前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发展前景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明确相应的素质要求和基本的技能需求,并设置相应的课程。同时,为了吸引企业提供资源支持,中职院校要主动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中添加更多新技术内容,并邀请企业专业担任课程导师,让企业直接参与课程设计,并提供丰富的课程素材。
在课程模块设置方面,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应当包括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课外实训模块等,通过由浅入深、由理论迁移到实践的学习安排,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知识,并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如在课程安排上,可以由基础学习阶段、校内实训阶段和企业实习阶段三部分构成。一年级主要是开展相应的基础知识学习,让本专业学生形成对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系统的认知并掌握相应的基础原理,二年级的学习以深化实践操作技能为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并通过参加相应的实训项目和竞赛活动等提升其专业能力和素质。最后,通过综合性的项目实习完成企业提供的实践项目,更快适应岗位需求。在整个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主动搭建校企合作的课程平台,在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的同时加快中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现代化发展。
为提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帮助专业学生快速成长为应用型人才,适应当前媒体市场的需求,中职院校必须主动引入企业力量,探索“双导师制”下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吸纳更多企业人才、行业专家,组建包含核心教师、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和咨询专家在内的强大教师团队,从而为具体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企业力量。通过聘请企业导师为兼职教师的形式,联合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探索双导师制度下的新型授课模式。
专业课教师主要负责日常理论和操作知识教学,关注学生的基础学习,让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基础支持,为社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发挥企业兼职导师的指导作用。导师将企业资讯和最新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带领学生结合行业需求展开日常的实践活动,丰富课堂形式。
结合当前数字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中职院校必须加强知识的更新,培养更多专业教师。由于数字媒体技术涉及大量的计算机软件知识,长期处于教学岗位的教师容易和行业前沿脱轨,知识老化的问题更是十分常见。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引入更多年轻专业的教师人才以外,学校可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师培养,如要求专业教师定期参与企业培训项目,去往合作企业挂职,鼓励教师学习新技术并考取相应的技能证书,以跟上时代发展潮流,提升其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VR等新技术的能力。
学校要积极搭建本专业的实训基地,强化项目开发的特点,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培训基地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艺术设计等课程,并由本专业和合作企业最优秀的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导师团队,在负责实训工作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材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校内基地主要以项目实践和培训为主,学生可以参与到具体的作品创作和研发工作中,并完成具体案例的开发和设计工作。如以VR虚拟现实技术完成作品建模,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任务,让学生分组独立完成系统功能和模块的设计工作,从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提前适应岗位。
在新的市场需求导向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机遇,而中职院校作为培养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聚焦数字媒体发展特点,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为目标,不断改革教学工作、培育保障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和实训环境,以不断提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