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越
(山东汇友市政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1)
路基沉降是道路建设中的常见病害,即道路基础在受到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出现下沉现象。市政道路一旦出现路基沉降现象,就会影响道路的美观与正常使用,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在针对市政道路沉降段路基进行施工时,要在施工前仔细勘查周围地形,结合原有地形适当清除原有素填土,适量回填路基填料,确保路面保持相对平坦。因此,有必要做好市政道路施工中沉降段路基施工技术的研究分析工作。
市政道路沉降段路基施工过程中,涉及路基、沿线涵洞、路肩等,施工时主要为露天作业,会受到各类客观因素的影响。市政道路沉降段路基施工专业性强,存在各种交叉作业、施工面重叠等情况。
同时,施工期间需要各部门配合,存在较多干扰因素,施工现场情况复杂。此外,市政道路施工中沉降段路基施工作业,多选择机械设备与人工施工配合方式,整个过程中需要专人指挥,确保两者衔接顺畅,提高沉降路基施工的质量。
市政道路施工中造成沉降段路基路面凹凸不平,其中主要原因是基层路面的基层支撑力不足以支撑路基自重与外界荷载压力。就市政道路施工现状分析,其施工原材料多为粉土粒或黏土粒,土粒中本身存在大量可自由移动的负电离子,会自动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子,一旦水分含量过高,就会造成土壤孔隙率增加,影响外界负载压力的支撑能力[1]。
与此同时,市政道路受到雨水冲刷作用的影响,沉降段路基路面处于潮湿状态,这时如果出现较大的外界荷载,就会造成路面凹凸不平。
市政道路沉降段施工时,为了避免后期再次出现路基塌陷情况,需要根据路面伸缩程度制订后续管理方案,因此在处理不同沉降问题时,要多次回填连接缝隙。若连接缝隙处存在明显的路基开裂现象,车辆经过此处时就会出现明显的颠簸情况,不仅影响道路平整度,还会造成路基荷载压力增加,开裂缝隙持续增大,最终引发路面断裂。
对于沉降段路基连接缝隙问题,具体施工时可选择多次回填方法,这种方式可以尽量缩小施工范围,不影响后期车辆通行,还能避免原有缝隙持续开裂,能够有效保护沉降段路基路面[2]。
合理使用路基填筑能够提升路基的压实度,对提升工程的总体质量也有一定积极作用。不同区域的土壤种类不同,施工和压实过程也存在差异,因此要因地制宜开展相关的施工管理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考虑成本,路基填充物的来源主要是当地的材料。大部分路面沉降段的土壤质地疏松,路基较薄,容易出现路面凹凸不平的问题。路基填充物本身在长期作用下,也会发生蠕变现象,最终造成路基和路面的沉降问题[3]。而且在同一路基情况下,填充厚度不同,压实工作也会存在差异,造成路基路面沉降问题。
地下水也是造成路基和路面沉降的重要诱因,在地下水丰富的地段更容易发生沉降问题,这种沉降问题严重时还会伴随大面积的路面塌陷,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与路基填充物的透水性、降水情况有一定关系,在施工设计阶段需要重点关注,做好应对工作。
市政道路沉降段施工质量控制意识不足,造成实际施工质量管理效果不理想。施工单位侧重工期管理、成本管理等,不同程度忽视施工质量管理,造成存在突出的施工质量管理。
同时,部分施工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实际中会同时开展多个项目,忽视质量控制,造成施工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到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凭借经验进行施工,不能根据工程实际调整技术方案,施工管理人员也不能及时更新施工理念与方法。
某段市政沥青道路全长723m,整体呈东西走向,道路起伏较大。道路一侧存在明显沉降、开裂问题,路面上有约2cm 的裂缝,同时存在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通过分析道路沉降成因,选择合适的填筑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在填筑作业前需要进行清表作业,完成清表作业后压实路基,随后开展填筑作业[4]。
这一路段为高填方区,分析出现沉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2.1 路面坡道土质结构松软,施工时混凝土梁锚不牢固。沉降段路面普遍存在路基土质结构松软的问题,造成路面结构受力不均匀,承载力不足,出现路面开裂问题,实际施工难度较大。
3.2.2 施工时间有限,碾压处理不到位,不能满足施工工序要求。同时施工人员缺乏工作经验,没有有效应用粒径压实工艺。在道路施工中,填筑施工非常重要,在填充前施工人员需要充分做好路基表面清理工作,为后续施工提供便利条件。对于路基的压实处理需要严格遵循相应的规定,结合不同的路面坡道采取适当的处理办法。如果施工所在地存在土壤质量问题,为节约材料可以对土壤进行处理,但需要满足填筑要求。对于土石混合填筑,通常需要选择层状、分段填筑的方式,以保证最终的施工质量[5]。
3.2.3 细料扫缝不能满足孔隙率要求。这段道路路基中有一条臭水沟,在路基设计初期忽视放坡环节,造成臭水沟常年冲刷路基。
3.2.4 长时间降雨使路面积水,路面土质经过长时间浸泡,出现地表水下渗,最终发生沉降问题。
3.3.1 做好施工前期准备
分析出现沉降的具体原因,制订相应的施工方案,采取技术论证方式保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仔细观察沉降位置并记录相关数据,检测材料样品性能。沉降段施工进度安排如表1 所示。
3.3.2 钻孔环节
该工程主要加固处理沉降路段,依据工程实际情况分析,需要在各个断面横纵向之间进行间距为2m的梅花形布置,选择φ10cm 钻孔,并根据工程情况选择钻孔深度。
3.3.3 压浆处理
配置浆液时选择硅酸盐水泥与自来水。如果作业时出现降雨情况,需要在浆液中加入一定量水玻璃。灌浆作业时应仔细检查设备,判断是否存在故障。
压浆处理时采取封闭孔口的方法,即孔口选择橡胶栓塞,避免其与外界空气接触。开展压浆作业时,需要安排专人值守,详细检查浆液配合比,记录相关数据,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处理。压浆作业完成后,设置变形监测点,并每7d 进行一次监测,连续监测2 个月。
沥青摊铺时需要控制好温度,路面初压时温度为140℃左右,为避免补漏问题,需要及时关注处理作业的基本情况,为碾压工作的顺利竣工打下基础。沥青摊铺施工前完成防油层的铺设,做好防水施工,避免后期出现渗水,影响路面使用寿命,同时为后续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沥青路面碾压完成后,检测相关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随后要做好养护作业,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缝、平整度不足等情况,需要采取防控措施。根据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及时做好防护,如果出现雨水天气,根据工程施工进度采取防治措施。比如,完成水稳层施工后,如果出现大到暴雨,则需要覆盖塑料薄膜避免雨水冲出浆;小雨则不需要养护。当完成沥青路面终压后,降水不会产生影响,如果碾压未完成则需要加快碾压速度,避免降水对路面造成不利影响[6]。
在正式施工前,施工单位在签署合同后,需要安排技术人员、测试人员、设计人员等对现场进行勘查,综合分析工程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机械设备等。公路施工人员需要根据设计方案,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避免突发状况对施工质量的影响。施工前需要全面检查工程材料,通过抽查、检测等方式保证材料质量,避免因为材料质量问题产生施工问题。在正式施工前,施工单位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通过考核的施工人员才能上岗,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素养问题对施工质量的影响[7]。
沉降段路基施工前要重视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重视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施工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技术内容;结合现场勘查制订技术方案;根据施工方案做好施工设备的准备与选择,避免因为准备不足影响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时需要提前进行现场测量,技术人员应重视这一环节,了解施工场地的具体情况,如人流量、地形地貌等,科学选择相应的测量技术、技术方案等,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此外,施工管理人员要评估施工时面临的问题,并制订相应预案,一旦出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现场施工管理效率的提升要从物料关口把控开始,只有保证物料管理有序,整个施工才能顺利开展。在进行物料采购时,需根据施工进度进行材料种类、数量、质量的核对,以免混入残次品以及数量缺失等,而选择时尽可能挑选性价比较高的材料,以控制成本支出。在材料运输时,一定要做好防护,减少损耗,且装卸过程要仔细,避免磕碰。在进行现场放置时,需根据各物料性质选择合适的环境进行存放,避免直接暴晒在阳光下或者存放于阴暗潮湿的地方,而且要便于取用,但需注意不能对现场施工环境造成影响。另外,在进行物料领用时,一定要根据种类、数量、流程等正规领取,确保手续齐全[8]。
在进行市政道路沉降段施工质量控制的过程中,施工单位还需要做好技术控制的信息化建设。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与行业的融合,能够改善行业的管理面貌。对于市政道路沉降段施工而言,信息技术的融合,改变了运作模式,提升了工作效率。将市政道路沉降段施工质量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对市政道路沉降段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快速改进创新,从而提升对施工质量的控制水平。
综上所述,在市政道路沉降段建设施工中,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幅度提升施工速度和施工质量。施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全程做好监管工作,发挥施工管理功能。市政道路施工中做好沉降段路基施工,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方案,打破传统管理模式限制,从而进一步提高市政道路沉降段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