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引领下寻找提升初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金钥匙

2023-10-29 04:52李娜宋美娜南山双语学校山东省烟台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课标史料文言文

■ 李娜 宋美娜(南山双语学校/山东省烟台市)

历史学家傅斯年说:“近代史学即是史料学。”可见史料在历史学科中的重要作用。2022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史料实证仍然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了解史料的主要类型,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初步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史料实证素养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培养初中学生史料选择、研读、分析、还原并解释历史的能力对历史学习非常重要。反思在日常的教与学中,自己和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如何切实提升初中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呢?在教与学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发扬,又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寻找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金钥匙吧。

一、迷雾重重,不见星海

历史是有逻辑的,历史是有趣的,历史是有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回观课堂,我们的每一个课时都是大单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是否抓住了单元主线寻找史料,设置历史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还原历史?调查发现,有不少教师却在做着反方向的事。例如在讲新课时,有教师会第一时间找课件,然后选择一大堆图片和文字史料去证明课本上教材上的内容,这样就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对课程毫无兴致,但还是要去分析一大堆难以理解的文字史料,还要在课堂中记忆相关知识点,可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又怎会有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新《课标》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学生在做相关练习的过程中又会觉得太难,无从下手。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薄弱,尤其是针对初一的中国古代史。原因有多方面:一个方面是古代史中的史料多是文言文,对于刚刚接触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说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再一个方面是在历史测试中给出的史料阅读量比较大,增加了学生历史学习的难度。那么,如何在教与学中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呢?

二、冲破迷雾,心向阳光

要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学生和教师就都要改变。在教学教研中,我校历史组有如下的几种做法:

1.提供丰富的史料

在课时学习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考证意识,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历史材料,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教材或者自己搜集史料来进行辨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容易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又能提升甄别史料、辨析史料、考证史料的能力。在遇到材料分析题的时候,学生就能认真分析材料的观点,提高材料分析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在表达观点的时候,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见解。教师在提供多样史料引导学生证明观点、解释观点之后,还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看到历史的主流和趋势。例如,《探寻新航路》中有关于哥伦布的评价,对此教师可提供如下史料:

印第安人: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他是一个恶魔。

欧洲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他是一个功臣。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主要的两种观点进行总结,指出我们看到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联为一个整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但也看到了哥伦布是恶魔,看到了人类在扩张中资本的血腥,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因此,我们也看到了征服、奴役、掠夺、杀戮的过程,可见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点。引导学生用发展的、全面的眼观看问题,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素养。

2.重视史料的收集归类

在教学中,我们不断收集和整理重要历史事件的典型史料。在学习《文艺复兴》时,我们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史料,如恩格斯曾说:“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又如新航路的开辟原因和条件的典型史料: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我们还要重视并充分利用好课本中出现的史料。例如《古代日本》一课在相关史实中梳理了历史上中日之间的交往,为新课中向中国学习的大化改新作了铺垫,对此,我们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

除了文字史料,图片史料也是我们应该收集的史料,图片证史和图文互证,进而在史料的收集中去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

3.利用好身边的史料

我们经常与学生分享考古发现,鼓励学生走进博物馆;引导学生树立参观学习文化景观的意识。举办活动,例如“我最喜欢的一件国宝”,为同学们介绍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讲述文物所处的时代,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在各种活动的设计中,为学生营造学习的历史情境,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素养,同时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例如,近几年三星堆遗址有很多重大发现,我们会以时事为引导,向学生展示出土的文物,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解说并还原古蜀先民的日常。教师补充三星堆与夏商时期的文明异同,进一步证实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再如,开展“我来说国宝”活动,学生可以由文物入手,以此解说一段历史。正如2022年虎年春晚中舞蹈《只此青绿》受到了国人一片夸赞,其创作背景便是画作《千里江山图》。青少年在日常历史学习中,就要不断梳理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树立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在史料中寻找并还原真实的历史。历史材料有时是艰涩难懂的,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寻求教师帮助或者查工具书,或者借助网络搜索功能。例如,在学习商鞅方升的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时,如果不明白“黔首”“状”“绾”,可以利用以上方法解决。

4.重视历史阅读

在学习世界史时,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北美大西洋沿岸13块殖民地是英国的而不是西班牙的?为什么北美相对于南美来说经济是发达的?学生能提出问题非常好,有了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就会增强了探究知识的动力。这时我们会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的历史书籍,或者上网去搜索答案,并分享自己的成果。有的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指出,相对于西班牙的地理位置英国位于偏北的方向,所以英国的殖民地位于北美;有的学生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他之后三次航行到达的都是南美洲;有的学生从英国和西班牙的政治制度差异来解决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多维度地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方法。

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中能看到俄国在19世纪后半期的农奴制改革后腐化的封建制度与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碰撞。阅读使我们在故事情节中感悟历史的温度,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悟过往历史的能力。

初中生所学习的地理、政治、语文对历史学习皆有促进作用,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要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初中生对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进行思考,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体现,这也是唯物史观的具体应用。

三、挖掘史料,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史料不应该是难倒学生的绊脚石,而应该成为学生构建历史情境、认识历史、发现历史、还原历史的“脚手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史料堆砌问题,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我们认识到史料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引出某个知识点,而是要深入挖掘史料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从表面信息的获得进阶到史料之间的联系、对比,达到解决历史关键问题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运用史料进行问题的层次性设计,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解读、辨析和证史能力。

我们教研组对《新文化运动》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在文学革命的环节,其中一位教师引用了以下史料:“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头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节选”,“胡适:干不了,谢谢”。而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都学过文言文,大家说白话文和文言文哪种更好啊?在教研中我们一致认为这样引导是不合适的,直接引导学生得出白话文比文言文好的这个结论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且选择的史料也是零散的没有联系的。在修改中,我们设计这样的环节,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来突破文学革命这一知识点,讲述一则故事:一位学生质疑胡适先生白话文不简洁,打电报用字多、不省钱。胡适机智化解了课堂上的尴尬,展现了自己的风度,证明了文言文的优点,他说: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邀他去做行政院秘书,自己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了。复电就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非常省钱。当场便请同学们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此时,学生眼中最简洁的电报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故事讲到这里,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继续讲述——胡适幽默地说:“干不了,谢谢。”并耐心地解释道:“干不了”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的意思,“谢谢”既有对友人的热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有婉拒的意思。故事讲到这里,教师可以传达给学生这样的观点——语言的简练,并不在于是用白话文,还是文言文,只要用字恰当,白话文能比文言文更简练。课堂上教师讲述故事,课件中呈现两则电报的内容,教师着重启发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生涩与华美、白话文的易懂与平民化,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事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平民化并联系当时民主与科学的社会背景,也为后面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做铺垫。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重视运用史料创设情境,有利于向专家型教师靠拢。专家型教师在运用史料创设对话情境方面往往更注重从一堂课的“灵魂”或“主题”出发,在学生思维能力层次的“最近发展区”设置一组或数组冲突性的链式情境,以史料为“脚手架”搭建学生认知提升和思维深化的阶梯,使学生在认知的矛盾冲突中深度参与课堂、深度关联探究,在史料研习中完成对核心知识的主动建构和学科素养的动态生成。在磨课中,我们要努力达到专家型教师的标准,重视深度挖掘史料,努力在讲述史料和设计优质且有层次问题的方面进行提升。

四、鼓励学生,深耕史料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中考的史料阅读量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多题需要学生能在给出的众多史料中提炼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史料进行表述,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或者给出史论要求学生进行论证。这些题型相对于传统的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我们把这种题型通俗的称为历史小论文。这种题型有利于扭转中学历史教学重知识、轻能力、淡素养的传统,有利于引领中学历史教学朝着关乎人生、关注人的成长意义的历史教育终极目标迈进,对于突破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瓶颈”也不失为有力举措。

例如2022年烟台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28题:材料给出的是经济危机下美国和德意日不同的走向,题干要求学生说明“危”与“机”并存,关键是在危机中能否把握住正确的航向。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这是对学生历史学习的综合考查,所占分值9分。

考试是对学生能力的检验。所以在平时学生应该大胆地从史料中提炼观点,然后围绕观点去搜集可靠的史实,围绕史实的背景和影响进行论证。例如在学习“义和团运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两种观点引导学生收集史料进行论证,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另一种观点“爱国主义与近代化的关系——近代化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对此,学生可以给出自己的论点,在主题引导下鼓励学生积极去寻找可靠的史料进行论证,多角度解释义和团运动,进而在论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找到方向,循序渐进

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解释史料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大胆去实践,提出有历史逻辑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克服消极背诵的方式,学会在有温情和叙事的史料中探索发现历史的奥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相信有了史料分析能力这把金钥匙,我们会解开更多历史之谜。

猜你喜欢
课标史料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