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生活,于纸间烂漫
——谈融通视野下如何在初中作文中建构生活美学

2023-10-29 04:52黄培君启东陈兆民中学江苏省南通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生活课堂教师

■ 黄培君(启东陈兆民中学/江苏省南通市)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赞可夫也认为,要教会儿童认识世界,就一定要教会他们“觉察周围事物和现象所独有的特征”。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怎样观察,使之具备欣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让丰富的感官与情意淋漓尽致地倾泻在字里行间。然而,教师虽然总是在苦口婆心地呼吁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但是学生们似乎总是懵懵懂懂,不解风月。对此,笔者展开了一系列教学尝试。

一、师生共鸣,触发课堂感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师于生,身教大于言教。于漪有言:“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教师须得先让自己精神富足,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去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记录生活中每一个发光的时刻。只有拥有幸福的心态,才能拥有让别人幸福的能力。

那是一个立秋已过、末伏夏尽的黄昏,凉风渐至。大屏幕上展示着同学们习作的优秀片段,学生们一边读一边思考,而我在教室里来回踱步,耐心地给学生们讲授写作过程中环境描写的运用方法。

天际打上了一层烟雾似的腮红,窗前的阔叶树披上了金黄的薄纱,夕阳的余晖照在黑板上,闪烁着温暖的光泽。一间间教室、一扇扇窗户都装满了明亮且迷人的灯光,为黄昏又增添一抹生机。

童声朗朗,在静谧安然的氛围中悠扬。读到这里,恰巧一抹落日余晖照映在黑板上,随着夕阳位置的变化而徐徐移动。窗外,西方的云霞如铺墨般大肆渲染,占据半壁天地,混作一片鲜红。忽然,我心中一动:这段文字,写的不正是此时此刻此景吗?

学生读罢,我不动声色地询问他们,这位同学写得好不好?答案当然是异口同声、震耳欲聋的“好!”然而,当我提问为什么写得好时,同学们却面面相觑,噤若寒蝉,一言不发。

“你们有没有发现,她写的正是我们每一天经历的生活,是每一个常见的傍晚,每一个平凡却美丽、令人动容的时刻?”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爆发出一阵恍然大悟般的欢呼声。同学们纷纷直起久坐劳累的身板,个个伸长了脖子向窗外张望,语笑喧阗愈发响亮,一起看天际云霞,看余晖缱绻,也看彼此笑靥如花。望着孩子们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赤诚眼眸,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及,不由得涌起一种莫名的满足与感动。

这堂课的走向虽然与我的预设并不相同,但无疑是师生在课堂的感动中共同成长。学生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明白了写作的真谛,而我,在后来每一个云霞满天的傍晚,都会想起那节烂漫的、会发光的语文课。

我认为,鲜活的作文教学绝非是教师向学生授予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交互性的、情感层面的合拍与共鸣。“教育是人与人心灵间最微妙的接触。”语文课堂里的这种“最微妙的接触”就是在习作过程中寻觅读者与作者情感的融合共振。在初中写作中建构生活美学,一方面需要教师营造和谐民主、灵动生成的习作氛围,在客观上为学生创设能与教师形成心灵对等的轻松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用自己的责任心和爱心去叩击学生的心灵大门,走进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心灵世界。

二、教师引领,彰显榜样力量

对于写作,语文教师不能“空谈误国”,而应当“实干兴邦”,不仅要循循善诱,触发课堂感动,为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还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鞭策自己在文学教坛里深耕不辍,向学生展现真正的榜样力量。

我也会尝试和学生们一起写随笔。如冬天的时候,我想请学生写这个冬天最令人动容的时刻,把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写下来。于是,在作文课上,我先朗读了自己的随笔:

早晚的天气很是逼仄,昨晚天黑以后总断断续续地听闻后窗漏着些风声,给空荡的房间再添一层寒意。翌日,随着太阳升起,笼罩着枯条的雾霭渐渐消散,熟悉的乡景便可称作是疏朗,比秋天更萧瑟、更清明,给人一种奇异的肃正严明之感。太阳升高了,阳光毫无吝啬地释放,温和地流淌在地面上,像四处蔓延攀爬的藤蔓不知不觉便爬上你的窗台,要窥见你卧室的真容。就像藤蔓作了窗棂的自然装饰,冬日的阳光足以为人类的一切活动构成一幅温情的背景。

半躺在床上,没有人打扰,慢悠悠地翻毛姆的《刀锋》。心里好像盛了一面阔大的镜子,把生命中所有的卑微和困惑都映得闪闪发亮。可是我不怕,也从不后悔,我可以自信,可以坦然,可以站在云峰上,伸手摘星辰。

我永远记得,今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学生读到描绘霞光的语句时,因恰逢晚霞将烂漫铺染天际,暮光穿透窗口、斜射在黑板上又缓缓退场的情景而雀跃欢呼的样子。生活中有无限动容的瞬间,课堂可以是生活,生活也可以是课堂。只不过后者的课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意味着用一生去步步为营,只为准备一个完美的结局。

毛姆说:“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如同一场赌博,参与者比比皆是,成功者寥若晨星。”反复读了许多遍,深以为然。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转折年。我换了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从繁华的市区到简陋的农村,从看城市街道的车水马龙到望乡村公路的奇幻云象,虽然职业身份和工作内容一如既往,然而心态却大不相同。我无数次在躺平和前进中挣扎,在怀疑和安定中跌宕,但我始终相信自己可以跨越江河大海,步履不停。

我慢慢地读,学生们也坐得端端正正,屏息静听,连最调皮的孩子也放下了手里转个不停的笔杆。读到晚霞课堂时,学生们的脸庞上不约而同地挂起了笑容。这一读,极大地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惹得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欲与教师试比高。

三、贴近生活,打开素材视界

多数中学生主要以课外阅读积累作为写作素材的来源,对生活缺乏发现和理解,不会在写作中呈现和运用生活中的美。生活美学理念指导下的作文,可以是徜徉自然美景,体悟山河壮阔之美;可以是观察社会生活,感叹平凡人性之美;可以是穿越千年经典,感受古人情怀之美;可以是品鉴谋篇布局,精进语言形式之美……它极大地增强了作文教学的情境性、交互性和生命性,是中学生日常写作“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对于学生而言,只有贴近生活,追寻自我,才能打开素材新视界。

于是,学生们就开始抒写自己眼中的那个冬天、那个最动容的时刻。

黄昏时分,天上飘满了云彩,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与鲜艳。我在小路上慢慢地行走,路旁大树的叶子已经泛起枯黄,一阵微风吹过,空中不时飘落几片枯叶,它们随风的吹动先翩翩起舞,又缓缓落地,渐渐堆积成了落叶堆。同许多似曾相识的落叶一样,正等待明年春天的重生。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飘起了袅袅炊烟,与周围的环境一同构筑了一个安静而祥和的黄昏。

冬天的傍晚,小作者独自漫步在归家路上,望着熟悉的田野和炊烟,心中感到平静与祥和。情景交融,悠闲之情尽在字里行间。“同许多似曾相识的落叶一样,正等待明年春天的重生”一句极有玩味,颇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般的自然哲理,给文章添了美感,又添了深度。

第二天,天还没有大亮,我起来上厕所。打开房门,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借着清晨朦胧的微光,发现地面湿漉漉的。正要踏出大门,我忽然发现,烘干房内的灯还亮着。是父亲忘了关灯,还是一夜未眠?带着疑惑,我走了过去。

轻轻推开门,眼前的情景便令我心头一酸:炉子里的火苗映照在父亲铜色的面孔上,光影交叠,一道道皱纹愈发显得深刻。他那疲惫的身子斜靠在椅子上,眼睛合成一条细缝,一副似睡非睡的模样,嘴里还叼着早已熄了火的半截烟。

看到这一幕,我思潮翻滚,又是一个不眠夜。纵然是铁打的身板,也经不起如此劳累,而父亲一切心甘情愿的付出,都是为了我们这个家啊!

也许每一个平凡的清晨,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都蕴藏着不平凡的亲情之爱。小作者无意间发现了父亲“一夜未眠”的秘密,望着父亲倦怠入眠的情景,心中汹涌澎湃。于是抓住了这一动人的瞬间,用工笔般的笔触细致刻画,让读者深深触动。

凛冽的北风发出凄厉的尖叫,雪花漫天飞扬,笔直宽敞的水泥路上已经盖上了一条长长的白地毯。

她忙前忙后地缴费回来,我都快要睡着了。我努力睁开眼,看见妈妈满身都飘满了雪花,眉毛上挂着细细的小水珠,脸颊和鼻尖冻得通红,好像一只北极熊。她顾不上把身上的雪拍拍干净,而是抓起我的小手,一把塞进她温暖的大衣里。

母亲为受冻的孩子捂手,本是日常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场景。然而,小作者却能独具匠心,把其他孩子习以为常的细枝末节用真诚的语言描绘下来,为我们留下了这样感人的画面。谁能说,母亲对孩子无私的奉献与关爱,不是这冬日最美的一幅风景?

“姑娘,要进来躲会儿雨吗?”我怔了一下,随后反应过来,那是一位有些年纪的阿婆。她慈祥地望着我,她像是有魔力般,明明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却让人生不起一点的防备与警惕,像是不由自主,我点了点头。

我坐在椅子上,细细端详着阿婆的房子。房屋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忽然,我的前面出现了一杯还氤氲着热气的水,一旁还有几颗糖果。她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干着针线活。我手中捧着热水,她的头发丝中夹杂着许多的白发,脸上的皱纹如她的岁数一般,不禁让人感到她于岁月长河中的故事。阿婆戴着副老花眼镜,眼睛眯着,手中的针线活确实娴熟,一双手灵活极了,就和那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翩翩起舞的蝴蝶一样,让人不知道她的下一步动作。

陷入过下雨天没带伞的窘境时,无助的小作者被好心阿婆收留避雨,感到了来自陌生长辈的温暖关怀,于是写下了这一片段,决心记录陌生人的善意,展现人性的光辉。那一句关切地问候,一杯氤氲的热水,一段娴熟的针线活,一个普通的老妇人,一切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但背后却流淌着人与人交往间的脉脉温情。

四、形式不限,呈现多样风采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要想构建良性写作环境,最大化地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唤醒其写作欲望,丰富其感性体验,引发其心灵共鸣,教师就不应该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施加过多限制,以免束缚学生思维。

所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我鼓励学生采用写小诗、微剧本、图文结合等形式,多样化展示自己的风采。也许大多数情况下,经历了生写——师批——师评——生改的流程后,一次写作就可以告一段落,但我们的课堂不是这样。上一部分提到的一次随笔写作告一段落后,我不愿为它直接画上一个句号,而是决心将它作为新的起点,去发现、去探索、去延伸,走进一个新生的轮回。

如前文举例的第一个片段,小作者将其改写成了一首七言绝句以及一首颇有生命哲理的现代诗。

归家野望

云烟袅袅随风长,旧叶翻飞不尽黄。

人间最美是归途,断将残柳谢夕阳。

归家野望

蓝色的云烟,将风撕成碎片;

经冬的树叶,作陆地流淌的河。

我看见,行人在湖海流连。

枯枝已落,新叶在高处,交舞着变。

虽然作品指向同一主题,具体内容也相差无几,但小作者经反复琢磨,为我们演绎了不一样的精彩。尤其是最后一首小诗,聪明的小作者能灵活引用林徽因的名句,暗示他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无奈和新生力量冉冉升起的欣喜。可以看见,每一次形式的变换,都蕴含着他由景及情、由情及理的深入思考。

发现美、运用美、变换美、升华美。刺激学生在自己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写作兴趣,学习利用多种文体达成写作目标的方法,提升其灵活运用、转化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让文学的力量浸染生活、濡润生命。

五、生生互评,迸发思维火花

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可以选择生生互评的方式调动学生研究习作升格的积极性。我一般指导学生从书面美、语言美、结构美、思维美四个角度去点评同学的文章,让学生成为把点评权攥在手里的课堂主导者,由此焕发课堂的鲜活力量。

最容易落实的点评方式就是请学生们互写作文批注。写批注,也是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因此,我借作文课的机会向学生们讲述了批注的三种形式、常用符号和内容类型,并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当场在对方的作文本上实践理论知识,锻炼学生做批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力。果不其然,学生们点评欲望高涨,一个个都绞尽脑汁,异趣横生。

沿途风景,何止云霞?诗意生活,于纸间烂漫;语文之路,与人生同行。

猜你喜欢
生活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