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坛,马彩云
(1.南昌航空大学 飞行器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2.华东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依托信息通信技术,立足智能化制造,将网络空间虚拟系统和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全方位全阶段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在新的历史交汇处,工程科技的进步、创新活力的激发、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对于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需求、直面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具有显著意义[1]。为主动应对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的挑战,教育部自2017年开始,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战略和未来发展的高度出发,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逐步制定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引导各高校关注新工科视域下的专业建设、课程逻辑和培养体系问题。随着新工科建设从理论走向实践,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制订也做出相应改变,从单纯地注重工具理性转变为注重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联动[2-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关注知识层面的“教”,更要关注品德方面的“育”。为适应社会新形势,顺应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需求,锻造高水平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有担当、能作为的时代新人,系统推进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
1.新工科教育的价值追求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契合。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的重大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德学兼修的高素质卓越型工程人才,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创建人才库,正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目标。此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以德为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见,现代化教育非常注重德育。
2.学科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向相关作用。要把握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类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科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融合的教育活动,在学科专业教育中渗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学生思考自我成长的意义,强化学生对“知”的内涵理解和对“行”的价值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架构和行为准则。
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深入落实“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激活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满足国家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需求,新工科应运而生[4]。新工科的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产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一批多元化、创新型、能够适应甚至引领未来工程需求的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5]。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对当前新工科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改进。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使课程思政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作用。当前课程思政在新工科发展中出现“中梗阻”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支持系统不完善。当前高校工科专业课、实践课和公共课之间各行其是,学科壁垒明显,各个课程内蕴含的思政元素未进行充分挖掘,各类课程间未形成有效互动。工科教师虽然具有非常完备的专业知识,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薄弱,授课时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融合不够自然。
2.思想认识不到位。当前新工科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中过多地强调理论性和政策性,缺乏实践性和落地性,切断了德育和知识传授间的有机联系。当前新工科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方式运用生硬,普遍把德育内容“填鸭式”“满堂灌”地传授给学生,德育过程过于单一,育人效果不佳[6]。
3.实践过程有阻力。新工科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不同。从新工科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专业课总课时远高于思想政治课程。从培养方式来看,工科学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实操性和技能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立体多元。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深刻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过于抽象化,如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远离大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影响了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
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打造一支勇担当敢作为、有理想讲奉献、勤思考常创新的人才队伍的关键。纵观工科发展历史、挖掘工科课程思政元素、了解工科人才取得的工程成就,我们可以发现,新工科的课程思政建设有政策、有基石、有路径,切实可行。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近年来,中国建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共同发力,不断提高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综合竞争力,使我国焕发新面貌。上到太空探索,下到海底深潜,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我们取得的一系列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都离不开一个个无私奉献的工程人才。这些成就背后的故事和精神都是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借鉴的绝佳素材,蕴含着天然的思政元素。例如: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国外百般阻挠之下,毅然决然回到祖国,主持完成“两弹一星”工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作为核潜艇技术领域的带头人,隐姓埋名三十载,扎根荒岛,无悔付出,最终实现了我国核潜艇从零到一的突破。正是这些工程人才挺起了祖国的脊梁,他们义无反顾的爱国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等,都应该有机运用到课程思政中,这样不仅增添了课程的生动性,而且能够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新工科要求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卓越工程人才。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青年学子价值理性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一环。落实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沁润爱国情、树立强国志、投入报国行,养其大德,成其大业。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知识和思想的接受者。教学过程正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平台、以课程为渠道进行的双向交流。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知识接受程度以及兴趣点,进行有亲和力、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
1.围绕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思政元素挖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数字社会的发展,现代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类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道德观念更加复杂、价值取向更加多元,这些无不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思政的建设,必须围绕学生思想特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隐含的思政元素,把专业课程学习和工业强国、科技强国的民族追求结合起来[7]。
2.围绕学生思想需求进行课程内容设计。身处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思想传播多元化,学生具有更强烈的表演欲和独立意识,对社会热点也有自己的疑惑和见解。教师备课时,要树立靶向原则,根据学生需求,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的结合点,糅合理论和案例,增强课程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推进者,为落实新工科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功效,有必要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三个阶段构建良性联动的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
1.教学准备。在教学准备阶段,要做到备标准、备内容和备方法相结合。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根据学科专业特有的知识体系、思维特征和伦理价值,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深刻理解本学科在国家战略实施中、在打赢科技自立自强主动战中的责任,进而完成课程内容梳理、教学环节设计、课程思政素材库创建,使教学内容兼顾科学性和思想性。其次要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阶段性变化和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设计。
2.教学过程。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学生和教师的思想同步、知识有效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上课节奏、课堂氛围有掌控,对课程内容有理解,对学生反应有关注,做到自信有度,思政元素融入自然。在教学方法上,要主动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好多媒体教学用具,采用情景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把专业课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3.教学反思。做好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为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的德育实效,教师要根据课堂效果,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反思。
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标准就是人才培养,要探索出一套以育人实效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机制的建立和推进,充分带动教师和学生投入课程思政中去,切实落实好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对思想政治建设实效进行评价时,由于涉及情况多样且抽象,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的获取相对较难。在实际操作中,要结合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建设情况、学校自身发展特色以及学生分布特点,合理选择指标,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日常观察等方法构建模型,进行有效拟合。各个学院可以根据学科专业课程特点、思想政治标准等内容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日常考核和实践活动中突出和思政元素相结合的内容,通过让学生参加考试、进行实践活动,增强对思想政治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在内容上,重点考查课程思政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理想信念的塑造以及对时代责任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理解。在方法上,以“三全育人”为标准,建立动态评价考核机制,把控好从入校到出校的各个关口,进行多维度评价,实施过程注重发展性和变化性,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2.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思政考核标准。以课程思政所获实效为依据,更新现有教职工评价体系,把课程思政实效纳入学院综合绩效评价、领导履职评价等体系中,统筹分配校内外资源[8]。在教师的培训培养、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中充分考虑思想政治课程的推进情况。在教学成果、科研奖励、各级项目的申报中突出课程思政的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成果产出的支持力度,激励教职工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重视课程思政建设,让课程思政切实落到每一堂课,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课程思政对他们思想的浸润。
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把立德树人摆在首要位置,加强对工科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构建与学生发展特点紧密契合的知识体系,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激励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分别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体系,为培养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建设工程强国和科技强国、实现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