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平
当前,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師要格外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知识获取、知识探究是思维活动的重要结果,因此,知识获取与思维培养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彼此联系、同步展开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的重要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进行研究,以此为有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双减”政策下,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提高对问题情境的重视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情境和学生实际需求相符。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使用动画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对圆形面积进行计算的推导方法。如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意愿比较强烈,可以不断探究。之后教师可指引学生参与到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出新型思路。在该前提下,不断指引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学习该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成效的保障。由此,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组织相应的课堂活动,为学生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教师在指引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练习活动时,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数学思维训练活动中,材料非常重要,会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产生引领作用。因此,在实际练习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方向的发展,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实现思维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一课时,教师要注重课堂的精神设计,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从不一样的角度上思考与探究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防止学生的数学思维出现僵化的现象。
三、运用趣味,强化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热情和兴趣,才会长时间、专心地学习数学课程。教师要通过激发兴趣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使其拥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乘法和除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首先将18个苹果展示出来,之后在课堂中分苹果。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学生在各个小组中探究和讨论,将讨论结果书写在纸上,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对具体的分配方法进行讲解。教师也需要提出具体的要求——所有学生得到的苹果大小是相等的,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计算答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并且面对乘除法运算时也会感觉非常神奇,如此,学生就会不断思考和探究。
四、互动教学,发展思维
“双减”政策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互动教学法落实到位。通常情况下,互动教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师生互动,另一方面是生生互动。
针对前者而言,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实际学习数学知识点的时候,要将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让师生之间处在平等位置上进行互动和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去除学生存在的畏惧情绪,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注重见解的发表,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点的情况进行了解,保障教学的针对性、高效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针对后者而言,学生非常喜爱交流互动,他们处在发展的重要时期,如若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使用单一的批评与惩罚,很难处理问题,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打击影响。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合理引导,加强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把主题交流转变成掌握知识点,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中实现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开展各个小组之间的竞赛,为每个小组布置等量运算的数学题目,不断鼓励学生在小组当中加强合作、互动。这样的数学竞赛活动能够带动学生的求胜心理,让学生的团结能力、集体意识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数学运算练习,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做习题方面。在小组当中,学生能够依照自身的优势,对混合运算数学习题进行分配,在实际运算的时候,加强学生之间的彼此帮助,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数学思维要求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处理具体问题。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学习压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充分掌握数学知识点,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与效果。此外,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合作,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提出针对性、合理性的对策建议。
(作者单位:济宁市普育回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