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静 孙晓莉 谢正明 张晓晓 苏俊彦
[摘 要]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基于测绘地理信息类学生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点,对接测量技术课程的考核知识点,梳理知识技能点,优化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同时,在优化后的教学设计基础上,实施教学活动,应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突破重难点,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教学满意度有了提高。
[关 键 词] “1+X”证书;测量技术;教学设计;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6-0137-04
2019年4月,基于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制订的方案,启动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1+X”证书制度是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基于“1+X”证书制度背景考核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评价因素中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同等重要的。以“1+X”证书制度为跳板,打破原本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的壁垒,调整课程适应新的格局,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的本质目标。鉴于此,本文基于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初级)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点,对测量技术课程进行了课程教学探讨与教学设计,以使学生适应毕业后的岗位需求。
一、研究综述
在学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部分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点是匹配的,相关内容是有联系的,其任课教师必须调整课程,适应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岗位适应性。
肖华等[2]通过“1+X”證书制度下高职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得到通过校企合作设计的工作流程,开发实训项目并应用于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适应本专业的岗位需求。杨田等[3]通过“1+X”证书制度下测量平差课程改革探究设计了依托项目生产的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学效果;陶松桥[4]通过“1+X”证书制度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书一证一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采用项目化企业组织形式,建立“育、训、培、赛、考”一体化基地建设,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实际企业的工作模式。
综合上述研究,基于不同的职业等级证书考核点,有对专业的培养模式研究,也有对实训课程的改革探究等。本文基于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初级)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点,对测量技术课程进行了相关课程教学的设计。
测量技术作为测绘地理信息类的专业基础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熟练使用仪器完成高程、角度、距离测量及数据处理、小区域控制测量及地形图认知和应用的能力,同时这门课的扎实学习也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整体设计
以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为依托,基于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初级)职业技能证书标准,重新明确测绘地理信息类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对测量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整体设计。
(一)“岗课赛证”对接重构教学内容
测量技术是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共计96学时,选用教材为重庆大学出版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设工程类教材《测量技术基础》。按照测量人员岗位技能需求、工程测量赛项技能竞赛内容和“1+X”证书(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将课程内容重组,分为六个模块,如表1所示。模块二与模块三的内容对接“1+X”证书外业考核点(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坐标测量);六个模块的内容涵盖“1+X”证书内业知识考核点。
(二)德技并重确定教学目标
笔者所在学校的生源对象有四类:高职单招、高职扩招、三校生、高职统招。不同生源在学习习惯、探究能力、知识能力、岗位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大。
根据企业最新岗位需求,基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测绘地理信息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多维度的学情分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以及“1+X”证书的考核要求,确定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以解决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的问题[5-6]。
通过96学时的课程学习,达到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如图1所示。例如,掌握测量技术基本概念、专业名词,会用仪器进行基本的观测;通过学习有关测量仪器结构功能知识,了解并初步掌握基本测量观测的工作原理、作业程序、操作与计算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操作实践;基于课堂上水准仪、全站仪的室外课实训以及水准,导线的综合实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角度测量、高程测量、坐标测量的基本技能以及测量过程中的精度控制。通过上述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训练,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各种测量工作,甚至能够较快地具备独立组织一般的测量工作的能力。
(三)基于“三教”改革理念探究教学策略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和创新。我国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主要方式就是“三教”改革[7]。本课程教学突出“三教”改革理念,从教师、教材、教法入手探索教学策略。教师包括在校教师和企业技师;教材由规划教材、外业指导手册教材、说明书等拓展教材和笔者所在学院部分教师创建的测量技术精品课程资源、中国大学慕课等网络资源共同构成;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师课堂教学筑牢理论基础,学生团队合作实操仪器获得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照行业标准,“1+X”证书的评分标准对数据进行精度评定,课后利用所创建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可以运用南方测绘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模拟仪器的架设、数据采集等体验外业过程。基于“三教”改革理念搭建的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教师、教材和教法三条线索,理论、实操和虚拟仿真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确保教学目标达成。
三、教学实施过程与学习效果
(一)多元化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学情以及学生探究问题能力欠缺等短板,基于“1+X”证书的理论知识考核点,理论课程通过以下内容实施。
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并在线答疑,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中,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从思(激活旧知)、学(学习新知)、探(深入探究)、练(应用新知)、结(融会贯通)等环节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方案设计、分享展示、虚拟仿真实训等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加深学生对测量基本工作的理解以及大数据时代对信息化工具(虚拟仿真软件)的使用能力;课后,学生完成拓展任务,巩固知识,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 优化教学策略。(如图2所示)
基于“1+X”证书的实操考核点、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与课程需要掌握的实操技能点,外业实训课程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并在线答疑,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中,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从思(回忆前知)、作(学习操作)、示(教师示范)、赛(以赛促学)、探(数据探究)、结(独立思考)等环节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组内竞赛、数据分析等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加深学生对平面坐标确定过程的理解以及全站仪采集数据的使用能力;課后,学生完成拓展任务,巩固知识,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优化教学策略。(如图3所示)
(二)立体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分析以及 “1+X”证书的考核点,将立体化教学资源(虚拟仿真实训室、多媒体资源、项目案例、多元教材)融入教学,逐层逐一破解重难点。鉴于学生探究能力弱,考虑多层次学生需求,针对测量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点坐标的确定,灵活选用虚拟仿真平台(虚拟仿真平台和现场实验操作仪器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仪器不够、天气影响等问题)、多媒体资源、真实项目案例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优质有效的学习资源;借助学习通平台(测量技术精品课程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全过程记载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数据,学习成果展示便利,全程痕迹化、弹性化、指标化管理,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目标达成度提升
鉴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入学文化成绩低、个人想象的大学生活与实际不符、主动学习的习惯不足等,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融合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形成递进式教学过程,以弥补不足的学习特点。基于“1+X”证书的考核点,对测量技术课程进行了教学研究,通过学习测量技术课程,学生掌握了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认识、水准仪与全站仪的构造和操作方法、高差计算步骤、坐标计算的步骤;同时借助仪器能测量水平角度和水平距离,测量两点间的高差,能正确进行坐标计算、误差改正等。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满足测量员岗位知识和“1+X”证书考核内容的知识需要,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通过学习通平台监测,学生参与度提升,课后测试正确率提升,如地形图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测试,可统计出分数分布,每道测试题目正确率,以及每道测试题答题正确的是哪些同学、答题错误的是哪些同学等信息,通过平台监测的痕迹,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错题指导;同时学生参与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初级)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1+X”证书通过率100%,显示教学目标达成。
为了公平地考核教学效果,推进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的进程,同时进一步加强教风与学风建设,课程期末考试采取教考分离方式,考核分为平时考核成绩、机考考核成绩、实操考核成绩与计算题考核成绩(如图4所示)。通过对比两学期的测量技术成绩(如图5所示),基于优化后的教学设计进行授课,学生成绩稳步提升,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对测量技术计算题的试卷分析,呈现出的学生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也有稳步提升。
(四)学习热情激发、满意度提高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认识到课本知识与行业知识要结合;学习要勤动手多思考,测量工作要求团队合作、精益求精。同时通过学习过程中学习成果展示环节,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热情,进一步树立了科学求实的精神,培养了扎根岗位的精神品质。优化的教学设计也很好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学生对本课程教学的满意度较高,通过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满意度达90%,比上一年同期高出5个百分点。
四、结论与不足
本文是参照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初级)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点、测量技术课程的考核点、学生的学情分析等因素对测量技术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与改革,按照探讨后的课程设计进行授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掌握了本专业基础的职业技能,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提升,“1+X”证书考证通过率达到100%。应用线上加线下、虚实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满意度,教学重点突出。但该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学习效果仅有两期数据对比,未来拟引入三至四期数据进行分析,为后续教学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EB/OL].(2019-04-16)[2023-03-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904/t20190415_378129.html.
[2]肖华,赵丽.“1+X”证书制度下高职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南方农机,2021,52(6):143-144.
[3]杨田,梁永平.“1+X”证书制度下测量平差课程改革探究[J].科技视界,2021(24):41-42.
[4]陶松桥.“1+X”证书制度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书—证—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27(3):31-36,49.
[5]李瑞,张军强,张沛强.高职百万扩招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与变革策略[J].河北农机,2020(11):70-71.
[6]贾林平.高职扩招背景下优质教育环境资源共享教学模式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66-68.
[7]苏岩.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22,24(12):11-14.
◎编辑 郑晓燕
基金项目: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22YJ13)。
作者简介:田淑静(1989—),女,汉族,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测量、遥感理论教学和遥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孙晓莉(1985—),女,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GIS与土地利用规划。
谢正明(1986—),男,彝族,云南楚雄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工程测量及变形监测。
张晓晓(1986—),女,汉族,河南济源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重力学与GNSS控制测量。
苏俊彦(1990—),男,汉族,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资源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