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劳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关系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发展。针对新时期的新问题,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深入理论研究,为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提供更多的创新理论成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创新路径,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效,创新劳动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6-0045-04
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入理论研究,为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提供创新理论成果,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必须明确劳动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找出当前在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劳动教育创新路径,从而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新局面,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效。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庞大的青年群体是社会的主流,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青年一代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这个国家和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因此,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整个社会更加全面、健康发展。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途径很多,其中劳动教育对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塑造有着独特的价值引导作用。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劳模精神、奉献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的浸润,以及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本质和内涵,以及劳动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所起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正向情感。
(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
现代社会大生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劳动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校的教育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协同作用、同向同行,共同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一方面,在“五育”中,劳动教育是最具实践性和生活性的,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强大功能,高职院校通过劳动教育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劳动教育的功能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提升思想境界、增加知识储备、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审美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帮助学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青年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的因素,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坚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奉献青春和智慧,是时代赋予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青年学生只有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完成这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带领学生在社区、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通过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我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增加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内容“知识化”,缺乏层次性
劳动教育内容“知识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为基础的理论学习,过分看重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架构,劳动教育中过度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理论修养的提升,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创造思维、价值观、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劳动教育浅表化,教师和学生无法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内在、交互、深层的精神互动,这样的劳动教育是低效的,没有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知识化”是学校的劳动教育更多地体现为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劳动体验,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地感受劳动,劳动教育也就失去了本该有的魅力。
(二)劳动教育途径“单一化”,缺乏系统性
不少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比較片面,在课程安排、协同育人、实践活动方面都缺乏系统性。在课程安排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劳动必修课程,但还存在课程设置不被重视,缺乏高职院校的特色,不能很好地实现与学生所学专业的有效融合,导致劳动教育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开设的劳动课程较为单一,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在协同育人方面,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缺乏有效联动,没有形成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致使劳动教育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实践活动方面,活动形式单调,大部分停留在打扫卫生、整理寝室、实习实训,缺少顶层设计与安排,劳动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三)劳动教育手段“传统化”,缺乏时代性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在进行劳动教育时,不能将现代信息技术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教学手段多为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即使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仅限于使用课件,穿插一些音乐和视频,教学设计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由于条件限制,一些学校设施设备匮乏,没有建设虚拟现实课堂、实验室与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缺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沉浸式和体验式劳动教育的条件,这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创新的要求差距较大。
(四)劳动教育评价“简单化”,缺乏科学性
劳动教育评价是劳动教育发展的助推器,具有较强的育人导向功能。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在评价内容方面,评价内容范围较窄,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劳动教育评价单纯地放在劳动理论的考核方面,对劳动素养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劳动教育评价的育人导向功能也就无法真正发挥出来;在评价主体方面,没有形成多元、多维、多主体评价的立体评价机制,劳动教育评价主要是以劳动教育的专任教师和辅导员为主进行评价,学生个体、同伴、专业课教师、企业配合度和参与度不高,无法彰显劳动教育综合评价的价值;在评价方法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采取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劳动教育评价呈现出静态的特征,对劳动教育过程性的监测与评价薄弱,导致部分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只注重考试结果,不利于提升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创新的实现路径
(一)明确劳动教育主要内容,深化劳动教育的层次性
坚持劳动教育是我党教育的优良传统,劳动教育在不同的时期承载着不同的时代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创新,需要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心理和行为等方面考量,从顶层系统设计劳动教育内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最新定位。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人本身。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是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同时,也旗帜鲜明地批驳了社会上出现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应有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遵循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把准“四最”的价值取向,循序渐进地教育引导他们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让他们真正地理解劳动的本质、劳动的价值和时代意义。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要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劳动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征,社会上的所有职业都是光荣的,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职业只是内容和形式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职业都值得尊重,帮助学生改变看不起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是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德。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既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又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优良品德,更要提升学生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新时代劳动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劳动与创新相结合。新时代劳动者不仅要爱劳动、会劳动,更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青年学生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要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基础帮助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社团、兴趣小组、实验小组、手工制作小组、电器维修小组、信息技术小组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动手能力。
(二)优化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把握劳动教育的系统性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很多途径,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課和选修课、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高职院校进行劳动教育创新,就要从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劳动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一是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依据,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劳动教育的效果,在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时,要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首先要优化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高职院校要依据本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所开设的专业特点,开发符合本校特点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基础知识。其次要增设劳动教育选修课,劳动教育选修课是劳动教育必修课的重要补充和延伸,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办学特点和校园文化开发特色劳动教育选修课,比如茶艺、园艺、礼仪、插花、电器维修等系列劳动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选择性强的常态性的劳动教育机会。
二是加强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学科教育除了承担着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任务,还肩负着育人的责任,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是所有学科教育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要加强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形成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融合的体系。所有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所有的学科要结合相应的教育资源找到劳动教育的契机,例如专业教育中,结合专业特点有机融入专业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纪律、劳动法规、职业道德等内容,突出学生应具备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通过加强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向优质化、专业化发展,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注入强大的活力。
三是推进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通过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让学生深刻体会劳动的艰辛、丰富对劳动的体验、深化对劳动的理解,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高职院校要推进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学习需求,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科学设计和编写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指导手册,为开展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提供具体的指导;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联系知识和实际的纽带作用,充分挖掘校内和校外的劳动实践教育资源,为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同时,要利用社区、街道、养老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形成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合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创新劳动教育育人手段,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21世纪,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渗透到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今后教育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劳动教育中,可以促进劳动教育更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要顺应时代变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劳动教育赋能,探索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一是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沉浸式劳动教育。虚拟现实具有浸沉感、交互性和构想性三个特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软件开发平台,可以将各种劳动场景和工作场景虚拟化,这种场景可以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于一体,以三维场景的形式逼真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参加虚拟仿真劳动实践活动,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各种劳动体验,获得全新的学习感知和劳动体验。通过体验式学习,能将抽象概念具体化、难点知识三维可视化,改变了传统劳动教育模式,增强了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多元化劳动教育。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学生实际,开发轻量化、可视性高、互动性强的劳动教育微课,借助学校官网、抖音、公众号、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推送,实现劳动教育的线上传播,打破以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拓展劳动教育的领域,让劳动教育更丰富、更有效和更具时代感。同时,可以开设网络访谈节目,邀请行业专家、能工巧匠、劳动模范、优秀毕业生等先进人物,讲述成长故事,分享劳动理念,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形成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四)健全劳动教育评价制度,提升劳动教育的科学性
劳动教育评价在劳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确保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性因素。劳动教育评价具有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劳动教育。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可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切实保证劳动教育提质增效。随着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和外延的进一步拓宽,高职院校亟须完善、健全具有高职特色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
一是强化对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在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时,不仅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还要强化对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把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创造等内容纳入全面的考核评价内容。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并合理设置理论知识与劳动素养的评价权重。
二是建立学校、社会、学生多主体协同评价机制。依托社会机构、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办学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一个典型特点,多元主体办学要求高职院校和社会机构、行业企业互相配合、相互促进。因此,在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时,还应邀请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建立内外结合、有效联动的评价模式。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理论认知、技能训练、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在劳动教育评价时要让他们参与进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会不断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措施。通过学校、社会、学生多主体联合评价,构建起多主体协同评价机制,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是采取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中既要通过数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判断和描述,又要对学生在劳动教育整个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核。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更要重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情感、意志、态度、习惯等过程性的表现。高职院校应建立学生劳动素养测评档案、成长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和记录,随时观察、反馈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在情感、意志、态度、习惯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必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从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劳动教育的育人手段、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整体规划,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格局,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9-9-11(1).
[2]闫新科.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N].文教空间,2019-07-28.
[3]梅纪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内涵特质与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3):30-40.
[4]乐晓蓉,胡蕾.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考量与整体推进[J].思想理论教育,2020(5):96-101.
[5]田慧生.全方位育人:开启劳动教育新时代[J].中小学管理,2020(4):5-8.
[6]靖庆磊.劳动教育的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之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52-54.
[6]苏春燕.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基于教学评价的角度[J].浙江教育科学,2020(3):16-19.
◎编辑 马燕萍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J2051;主持人:刘薇)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薇(1969—),女,汉族,云南墨江人,教育硕士,正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