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视角下产教深度融合路径研究与实践

2023-10-28 08:46:50于志刚张瑞民文银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6期
关键词:产教新能源校企

于志刚 张瑞民 文银

[摘           要]  以现有专业群“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无缝对接汽车制造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为载体,推动形成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科技创新、成果共享等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校企共同探索“一体”“两全”“三通”的深度融合模式,探究“党建引领·校企融通·三级推进”育人机制,践行标准、大师、文化引领,通过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联合科技攻关、服务产业高端、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等举措,在制度建设、协同育人、教学资源、科研技术、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合作程度深,合作范围广,成效明显,成功立项为四川省第二批产教融合示范项目。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顶层设计;产教融合;新能源汽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6-0121-04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共同经验[1],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共同发挥育人作用。目前高校与企业产教融合的合作主要有以下模式:技术合作模式、科技攻關项目模式、服务产业高端模式、现代学徒制模式、职教集团模式、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共建二级学院模式[2],并逐步向多元主体共管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模式,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生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模式以及学校学习过程产业化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模式转变[3]。

近年来,产教深度融合研究成为热点,王敬杰等开展了新时期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意蕴和路径研究[4]。俞洋等开展了现代职教体系下校企深度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5]。刘晓梅等提出了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模型[6]。国家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政策体系,进一步明确产教融合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7]《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鼓励支持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引领,形成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

一、建设背景

(一)绿色智能交通加速发展为项目建设带来新机遇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壮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汽车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聚焦区域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四川省部署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智能制造重大项目。成都市重点规划龙泉驿、简州新城建设绿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为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人才育训基地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二)产业转型升级对专业群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

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技术迅速进步,催生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衍生出智能生产线装调等新兴岗位,对培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提出新要求、新挑战。四川作为吉利汽车重点投资地区,已建成吉利成都工厂、沃尔沃工厂、BMA成都项目以及南充商用车工厂,合作企业吉利汽车急需汽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三)专业群无缝对接产业链为产教融合提供新思路

聚焦“5+1”现代工业体系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以现有专业群“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融合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构建集新能源汽车制造、生产线智能化装备于一体的特色专业群,精准匹配吉利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产品升级和生产线改造,无缝对接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人才培育全生命周期。

二、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探索

(一)探索创新型产教深度融合模式

校企共同探索“一体”“两全”“三通”的深度融合模式,如图1所示。

一体:共建“校中厂”“厂中校”模式的实训基地,建立多元协同、多维联动的“管理共治”机制,深化校企地合作实现共建,市场化运营实现成果共享,构筑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两全:建设“人才培育全生命周期平台”,消除学校与企业人才培育过程中的间断、不同步等“痛点”,从学生入学起点到职业终点,校企共轨共育。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平台”,实现“设计、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报废”等环节全方位、系统性的对接。

三通:搭建“校企人才互通”“信息渠道互通”“成果共享互通”等平台,打通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堵点。

(二)探究“党建引领·校企融通·三级推进”育人机制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改革发展全过程,推进全课程思政,推行从学校、学院、专业三个层面共同推进“九共联动”订制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行动知识结构化”课程,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等,赋能学历教育和社会服务,打造“工位点·生产线·职场域”的企业人才培养环境,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产教深度融合路径与实践

(一)产教融合,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学校党委挂帅,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负责实施,引入成都市经信委、成都市机械行业商会、吉利集团等,成立校政行企多元参与的专业群理事会,以学校理事会章程为引领,建立健全理事会职能。在理事会相关制度框架内,引企入校共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吉利汽车培训中心等,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如图2所示。

在省域范围内率先将社会资源优势和学校教育优势相结合,跨学校与企业之界、教育与产业之界、工作与学习之界、理论与实践之界,成功解决了学校的职业局限性和企业的教育局限性,实现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产教融合成果入选“四川省首批21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基地承接了2018年产教融合现场推进会,产教融合成果获省领导表扬,人民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人才培养成果。

(二)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成都(龙泉驿)经济开发区建立汽车产业分院。以吉利汽车等企业为依托,校企联合开展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育训岗创融合人才培养,引入国际先进职业标准,从创新“双主体”育人机制及校企共建“双身份”招生方案、“雙结合”课程体系、“双导师”师资队伍、“双基地”实训保障、“双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协同育人,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培养+就业”有机衔接,实施岗位基础、专项、综合“三阶段”技能递进式培养,形成“国际引领·双元融合·三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3所示,辐射带动区域多所兄弟院校开展试点工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三)瞄准高端,开展联合科技攻关

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教学改革与科研,如图4所示。近五年,教学团队立项国家科技部等科研课题55项。承接横向技术服务17项,完成“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平台开发”等项目,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推动“一种车辆防爆轮胎”等成果转化。与企业共同开展“高性能新型结构硬质合金制备技术与产业化示范”等项目研究,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52项,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直接经济效益达850余万元。

(四)立足行业,服务产业高端

校企联合建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试点四川省大区办公室、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都工匠公共实训基地等。开展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员工技能提升培训等多层次社会服务,年服务6000人/日,获评“1+X”试点工作特殊贡献奖,如图5所示。承办第七届全国总工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等重要活动6次,承担青年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等国培项目7次。

(五)互融互通,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以企业产品为载体,及时将线控技术、MES系统等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教学,联合开发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技术等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项,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部,建成分类并进式品牌课程12门、省域特色共享型X证书培训包5个,形成颗粒化教学资源10000余条,如图6所示。

四、践行“三引领”赋能产教深度融合

(一)标准引领,建成新能源汽车高水平国际化合作平台

以吉利新能源汽车为载体,科学解析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及总成生产、销售服务等产业链岗位工作流程,校企共同开发“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与英国汽车工业学会(IMI)、德国巴斯夫(BASF)、奥地利联邦商会等国际知名行业企业合作,建成新能源汽车制造高水平国际化合作平台。

(二)大师引领,建成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院士领衔,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引领,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团队现有专任教师95名,高级职称占比59%,“双师”占比96%。建成55人省级工匠、成都工匠、能工巧匠兼职教师队伍。近五年来,教学团队获国家级奖项7项、省部级奖项25项,培养了全国技术能手1名。

(三)文化引领,“以德润身,技臻至善”育人成效显著

依托校企合作优质平台资源,增进学生专业文化认同。实施“实践探梦”等活动,借助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示范课,促进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养成。为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和杰出青年。近三年,学生在职业技能、“双创”等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1项、省级20项。

五、打造产教融合示范标杆

与吉利汽车积极准备,联合申报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人才育训基地,并成功立项。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到2024年建成立足四川、辐射西南、国内知名的集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产教融合平台、产教融合创新中心于一体的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培养大批技艺精湛、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六、结束语

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顶层设计视角对产教融合整体水平提升路径与对策进行探索研究,不仅是对产教融合系统全面了解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如何突破现有的瓶颈,从而促进产教融合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球主流职业教育模式纵览[J].山西教育(管理),2023(2):50-51.

[2]张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35):30-31.

[3]牛士华,杨娟,陈建琼.高职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现代企业,2023(5):161-163.

[4]王敬杰,杜云英.新时期产教深度融合:背景、意蕴和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0):34-40.

[5]俞洋,罗印升,郭占涛.现代职教体系下校企深度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9(8):135-139.

[6]刘晓梅,刘斌.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模型与现实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9):26-32.

[7]刘恋,赵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6):66-67.

◎编辑 尹军

基金项目:2022年重庆电子信息职教集团“产教融合特色项目”资助(06);2022年四川省第二批产教融合示范项目“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人才育训基地”(人才培养类-1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于志刚(1983—),男,汉族,黑龙江绥棱人,硕士,副教授,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新能源汽车技术。

猜你喜欢
产教新能源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门”的背后
风能(2015年4期)2015-02-27 10:14:36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风能(2015年4期)2015-02-27 10:14:34